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4842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时代楷模个人事迹(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第一篇】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幼年目睹山河破碎,在家国蒙难中萌生爱国心、强国志,在党的培养下成长成才。他一生致力于我国雷达事业发展,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培育凝聚了一支掌握海防科技主动权的战略创新力量,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雷达被称为现代战争中的“千里眼”,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2018年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新体制雷达这项研究才揭开了面纱。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于江苏南京,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2020年8月,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新体制雷达有多重要?

“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作为新体制雷达的杰出代表,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HFSWR)利用高频电磁波沿海面绕射传播的特性,可实现对数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舰船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目标进行超视距探测。具有“看得远、捕得快、跟得牢”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开始研发超视距雷达,与苏联和美国几乎同时。苏联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前已经建成首批可实际运行的雷达样机,但中国项目因技术基础薄弱、国外技术封锁等原因未能取得成功。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45岁的刘永坦开始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从不足20%达到全覆盖。

而随着中国远距离海上防御力量的部署,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

伯乐的“梦之队”

在诸多的身份称谓里,刘永坦更喜欢“老师”这个身份,而他从教生涯也长达60年。在一直致力的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多门课程。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从来不“许愿”,却总是尽己所能地去观察、去爱护、去培养。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使8人破格晋升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须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国家级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

大侠与慈父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永坦是个子高大,能点燃每个人“内核”的大侠“坦院士”,而“燃着一把火”的大侠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撑。

走进刘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1953年,刘永坦、冯秉瑞二人共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随后留校任教。婚后,刘永坦长期在野外实验,妻子一人撑着整个家。本可以站在讲台上,刘永坦却到偏僻落后的海边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刘永坦永远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都要多为国家干点事。

儿子刘兴钊在父亲刘永坦的影响下,也从事了雷达研究。一生多数时光给了雷达研究的刘永坦,教给了儿子最重要的一课,对学术的追求不是简单地“为发表而写论文”“为评职称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样对国家有利,就怎样去做。

优秀当代大学生榜样事迹【第二篇】

我是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孩,但是刚开始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很开朗很活泼的那种,所以顺其自然地我在大一时加入了勤工助学管理中心的外联部。热情活泼的人总有一种吸引力,它会感染着你,让你也变得快活起来。虽然本性难移,但大一这一年里,在这活力向上的气氛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跑过了很多地方。在社团里,我学会了与人打交道,在交际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会了团体合作,而在做人做事方面也不再那么糊涂。我知道这都得感谢师兄师姐,因为正是在我们大一最懵懂的一年,他们带着我们这群孩子,让我们茁壮地成长。

虽然在社团方面付出了很多,但在生活以及学习方面我也处理得很好。在学习上,我不会因为自己现在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而时常逃课,也不会认为大学的学习只求及格,不管处于何种阶段,我都觉得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所以不管在大一还是大二,我都会很认真的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而且向党组织提交了申请书,每月按时写思想汇报,总结自己一个月来的心得,而在思想方面紧也跟党的步伐。在生活上,有时会和来自不同地方的舍友拌拌嘴嘴,争论着某个汉字的广州音或讨论问题;有时会一起相约去游玩;有时会结伴一起去做兼职,勤工俭学。与舍友的相处是愉快的,她们让我学会了包容和体谅,让我感受到了友谊。

在大二这一年,我竞选当了班里的团支书,在这个职位上,我学会了责任。在班级里,与另一个团支书一起策划团日活动、团员大会等团活动,或与班委们一起协商班游、联谊等大大小小的事情,虽然有时会很忙,会觉得事情很繁琐,但却让我的处事能力有了质的提高。在大二第一学期的。闲暇时间里,我还加入了红会的希望之家义工服务以及特校义工服务,看着那些身体有残疾或被遗弃的孩子们,我的心就像打倒的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我希望能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帮助他们,所以一有时间,我都会加入义工的队伍,希望能给他们带来一抹阳光。

