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5542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先进个人发言材料【推荐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第一篇】

一、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听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听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在听之前就莫名地紧张,有的学生则是在听的过程中心理起了变化,因此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告诉学生,其实初学者在听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如语速过快、生词过多、噪音干扰加上对连读、失去爆破的不习惯等问题,有时会听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初学者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我们要首先树立自信心,同时要善于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努力把这种因主观原因导致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听前的准备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要对听的东西事先有思想准备。比如,在通过海关时,我们知道海关的工作人员会问些什么。但是我们的老师在处理教材中的听力训练时,往往不帮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准备活动,而只是说Listen to it ,然后就按录音机的键钮。学生在思想上毫无准备,感到不知所措。他们可能不知道所听材料到底围绕着什么话题进行,谈话是在什么地方以及谈话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因此老师帮助学生做好听前的准备活动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听一段语言材料之前,要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常见的问题如what,who,where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就做到了有的放矢。当然在专项听力训练时,可让学生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尽快浏览所有题干和选项,以获取一些有用information。二是做好笔录工作,由于听力材料的不可重复性,中间夹杂着大量干扰信息,这就对听者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对材料中的某些数字、人名、时间、电话号码等进行速记。

三、预估和猜测

预估就是根据所听材料的题目对其内容、情节和涉及的范围的判断和估计,是听者理解并掌握所听材料内容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可以帮听者对所听材料进行积极的想象、推理和判断,有利于发挥听者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有关环保的话题,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预测: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oronment?

猜测是根据上下文,对不熟悉的内容部分进行合理的推断与猜测。由于听者听到的是一现而逝的、一连串的语流,有些地方可能是连读、失去爆破,还有的可能夹杂着噪音,再加上说话人的口音、声音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别,要想把所有的语言信息都听得清清楚楚,是不容易的事。因此,听者要善于运用自己以获取的语言信息,对未知的语言信息进行迅速的判断和猜测。

四、抓主题

抓主题就是通过注意听文章的中心句、段落的主题句、关键词等手段来抓住内容大意。多数初学者都有这样一个心理,即力求把每个词语、每个句子听得清清楚楚。由于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听懂每一个单词、句子上,结果获得的只是零零碎碎的信息,抓不住材料的中心内容,听完后,仍不懂材料主题大意是什么。因此在听的过程中,听者应该时刻想着“这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什么”,听不懂的地方可根据主题去猜测它的意思,忽略无关信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第二篇】

一、精心挑选材料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好材料成为材料题教学的首要问题。我认为必须要依据以下原则:

1.从学生角度看,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

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从学生的身边找历史,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历史教学也就越能自然开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学科角度看,要贴近教材,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材料的选择除了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新课标提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这要求材料的选择要从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选择贴近教材的材料,同时又高于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主。

二、精心用好材料

选好历史材料后,又该如何用好材料?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读材料,读懂材料,是材料题教学的第一步。

对于初中生而言,有很多史料离开教师的解读,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经常会有许多难认难读的字词,有时还有典故,而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这就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比如,华东师大版初一历史教科书第三课《中华民族的祖先》引用了的《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篇祭文需要教师的翻译和解读。又如,《南方经济的发展》引用了“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也需要教师帮学生解读。

2.适当补充,拓展思路。

适当补充史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科书受篇幅的限制,有些史料未能完整地摘引,而在史料教学时需要作适当的补充;二是指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也要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围绕某个历史专题,历史在史料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补充,多角度为学生展示历史问题复杂的一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逐渐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比如,华东师大版初三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补充《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内容,并比较这三部文件。材料一:《权利法案》第一条: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材料二:《独立宣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材料三:《人权宣言》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十七条: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通过比较这三段材料,可以得出《权利法案》主要是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从而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奠定了理论和法律基础。《独立宣言》一是宣布独立,二是表达天赋人权的观念,帮助学生分析《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诞生,同时它也是人类的第一部“人权宣言”。而《人权宣言》主要着眼于维护私人财产,从而得出它最能体现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新社会的出生证书”。

