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平语近人读后感范例【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23343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平语近人读后感范例【热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平语近人读后感【第一篇】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以“孝”为主线,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那首著名的《游子吟》展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短短几句话、几行字不仅向我们传递了横亘千年的儒家“孝文化”,也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还对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县正处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要深刻认识孝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哺育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乳汁,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生生不息的根基,我们要进一步在传承和弘扬孝文化上凝聚最大共识,清醒认识到孝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融合家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的必然需要,是惠及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是建设文明新化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基血脉和力量之源。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孝文化导向。我们应当牢牢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重要契机,探索开展孝道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新思路,在常抓和抓常上下功夫,为建设文明新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百善孝为先的良好家风,在学校和社区积极开展各类孝文化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不断巩固和夯实孝文化的社会基础,在全社会培育并真正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是要大力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渗透在人民群众血液和灵魂中的因子,它深植于历史和人民,潜移默化地推动和巩固着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的维续,为我们建设文明新化提供丰厚的土壤和养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扬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尊老爱老道德模范,积极推荐参与“中国好人”评选,通过持续不断地发掘、宣传、学习这些充满时代感的先进典型,不断激发和凝聚强大的社会正能量,让讲孝道、行孝道、传孝道蔚然成风。

平语近人读后感【第二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我们一起来看看观后感吧。

从平“语”近人感悟为民情怀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以古籍诗词回放、学者专业解读、百姓现身说法的形式,将习总书记用典的故事搬上的电视荧幕,通过更加生动的形式,更加易懂的表达,为“高大上”的精神赋予接地气的载体,让人民群众直观的了解习总书记的用典故事,并从中读懂习总书记爱民的拳拳之心,感受到习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也领悟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正如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的那样:“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车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为文化建设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弘扬的是华夏大地的精神,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不同,即是其文化的特殊性。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过于急躁、追逐利益的背景下,通过对习总书记用典故事的经典解读,必然会激发人民群众阅读经典、了解历史、重视文化的热情,从一句句精美的诗句、一个个流传的故事、一段段名篇的精髓中,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回味先贤智者的思想。

在“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我们也能直观的感知到习总书记爱民之心、执政理念、实干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仅是郑板桥心系百姓、为民担忧的一句著名的诗句,同时也被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在党中央颁布的各项政策中,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这种精神,不管是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还是扫黑除恶的严打击,都是为了让人们群众过上美好生活,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无不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践行和体现。

“平‘语’近人”系列节目还“新”在当事人的现身说法,在此次的“平‘语’近人”系列节目中,告别了传统的单一讲解、片面说法,而是邀请了当事人作为故事的讲述人,通过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故事,让观众们真切的感受到,习总书记将古诗词中的精神践行到实际的工作之中,为人民群众做的实事好事,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个最鲜活、最具体、最值得学习的榜样,教导各级党员干部,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踏踏实实、脚踏实地的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为老百姓谋福利。

读史可以明志,博古可以通今。“平‘语’近人”系列节目通过对习总书记用典故事的解读诠释,对古人智慧进行总结、凝练和升华,最终目的还是着眼当下,鼓励人民群众阅读经典、传承文化;展示习总书记爱民之心、为民之实;督促党员干部勤政爱民、服务群众。从而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平语近人读后感【第三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连续几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短短几天时间里,在基层党员和群众中更是引发了收视狂潮,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金句也成为党员干部的热搜词和话题榜。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党员,我们更是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203次,人民从古至今始终是对美好生活有着向往和期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若有所扶……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庄严承诺。人民始终在习总书记的心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个主题直指人民,第一集中开篇就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做官就是为民。古有“以百姓心为心”的老子、不畏皇权的狄仁杰;今有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敢于担当的王继才。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世人,心怀天下,利国利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提出来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平“语”近人》中,我们读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明白了什么叫“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看到了什么叫“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启发这我们在“近人”的位置,用“近人”的服务,做“近人”的实事。所以,如此“平语”,必能“近人”,岂有不火之理。

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围绕群众所需、所思、所盼谋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富一方百姓。要千方百计地走到群众中间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摸清情况底子、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学会与群众说话,摒弃那些文绉绉的“官话套话”、大话虚话,注重运用“土言土语”、民俗谚语,用群众语言与群众座谈交流、向群众寻计问策,在交流中融入人民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官话”连篇,生动平实的语言背后,是他平等、亲民的作风,是他与群众心心相印的感情。比如“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再比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字字、一句句,总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合辙押韵,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明了的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释疑解惑。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举一动系民生。几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投入精力最多,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民生问题。每年元旦、春节前后,走基层、访民生几乎成为他的“必修课”,困难群众永远是他最牵挂的人。每每深入基层与群众交流,总是盘坐炕头,用聊天般、谈心式的语言娓娓道来。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过冬的棉被有没有?一年的粮食够不够吃?取暖的煤炭够不够用?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难不难?这些最细微、最朴实、最贴心的民生关怀,总能直触人心。 以人民为中心,与百姓心连心。《平“语”近人》中释放出的强大正能量,恰如智者般教诲、长者般鼓舞,让人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平“语”近人,尤需“入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在节目中,我们了解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在赵家河改善民生、去河北走访关心贫困群众等,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表现在党领导人民发展经济社会的行动上,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万物,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最动人的平“语”近人。

而最后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我们不仅要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身边的人树立良好的楷模,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生活有困难的同学,同时抓紧专业课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科技以及知识,为我们将来投身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做好准备。

平语近人读后感【第四篇】

国家治理千头万绪,需要培养怎样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复杂,需要具备怎样的思维?既有木秀于林的骄傲,也有风必摧之的烦恼;既有“登高望远”的豪情,也有“为山九仞”的压力。有人感慨:当今中国,正面临绕不开、躲不过的“惊险一跳”。面对“四大危险”、经受“四大考验”,对执政者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对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战略战术,习近平同志有着系统的把握、深入的思考。从统筹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当前和长远的战略思维,到“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的底线思维;从“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的战略定力,到“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的改革魄力,有认识论的辨析,也有方法论的思考,更有源于实践的总结,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诗文名句,谈安危、论治乱、道时机、讲大局、明根本、抓重点,充满了对执政之要的辩证认识,体现着对治理大国的深切认识。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解读

习近平同志一向倡导领导干部干干净净干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内在要求,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这作为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推行八项规定,抓好作风建设,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风劲吹。在我国历史上,注重修身立德、为官清廉,是许多思想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终身恪守的为官准则。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领导干部有公正无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广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领导干部怎么说,更看他们怎么做。要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则,“台上他说,台下说他”,说话办事怎么会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原典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

■释义

孔子这两段话都说明了为政者自身行为端正的重要性。在《论语·颜渊》中,鲁国大夫季康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认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对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个“正”字概括。

关于“正”,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有如下观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无须下命令,百姓也会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服从。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在评价西汉“飞将军”李广时,引用了孔子这句话:“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对“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诠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82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