优秀当代大学生榜样事迹【第三篇】

我是08级计算机网络班的xx,也是学生会公关部的部员,我在杨xx老师领导08届学生会中,我很荣幸被选评为优秀学生会干部,我十分感到荣幸和自豪。

学习是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树立好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不怕吃苦敢于拼搏和要有顽强的毅力抓好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学习中做一个好旁样,和同学们向书本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树立一个学习型社会。在工作中,我严格执行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组织开展了丰富的节日和校园活动,同时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奋发学习、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发挥模范先锋作用,自觉成为先进生产力的积极推动者、先进文化的努力倡导者、最广大青年学生根本利益的维护者,进一步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学生会成员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我们就应联系实际,力争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资料丰富的节日或校园活动,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精神,增强职责感、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学员青年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会组织的作用。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对于工作的具体方法,我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锻炼创新思维,我们分工不分家,分工不分等级,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会的战斗力、凝聚力。我们注意感情交流,我们大家是同学,关系好、联系多,在工作上团结协作,在生活上互相照顾。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第四篇】

他,是中国的工程院院士;他,是直播间里卖力卖土豆的农民;他曾解决世界性的稻瘟难题;他也曾为农民的生计问题而四处奔波。他将自己的一生书写在了土地上,压弯了自己的脊梁,却让无数家庭得以摆脱贫困;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挥洒在了贫瘠的乡村,却让无数百姓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就是被誉为“农民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先生。

土地的孩子

从小生活在云南农村的朱有勇先生也和那代人一样,幼年光着脚无忧地在田垄上奔跑,少年一边读书一边为家里分担家务。在云南,土壤肥力不足,粮食产量不够。倘若不进行科学地,有计划地施肥,反而会让粮食的产量大幅度下滑。而这很有可能一家在这一年当中都得要挨饿了。

作为1977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朱有勇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云南农业大学。正式开启了他与徒弟相伴的一生。在悉尼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学习让他受益良多。但作为云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又怎么会忍心抛弃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1982年,朱有勇先生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除了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悉尼大学学习的时间以外,他一直在云南,从事科研或者扶贫工作。在时代楷模的颁奖典礼上,有这么一句话来描述朱有勇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么朱有勇先生究竟在祖国大地上写了什么论文呢?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布上百篇论文,出版了数本著作,主持了973项目当中的一项,省部级数十项。列举这些朱有勇院士的成就并不会让大家有印象。可以这么说,没有朱有勇院士的成果,就不会有现在的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全国人民就不会品尝到来自云南的葡萄酒,马铃薯,柠檬等。

朱有勇院士的论文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论文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侧重点——实用性非常的强。当别人在研究如何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时候,朱有勇院士立足云南现状,针对云南土壤肥力低下,海拔高等特点,因地制宜研究作物的培育方法。而这为推动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院士扶贫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多溶蚀地貌。土层薄,肥力低一直是脱贫工作当中的'巨大困难。尤其是澜沧县,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但是百姓却过着贫苦的生活。当地的百姓主要是拉祜族,对于直播,电商,物流等一无所知。而这,就是朱有勇院士来到澜沧县时,当地的真实写照。

农民出身的朱有勇院士明白农民脱贫还得靠农业,但是在形式上必须要发生变化。为此,一个小小的扶贫站就这么建立起来的,站长正是朱有勇院士。脱贫并不只是让这一代人脱贫,而是要让子子孙孙永远脱贫,永不返贫。这可给朱有勇院士下了一个难题。

身为农业专家的朱有勇院士很快发现了当地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地处高原,纬度较低,作物上市的时间可以恰好和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作物错开上市。这让当地作物拥有了广大的市场。另外,纬度低,海拔高,使得当地作物生长较慢。因此,和东北大米一样,营养物质丰富,口感好。

朱有勇院士在考察完当地的情况之后,决定将自己的林下种植三七的专利技术无偿赠送给当地的农民。在保护林木,保持水土的同时。另外,他还教授村民在冬季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土豆。最大程度帮助澜沧县的农民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年,当地如愿迎来了大丰收。可是,怎么将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售卖出去,成为摆在朱有勇院士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直播“大腕”

