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范例【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14744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范例【最新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第一篇】

不久前写过1篇《工匠》,现在想说说工匠精神。假以时日,会有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的释义。在当下,要突出的显然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翻开历史看看,古代的杰出工匠应当说完美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前文所引柳宗元《梓人传》的传主就是一名都料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至于为什么会倾斜,直到今天也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肯定的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年龄”远远大过比萨斜塔的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今天我们又如何不该伸出大拇指?“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当之无愧,可惜预浩撰写的“《木经》三卷”已经失传,只在沈括《梦溪笔谈》中还能见到片段。开封见今仍有开宝寺塔,为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是否预浩建的那个不太清楚,太多的古代建筑都是这样,尽管建造技术十分高超,却没有留下工匠的名字。比如西安小雁塔,更有“三离三合”的神奇,即:三次地震时分裂,又三次自行“复合”。神奇的原理是什么呢?近代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当时的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了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会均匀分散,从而使塔身像“不倒翁”一样。

周密《癸辛杂识》云:“汴梁宋时宫殿,凡楼观、栋宇、窗户,往往题‘燕用’二字,意必当时人匠姓名耳。”这显然只是一种猜想,哪有某个工匠,即便都料匠也罢,能够包揽一切的道理?但历史上那些留下了姓名的工匠,又往往不能与作品进行对应。朱启钤等先生编辑、杨永生先生新编的《哲匠录》,便是一部关于古代工匠名录的书。书中“所录诸匠,肇自唐虞,迄于近代;不论其人为圣为凡,为创为述,上而王侯将相,降而梓匠轮舆,凡于工艺上曾着一事,传一艺,显一技,立个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因此,举凡“营造,叠山,锻冶,陶瓷,髹饰,雕塑”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一概收录。像圣字辈的鲧、禹一类,将相级的曹操、萧何、杨素、韩琦等,在他人看来,“沦为”工匠或许有些屈尊吧。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第二篇】

【颁奖辞】

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人物事迹】

1997年11月,张定宇同志曾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张定宇同志就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于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

2011年除夕,张定宇同志作为湖北省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年。那天凌晨,他被一阵电话铃声唤醒。一名产妇子宫破裂出血,需紧急抢救。张定宇匆匆赶到手术室,做麻醉,稳定病人血液循环。不到30分钟,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紧接着,第二台剖腹产病人转到手术台,张定宇紧急给产妇侧卧位做腰麻。麻醉完成,快速输液,20多分钟,又一个新生命诞生。

2017年,张定宇同志随武汉市卫健委赴外地出差,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

2018年10月,张定宇被确诊患有渐冻症、双腿日渐萎缩。

2019年11月,武汉市发生比较严重的流感,感染科病床已满,在做好消杀工作后,结核科等其他科室马上接收流感住院病人。这为疫情中的跨科室作战打了“前站。"

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已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他说:“虽然有愧疚,但当时不需要做取舍,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幸福!”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第三篇】

人物介绍

钟__,__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计算机应用管理科副科长,是__市公安机关首批提任的“90”后科级干部之一。曾获“全国最美公务员”“__省优秀共产党员”“法治__建设十五周年十大法治人物”“全省公安机关千名好民警”“__市政法系统模范个人”“全市青春力量·最美90后”等多项荣誉,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2次。

钟__,__市公安局的一名科技民警。不管你听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你我他都绕不过他,甚至每时每刻,都得与他发生点关系。因为,他就是健康码开发团队的核心骨干。

从警多年,钟__一直习惯隐身于一线冲锋陷阵的战友身后,为他们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撑。直到2020年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从幕后走到台前。那年2月6日,钟__团队接到了开发“__健康码”的任务。

科技警察的价值

健康码?什么样的?要做成什么东西?应该用什么颜色?带着这些疑问,钟__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历经了一个接一个的不眠之夜,完成了第一个测试版。

