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有感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55667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有感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有感【第一篇】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1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有感【第二篇】

今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80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成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但历史的年轮并没有磨灭“两论”的理论光辉。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讲演时间为1937年的7、8月间,成稿则略早。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之际。毛泽东于此时讲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要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干部,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到来。

在《实践论》完成一个月后,1937年8月,毛泽东又完成了《矛盾论》。《矛盾论》同样是1篇为了提高革命队伍里干部战士的认识能力的哲学论著。就凭这文章间隔时间之短,篇幅之长,我们不难想象,延安窑洞里,一盏不太明亮的油灯下,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怎样的奋笔疾书、殚心竭虑。

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之所以被称为“土八路”、“泥腿子”,除当时匮乏的物质条件之外,恐怕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的干部战士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人,认识事物和辨别事物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某些理论家为理论而理论的严重教条主义,夸夸其谈,盲目照搬马列主义,却不注重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时候不但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反倒误导了中国革命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毛泽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肤之痛,所以,他迫切地想要让革命同志明白怎样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

1944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可见,他对提高干部战士的文化知识是很重视的,所以他才会常常出现在“抗大”的讲台上进行各种演讲,旨在提高大家的马列主义认识水平和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存在问题的能力,统一全党的思想,让革命事业尽量少走弯路,少遭损失。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语道破了矛盾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为,事物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进行的。没有矛盾,世界就将是静止的,甚至是死寂的。有了矛盾也就有了竞争,有了竞争,世界才会充满生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才会不断地进化或进步,历史也才能向先进的方向向前推进。

但矛盾着的双方既有斗争性同时又有同一性。

《韩非子•难一》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让我们对那个“鬻盾与矛者”的楚国人嘲笑了几千年。笑则笑亦,但故事的蕴涵则发人深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矛”的存在,“盾”才会越来越坚固;反过来,有了“盾”的存在,“矛”也才会越来越越锋利,因为它们试图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期战胜对方,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但同时,矛盾并不仅仅只有斗争性,还有同一性,彼此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说,“矛”和“盾”是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的,没有“矛”,“盾”的坚固性就无以得到检验。反之亦然,没有“盾”,“矛”也将失去穿刺的方向。虽然它们长相迥异,但却是一对“连体儿”,也即矛盾的“同一性”。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以“相反相成”这个成语来论证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他说:“‘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但在这个共同的“统一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候“矛”更锋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候“盾”更坚固,可以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转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为例,清楚地论证了矛盾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1927年党内的机会主义,就不会有大革命的失败。但当我们认清了机会主义的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进步并比原来成熟了。但是随后,党内有又因为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并而走向冒险主义,革命就再次遭到严重挫折。但当我们纠正了这种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能经受住任何考验,并战胜了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所以,无论是其曾经的失败还是今天的胜利,都是由自己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外部的因素只能起到“辅力”的作用。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所以,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即改造中国的,并不是为了马列主义理论本身。

矛盾不但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所谓“特殊性”,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所以。“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不同于“巴黎公社”,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只能在借鉴马列主义的基础上以中国的方式来完成。“郑人买履”看似执着,其实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而一根筋的盲目乐观以至于冒险,更是“揠苗助长”,必然要让中国革命遭受损失。所以,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是中国革命的绊脚石。

《矛盾论》诞生在那个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疑为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也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本质。指出革命的成功不仅要有信心,也不能仅凭热情,还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战胜敌人就要了解敌人,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在对日作战中,更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唯有把自己之“矛”磨得寒光闪闪,才能最终刺穿各式各样的“盾”。

8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变,中国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时至今日,“矛盾论”还有没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

“矛盾论”中的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会过时,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也不会过时。“矛盾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常态下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

今天的中国不是没有矛盾了,只是矛盾的方式发生了转化,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了。怎样解决这些矛盾,一样在继续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智慧。所以,《矛盾论》非但没有过时,还可能更加有现实意义了。随着矛盾的改变,随着矛盾内外因的改变,解决矛盾的方法肯定也要随之改变。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所在,只要保持了这样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就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步履铿锵,捷报频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有感【第三篇】

作为理科生的我原以为我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专业课程就行了,无需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了达成作业的目的,我选了1短小的只有31页的《矛盾论》,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认清我上面的观点多么的狭隘呢,如书中所说,我只了解矛盾的个性,而忽略了矛盾的共性,好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观念。以前觉得毛泽东思想对我而言他们好空洞,并且觉得他们好枯燥,对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对我们专业应该是没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然而我错了。我发现《矛盾论》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宇宙间的万物万事的运动自身都蕴含着矛盾,以及各自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矛盾,使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联系我们的自身则是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等等,无一不是有其自身特有的矛盾和规律。我们渴望无忧无虑地生活但是有很多牵绊和压力,我们想为父母减轻负担但是我们却懒惰和无能,我们想汲取更多的知识可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效率低下,我们向往田园生活可又舍不得城市的繁华,我们希望能够天天吃上各种美食可是我们囊中羞涩,我们想在工作中大展身手建功立业可我们缺乏能力和知识。这些都是身边的苦恼和矛盾。书中所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性,教会我们如何看待身边的烦恼和矛盾。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只要精通一个本领,就会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也许能抓住了矛盾的本质所在,但是万事万物都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指望掌握一种能力就能让一位高级的电子工程师去当医生,让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去做电子工程师,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纷繁复杂,缤纷绚丽的缘故。因此,我们不要固步自封,拘囿于自己的空间,要开放的对待身边的事物,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念,使我们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能发现矛盾所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看得见和没有发现的问题依旧存在,所以我们先要分析问题所在的原因,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书中所述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教会我们如何的分析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眼下最为关键的任务是如何让自己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中首要的或是说主要的,而其他的次要矛盾的解决是为了服务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事物的发展源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我们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样我们就能在解决问题时事半功倍,而不至于让自己受制于复杂的问题而无从下手。然而,我们在专注于解决主要问题时,也要时刻关注着各种矛盾的变化,有事后次要矛盾会转换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所以我们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的同时关注次要矛盾的影响和作用,并采取措施。

当我们要用勤劳战胜懒惰,用有知取代无知,用勇敢折服怯弱时,我们就完成了对立面的相互转换,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有时候懒惰又会战胜勤劳,无知也会取代有知,勇敢屈从怯弱。这些矛盾的双方无时无刻不在较量着,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我们不要气馁于短期的失败和苦恼,因为这是事物发展所具有的特征,只要我们坚持与不好对立面进行较量和斗争,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矛盾的形式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以一对之,要以恰当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矛盾问题。解决矛盾时切忌急躁和激进,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将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矛盾论》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它的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我推荐大家认认真真地看看。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有感【第四篇】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

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这是1很好的教育作品,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5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