一说起大米,那一定是东北的好,一说起苹果,那一定是山东的红富士好。但是说起土豆,澜沧土豆虽然好,但是却没多少人知道。这是品牌建立上的是一个巨大疏漏。为此,朱有勇院士在向外推销澜沧县的土豆的时候,没少做品牌建设。怎么做品牌建设呢?带货直播。

依靠传统的经销商来进行批量收购势必会损害农民的一部分利益。为此,朱有勇院士四处奔走,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澜沧县的土豆售卖出去。于是在2018年的全国人大上,身为云南省人大代表的朱有勇院士,拿着来自澜沧县的土豆,对着镜头在全国人民面前推销起了澜沧土豆。

在全国人大的时间趁机推销售卖澜沧县的土豆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朱有勇院士意识到,通过网络带货直播和电商将是带领全县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既可以绕过经销商,让当地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又可以提高知名度,扩大销路。

在直播期间,一身农民打扮的朱有勇院士还亲自下厨,为大家现场展示了一道简单的土豆丝是如何制作的。而在直播间另一端的网友们都纷纷留言“看饿了”。最终的直播成果是相当喜人的,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为直播预备的25吨土豆都被抢购一空。那些购买了澜沧土豆的网友一拿到土豆就开始尝试“院士版土豆丝”,大量的好评随之涌入拼多多。

在朱有勇院士的支持之下,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大学生纷纷回到了这片土地,加入到了电商物流,直播脱贫的道路上来。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拥有十六万农民的澜沧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现在,在澜沧县有许许多多的网店。这些都是朱有勇院士的扶贫成果。

当地的村民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拿着和脸一样大的土豆,在全国人大的镜头前,直播介绍澜沧土豆的“农民院士”。

时代楷模个人事迹【第五篇】

其美多吉,男,藏族,中共预备党员,1963年出生,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龚垭乡人,现任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长途邮运驾驶员、驾押组组长。2017年,其美多吉当选“2016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其美多吉所在的康定—德格邮路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其美多吉雪线邮路”,其美多吉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1月,中央宣传部将其美多吉定位为“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向他学习。2019年2月18日,其美多吉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30年。30年来,其美多吉平均每年行驶约5万公里,行驶总里程达1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5圈。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他30年如一日用青春和生命传递邮件,用鲜血和汗水忠诚履职,舍身忘我,不辱使命,实践邮政人服务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职责使命;继承弘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丰富发展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交通精神。

一、不畏艰险,忠诚担当,坚守雪线邮路30年

甘孜州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交通状况差,邮政企业开展普遍服务的难度很大。目前甘孜州邮政分公司拥有42辆长途邮车,41名长途邮车驾驶人员,州内邮路往返6516公里,要翻越17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雪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着邮车、邮件和驾押人员的安全。

甘孜与德格之间,高耸着海拔6168米、有着“川藏第一高、川藏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雀儿山最高峰绒麦俄扎是四川境内第四高峰,终年积雪不化。垭口海拔5050米,是四川最高的公路垭口,川藏线317国道由此穿行而过。在雀儿山隧道通车以前,317国道在雀儿山山下是柏油马路,上山路却依旧是土路,给车辆带来极大挑战。山顶就在眼前,道路却弯曲险峻,几乎是在绝壁上开凿。车辆行驶在狭窄的山路上,一面是碎石悬挂,一面是万丈深渊,路面最窄处不足4米,仅容一辆大车慢行,对道路不熟或者驾驶技术不过硬的司机根本应付不了。

在2017年9月雀儿山隧道通车前,其美多吉每月都不少于20次在这条路上往返。冬季遇到大雪封山,被困在山上进退两难是常事。2000年2月3日,其美多吉和同事邓珠曾在山上遭遇雪崩,进退无路,两人用铁铲等工具一点一点铲雪,不到1000米的距离,整整走了两天两夜。在雪线邮路上,邮车就是司机们心目中的'航标。由于雀儿山道路太险峻,有些驾驶员甚至连车都不要就下山了,其美多吉常常帮助他们开过危险路段。

