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论文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75401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论文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论文【第一篇】

引言:

在目前被应用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复合材料的种类上来看,一种新型的符合材料成为了工程施工建设的宠儿,被广泛地应用在了建筑建造过程中去,这种材料被称之为FRP,它具有相当轻的重量并且成型方式十分的简便,硬度强度方面也完全符合要求,还具有较强的耐酸耐腐蚀性的特点,其经久耐用的同时还兼备了方便施工的优势,和传统在建筑建造过程中使用的钢材和混凝土材料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可见其具备有十分长远且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一、FRP的概念与FRP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复合材料,其实利用各类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进行运用和融合从而达到将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不同性质的材料合并到一起的材料,为建筑工业带来了不少的可能性,因为通过该项研究的发展,我们不仅是将材料进行复合处理达到了性能互补的效果,还时常在原有基础上开发出了新的性能。其优势就在于能够比单一地运用某些材料要来的更加全能并且更能满足不同的建筑建造应用需求。

而刚才所说的FRP复合材料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且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FRP复合材料的发展起源是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雏形了,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有学者开始尝试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民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应用了,例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的英国教堂建筑尖顶就采用了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且该类型的材料还被利物浦用作搭建人行天桥,我国则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对这种类型的材料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使用。

FRP复合材料可以在各类建筑建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某些结构部件的表面实施附着从而达到一定的受力效果,主要目的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辅助加固材料并加大其受力的范围。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土木工程建设中通常是利用复合材料来在内部进行加固和防潮的作用,避免建筑物因为天气的原因经过长时间的裸露影响而导致外部的钢筋生锈和腐蚀。所以提前将具有纤维性质的复合材料来**部进行附着从而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那么碳纤维性复合性材料的出现则极大地帮助了对桥梁进行重新稳固的建设过程。在后期碳纤维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范围不断的被拓展的过程中,其针对各类不同的建筑物实时建设过程中的影响也不断地在增强。与此同时,FRP复合建筑材料的技术结构形式在建筑行业中的实际作用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FRP复合建筑材料不仅仅能够在各类不同的建筑物内部进行粘贴和缠绕,还用于支撑现代交通建设的桥梁和地下隧道的铺设等等,其技术结构形式正以丰富的变化展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各种建筑物的各种结构中保持加强建筑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以钢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加工方面的用途是在所有的建筑施工材料中都遥遥领先的。

二、FRP复合材料优缺点分析

首先,我们要说一下FRP的纤维比重和重量方面的特点,从重量上来说是比较轻盈的,而纤维比重则相对于其他单一的建筑施工材料要更大,强度也会比较高,从它的物理特性来说是可以有效的替代钢筋的一种复合材料并且可以避免钢筋所会出现的容易受水汽氧化腐蚀的情况,有效地对建筑的框架结构实施保护,防止其受到不可抗应力例如温度湿度的破坏。

其次,FRP复合材料可有效的**建筑建造的成本,节省相关费用的同时将时间花费的成本尽可能地进行降低,针对部分特殊工程提出的无磁性要求也可以很好地满足,而钢筋材料是做不到这点的。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常见的被应用在实际的建筑建造过程中的FRP复合材料结构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结构类型,首先是FRP桥面体系其具有能够提高道路桥梁对于外部环境的抵抗作用,并且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的优点,被广泛地应用在了道路桥梁交通建设当中,其还能够降低桥面的整体重量,增加道路桥梁的稳固性。

其次则是FRP轻质桥梁,FRP轻型桥梁是被大部分应用在人行天桥的使用过程中的,该类型桥梁采用的全部都是FRP复合材料,有效地降低了桥梁工程整体上部构造重量并且缩短了施工工期。

FRP复合材料所建设的桥梁与传统的桥梁承受力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其缺点是虽然承载能力相对比较强,但是其刚度的情况并不理想,而且由于FRP的受力特点是以线性设计为中心的,在完全破坏出现之后,整个材料的架构会出现明显的变形状况,这些都是FRP复合材料比较明显的缺点。

三、结束语

跟随着**来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建设中的用量和制造过程逐渐的精化和细致,我们的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的当下,对于复合材料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针对以往所存在的弊端也要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核查,并提出相关的在复合材料方面的改良措施,相信会有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邵非凡。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12):69.