3.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第三篇】

关键词:真实材料;语法教学;辅助

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具有非真实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性。那么什么叫真实材料?哪些资源可充当教学所用的真实材料?1995年,一直致力于英语教学的澳大利亚语言学家David Nunan给真实材料的定义是:并非为语言学习者创造和编辑的材料。教学中可以使用的真实材料很多,你能想到的,也许都能用来服务于我们特定的教学目的。所以根据教学目的,我们可以找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来设计教学。无论是歌曲,文学作品,报纸,电视节目,电影服装,还是食物,菜单,海报,购物小票,旅游手册,商品标签,水果花卉等。换句话说,具有目标语言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真实材料。

一、利用真实材料进行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指出:“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没有语法,语言便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语言符号,难以实现其交际工具的作用。语法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学生所听到的和看到的是在一定情景之中使用的语言,基本的句型结构反复出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逐步发现规律,归纳出语法规则。因此,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在可能的情况下,首先让学生在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接触新的语言。这样他们先理解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在此之后才引导他们注意用来表达这一意义的语法形式。

若教师能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把抽象单调的语法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教材实际等结合起来,使语法教学情景化、形象化、交际化,这样学生学起语法来就没有那么痛苦了。

二、真实材料在英语语法课的教学设计

(一)电影辅助教学

无可否认,比起枯燥的语法学习,学生们更喜欢看电影。如果能巧妙地在教学中运用英文电影,也是培养学生英语习得能力的有效手段。假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If条件句表虚拟的用法,总体设计思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开头,杰克通过赢得了船票登上船的片段。观看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If you were Jack, what would you plan to do?通过think-pair-share的方式获取学生不同的观点,选取其中一部分,板书出来,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例句,体会情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二)图片辅助教学

假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情态动词加现在完成时的使用。如: should have done和shouldn’t have done. 准备两张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有较鲜明对比的人物图片,设置一个来自农村的表哥Tom和城里的表弟John见面的情景,假定表弟邀请表哥去参加了一个较正式的聚会。教师通过提问来实现目标语言的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如:What should Tom wear to the party?Should he wear thongs to the party?教师示范目标语言的使用,然后让学生利用至少用3个目标句子进行问答。如:Tom should have worn a tie to the party. Tom shouldn’t have worn thongs to the party. Tom shouldn’t have worn pants to the party...

由情景导入目标语法结构,从而让学生体验在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去习得语言,身临其境的体验英语的应用,因而保证了目标语法的输出。

三、真实材料的使用对英语语法教学的意义

任何脱离生活的外语学习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目前的语法教学往往只注重对目标语法的讲授和操练而忽视了语法学习的真正用途。真实材料的运用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也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目标语法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气质。丰富多样的素材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激发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者把目标语法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直至真正掌握该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精选材料、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有效学习英语的目的。总之,将真实材料引入语法教学,有效的避免了语法教学的枯燥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轻松的习得语法知识,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Nuna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 s,2001.

[2]沈育刚。真实材料英语教学的作用和条件。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3]李晓。活化语法教学的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2).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第四篇】

关键词:向熹;汉语史;诗经研究;辞书编纂

向熹,1928年生,祖籍湖南省双峰县,中国当代语言学家、汉语史学家,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向熹先生毕业于湖南春元中学高中,担任过半年小学教师,l95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l954年本科毕业,留校继续攻读汉语史专业研究生,受业于王力、魏建功、高名凯、袁家骅、吕叔湘、陆志韦、周祖谟诸先生,其中导师王力先生对其学术影响最大。1958年秋,向熹先生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四川大学中文系工作。向先生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现代汉语语法”“语文和写作”“汉语史”“古代汉语”“《诗经》语言问题”“《马氏文通》导读”等10多门课程。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先生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出许多语言学教学和研究人才。他善于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展开研究,又利用研究成果促进教学,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色。向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领域展开:一是《简明汉语史》的编写,二是关于《诗经》的研究,三是辞书的编纂。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集中体现了向先生的主要学术思想。

