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1000字]山海情观后感大学生范例【推荐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2650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1000字]山海情观后感大学生范例【推荐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第一篇】

最近有一部剧推荐给大家,名叫《山海情》,又称《闽宁镇》。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宁夏西海固山区的吊装移民工程。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移民群众在福建莆田市的对口帮扶下,在茫茫戈壁之上开荒拓土、建房种地,大搞特色庭院经济,使原本贫瘠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故事。

其中剧名中的山指的是宁夏西海固山区,海则代表的是福建莆田。而闽宁镇则是两地共同努力创造的产业扶贫基地的示范案例,也是该剧剧情发生的主要地点。闽宁镇中的闽是福建省的简称,宁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因为是两地共同创建的所以村镇命名时取了各自省份的简称,这也正好表明了这两个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得福是西海固山区涌泉村村民。在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扶贫办工作,可他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回村劝解吊装移民户回到移民区。

因为移民区条件过于艰苦且戈壁滩上风沙太大,很多群众不愿意待在移民区,便偷偷的跑回到涌泉村。扶贫办为了劝解大家回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效果依然不太理想。马得福于是求助于自己的父亲马喊水,也就是涌泉村的村支书,在马喊水和老支书的动员下,终于是让吊装移民工作有了初步的进展。

最初移民区的群众只能依靠临在近市区优势打打散工,种种玉米等粮食作物,而且由于灌溉的问题引发了不少的争端。直到福建莆田对口扶贫小组的到来,才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在多方努力和协调下,水源灌溉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但是粮食收益还是较低,群众生活并不富裕。

于是,在副县长陈金山的建议下,在凌教授科技助农的产业扶贫项目的帮助下,移民村开始走上了一条广泛种植双胞菇的产业路线。

随着双胞菇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销售就成了一项难题。凌教授不忍看着蘑菇因为滞销而一天天烂下去,便将他的学生们分成三组,去全国各地市场考察,而他自己更是亲自带队前往上海,浙江等地。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们终于带回来了长期货源的供应合同。

经过双胞菇事件的教训后,大家不在盲目的跟风种植,而是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从种植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类的枸杞、葡萄等经济作物项目。并且还创建了葡萄酒生产基地,村民们再也不用为销售问题而苦恼了。随着该地区的枸杞葡萄酒等品牌畅销,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

正所谓扶贫先扶智,只有从思想上解决扶贫问题,才能真正的做到脱贫致富。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第二篇】

临近过年,一部大片《山海情》横空出世,在华夏大地广受赞誉。为何?在我看来,因为该剧展现出了真实的基层生活。

再说说该剧的内容吧,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自治区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若让我总结该剧的一个核心,那就是“情怀”。因为有情怀,所以该剧显得真实,当然,也因为有情怀,该剧不回避矛盾,把基层最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

网络上不是有一句话嘛,现在的年青人越来越不好骗了。而这部剧能得到年青人的认可,显然,是因为该剧是用其真诚视角来进行拍摄的。

其一,剧中的主人公马德福等人,外形上和宁夏人确实长的很逼真。这部电视剧,是当今中国电视剧中极少的“以质朴为美”的电视剧,当然,你可以说它是因为剧情需要的不得已,但在我看来,能让黄轩等一线明星晒的黑不溜球的,这绝对还得靠一种精神。

当然,剧中宁夏农村妇女的头巾,确实也表现出来了他们的质朴,我想,这种细节化的精致,都让人感觉了一种真诚。

其二,该剧也是一部讽刺剧,在剧中你会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越有官相的人,“四风”问题越严重。而越没官相的人,则确实是把脚掌踩在了西海固的大地上,这是导演对于官场的理解,但是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也许,任性的权力总是以体面的姿态示人,而有用的知识则可能会被蹂躏,基层的艰辛往往也过于残酷。

其三,这部剧没有骗人。西海固的生态确实有了大变样。2019年,我曾经自驾旅游去过宁夏西吉县等地方,当时确实看到了山峦都披上了绿被子,那种场景,至今在我的头脑中不能忘却,因为确实太好看了。

其四,我的母校还要再接再厉。因为对口扶贫的政策,福建和宁夏结成了帮扶对子,剧中的凌教授,就是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他弄起了“科技扶贫”的方法,并在宁夏开出了花,而我为什么要说我的母校呢?因为以我母校的实力,以及和宁夏的地缘,她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位,都是福建农林大学无法追赶的,所以,我还是希望我的母校也能在扶贫领域更加出彩。

总之,说了这么多,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感觉《山海情》确实是一部好电视剧,你如果想要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基层,那么《山海情》不仅仅只讲了扶贫,你过年的时候好好看一下,你会发现,它还讲到了很多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第三篇】

心怀“国之大者”可跨“山海”