[2]常生学。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6,(4):268.

[3]董皓。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初探[J].江西建材,2017,(6):118.

[4]董江涛。探究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发展与应用[J].智能城市,2016,(9):334.

复合材料论文【第二篇】

某梁采用复合材料制造,约长2m,变截面并带理论外形,零件腹板部分主体为平面,包含有台阶面,侧面与壁板外形相应曲面一致,外形公差为±,装配要求高;为“U”形结构,侧面角度闭角结构(<90°)。该构件在热压罐成型过程中脱模困难,如果强行取出会损坏构件和模具,无法保证型面公差,这对成型模具的结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模具设计要求

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在设计时应满足:①模具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以保证模具型面基准不变;②热容量小,热膨胀小,热稳定性好;③加工精度高,表面光度高,模具自身协调性好;④施工便捷,操作安全可靠;重量轻,运输方便;⑤可维护性好,制造成本低;⑥具有良好气密性。根据复合材料U形梁的结构特点,在设计中需要解决以下技术难点:成型模具的结构形式如何保证构件的型面公差,如何满足脱模要求并解决U形梁的回弹问题。

3模具选材

模具材料

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用料要求热变形小、热膨胀系数小以及导热系数高,大多采用普通钢、INVAR钢、碳/环氧复合材料和铝合金。普通碳钢适用于型面曲率不大的模具,当产品批量生产、尺寸精度要求较高时,选择钢制模具最为经济、实用;铝合金适用于平板类、尺寸精度要求不高的模具;INVAR钢适用于结构复杂、曲率大、尺寸大的模具。不同模具材料对复合材料构件变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的材料热导率会影响与其直接接触的复合材料构件固化温度场的分布,从而影响最终构件内残余应力的大小及分布,引起不同的构件变形;另一方面就是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模具与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不一样,因此导致构件的变形不同。在固化过程中,模具与复合材料构件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会引起模具与构件接触处的层间应力,包括层间剪切应力和沿构件厚度方向的力,这主要是由于模具与构件在固化压力的作用下始终粘贴在一起,随着模具受热膨胀,靠近模具的构件层比远离模具的构件层受到的约束张力要大,因此沿构件厚度方向形成一定的应力梯度,在固化过程中这部分应力被“冻结”在构件中,在脱模以前都没有得到释放,固化完成后冷却至室温脱模,这部分应力将被释放,脱模后的复合材料构件必须通过变形来维持应力的平衡。

模具型面补偿修正

模具设计时要考虑复合材料与模具热膨胀系数的差异,INVAR钢和复合材料模具受热膨胀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但对于普通碳钢和铝合金模具影响比较大,对于大尺寸的复合材料构件需要采取补偿措施,根据计算公式和生产经验。考虑到制造成本和构件精度要求,本文设计的模具选用Q235钢制造,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缩尺KS为-‰,结合生产经验和复合材料梁的结构形式,提取整个构件的理论型面并按适当缩尺进行缩小,模具设计时按照缩小后构件提取的型面作为模具的设计型面,以减小构件的变形或抵消变形的影响作用。