一、汉语史研究及汉语史划分的理论框架

20世纪50年代,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出版,这是汉语通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向熹先生求学期间受教于王力先生,专攻汉语史,确定了自己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向先生任职四川大学以后,从1961年秋起,给本科生讲授“汉语史”课程,在师承王力先生汉语史研究思想的同时,并未简单照搬老师的汉语史系统授课,而是尝试自己编写讲义,安排教学内容。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讲义多次改写补充,于1991年完成了以分段研究为特点的《简明汉语史》的书稿,199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继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之后的第二部研究汉语史的力作。2002年到2006年期间,向熹先生又对全书进行了修改补充,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修订本,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范教材。

《简明汉语史》全书分上、下两册,包括汉语语音史、汉语词汇史、汉语语法史三编,各编又按上古、中古、近代三大时期对汉语发展的历史进行整体描述,另有“绪论”五节、“结论”二节与主体三编互相呼应,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时段的汉语史体系。

汉语文献记录了汉族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于汉语这样的世界上可溯历史最久、保存文献最丰、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描述它的历史,不仅对于了解汉语本身和汉族的文明史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了解人类的语言、人类语言发展的规则都有着无可代替的价值。从“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到现代语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历代学者一直在汉语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财富。汉语通史就是要把历史上积淀下来的丰富的语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作系统的描述、综合的印证,说清汉语发展的历史。《简明汉语史》就是这样一部勾勒汉语3000多年发展演变脉络的著作,集中体现了向熹先生的汉语史学思想。他在《简明汉语史・绪论》中说:“研究汉语史,就要弄清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这也概括了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全书三编的描写、论述都是为了解决以上关于汉语史研究中提出的问题。围绕“史”的观点,向熹先生提出:l.必须充分反映汉语的时代特点;2.区分语言事实现象的通例和特例;3.揭示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他指出,汉语史的研究,应立足于客观的语料分析,综合全面地看问题,进行科学的汉语史分期,才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系统的汉语史体系。历史是“根”,做好汉语史的研究,对我们进行现代汉语研究、汉语方言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等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就汉语史的描述与揭示,向先生提出了三纵三横的理论框架,将语言的共时体系和历时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汉语史的描述理念,充分体现在《简明汉语史》之中。所^三纵,就是从历时的角度,把汉语史视为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三位一体的综合系统,再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共时层面,分别做历史断代考察,总结各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概貌和特点,叙述其从上一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发展演变,对汉语发展史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作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形成汉语史的总体描写,勾勒出一个汉语史的框架体系。

向先生认为,揭示汉语史重在语言实证,要有大量的语言事实;但对历史文献中的语言事实,并不是越多越好,应从浩如烟海的语言材料中,去伪存真。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区分常例和特例”,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不能因为一些特例而怀疑语言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也不能因为常例而忽视语言发展变化普遍性中蕴含的特殊性变异。向熹先生本人就汉语史不同时代的语言现象做了大量前期的专题研究,从各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献中搜集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同时也充分注意学界前贤时哲的研究,必要时兼及不同意见,根据历史的语言事实取舍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论断。他认为,汉语有大量的古老的文献,可以提供许多直接的实证材料;但汉语史的描述,还应吸收充分的旁证材料进行说明和印证,二者有机结合,体现证据材料的全面性和充分性。向先生描述“上古汉语语音系统”,讨论上古汉语的声韵调,每个声母、韵部和声调都举出了大量的例字,更举出每个韵部所属的谐声偏旁,并用大量《诗经》原文押韵例句作进一步说明。他在描述汉语语法史时,为了讲清楚汉语各个语法成分、语法结构、句法等的发展情况,用了近万个例句;词汇部分的用例更是数不胜数,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来自对大量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避免用少数似是而非的材料作论证的依据。

对于汉语史的描述,向先生还提出一个基本原则:说史务必通俗浅出,重在叙史而不做过多议论和不必要的修饰;对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揭示,应实事求是,用丰富的材料和细致的分析阐明观点,也不故作高深;遇有不常用的术语应随浅出的解释,方便读者理解。先生的《简明汉语史》确实名副其实,体现他对叙史的“简明”观点。朴实的风格、简明的语言、丰富的史料,勾勒出汉语3000年发展的清晰轮廓。