新年伊始,讲诉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扶贫干部帮助西海固地区人民拔掉穷根,过上美好生活的电视剧《山海情》上线就迅速走红,引爆了人们的笑点、泪点和燃点。剧中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扶贫干部用愚公移山的决心、沧海一粟的忘我、为民服务的真情生动诠释了“国之大者”的内涵,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起标杆与典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人民为先,信念坚定。“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剧中凌教授的原型,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林占熺教授,为人民放弃了美国农场主开出的高薪投身扶贫工作,期间患重病,被绑架,肋骨断了两根,也从不言弃。他不仅攻克了技术难关,推广种植技术,还签订了包种包销包技术指导的“三包”合同,天南海北跑市场为菌菇找到了销路,让当地人民真正的富裕起来。民之所向,党之所求。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以久久为功的坚持、持之以恒的拼搏、无私奉献的努力,把防止脱贫返贫和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走稳走实。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敢于担当,善作善为。《山海情》中马得福作为村支书,官虽小却是整个吊庄户的主心骨。从劝说村民吊庄移民,到为全村通电不断奔波,再到带领村民学习种植双菇技术,并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解决双菇滞销问题。永远骑着自行车在黄土中奔波的马德福让我们看到了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基层的党员干部是联系群众的关键纽带,要深入群众、深入田间、深入户头,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要敢打硬仗、善破难题、勇于创新、真抓实干,面对基层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甘于寂寞,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带领人民群众“撸起袖子”,为美好的明天拼搏奋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矢志不移,持之以恒。“党交给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1997年2月,吴月娟的原型林月婵一行13人,第一次踏进了塞上宁夏。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从这一次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总共到宁夏40多次,为扶贫事业倾注了无数的心血,退休之后又被宁夏聘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顾问”,继续为闽宁协作殚精竭虑。一次之行变成了一生之情,林月婵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党员干部要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将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中跨山越海,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山海情观后感1000字大学生【第四篇】

某日刷微信朋友圈,看到中国教师报韩世文主编分享的1篇关于《山海情》的公众号文章,但那是忙于期末,无暇细看,只是一闪而过。

后来期末考试结束的当天,我发了一个“心,空落落”的朋友圈,于是知行读写团队张娟老师便和我私聊,分享最近的好剧《山海情》。于是在寒假将至未至的时候,我便开始了23集的《山海情》之旅。

《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观看这部剧,有着和看《平凡的世界》一样既视感,一边被这些艰难而又动人的变迁故事打动着,一边流着自己一文不毛的泪水,一边为这些平凡英雄的伟大事迹而为之动容。

这部剧里有许多光辉的人民形象,比如马得福、白校长等等。

马得福从农校毕业,当上了涌泉村的村干部,为老百姓更好的生计而努力奔走着。据说马得福的原型,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诸多基层干部的原型。

为了让大家离开环境恶劣的涌泉村,他想尽了办法动员大家,迁移到闽宁镇的金滩村。迁到金滩村,依然要面对没水的窘迫日子。为了让百姓有水种庄稼,他四处奔波,阻止村民闹事,共同上访找领导诉民情,最终终于算是勉强解决了用水问题。

马得福为村民做了很多很多,他想改变的是村民的生活,面对金钱他们蠢蠢欲动,面对风险就踌躇不前,面对利润喜笑颜开,面对不利,歇斯底里地不讲道理。这群老百姓是幸运的,遇到马得福这样的村干部,带领他们迁至更好的地方,艰难地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除了马得福,最令我感动并且自惭形秽的是白校长。

白校长最初在涌泉村教学,后来也随着大众来到了闽宁镇的金滩村的小学任教。整个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既是校长又是老师,总是看到他拉着手风琴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一日从厦门来了一名支教老师,但白校长并不高兴,他盼望来的是有编制的老师,因为支教老师都待不长,等孩子和老师熟络了,支教老师又要离开。这个观点,我也深表赞同。

虽然很认可,支教老师的确能对这些地方的孩子带去崭新的世界,但是待不长,对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都有一种隐性的伤害吧!

有的时候,我们重视孩子的认知超过重视孩子的情感和感觉,这是最近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中发现的一个观点,没想到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可是那些穷苦地方的孩子,认知和情感总要能得到一样吧?支教老师的去和留,都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选择。

其实能选择去,已然是一种平凡的伟大了。只不过如何让支教老师和学生的分离感造成的情感创伤降低到最小,有待考量。

从白校长最初对支教教师不欢迎的态度,看出他对孩子们长远的发展的考量。为了去争取修操场的经济支撑,他一次又一次地前往政府争取;为了让孩子们有统一的服装可以参加合唱比赛,他冒着被处理的风险卖掉了闽商捐赠的电脑;为了不让未满16岁的学生辍学去福建打工,他骑着自行车拦截汽车,去学生家里和家长沟通,眼镜被家长打烂……他还做了许多许多为了孩子们的事,虽然他一生清贫,但对于孩子总是满腔热忱,对这乡村教育,付出了许多许多……

白校长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位乡村教师——董艳老师。

我从未见过董艳老师,她也从未见过我,我们相识在叙事者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群里。后来我便主动加董老师为好友,了解到她在专注地做诗意的乡土教育。一日我在1篇对她的报道中了解到,她有许多离开乡村学校的机会,但她都选择扎根乡村,拒绝了那些发到地区学校抛来的橄榄枝。看到这一点,被她的选择深深地感动。

我很佩服那些扎根乡村,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老师们,是他们在努力地维系着教育公平。但我更佩服,有机会离开却选择留下的乡村教师。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像董艳老师这样的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福祉,是乡村孩子的福利。

告别23集的《山海情》,那些平凡英雄的不平凡的奋斗画面,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重演。一个时代的变迁,是多少人在背后为之而努力。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前辈们洒下的血泪!

当代人,也要肩负社会责任和民族使命,创造出一定的价值!无论在哪个职位,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建设更好的社会而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自己的人生丰盈饱满而有意义!

《山海情》,值得欣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2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