钟__团队就市民提出的问题,先后经过29轮技术调整、14个版本和63项功能迭代,解决了市民的困扰。最终,“__健康码”的正确率达到99%以上!钟__团队仅用40天的时间,就让健康码从__走向了全国。

健康码,让钟__真正感受到了科技警察的价值所在。

钟__,__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局计算机应用管理科副科长,是__市公安机关首批提任的“90”后科级干部之一。

曾获“全国最美公务员”“__省优秀共产党员”“法治__建设十五周年十大法治人物”“全省公安机关千名好民警”“__市政法系统模范个人”“全市青春力量·最美90后”等多项荣誉,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2次。

探索者

2021年以来,钟__带领团队持续深化大数据赋能,以“小切口、大场景”的改革突破法助力公安数字化改革持续前行。

为解决非羁押人员管理难、羁押难等改革难题,支撑刑事诉讼制度改革顺利进行,钟__和所在研发团队主动承担研发任务,并在全国率先研发出“非羁押人员数字监控系统”,被评为__省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在研发初期,面临科技民警“不懂法”的被动局面,钟__主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规定,积极对接公安法制、检察、法院等部门充分了解业务需求,从“门外汉”摇身变成了“小能手”,并最终带领团队在15天内实现应用试运行、30天正式推广应用,擦亮了“健康码”之外的又一张“数智__”的金名片。

针对传统外管工作“底数难清、情况难明、风险难控”的痛点,钟__再次带领团队会同出入境管理部门打响攻坚战。团队在全国创新提出了境外人员“一人一档一码”的新做法,即一个档案、一个身份、一个识别码——国际人才码,同时结合大数据有效识别外国人身份等情况,成功发现“来杭未报临住”、“活动地与申报地不一致”和“非法就业”等多类异常境外人员270余名,大大变革了传统境外人员管理业务机制由被动转向了主动。2021年7月7日,在__组织召开的全国移民管理工作现场会上,钟__介绍汇报的__通过大数据赋能境外人员管理的做法受到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为提升传统侦查工作效能,用大数据武器“武装”侦查人员,钟__带领团队再次开展了突破。

2021年3月,__出现多例网约车司机涉嫌虚构里程诈骗案事件,面对这一新型犯罪案件,钟__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前往办案单位,详细了解犯罪形态、全面提炼犯罪特征,在48小时内便确定了侦查模型设计思路。在钟__的主导下,“巡踪者”网约车司机异常发现模型应运而生,依托该模型侦查人员成功从海量网约车订单中筛查出部分异常订单,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220余人、涉案金额达160余万元。不仅如此,大部分受害者在被公安机关通知之前都未发现自己被骗的事实,将“群众告知、公安办案”的传统侦查流程变革为“公安发现、主动侦查”的新型侦查模式,为数据侦查模式的新变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该案例得到了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的关注批示,为推动全国集群打击提供了__样板。

如今,钟__再次投入到亚运安保指挥平台建设中,为__亚运安保继续拼搏奋斗。

青年担当

2019年以来,在公安部党委“大数据智能化战略”的总体部署要求下,__作为全国大数据智能化地市级试点,承担了为全国“探路”的光荣使命。面对挑战,钟__主动请缨加入了工作专班。作为应用开发团队的负责人,他和团队承担了应用需求的调研和研发工作,在经历了与25个警种、35个公安派出所的100多轮调研对接后,仅通过200天的勠力奋战,成功研制推出以“智慧警务云”为基础的“警务操作系统”,在基层基础、勤务指挥、治安防控、侦查打击等领域全方位重构应用系统,为__公安大数据建设应用新生态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9年3月21日,正值警务操作系统建设的攻坚期,钟__没想到女儿比预产期提前了20多天出生。当时,妻子独自到医院产检,因为胎位不正,医生尝试调位但未果,情急之下紧急剖腹产。妻子为了不打扰他工作,直到做完手术才通知了他,一直忙于工作的钟__听闻后,这才和领导请了假赶去医院。艰苦的付出也迎来了成功的回报,系统建成以来,钟__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将系统投入了实战。在2020年1月全国公安科技工作会议上,__城市大脑警务操作系统建设应用经验作为唯一的典型发言。

