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4425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第一篇】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指出了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不忘本来: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来”,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可割裂。不忘本来,就是要坚决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坚持不忘本来,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广受欢迎,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俱增的吸引力、影响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把它当作古董摆设,也不能食古不化,而是要发扬光大,推动其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务现实。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坚持不忘本来,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习近平同志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当前,我国主流思想文化健康向上、正能量强劲,但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仍不时沉渣泛起。根之茂者其实遂。如果忘其根本、挪窝倒腾,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就等于丢掉了精神世界的“身份证”,就无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千百年来凝聚、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撑。惟有始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新时代的文化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吸收外来: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养料和活力

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既需要不忘本来、植根塑魂,也需要吸收外来、交流互鉴。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丰富、成熟、壮大的文明。吸收外来,就是要善于融通国外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和活力。

综观世界文化发展史,不同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补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历史也昭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才会更丰富、更博大,才会具有旺盛生命力;反之,在文化上封闭保守、妄自尊大,必然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正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必然要求我们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在“各美其美”前提下,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坚持吸收外来,要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开放自信地与之交流、交融和互鉴、互补,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睦。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他还强调,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我们要始终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地位,自信而有原则地吸收他人之长,不盲目选择,更不搞全盘西化。对待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进行中国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有生命力的要素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具有基础性、引导性,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强大动力。

到建党100年时,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明确了每一步的阶段性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的第一个阶段性目标中,有“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要求;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二个阶段性目标中,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的要求。可见,文化繁荣兴盛始终是我们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和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完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始终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纵观人类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总体上是相互对应、彼此支撑的。这启示我们:面向未来,就是要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有益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文化由“大”变“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面向未来,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思想文化是最需要也最能够进行创新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感召、武装、启迪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贯倡导的辩证理性和科学扬弃精神,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还要看到,吸收外来也有一个如何克服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惟有结合实际转化创新。我们党在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方面从来都秉持学习、借鉴、转化、创新的态度,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第二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一系列历史性开创性重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思想,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思想。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应当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忠诚履职,做政治过硬的表率。政治过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各种困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世界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只要我们党是有力的,党和国家的目标和意志是确定的,战略定力是坚强的,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就坚如磐石。特别是党和国家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领袖把舵领航,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以许党许国的绝对忠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去。

乐学善学,做本领高强的表率。在实践中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本领高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八个方面的本领,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这八个方面的本领缺一不可。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成长的加油站和充电器,为大家在实践中的“热运行”提供了“冷思考”的机会。实践是课堂,希望大家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把党校学习的收获运用好、转化好,向群众取经,向实践学习,用高强的本领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刻苦钻研,做懂行精进的表率。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不但要有“万金油”的妙用,也要有“金刚钻”的专用,不但要有“杂家”的广度和眼界,也要有“专家”的深度和视角。身处新时代,更要与时俱进,希望大家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岗位,进一步学得更好、做得更好。

守土尽责,做勇于担当的表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实践中彰显出来的担当精神。不管是在哪一个层级的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身上那种迎难而上的韧劲,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那种“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决心,都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所谓,“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有担当精神,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而不是当“绅士”,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而不是当“鸵鸟”,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而不是当“逃兵”,面对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找“替身”,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坚决斗争而不是当“好好先生”。前不久,中央印发了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为担当作为者撑起了保护伞。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刻领悟新时代、新思想、新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第三篇】

核心阅读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加强学习实践、深入人民群众、坚决执行制度,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我们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亟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与使命。

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危难之际毫不畏惧、困难面前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源头活水。

我们党在初创时期力量弱小,时刻面临被扼杀的危险,党的主要任务是带领中国人民搬掉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么弱小的党,能够解决如此重大的实际问题吗?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知革命道路上会面临崇山峻岭、激流险滩,仍然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个使命,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想信念坚如磐石。初心在怀,使命在肩。在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动下,中国共产党人想干事的精神意志从未动摇,以坚定信心和勇气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是接近目标,越不能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但也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干工作、抓落实重形式轻内容、重印象轻实质,搞形式主义。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总开关”出了问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就会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加强学习实践,克服“本领恐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实践也没有止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体同志加强学习实践。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把所学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克服“本领恐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展变化,各种困难、风险、挑战层出不穷,一些干部“本领恐慌”逐渐显现。好学才能上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解决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必须认真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员干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面对大局、大势和大事才能站得高、望得远、看得清,不断提高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问题呈现专业性、关联性强等特征,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立足工作实际,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围绕最紧迫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学习,深入研究思考,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懂得怎样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掌握学习的辩证法,既抓住学习重点,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拓展学习领域,广泛涉猎哲学、历史等知识,以学益智,以学修身。

深入人民群众,汲取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深入人民群众实践,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能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虚心向人民请教,从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新做法中汲取智慧,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做好统筹谋划,推动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深入人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体会群众感受,了解社情民意,作决策、定政策时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拜群众为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增长政治智慧,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调查研究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一条重要途径。调查就要深入人民群众,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把群众的所思所想、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研究就要对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进行认真剖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寻真相,探求规律,提出对策。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可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切实加以完善;对已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及时跟踪评估,视情况调整优化。调查研究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应景作秀的调查研究,不仅增加基层负担,而且无益于问题解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勤于善于调查研究,才能知民意、察实情,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坚决执行制度,勇于担当作为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基本依据。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能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否勇于担当作为,要看能否坚决执行制度,以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在不断化解难题中开创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的最有力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凡是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定不移做,凡是不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决不做。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坚守这一底线,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统筹谋划,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出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打通理顺许多堵点难点,增强了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全面深化改革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使得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学习掌握了改革攻坚的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勇于担当作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断增强。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第四篇】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推动更高水平良法善治的时代进程中彰显实践品格、展现实践伟力。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最重大的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更好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

坚定探索适合自身的法治道路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人类制度文明演进的历史,证明了“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而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沿着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前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模式。如果脱离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实践中,有的国家就是因为简单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善治,反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保障,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法治建设,都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应运而生,并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日益成熟完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要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框架和总体布局,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正本清源,不断增强探索适合自身法治道路的自信和决心。

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待和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我们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形成和丰富发展,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蕴含着伟大的真理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形势、法治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科学回答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全面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协同,如何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更高期待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强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明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开辟新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精髓要义,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治理智慧,广泛吸纳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深刻总结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习近平法治思想满足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需求,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

成功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更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系统研究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沃土,在推动更高水平良法善治的时代进程中彰显实践品格、展现实践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习近平法治思想成功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从推动“放管服”改革,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到制定监察法,确保监察体制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稳步推进;从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到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从不断扎紧依规治党的制度笼子,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不断丰富,“中国之治”的法治基石更加巩固。

习近平法治思想用“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十一个坚持”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伟大实践中全面发展,在时代进程中成熟完善,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指引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也必将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发展,不断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4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