4模具结构设计

模具回弹角的补偿

复合材料在热固化成型过程中由于材料本身的各向异性、铺层方向引起的力学性能差异、结构的不对称性和基体的固化收缩效应等因素,在构件内经应力梯度和温度梯度耦合作用导致固化时的内应力积聚,一部分应力在构件中以残余应力的形式长久存在,另一部分应力在构件脱模后释放,这两部分应力存在的形式共同导致回弹变形。对于梁、长桁类有大夹角的构件,固化成型过程中在拐角处的回弹变形会导致夹角变化,即构件在固化脱模后,夹角因收缩而小于模具角度,此差值为回弹角。这将给制件间的装配带来容差、超差等问题,翼梁缘条回弹使其外形偏离了设计要求而导致蒙皮与翼梁间螺栓连接装配孔错位,若对装配件进行强制装配将会引起残余应力、密封不好等问题,这样会降低结构的强度和疲劳寿命,甚至造成制件报废。在模具设计时,通过调整模具型面来补偿构件回弹,即构件夹角加上回弹角等于模具夹角,使构件在脱模回弹后符合工程数模要求。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在积极研究复合材料结构固化变形的预测及控制方法。GFG公司在复合材料工形梁的成型模具设计时,考虑工形梁缘条的回弹,采用经验的方法在模具的缘条型面上加入修正值(约1°)以抵消构件回弹。国内贾丽杰等人针对复合材料典型C形结构的回弹变形进行研究,通过对回弹角的预测结果进行修正,确定C形梁回弹角度在1°左右。本文涉及的复合材料U形梁为闭角结构,成型模具设计时需要进行回弹补偿,结合以往生产经验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在两侧缘条各设置1°回弹补偿角,提取补偿后的两侧缘条型面为模具的型面。

模具结构形式

复合材料梁一般为细长结构,常用模具结构形式为阴模、阳模和阴阳模组合,分析构件是否有气动面、装配面、胶接面等,一般情况下可确定这些面为贴膜面。根据U形梁的结构特点,采用CATIAV5R18建模,模具为框架式阳模结构,采用Q235钢焊接制造,模具包括模胎、支撑框架(支板组件和框架)、盖板、工具球套。根据产品设计部门所提供的产品零件数模提取成型曲面作为模胎的理论型面,将该曲面偏移10mm切割实体,获得“Ω”型模胎;创建支板组件,输入单个支板尺寸创建实体并设计散热孔,通过阵列命令创建其他支板;框架为长方体结构,采用的方钢管为标准型材,根据彼此之间的位置约束关系通过阵列偏移命令进行设置。这种框架式模具结构厚度均匀,通风好,升温快,有利于模具各点温度均匀,可以减少模具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因各部位温度不一样而引起的模具变形。(1)模胎模胎是“Ω”型一体式结构,采用10mm等厚的钢板,在保证气密性前提下允许拼接焊接。在模胎上需要留有一定距离用于打真空袋,通常手工铺贴模具的余量区在100~200mm。模胎的型面轮廓度公差小于,数控加工后按数模中模胎线数据集划线,深、宽,并在余量线外打出标记,所有划线位置的偏差不大于。构件轮廓线用于非数控切边时使用,决定构件外形尺寸的精度,设计时应考虑模具材料的膨胀因素作适当缩放处理。铺贴线用于无激光投影时手工铺贴定位,以控制铺贴余量,防止由于铺贴不完全齐整、流胶、挡胶条等因素导致固化后产品边缘质量不高,通常铺贴线到产品轮廓线可留20mm余量。(2)支撑框架框架与支板组件主要起支撑作用,保证整个模具的强度和刚度。框架取消了传统的薄板格栅结构,采用方钢管焊接,具有成本低、加工周期短的优点,有效实现模具减重,又使得空气流在模具体上下表面任意流动,加热更均匀。在支板组件上设计散热孔,尽量在同一直线上保证成型过程中空气的流通性,有利于整个成型的复合材料构件温度均匀,保证成型产品的质量。同时在支板两端设计80×50×10mm的加强块,防止模具在吊装时沿长度方向产生变形。(3)盖板和工具球梁腹板平面处采用2mm铝盖板与阳模配套使用,使构件表面加热均匀,同时在抽真空的过程中传力均匀,保证构件外表面的平面度。工具球用于定位找正,在设计时要覆盖构件的最高点和最低点,长度方向间隔不超过1m。各工具球孔按数模制造,并在模胎上打出所有工具球实际坐标值及孔位序号,用于手动铺贴时放置激光投影的靶标,以定位铺层区域。(4)后续处理模具焊接完成后进行2~3次退火,消除焊接和机加应力,减少模具的变形;对模具型面进行激光测量,型面精度符合图纸要求;加工完毕做气密试验,保证模具气密性。

