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800字]思维的乐趣读后感5篇

网友发表时间 656849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800字]思维的乐趣读后感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800字1

整理儿子书桌,看到儿子看一半的王小波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记起儿子曾说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向前来面试的学生提出问题,其中一个是:《沉默的大多数》作者是谁?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对王小波作品,最令我这个初中数学教员好奇的是,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一手好文,说明王老师本身是个能文能武之人,堪称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样的角色在中国文坛上少有见到,现90年代的高中生儿子喜欢读,就更勾起了我很大好奇,于是翻到杂文第2篇,读起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刚刚翻阅几页,我便感到此书十分对我的路数,哲思、幽默、机敏、理性、清澈,不愧为文武双全的大师,文中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通俗易懂但不乏品味,让人爱不释手,是我读下来的感受,于是我抱着单纯的心态,有滋有味地读完并写感受一二。

一大体验是读大师《思维的乐趣》,不仅有思想上的犒劳,同时还有语言上的爽而不腻的享受。写出《思维的乐趣》是97年之前,写的是25年前二十五年前,到农村去插队时的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现好多个10年过去了的今天,王老师的思想依然很容易被当下的年轻学人所认同,它除了给人思想,给人精神,给人趣味外,它语言上略带调侃的轻松的聊天式风格,也往往让人忍俊不禁,只是作为一个五零后王小波是不合群的,于是那帮五零后成了既得利益者,他成了异类。一起欣赏一片断:“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想当年,我在军代表眼里,也是很低下的人,他们要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强加给我,也是一种脑移植。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这种脑移植带给我的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在此我要很不情愿地用一句功利的说法:在现实世界上,蠢人办不成什么事情。”

王小波老师的语言是简单,很合我的趣味,道理就该简单地讲,象这样通过幽默精神来保持思想的独立和韧性,让这场少数人对阵多数人的势单力薄的斗争看起来不那么悲催,反而喜剧,看起来王小波老师就是个早生了三十年的八零后!

二大体验是在《思维的乐趣》里,王小波老师喜欢讲故事,讲个文革里的故事然后绕着弯地讲一个道理,这种“黑色幽默”也很合我口味。

一起欣赏片段:“假如现在我周围的世界又充满了“文革”时的军代表和道德教师,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因为我已经活到了四十二岁。我在大学里遇到了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他使学习数学变成了一种乐趣。我遇到了启迪我智慧的人。我有幸读到了我想看的书——这个书单很是庞杂,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这最后一批书实在是很不堪的,但我总算是把不堪的东西也看到了。当然,我最感谢的是那些写了好书的人,比方说,萧伯纳、马克。吐温、卡尔维诺、杜拉斯等等,但对那些写了坏书的人也不怨恨。我自己也写了几本书,虽然还没来得及与大陆读者见面,但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在一生中稍有所得,比我父亲幸福,比那些将在思想真空里煎熬一世的年轻人幸福。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人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而这些呼吁当然是对那些立志要当军代表和道德教师的人而发的。”

这段话语我反复阅读,身同感受,本人恰已经活到了四十岁余,总在经历“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的许多教育中的不如意之事,还当真如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

“把知识当作幸福来传播的数学教师,”多美好的数学教育境界,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老师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杂文《思维的乐趣》故事式的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智慧而平等地思考。

王老师是经历了文革,对这个国家的愚昧自大有着切肤之痛。正如五四那帮人在外国人的欺凌下,一心想革新中国,便不顾一切地批判中国传统。我们眼里的王小波老师,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三大体验是从数学老师王小波看来,能够用思维来写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思维的乐趣》自有它的耐读之处。因为讲的不是乐趣,而更多是时代与政治环境带来的思维的恐慌与孤独。欣赏插队年代里片段:“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这种反思的境界,正是王小波的力度所在。在那个年代里,思考是件充满恐慌与致命孤独的事。要么是不能跳出桎梏思考,要么是走出来,却看不到可以对话的伟大心灵,空荡荡的,被孤独淹没。”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把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以一种小儿斗嘴的样态铺陈开来,满纸闲话,字字句句都很拙朴,语言通俗易懂又不乏讥讽,细细品读,就是哲学背景浅的我也可以读懂看穿,他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还教我们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他有着自己独到的主张,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人云亦云,像个自由人文主义者,他的语言文字永远是那么诙谐、率真、犀利,文中读出了独立意志抒写的自由精神,怀疑和蔑视一切既定的虚伪规则、惯性思维和刻板的道德,用明白晓畅、干脆利落的语言,加以无情的嘲弄、彻底的颠覆。独立这东西在中国是多么地特别珍贵难得,思维独立的前提是质疑,思想不独立主要是不敢质疑或没有养成质疑问的习惯,喜欢上思考,考虑问题也会渐渐周全起来,做事也能靠谱,这是理性思维的最靠谱感受。