从宏观上全面地研究汉语的发展史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它需要研究者全面掌握汉语史的各个分支和各时期的材料。在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要耗费研究者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踏实稳重的学术作风是无法完成的。在几十年治学生涯中,向熹先生坚持把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相结合,长期开设汉语史课程。他通过自己的研究编写讲义,开展课堂教学,又在教学中寻找不足、发现问题,再通过研究加以弥补,提高水准,不断地丰富其中的内容,使之日臻完善。《简明汉语史》是向熹先生“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的最好体现,代表向熹先生的最高学术水平。

二、诗经研究

把《诗经》作为汉语研究的素材,起始于汉语通史研究的前期准备。向熹先生说:“最初只是为了编写《简明汉语史》须要掌握上古汉语第一手资料,才去研究《诗经》。接触多一些,产生了兴趣,于是下决心写《诗经》语言研究方面的书。”他通过对《诗经》多年的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五种关于《诗经》语言研究方面的论著。

l.《诗经词典》(198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初版,次年修订再版,1998年再次修订重版)。这是向熹先生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音义兼备的专书词典。该书“收录《诗经》里出现的单音词2826个作为字头,同时收录复音词近1000条、305篇的题解和有关《诗经》研究的术语300余条,总计1318条”(《诗经词典》后记)。修订本又把异体字独立列出,字头增加为3336个;另外,合并义项近500处,增补材料3000余条,还审订了每个字头的字音。书中义项解释准确、精炼、通俗,除名物解释外,一般采用古今对译的方式,注音则兼用汉语拼音和反切两种方式。在释义内容的选择上,向熹先生的原则是“首出己见,择要兼收”,每个字头下先列自己的解释,然后择要收录众说,用“一说”“又一说”的方式表明,意在把古今学者《诗经》训诂研究的精华都汇集在《诗经词典》里,以便读者参考。该书出版以来,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好评,成为阅读《诗经》必不可少的工具书,荣获1988年第二届王力语言学奖。近10多年来,向熹先生又对《诗经词典》再作修订,补充了材料1000余条。新版的《诗经词典》已于201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诗经语言研究》(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本书是向熹先生在“《诗经》语言研究”选修课v义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为《诗经词典》的姊妹篇,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专书语言的著述。全书共六章,分别介绍了前人研究《诗经》的概况,讨论了《诗经》的文字、音韵、词汇、句法、修辞和章法,对《诗经》中的语言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夏传才先生在《二十世纪诗经学》中评论说:“该书是80年代《诗经》语言研究的总结性著作,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著者归纳分析、覃思精研,不但条理分明,而且理论上又有精进,可以说该书代表了《诗经》语言研究的时代水平。”[1]

3.《诗经古今音手册》(1988年南开大学出版社)。该书收集并注明了《诗经》所有单字的今音(汉语拼音)、反切、中古音和上古音,把每个字的字音从古到今贯穿起来,供读者阅读《诗经》和研究上古汉语音韵时参考使用。全书按拼音字母次序排列,不收录《诗经》里未出现的字音,书末附有《诗经》上古音分部和入韵字表。《诗经古今音手册》是一部研究《诗经》时期语音的专著,其中古今音的对照又为研究汉语语音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诗经语文论集》(2002年四川民族出版社)。该书收录了向熹先生关于《诗经》研究的论文15篇。这些论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诗经》语言研究的论文,分专题研讨了《诗经》语言的性质、歧义的分析、异文、通假、注音以及词汇、通韵和合韵等重要课题;其中有的是《诗经语言研究》没有涉及的问题,如“歧义的分析”,有的问题在《诗经语言研究》中讨论过,《论集》又进行更深入、详细的论述。另一类是关于前人研究《诗经》成果的研究论文,包括从汉代到清朝研究《诗经》的几个重要成果的研究述评。与《诗经词典》和《诗经语言研究》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同,《论集》主要阐述了向熹先生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5.《诗经译注》(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原为1995年许嘉璐、梅季先生主编的《文白对照十三经》丛书中的一种,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单行本经刘晓翔先生设计封面,典雅质朴而富有创意,被选为“2009年中国最美的书”。2010年在德国莱比锡世界图书评比中,从634种参选图书中脱颖而出,获得“2010年世界最美图书”荣誉。《译注》每篇诗包括原诗、题解、今译、注释、韵读五部分。题解介绍诗的主题,力求简洁,主要立足文本自身内容。今译以直译为主,紧扣原文,化繁难为平易,采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七言句式,并押大体相同的韵。注释简明扼要,择善而从,表明今译的依据,解释不易理解的古代名物词语,标明异文,为难字注音。韵读按照《诗经》时代的韵部标示该诗的韵脚和韵部。《诗经译注》是向熹先生多年研究《诗经》成果的集中体现,原文、题解、注释、韵读都是作者采集各版本和各家之长精校而成。