工艺验证

在复合材料U形梁的热压罐成型工艺中,采用本文设计的成型模具进行铺叠成型,生产的复合材料构件易于脱模,表面光滑平整,型面公差符合要求,U形梁两侧缘条的角度变形控制在技术要求范围以内,满足了后续与壁板及其他组件的装配要求。

5结论

复合材料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多孔建筑材料;非均匀孔洞;均匀孔洞;力学性能

1引言

多孔材料内部有一系列相互连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状结构。多孔材料性能优良,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比面积、良好的化学性能、物理性能、吸附性能和渗透性能。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功能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建筑材料、过滤分离等领域,并作为催化剂、超级电容器、吸附剂和过滤装置等使用[1]。但是多孔材料在制作工艺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制作材料时,孔洞要与承压面垂直,这就对原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在多孔材料的制备技术研发上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此外,在制备过程中,对材料中的孔径及孔隙度等微观结构仍不能进行很好的控制与调控。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推进对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多孔结构材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很多,主要集中在砌筑材料和混凝土材料,如焦渣空心砖、水泥空心砖、小型混凝土砌块、空心粘土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以及加气混凝土、大孔性混凝土、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等。多孔材料中非均匀孔洞与均匀孔洞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基于ABAQUS软件,通过建立非均匀孔洞模型和均匀孔洞模型,分析研究其对材料性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2多孔材料的特性

多孔材料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可以看作材料与空气的复合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材料的质量,又可以很好地实现各种功能。由于具备很多优异性能,多孔材料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以及建筑工程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①质量轻,强度高。多孔材料内部有很多孔隙,或分布均匀,或分布不均与,比强度和比模量高。例如,泡沫铝的表观密度为200~500kg/m3,屈服强度为20~60MPa,比强度在~·kg/m3,远高于普通混凝土·kg/m3和低碳钢·kg/m3的数值[2]。轻质高强材料应用于新型墙体中,既能确保材料轻质环保又能满足高层建筑墙体要求,促进了我国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②吸声性能好。多孔材料由于具有大量内外连通的孔洞和孔隙,当声波射入内部时,会引起空隙中空气的振动。孔隙内空气的黏滞效应导致曳力引起空气表面产生剪应力,从而产生声阻尼,使声能转换为热能[3]。在材料进行安装时,多孔材料背后留有空腔,低频的吸声系数会有所提高。例如,无机高强隔声板是一种既可以隔声又能够防潮防腐的板材。当室内湿度偏高时,多孔结构可以吸收湿气,调节湿度,使它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3非均匀孔洞与均匀孔洞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模型建立。为了说明非均匀孔洞的力学性能优于均匀孔洞,本文做的非均匀孔洞模型为边长L=20mm的正方形单向板,高为10mm,其中上半部分内嵌3排10列半径R=的圆,下半部分内嵌1排5个半径R=的圆。另外做1个相同大小的均匀孔洞模型用于对比,内嵌4排13列半径R=的圆,并保证两种模型孔洞的体积分数相同,经计算,体积分数均为%。非均匀孔洞模型和均匀孔洞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有限元网格划分采用三角形单元。边界条件采用四边简支的方式,即设置底面(Z=0的面)四条边为:U3=UR1=UR2=0,其中U3为Z方向的位移,UR1、UR2分别为X、Y方向的转角。分别在非均匀和均匀孔洞模型的上表面上施加均布载荷,大小为1MPa。边界条件和加载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研究发现,孔洞分布是否均匀会对材料的性能产生影响。对平板施加均布荷载后,根据ABAQUS软件的分析结果,对荷载作用下材料性能进行具体研究,比较均匀孔洞模型和非均匀孔洞模型的最大应变量和最大应力。