第四大体验是:“有趣”在数学老师王小波的写作里,是一件顶重要的事。他从来不把道理说得太清楚,但你仔细一琢磨,也能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说清是他给你的,不说清是你想明白的,而这琢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思考的趣味。写作和阅读一样,都需要有趣味,都需要把一切庄重和崇高拉下台来,戏语一番,落下满纸荒唐言。说俏皮话、讲黑幽默、讽刺而不怒骂、谈笑而不猖狂。王小波对于有趣的定义,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可见王小波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讲的道理不很大,但足够被称作异端;也可见王小波是一个重独行的人,他走的路不很长,但到今天,却少有人能够重行。

王小波说过,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这种美好之中,也就柔和着冷静严谨的思索和奔涌而出的热情。如果需要打个比方,那我们可以说:这世界上有趣的思想永远交错杂乱,但是自由生长。而在王小波老师看来,最不幸,就是被扼杀掉这种有趣了。别人的思维被强加在你头上,人丧失了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掌握话语的权力,这也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然而王小波恰恰目睹和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在他父亲的身上,在他自己的身上,在文革跃进的口号中,在上山下乡的山路上。于是,王小波仿佛很痛苦地看到,“乱糟糟的头发被一根根地拔去,又被别人植上了假头发。这头发不是他的,终究水土不服,估计后来都掉光了。”于是,王小波自喻为一个时代的幸存者之一。王小波说过:“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如今,不知道王小波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多少。倘若看到很多人还在争取这样的空间或者不自知有这样的空间存在,我想他会不耐烦——我们进步也太缓慢了一些。

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他告诉我们生活就应该有乐趣,而乐趣来自智慧、专业、真实,而非来自愚钝、刻板、一律。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快乐着,文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他插队时没书看的痛苦:“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在他那个年代的人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但真正能记忆它的却很少。王小波是崇尚智慧的,所以他认为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要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中来体会思维的乐趣,因为当他谈到他父亲的遭遇时,他觉得他父亲那个年代把人们的思想搞得很平淡无味,他不想也不愿步入他父亲的后尘,不想自己成为他那个年代思想的奴才,他要让自己做个有思想、有思维的人,因此他认为学习是可以带来思维的乐趣的。

五大体验是只有属于自己的思想,才能体会思维带来的乐趣。王小波老师最喜欢引用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他觉得生活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非千篇1律,思想更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他觉得老子的“虚其心而实其腹”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不对的,是卑鄙的行为,因为他说:“能够带来思想的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而老子和汉代的做法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智慧没办法完全的发挥出来,这样就没有了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获得想要的成果也就没有了思维的乐趣。还有王小波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所以知识也是要不断地发展更新的,而头脑是灌输新知识的好工具,通过自己的实践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要知道,倘若人只懂得一些前人所留下的知识而沾沾自喜的夸赞自己说自己是个有学识、有智慧的人,这样就显得很假、很虚伪,若是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学识在里面,就可以彰显自己的价值所在。可见王小波老师崇尚理性和智慧,把低智、偏执、思想贫乏视为最大的邪恶。他对我们人类的善恶判断人性有着自己精辟的见解和论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期望它怎样,它就会变成怎样,现实世界的问题,需要靠智慧才能很好的解决,而不是简单的靠善良就能解决的。