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后,__作为全国“样板间”,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公安机关的调研学习。钟__作为应用研发的主要参与者,在做好研发完善的基础上,还承担了大量的演示汇报工作。2年来,他累计为13位部省级领导、30余个城市公安机关等超6000人次讲解介绍“__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年均讲解场次超120场,全面展示了__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成果。

破冰先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面对百年以来全球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钟__充分发挥__公安大数据能力优势,以青年党员“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的拼劲,用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忠贞奉献精神,带领团队探索筑就一道坚实的数字防线。

2020年1月20日,__出现了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日,钟__提议成立数字防疫工作专班,并主动请缨担任技术组负责人,设计开发“城市大脑·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系统”,利用大数据开展疫情分析预测和防控工作。经过24小时连续奋战,团队顺利完成了系统测试版的开发工作。为确保系统快速更新迭代,钟__放弃全部春节假期,带领3名工程师以一天一个版本的频次完成系统4次更新迭代,最终依托该系统,高效完成20余批次10余万人次密接人员闭环管控的分析研判工作,先后发现密切接触者8750余人,涉疫重点人落地核查率、管控率实现两个100%,助力__市精密智控度位列__第一,有效改变了以往线下逐个排摸,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

2020年2月,__市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2月6日17时,还在市公安局防疫专班奋斗的钟__接到了市局紧急召集令——开发“__健康码”。

当时健康码是一个全新的构想,没有样本可供参照,好比在无人区里为他人开辟道路,虽然意义重大,但悬崖峭壁荆棘密布,前途殊不可测。接到市局指令后,钟__会同十余名团队成员连夜进驻基地,迅速投入全新的开发工作。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且无既有规则指引、需要协调诸多部门和开发企业等种种困难,钟__带领团队充分发挥舍我其谁的干劲、敢为人先的拼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借鉴此前疫情防控系统和模型开发经验,自行设计技术架构和算法规则,从表单设计到业务架构、从发码规则到前端应用,不仅手绘了多个版本的__健康码界面图,而且从色彩搭配到图形调整、从空间布局到文案设计等每一个细节都和团队反复斟酌、精心刻画、力求完美,最终实现了健康码3天上线的奇迹!

健康码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愈是顺利,愈不能显其价值。在“__健康码”正式启用的一周时间里,网络等各个渠道的咨询件达到了惊人的10万件,健康码面临中途夭折的巨大风险。钟__与团队成员不畏艰险,在细致地回复每一件投诉同时,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对健康码的多样化需求,从海量的用户咨询中梳理出共性问题与建议,马不停蹄地对健康码快速迭代、持续优化,不断满足各种变化需求。在健康码诞生的40天内,钟__共经历了29轮次技术调整,14个版本的规则完善,63项功能应用的迭代,并成功于2周后迅速复制推广到全国18个省200多个城市,成为__数字防疫、数字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第四篇】

施品芳在加工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气密试验接头。这一个零件他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背靠车床,一身工装。凝神专一,技近乎道。任何一个工业时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工匠精神并不是个新词,在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匠的坚持专注,正是因为对产品完美形态的不断追求,才最终生产出举世闻名的精品。无论瑞士手表、军刀,还是日本的家用电器,德国的汽车,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称作“职人”,而“职人精神”也贯穿到各行各业。最近几年,大卫·贾柏所拍摄的纪录片《寿司之神》风靡网络,讲的就是东京银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寿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这位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终其一生都在捏寿司,始终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学徒们。

“你必须爱你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必须首先学会拧毛巾,直到完全学会了拧毛巾,才能碰鱼,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正是这看上去极其严苛的标准,才让这家店誉满天下,“米其林指南”为其打了三颗星,意味着这个餐厅“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