有限元分析。当均布荷载作用在非均匀孔洞模型时,孔洞边缘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如图5和图6所示。孔两侧出现最大压应力,孔顶和顶底出现最小压应力,但没有出现拉应力,这种加载和受力状态与弹性力学中的基尔斯解答是相符的。且最大压应力出现在大孔两侧。为避免孔上部及两侧应力叠加,造成不利的应力状态,孔间距不易小于5r。当均布荷载作用在均匀孔洞模型时(见图7和图8),孔洞边缘也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但最大和最小孔边应力都明显大于非均匀孔洞结构。由图可见,在相同荷载下,非均匀孔洞模型的最大应变明显低于均匀孔洞模型的值。这说明均匀孔洞模型容易发生很大的变形,从而引起复合材料层乃至整个机构的损伤,最大应变显然与孔洞的分布密切相关。不论是均匀孔洞还是非均匀孔洞,在孔边都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但非均匀孔洞结构使最大和最小孔边应力都明显小于均匀孔洞结构。

实验结论。通过对非均匀孔洞模型和均匀孔洞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发现在孔洞体积分数相同的情况下,并且载荷也相同的条件下,非均匀孔洞结构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均明显小于均匀孔洞。非均匀孔洞模型通过在外层排列细而密的孔,在内层排列较大的孔,使结构具有更好的弯曲刚度和稳定性,实现了用最少的材料来承担最大的外荷载。

4多孔材料在建筑领域应用中的问题

多孔材料之所以得到推广,与其在建筑结构、建筑节能、装配式建筑等诸多领域中潜在的应用价值密不可分。随着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材料性能认识的不断深入,多孔材料必将在建筑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多孔建筑材料的制备技术和研发能力欠缺,一些新工艺的工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较低。②某些多孔建筑材料的制备工艺非常烦琐且复杂,对生产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仅适合在实验室内研究却不适合在实际中推广应用。③大规模生产的多孔和建筑材料,抗震及腐蚀等性能,难以满足特定环境的应用环境要求。④多孔建筑材料的开孔率对建筑物影响很大,开孔率对建筑物整体的观光性、透气性、吸声性、耐久性、抗震性、保温性的综合作用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⑤不同孔型多孔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力学性能,以及对建筑物的影响作用尚需研究。

5结语

纵观多孔材料的发展历程,正在向一个新的时代快速前进。本文通过建立非均匀孔洞模型和均匀孔洞模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可得,在外层排列细而密的孔,在内层排列较大孔的非均匀孔洞材料,结构具有更好的弯曲刚度和稳定性。在建筑领域,要充分发挥多孔材料轻质高强、吸声性能好等特性,提高对多孔建筑材料的研发能力,加强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开展对多孔建筑材料透气性、抗震性、耐热性等综合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玉,明广天,班青,等。多孔材料的合成研究与应用[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3):14-19.

2魏剑,桑国臣。金属多孔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展望[J].热加工工艺,2009,38(22):59-63.

复合材料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疫情;线上平台;远程毕业设计;化学毕业生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学业生涯所学知识的重要总结,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毕业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在当前疫情仍没有得到根本控制的情况下,全国各高校均延期开学,毕业生无法及时返校。离开学校的资源支撑和老师的现场指导,多数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面临诸多难题,尤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类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举步维艰,停滞不前,影响了毕业生正常的毕业流程和就业进度。因此,为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及后续毕业就业工作正常进行,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大数据优势,整合各类网络资源,开发各类平台功能,构建线上平台支撑大学生远程毕业设计。

1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要求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独立规划、设计、实验、分析、写作,并形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因此,毕业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师生、校生、校企之间的良性交流互动。当前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一系列问题,发现并分析这些问题,可以为构建大学生远程毕业设计平台提供充分依据。

1.1选题内容欠妥,可操作性不强。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和方向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影响毕业设计最终质量的重要部分。当前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一、选题过大。部分学生在本科期间注重于化学的基本知识学习,能够基本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少去接触科研,毕业设计更注重于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如果没有对这化学某一领域的未来发展把握不够精准而盲目选题,导致选题范围过大,失去选题现实意义,实际操作工作量过大,甚至无法保证毕业设计保质保量的完成。二、选题不明确。一些学生由于专业知识不牢,同老师沟通较少,在选题时比较随意,没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题,在实验时只能疲于奔命,效率低下,影响最终论文的质量。在疫情影响下,尤其是以实践为主的化学类专业大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会被放大,需要更加被引起重视。