《诗经》是中国文学和语言方面的源头性文献,其中保存了大量治学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自古研究《诗经》的学者众多,先生对《诗经》的研究从语言方面切入,充分继承前辈在音韵、文字、训诂各个方面的成果,博览众说,综贯各家,择善而从,保留异见,并以词语为纲,编成《诗经词典》,为学界在《诗经》的深入研究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中,《诗经古今音手册》是这项研究的字音部分。因为技术原因,其出版稍后,但却是《诗经词典》的前期成果。整体来看,《诗经词典》是从语言的角度对《诗经》的微观研究,而《诗经语言研究》则是在微观调查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诗经》的语言特点,依托对《诗经》语料的穷尽性的考察,通过文字、音韵、词汇、句法、修辞和章法等多个方面展开专章分析,总结归纳《诗经》语言的主要特点,描写它的整体面貌。研究一种古代文献的用语,微观的观察与宏观的分析虽然角度不同,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应该说,弄懂字词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献中的句子的篇章,了解句子和篇章内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求得字词的确诂。

借助古代文献研究古代语言,包括编写古代的专书词典,在取材的时候,往往采取抽样的方式,即获得适当数量的语料之后就戛然而止了。这样做,可能忽略了一些不太引人注意的语言现象,但是,也可以借此回避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用穷尽描写的方式编写词典和考察各类语言的现象,使一种文献中所有的问题都突显出来,必须直接面对,无所逃遁。这样做当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是,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迎难而上,才更能推进研究的不断深入。

古代文I由于距离现代时间久远,古今汉语的差异,导致今人在阅读古代文献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可以意会却不能言传或似懂非懂的感觉。很多时候,读者大体看懂了文献中文句的意思,但是,未必理解文句中的每一个字,或未必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的词语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对文献的理解,存在着某种“猜 ”的成分,所谓的理解,最多是“八九不离十”,大概知道而已。向熹先生的功劳,正是将这“八九不离十”,转化成句句坐实,引导读者从“不求甚解”进入到“游刃有余”的自由境地。《诗经》是万古流传的文学经典,爱好者众多,历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诗经》、解读《诗经》的人也很多。向熹先生运用自己对《诗经》语言的深度了解和掌握,译注《诗经》,深入浅出,要言不繁,字字落实,为《诗经》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古代文献解读作出了表率。

三、辞书编纂及词汇学说

20世纪70年代后期向熹先生与张永言、杜仲陵、经本植、罗宪华、严廷德等教研室同仁共同编纂了《简明古汉语词典》。这是一部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阅读古籍参考的中型语文工具书。其从通行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搜集现代人不易理解的词8537条加以解释,从选词到释义,都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目的对象明确,针对性强,适用度高。这之中向熹先生撰写了大约五分之二的初稿。该词典于1986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重印十余次,畅销不衰,深受语文工作者欢迎,还于1999年出版修订本。1988年,本书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世纪80年代,向熹先生还主编了《古汉语知识辞典》。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古代汉语相关知识点的辞书,包括总论、词汇、语法、音韵、文字、训诂、诗词曲律、修辞、文体、重要的语文著作、重要的语文学家等11大类,共收条目1619条。向熹先生撰写了其中语音、词汇部分的一些条目。本书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但它注重实用,系统介绍古代汉语研究的基础知识,方便备查,对于推广学术、引导后学,有很积极的意义。本书1988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再度出版修订本。