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确保了这个国家始终有着最优秀的工匠。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始终坚持“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小学生小学4年毕业之后进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许多学生进入通往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经过职业培训后就业,或者进入高等院校——应用科学大学深造。德国政府还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这确保了学生可以有机会跟着有经验的技师学习一手实用知识和技术。

与此同时,在德国工程师是非常受尊敬的职业,也有着不菲的收入,这激励了更多人选择这样的职业。工匠精神贯穿在大企业和各类中小企业中,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赢得声誉,不断打造质量最高的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物美价廉”。

在瑞士,制表商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每块手表都以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精神打造。这个没有独特资源的国家,如今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观察者认为,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机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几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场。据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达七八百个,即使是顶级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个。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有过对“工匠精神”的绝佳比喻。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一个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都合乎乐曲的节拍。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这背后对于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却是中国历史上绵延不绝的一笔精神财富。在璀璨的中国文明中,无数巧夺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产物。这样的追求,曾一度在对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过程中,被人们忽视过。如今,这精神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第五篇】

于双立——从事电工工作15年,创新设计制作、研制了三角高空作业平台、电工巡检工具车等多项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使卖场灯具更换和检修巡查便捷化。2010年研制的消防喷淋头专用“堵漏钳”,能迅速将消防喷淋意外喷发堵住,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提出的“配电室变压器合理经济运行方法”,实现了商装照明和普通照明分时分段控制,年节约电量万余度。曾荣获北京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王存斌——从事复合材料胶接成型工作24年,在缩短型号研制周期、提高碳纤维原材料利用率、实现太阳翼基板国产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攻克高模量碳纤维缠绕成型操作中纤维起毛、断线和含胶量控制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并形成操作规程;解决了大型薄壁碳纤维管件成型和Kelvar纤维绳绷弦操作难题;独创桁架结构装配胶接新技术,使得大型绷弦式刚性太阳翼基板各项性能满足大平台太阳翼技术要求,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乔文革——从事装配钳工工作26年,在防空反导武器系统的弹上产品“伺服机构”、“天馈系统”和地面设备“汇流环”、“随动机构”为代表的高精密结构件加工与总装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精密微波器件装配及调试的生产工艺中,创新了某型号天线一体化装配方法,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创新二等奖。制作发明的专用抛光定位工装,较好地解决了和差器盖板平面抛光质量难题。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郭剑英——从事金相工工作41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晶间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晶间腐蚀微沸问题;开发钢管内壁研磨轮,提高制样速度十几倍;开发低倍腐蚀温控装置,解决手动控温不便问题等。曾多次在国家物理测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冶金工业产品脱碳层深度的检验,脱碳层式样制备;测定脱碳层深度划分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编写金相分析相关培训教材,在全国培训120多名金相检验人员。作为技术专家,为17家冶金企业提供实验室咨询服务,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李建国——从事烹饪工作40年,在创新机关食堂烹饪技艺技法和节能降耗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干一行,爱一行”,留心大锅菜烹饪方法的探索和总结,组织编写了《热菜卷》、《凉菜卷》、《自助餐副食卷》等中国大锅菜系列图书,收录656道菜谱。在注意菜肴烹饪中色、香、味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菜的营养,把大锅菜做出“小炒”的滋味来。注重节能减排,对大锅灶进行设计改造,节能效果达到%,每年节约燃气近1000立方米。曾荣获中国烹饪大师、国家机关首届烹饪金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刘海花——从事餐厅服务员工作29年,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成长为大堂经理,为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总结编写了《餐饮员工上岗技能知识培训教案》,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加强业务培训,先后培养了高级以上服务员50名、中级服务员500余名;完成各种大型宴会接待任务100余次,并多次参加企业委派的新店餐饮输出管理培训任务,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成本50余万元,多次被企业评为“先进个人”,享受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人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21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