1.2生搬硬套普遍,学术规范不够。数据和资料是毕业设计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支撑,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得不到保证。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的两重压力,常常无法合理权衡二者,做出正确的计划安排,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中,没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不进行足够的实验分析和查阅文献,就将相似的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生搬硬套过来,做出的毕业设计往往存在巨大的漏洞,影响自己的答辩毕业。

1.3监管效率较低,环节衔接不畅。造成大学生毕业设计存在各种不规范,不合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校缺乏对学生毕业设计相关流程的严格监督管理。一般高校的毕业设计完整流程包括:选题申报,选题确认,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正式答辩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包含一定的程度规范,学校要加强管理,在各个环节发现问题都要争取及时处理。高校毕业设计管理环节还存在一定衔接不畅问题,各环节的具体时间在现实操作中存在一定不合理安排,留给学生的准备时间不够。

1.4成果审核随意,答辩把关不严。由于升学率与就业率的存在,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审核严谨度不高,论文合格标准较低,往往只要字数达到了就能合格。部分高校的毕业论文审核机制不完善,等于是在变相鼓励"混日子"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刻苦学习,踏实实践的优良作风。部分高校的毕业答辩存在形式主义突出问题,答辩过程不严肃,不严谨,不严格,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无视,应该采取相关措施,严格答辩过程,摒弃这种现象出现。

2构建化学专业的线上远程毕业设计平台

大学生毕业设计工作事关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关乎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在疫情背景下,我们可以构建集选题、学习、管理、答辩于一体的线上远程毕业设计平台,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破解大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难题,辅助大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以无机生物炭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例。

2.1构建线上化学学习平台。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不少包含各类精品课程的大学生网上学习平台,例如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平台。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类网络学习资源,并提高资源整合的精度,完善资源搜索的准确度和便利性,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加有用的学习资源。除此之外,线上平台可以整合各类文献资料库,为许多查文献困难的学生提供链接跳转服务。一份优秀的毕业设计,必然是大学生在“尝试———失败———学习———再尝试”的不断循环中完成的。受困于疫情的影响,毕业生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却可以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为返校后的实验做好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我们要构建包含丰富学习资源的大学生学习平台,帮助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2.1.1化学专业相关软件的学习化学毕业生应以实践学习为主,导师可以在线上为学生提供学习化学计算机软件的学习资源,这些软件包括Jade、Origin、Chemdraw等软件。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指导学生了解化学中大量繁琐的理论计算、公式推导、分子结构的绘制、化学动力学曲线的绘制和拟合等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化学实践工作,提高化学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1.2学习查阅生物炭应用领域的相关文献在确定研究课题前,给予学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大方向,例如:无机材料方向,有机全合成方向,计算化学等大方向。当学生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大方向,通过导师责任制,将学生划分到不同小方向的课题组,比如无机生物炭功能材料制备的课题组,在一个大方向的课题组中也有不同的小方向,比如生物炭制备电池、生物炭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炭吸附重金属和生物炭催化裂解产油等更具体的研究方向。导师及时与学生沟通,并指导学生查看有关生物炭方向的论文。当学生对生物炭领域有大致的了解后,及时与导师沟通自己对生物炭的某个领域感兴趣,导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具体研究方向。