另外,从1987年开始,向熹先生倡导组织了几位青年后学展开《汉语称谓词典》的编写工作。该词典定位为历史词典,即为读者提供各个汉语称谓词比较完备的历史资料。词典从历史词汇研究的角度,广泛搜集汉语历代文献中出现的各类称谓词,搜集各称谓词的来源和历史变化等有关材料,为读者展示这些称谓词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这项工作从汉语称谓词的历史调查入手,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称谓词的广泛深入的调查,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10来年的努力,写成初稿。嗣后又几经修改删订,现在已经初步定稿,即将出版。

辞书编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在辞书编写中体现研究性和学术性,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若没有足够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握有丰富的各类语料,辞书编写将寸步难行。向熹先生参与多部辞典的编纂工作,对编写辞典的难度是深有体会。他在许威汉主编《古汉语词诠》序中谈道:“要求词书编写者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要有非常严肃的治学态度”[2]。这也是向熹先生编写辞书的原则。

在从事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撰写和编纂了不少著作和辞书的同时,向熹先生还在文字、音韵、词汇、语法、方言等方面写有大量论文,包括关于文字方面的如《〈古代汉语〉文字上的几个问题》《简化汉字大有必要》等;关于音韵方面的如《〈广韵〉入声韵同非入声韵中的重出字》等;关于词汇方面的如《阴阳五行观念和汉语词汇》《王力先生对汉语词汇研究的贡献》等;关于语法方面的如《〈水浒〉中的“把”字句、“将”字句和“被”字句》《略论训诂和语法的关系》《论〈马氏文通〉的句法研究》《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刍议》等;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如《避讳与汉语》(一、二、三)等;关于方言的如《湖南双峰县方言》等。

结 语

据向熹先生回忆,1957年末反右运动行将结束的时候,北大研究生举行了一次“交心运动”。当时年轻的他在会上坦陈了自己人生的目标,那就是“当教师,写10本书,发50篇论文”。毕业后50多年来,尽管遭遇了许多波折和坎坷,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个目标,勤勤恳恳地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上默默前行。作为导师,先生以身作则,对学生在思想和生活方面慈心相向,宽大包容,呵护有加;而在学术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放手支持学生科学探索,大胆开创,热情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努力进取;同时严格要求,强调重事实、重材料,不轻率结论,不急于求成,踏踏实实,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著述。

先生说,人要有自我定位,我的定位有两点,一、我是中国人,是农民出身,因此要做到三点:一要对得起祖宗,二要对得起祖国,三要对得起子孙;二、我是教师,作为一个大学教师,一要好好教书育人,二要做科研,我算不上是聪明人,也不会广泛交际,但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在专业上争取做到更好,就满足了。先生常常说:“我们普通人,能够做到‘立言’,就算得上是做了有意义的事了。”他也希望他的学生后辈们能真正沉下心来,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踏踏实实,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著述。

如果从1950年进入北京大学算起,向熹先生在语言学领域已经耕耘了60多个年头。这60多年的时间里,基于现代语言学思想和理论的汉语史研究,从当年的萌芽状态逐渐发展,形成了现在枝繁叶茂的繁荣局面。先生置身其中,力图创新,致力于汉语史的研究工作,并以梳理汉语通史、撰写全面系统的汉语史为己任。在汉语史研究这条主线指引下,先生首先把《诗经》作为上古汉语源头性的语料,展开全面的研究;进而将《诗经》的研究从上古汉语的语料的角度,扩展到全面研究《诗经》,编写《诗经词典》和《诗经译注》,以及组织和参与一系列词典的编写。先生在坚持学术研究的同时,面向社会,把精微深奥的专门研究与面向公众的社会需求相呼应;又在从事深入的专业研究的同时,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先生是农民子弟,出身贫困,秉承前辈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王力先师的指引下进入学术研究。他深受先师宏大学术视野的感染,在研究中不畏大、不惧全、不怕难,量力定制,认定目标,则心无旁顾,孜孜以求,终至于斯。

注释:

[1]夏传才:《二十世纪诗经学》,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2]许威汉:《古汉语词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25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