这就是王小波老师的思想直透实现的一面,令我记忆深刻,“说自己的话才更有趣一些”,多来劲的寓意,如今,微信微博里,到处是别人的话,“天下一般抄”,在网络中已经达到盛况超前,所以像杂文《思维的乐趣》这样感动我心灵的文字,能从剖析人性诸方面角度阐述思维的重要,更能打动我,更令我重视自我认知的重要,我喜爱王小波老师,喜爱他从不板起脸来说教,喜爱他总是用他特有的那股幽默劲来说事儿,当你会心一笑的时候,这事也多半明白了。王小波说出了许多我们想要说的话,他总能幽默的表达他的思想中思维的力量和乐趣,当然有时这些话是支离破碎,散落于书的各个角落的,需要我们认真寻找和体会。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800字2

现今的文学界总是为王小波的去世为一大遗憾,然儿在我之见,英年早逝对于王小波来说也许不是遗憾,而是一种解脱。

在书中,王小波有这样一句话“我承认,我在抵御这种痛苦方面的确不够坚强,但我绝不是最差的一个。”再加之“罗素在五岁时,感到寂寞而凄凉,就想到:假如我能活到七十岁,那么我这不幸的一生才度过了十四分之一!但是等他稍大一点,接触到智者的思想的火花,就改变了想法。假设他被派去插队,很可能就要自杀了。”这样的例子,不难想象,倘若使这位思想大师生活至今,看到现在思想传承的现况,也许他也要自杀了吧。

王小波在书中也对自己父亲的学术经历做下了令人难忘的记录。王小波的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他是这么描述自己的学术经历的:一生的学术经历,就如一部恐怖电影。每当他企图立论时,总要在大一统的官方思想体系里找自己的位置,就如一只老母鸡要在一个大搬家的宅院里找地方孵蛋一样。结果他虽然热爱科学而且很努力,在一生中却没有得到思维的乐趣,只收获了无数的恐慌。我承认,当我读到这一段时我也唏嘘不已,如果这样的经历能够称得上恐怖电影的话,那现在的学生也许已经是恐怖电影大师了吧。大一统这个词在中国教育早已见怪不怪了,也许唯一的差别就是早年的大一统思想是人治,而现在则是标准答案制,我是理科学生,对于文科的思想并无兴趣,但若是我这样的理科学生都有了这样的感受,那么现代的思想究竟已经堕落到了何等地步。

在书中王小波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的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就值得我最大的同情。我最赞成罗素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创造出来的。当然,我知道有些人不赞成我们的意见。他们必然认为,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是的,虽然我很赞同王小波的观点,但是在这个时代,只有单一机械才能得到幸福的本源。就拿语文这个国粹科目而言,若是听了上句不知下句,你也好意思考试?更匡论思想政治这样的科目了,读了《思维的乐趣》之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把“思想”“政治”这两个词语放在一个标题里面,正是对思想最大的亵渎。虽然我对于历史科目的研究不深,不过每个老师对于思想禁锢的评论总是负面的,殊不知自己就在承受这样的事情呢?

当然,这些条条框框也有放松的时候,那就是我踏入大学校门之时。王小波也说:“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来到大学之后,不同的人总算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发展,虽然思修依然存在,不过这又称得上什么呢?它在我眼里只是免费的学分罢了。许多人说大学容易学坏,以我的观点看来,这只是久经禁锢的思想的解放而已。高中之时,老师总用弹簧的原理给我们以激励,“此时所受的磨难越大,将来便越不可限量”当我们在大学的思想受到批判之时,是不是也应该用这样的话回敬呢?

也许我的言辞多有批判意味,这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思维的一种解放,若说要让王小波欣慰的话,不是后世对他的无边称赞,而是志同道合的思想宣泄。我不曾也不想拥有如你一样的乱发,我也不会抽烟,我只希望能拥有和你一样不羁的思想。

正如你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总是有很多的理由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因此有许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丧失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没有得到思想的乐趣就死掉了。因此我也不曾为你缅怀或是神伤,因为你若安好,眼前看到的就会是这个与你梦想背道而驰的社会。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800字3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这本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 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恩格斯说过,思维之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正印证了关乎思维具体而清晰的美——新奇、有趣、自由、平等。在这个年代有人用感情写作,有人用政治写作,到后来还有人用身体写作,但在王小波看来,能够用思维来写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思维的乐趣》自有它的耐读之处。因为讲的不是乐趣,而更多是时代与政治环境带来的思维的恐慌与孤独。插队年代里“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 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这种反思的境界,正是王小波的力度所在。在那个年代里,思考是件充满恐慌与致命孤独的事。要么是不能跳出桎梏思考,要么是走出来,却看不到可以对话的伟大心灵,空荡荡的,被孤独淹没。