2.2构建大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平台。线上远程毕业设计平台,必须要为大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撑。首先,院系可以组织集体会议,对选题的内容进行层层筛选把关,充分关照院系、导师、学生、企业之间的研究互动,建立较为开放的线上研究方向,并对每个科研方向划分化学大类,帮助学生高效地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每类选题的价值意义不同,要让学生在选题时充分发挥主观能性,真正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能完成的,有一定价值的课题[1],同时使学生对选题的流程和重要性有清醒深刻的认识。2.2.1如何选择生物炭研究的毕业设计由于疫情大学生不能返校,对于无机生物炭功能材料的研究只能在线上进行,不能对其进行实验探究,这就需要学生要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探究生物炭在某一领域的现有应用和前景应用。毕业生A对生物炭应用于环境领域很感兴趣,导师指导其查看了大量相关文献,最终选择了探究环境友好型铁基生物炭功能材料优异的理化性质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毕业生A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的探究了铁基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如热解法,水热碳化,湿法热解等,从而阐明了生物炭/铁复合材料在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重要作用,表明铁系负载生物炭的功能材料大大提高了复合材料物理性质及电化学性性能。最后,结合企业发展及国家需求提出了未来铁基生物炭在环境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学生应及时与导师沟通查阅大量与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文献,学生将文献调研结果及时反馈给自己的导师,选择一个小方向的值得探索的某一科学问题,对其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2.2.2“生物炭工程”科研团队与环境企业协作共创良好的线上学习平台化学是一门实际应用型学科,为了能让未返校的毕业生能深入了解无机生物炭功能能材料的研究课题以及生物炭在近几年中的应用领域,学校可一和环境领域的公司企业形成产学研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生物炭产品做成一份线上报告以供毕业生学习,促进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发展,使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体验如何将化学应用于实践中,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

2.3构建大学生毕业设计监管平台。多数高校在大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实行的是节点式监督管理方式,在选题、开题、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对学生进行监督考核管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临时抱佛脚、滥竽充数等消极对待现象。我们需要构建大学生毕业设计点的“一体式”、“全方位”监管平台,实现对大学生点面结合的监督管理。在疫情期间,大学生需要在线上平台按时汇报自己的毕业设计进度,例如:学习程度,大纲修改程度,实验构思程度等等。导师要在平台上对学生进行在线指导与考察,学生也可以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向平台进行反馈,进一步促进师生良性互动。线上监管平台的建设完善,会对学生起到充分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敦促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学校可以开发线上平台的相关提醒、对接等功能,使管理工作的消息传达如同QQ、微信一样快速便捷,促进毕业设计各环节的工作得到顺利衔接。

2.4构建大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平台。在疫情蔓延期间,为保证大学生按质按量地完成既定的课程学习任务,全国各大高校均采用线上教学方式来进行大学生授课,主要依托“腾讯会议”、“雨课堂”、“课堂派”等在线软件进行线上教学,考核与评价。毕业生答辩是一个互动过程,需要被答辩者针对提出的问题提供详实的证明,对被答辩者的资料准备和语言表达有一定要求。“腾讯会议”等线上互动平台“真实、高效、实时互动等特点,实时交互的信息包括文本、声音、图像等”[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答辩过程的要求,因此疫情期间的高校毕业生答辩多采用这些平台。但是这类平台不是为线上答辩所单独设计,页面显示存在一定不合理,不能为答辩提供精准的操作服务,无法为学生提供试答辩操作,不能营造答辩所需要的一定仪式感。我们可以构建审核严格,全程透明,服务精准的线上答辩平台。线上毕业设计平台的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要按时通过,如果没通过,则不允许答辩。”严格的过程监督、审核制度势必直接影响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工作投入度,也必将极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高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严格答辩审核机制,对答辩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录像,杜绝"走马观花"式的答辩现象出现。

3结语

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确保大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按时毕业,及时就业,是高校毕业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构建大学生线上毕业设计平台,对大学生毕业设计进行远程辅助,能够较为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但是建设功能完备的线上毕业设计平台涉及社会、高校、学生等各方行为主体,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构思。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学生的合理建议,优化毕业设计课程的模式,探索出线上的化学毕业论文教学机制,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璐,张刚林.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47-149.

[2]梁恩湘,李露露,刘立超,等.基于“腾讯会议+课堂派”的有机化学课程在线教学实践[J].大学化学,2020,35(5):109-11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67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