二、爱岗敬业,不忘初心,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价值

其美多吉说:“开邮车是我从小的梦想,这是我喜欢的工作,当然要坚持下去。”18岁那年,其美多吉买了一本《汽车修理与构造》的书,慢慢琢磨着学会了修车,后来,又通过努力学会了开车。德格县邮电局招聘驾驶员,其美多吉开得好,又会修车,被选中开上了全县唯一的邮车。

川藏线不仅路况复杂、气候恶劣,过去车匪路霸也时常出没。1997年至今,甘孜州发生过十多起邮车被抢事件,在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邮政人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邮件和邮车的安全。2000年,驾驶员唐健和押运员肖良在甘孜县庭卡电站附近被两名持枪歹徒抢劫,连外衣也被强行脱走。2001年,驾驶员万树茂与押运员邱宇在罗锅梁子被歹徒开枪射击,邱宇左眼中弹,右眼也留下了弹片,28岁的他双目失明。

2011年,其美多吉的大儿子婚期临近,却突发心肌梗塞去世,这场打击也让其美多吉变得沉默寡言。2012年9月,其美多吉驾驶邮车返回甘孜,遭遇歹徒持刀抢劫,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断四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出院后,左手因为肌腱断裂一直无法合拢,他不得不暂别岗位。接连遭遇精神和身体的重创,其美多吉并没有向磨难低头。为了重返邮路,他四处求医,通过痛苦的治疗使左手康复。一年后,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他再次开上了邮车。

其美多吉知道,他们的工作关乎个人生命安全,关乎客户邮件安全,关乎国家秘密和财产,绝不能有半点闪失。“做好检查,才能安全行驶”。从车辆检查、维修,到熟悉邮路上的每一个转弯、每一处暗冰,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们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匠心”融入邮运驾驶的每一个环节。

如今,其美多吉所在的驾押组,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7岁。他们和其美多吉一样年复一年奔波在雪线邮路上。2018年,其美多吉带领班组安全行驶万公里,向西藏运送邮件41万件,运送省内邮件37万件,连续30年机要工作质量全红。

三、乐于助人,团结友善,做藏区传递幸福的使者

雀儿山隧道未通车前,在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上,其美多吉经常给雀儿山上第五道班的工人莫尚伟、黎兴玉夫妇送去新鲜的蔬菜。他们说,在这荒凉的生命禁区,邮车送来的报纸和家书,是精神世界的唯一安慰。而过去20多年里,他们托其美多吉送出去的家书和工资,没有一次丢失过。

雪线邮路上的30年,其美多吉见证着祖国对藏区的巨大扶持,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2017年9月26日,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其美多吉开着邮车,第一个通过了雀儿山隧道。过去需要过老虎嘴、鬼门关等危险重重2个多小时的路程,现在只要12分钟就可以通过。

从前,邮车总是运进来的东西多,运出去的东西少。近年来,随着电商的发展,送到高原上的包裹越来越多。“我看到老百姓拆包裹的样子,心里就高兴。”其美多吉说。现在,德格印经院的精美藏经、南派藏医的藏药、高原上的土特产,都是通过邮车运递出去。在党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们一直耕耘在藏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默默守护着藏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邮路沿途的藏民,对邮车有着很深的感情,称其美多吉和他的同事是“传递幸福的使者”。

30年来,其美多吉没有在运邮途中吃过一顿正餐,几乎没在家里吃过年夜饭。其美多吉驾驶技术好、路况熟,川藏线上无人不知,很多人劝他换个更轻松更挣钱的工作,他却说:“每一个邮件、包裹都饱含着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儿女对父母的孝心,不及时送达感觉对不起那一份份心意。我就喜欢开邮车。”其美多吉没有豪言壮语,但每一句都掷地有声。

其美多吉说:“我是一个地道的康巴人,懂得感恩。每当老百姓看到邮车和我,就知道党和国家时时刻刻关心着这里。我们每一颗螺丝钉都是在为藏区安定团结作贡献,我热爱我的工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748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