有趣在王小波的写作里,是一件顶重要的事。他从来不把道理说得太清楚,但你仔细一琢磨,也能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说清是他给你的,不说清是你想明白的,而这琢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思考的趣味。写作和阅读一样,都需要有趣味,都需要把一切庄重和崇高拉下台来,戏语一番,落下满纸荒唐言。说俏皮话、讲黑幽默、讽刺而不怒骂、谈笑而不猖狂。王小波对于有趣的定义,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可见王小波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讲的道理不很大,但足够他被称作异端;也可见王小波是一个重独行的人,他走的路不很长,但到今天,却少有人能够重行。王小波说过,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这种美好之中,也就糅合着冷静严谨的思索和奔涌而出的热情。如果需要打个比方,那我们 可以说:这世界上有趣的思想就正如王小波蓬乱的头发,永远交错杂乱,但是自由生长。而在王小波看来,最不幸的,就是被扼杀掉这种有趣了。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没有办法讲道理了,在他看来比尸横遍野更遭;又或者,别人的思维被强加在你头上,人丧失了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掌握话语的权力,这也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然而王小波恰恰目睹和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在他父亲的身上,在他自己的身上,在文革跃进的口号中,在上山下乡的山路上。于是,王小波仿佛很痛苦地看到,乱糟糟的头发被一根根地拔去,又被别人植上了假头发。这头发不是他的,终究水土不服,估计后来都掉光了。于是,王小波自喻为一个时代的幸存者之一。王小波说过:“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如今,不知道王小波的这个愿 望实现了多少。倘若看到很多人还在争取这样的空间或者不自知有这样的空间存在,我想他会不耐烦——我们进步也太缓慢了一些;倘若看到我们还把他挂在嘴边, 我想他也是会不乐意的——说自己的话才更有趣一些。但是我想,记挂他,总比记挂别人要好一些。

《思维的乐趣》从关注现实、正视历史、剖析人性诸 方面阐述了思维的重要,没有积极的思维,人类就会故步自封,安于现状,何谈新奇与乐趣,就更不用说得到自由与平等了。《思维的乐趣》除了给人思想,给人精神,给人趣味外,它语言上略带调侃的轻松的聊天式风格,也往往让人忍俊不禁。读《思维的乐趣》,不仅有思想上的犒劳,同时还有语言上的爽而不腻的享受。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800字4

说实话,一开始我没有要打算阅读这本书,50本的书目对于这个名字也只是浏览一遍,所选定的两本书也没有这本的痕迹。但是当我在书店里找寻着所选的书目时,引入眼帘的是平台上的一摞《思维的乐趣》的书籍,心想这应该是一本冷门的书吧!可还是顺手拿了起来。

把我带入兴趣的可能是名人评价的那段话:“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无比庄重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感觉这段话令我耳目一新,给了作者极高的赞誉,让我感觉王小波先生不仅是位作家,也是一位笔杆上的魔术师。

当我开始阅读时,会感到无聊甚至是有些无趣,有些时候会读得佷懵,读着会阅读的文字却又不明白文章到底在说什么,到底在表达什么。大部分的原因应该是我不太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文革”时的变化不了解,对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毫无概念。

这也正让我明白了,读文章时了解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情况的重要性,至少了解一些,读起来也会容易一些,也会更便于理解一些,这也是阅读技巧之一吧。

对于内容,我的理解比较浅薄,大概跟我缺乏人情世故的社会经验与思维不足以思索历史的原因有关,但却也有些许收获。

关于《沉默的大多数》,所明白的就是一句话吧:沉默的大多数,现在的大多数。这是对于社会的写实,保持沉默的原因也依照王小波先生的表述,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对照如今时代的社会,确实如此,足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我喜欢这句话,喜欢这句话的写实,喜欢这句话的励志,喜欢这句话所带给我的感受。

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需要做的事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王小波先生就已经有如此之远见,可谓他真的是一位有思维、有思想、懂思维的乐趣,解思想的妙处的先生,让我对他更加敬佩。

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是1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能记住主要是因为它的题目,而且之前就略有耳闻,阅读时便也格外认真专注。读后感·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米高的猪栏一跳而过,能跳上屋顶,也总到处游逛,会到村寨寻找好看的猪,也会模仿各种声音,是所有喂过猪的宠儿,也知道知青对它好,允许知青靠近,阅读着这一点点,我也会感慨这只猪只能用特立独行来形容。

在它被许多人拿着手枪和火枪攻击时,潇洒淡定自若的离开,后来遇到时能认出人却不容人走近。再往深层一点儿想,其实人类也彼此彼此吧,收到伤害后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这也是所有动物的共通之处。

对于青年的思想工作,王小波先生提出的论点是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马上就可以开辟一片新天地;对于它对外甥的教育与说服说明的真理是别人的痛苦才是你的艺术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看完这一本《思维的乐趣》感受很多,也学到思想上的许多。照朋友来说,王小波先生真的是一位净友。他的敢于直言,他的勇于批判,他独特的思想见解,他独一无二的精神思考,让我们一起享受《思维的乐趣》!作者:毕米雪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思维的乐趣读后感800字5

昨天读完了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想说点什么。这本书是思考的产物,别具一格,给我很多启示。

读王小波的作品,在轻松里大笑,又有很辛酸的味道,被他的睿智、他的黑色幽默所征服,读的痛并快乐着。王小波的知识背景很复杂,有科学主义,也有个人色彩,有中国的文人气质,也有洋人的黑色幽默。也许正是这样的知识背景才铸就了这样的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理性思考的乐趣,在写作形式的背后隐藏着的是生活的本质。王小波用他的智慧剖析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他认为智慧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充分享受人的自尊的基础,而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

第一部分 作者写在农村插队时,带去的一本奥维德的《变型记》被队里的人传来看去,弄得不成形,最后被人看没了。那知青插队的时候,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还是其次,最大的痛苦还是精神上没有寄托。人们的头脑里被塞满了革命思想,没有任何闲书的一席之地思想被禁锢的程度可想而知,还哪莱的乐趣。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而连学习的机会也没有,那快乐也就随之泯灭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们除了享受毛泽东思想,就别无选择。有些不耐寂寞的人看一些或写一些别的思想的书,就会被立马揪出来批斗,游街,而有知识的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那个时代的人没能体会到思想的乐趣,反而是恐慌。而它的后遗症是使现在社会上的人敢怒不敢言。

第二部分 一个学者如果被剥夺了学习,交流,建树的机会,就失去了起码的乐趣,即使证出了某某定理,也不能平衡他失去的乐趣。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里,假如一个人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在加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看,看到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的程度,作者对此寄予很大的同情。而这些人就是被剥夺了有趣的人。生活真得应该参差多态,否则脑子里一味是些机械的,呆滞的东西,社会如何向前发展。无论是科学,艺术还是别的东西最终都会给我们带来省身心上或思想上的乐趣。而文革把这一切都摧毁了。

第四部分 作者认为愚蠢是极大的痛苦,以愚蠢教人那时善良的人所犯下的最大的罪孽。我认为作者好象把愚蠢当作了善良,而把思考动脑筋当作了不善良。但作者褒不善良贬善良。古代的君王为了巩固统治,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让老百姓愚昧,怯弱,对此称之为良民。而若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或改良方法,大多会背上叛逆的罪名。致使国家或社会失去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以前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老师问雪融化后是什么,甲回答是水,老师打了个红勾;乙回答是春,被大上一个叉叉。由此可见,我们随着传统的思想下去,后果会使什么。

第五部分 在这一段我发现作者是一个喜欢新奇,有趣的人。如果终极真理被发现,人们就只能依据这些真理作出价值的判断。而这样的生活也没有乐趣可言了。但毕竟时世会造英雄,当有人思考的很多,或成为思维的精英后,总有人喜欢插杠进去。诚然,若没有这些人,前景当然十分美好,但这似乎有些不太可能,但也因为有这些人,才会有阻力,才使我们更多的思考,体验更多的乐趣。

以上这篇是思维的乐趣读后感。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656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