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范文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范文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1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明确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强调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
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这一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不成立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爱国情怀,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非学无以广才,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面贯彻。必须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才能让他们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只有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才能让他们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只有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他们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只有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才能让他们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只有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才能让他们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只有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才能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进程和人民利益福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最新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强国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和切实贯彻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强大正能量。
1.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辉煌的文化,必然对自身的文化充满信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维系好共同的精神纽带,才能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与推动力量,才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一意志,使全民族同心同德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如何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快慢、质量高低、实现与否。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实现在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巍然耸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仅是人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们时时刻刻都存在的、不会因第一位的物质需求而湮灭的高层次需求。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发明显,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和风格的需求越加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作为凝结着中华文化智慧和澎湃着中华文化力量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深入人心和更好向前发展,必然离不开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拱卫,离不开中国文化因文明交流互鉴而兴盛进步的反哺。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蔓延,文明冲突、文明优越论调的沉渣泛起,“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的甚嚣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成为全球引领共识、广泛认同的理念,成为中国同各方共同推进、携手共建的实践,迫切需要激发出中国文化活力、构建好中国话语叙事体系、传播好中国价值观念、讲清楚中华民族特性。这就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中国文化以更加强健且丰满的姿态,参与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错综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项立心塑人的工作,坚持久久为功、聚沙成塔,以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扎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志愿服务建设、诚信社会建设、网络文明建设,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持续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随着人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朝着高品质多样化方向转变。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天,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主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文化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彰显,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了脚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衡量一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不仅要看该国文化“形于中”的凝聚力、感召力,而且要看“发于外”的吸引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太平”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为世人所知晓所认同,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辉煌
踏上新征程,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创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新时代中国,我们致力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致力建成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不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根本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方向明、主义真的前提下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创新不是隔断血脉、凭空虚造,而是要在文化的传承与守护中顺时应势、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创造,必须以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好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做好中华文明历史起源、精神特质、发展形态的研究阐释工作,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引导人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铸牢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追本溯源的目的不是要因循守旧,而是为了在当下的时代与实践中有新的发明和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磅礴动力和坚实支撑。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义在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注重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守人民立场、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要求。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等原则,积极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切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着力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引导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精神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全面开放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尤其要注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在论述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在谈及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使命时,他强调要“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锋、彼此激荡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立足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用活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阐释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展现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鲜明道义形象。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3
十九大报告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报告中的三个意味着,十四个坚持,七大战略和建设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六项要求等,这是我们的强国梦,又一个新的开始,新的高度!而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的民族复兴才不是空想!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我感受到了一个成熟的政党步履稳健而来,感受到了她的生命力、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感受到了我们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历史初心、肩负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责任;感受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空前盛世;感受到了党中央对我们每一名党员的叮咛与嘱托;感受到了激昂奋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与建设的激情;感受到了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时代基调;感受到了五千年文化积淀、中国革命文化激发、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扬的民族之魂、党之魂;感受到了祖国宏伟、光明的发展方向与美好愿景。作为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当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重历史,在回望过去中找到共产党员信念之源
十九大开幕式的第一项就是向革命先辈默哀三分钟。党对历史的尊重,对革命先辈缅怀,是对历史的正视。我们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一个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党派,是有未来的党派,一个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民族,是有未来的民族!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于历史的回顾唤起我们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个世界上从未断层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爱国敬民、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包容共赢的民族品格;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科学的社会主义从人类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开始,共产主义理想追求路上的仁人志士,破除空想、破解历史迷题,寻找宇宙之真理,为人类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以来,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跪着讨生活、趴着过日子”的苦难中走出来,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多么质朴而沉重的宣告;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中央给予我们党员和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些都说明了一件事: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宇宙之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
二、强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挺起精神脊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代是思想之母,十九大系统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理论是对真理的继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一个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他才会成为一个时代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处于1789-1848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孕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促进社会前进的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他为共产主义本质、原则指明了方向,并把怎样建成共产主义作为历史命题留给了我们。前苏联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种种实践告诉我们不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不立足于基本国情、不实现理论创新与时代变化相结合,必然会导致失败。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磨难中成长、在摔打与思考中前进,如今我们从“摸着石头过河”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自信,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因为它经过一个世纪的实践检验;我们自信,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400年的从空想到理论,100年由多个国家到中国的实践,它由时代孕育而得,经实践检验而成;我们自信,我们的制度是不断完善的,因为我们党拥有“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年的文明历史、熔铸在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植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聚共识,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的新时代共创未来
十九大报告给予了我们对当今及以后发展的共识。这个共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认识;这个共识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个共识是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由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共识是两个百年分为两个阶段实现的目标,我们正处于两个百年的过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这个共识是如今的中国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个共识是只要我们聆听时代的声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会拥有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个共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锣打鼓轻松的事,而是需要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来实现伟大梦想;这个共识是这个共识是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为世界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所有共识最终以两个理想来展现,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一个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前一个理想是共产主义运动的阶段,后一个理想是我们党最终追求的目标。十九大传递给我们的这种力量,就是要我们党员干部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凝聚十三亿多人民的磅礴力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伟大“中国梦”!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4
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我真切认识到,文化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学校是青年学生的集中地,是培养祖国未来的园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三个坚持为我们学校工作者如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通过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各种文化活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思潮,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首先提高老师个人的品德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严谨、逻辑、脚踏实地工作与学习的求实精神。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学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以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建设。
3、丰富大学生业余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校园普通话,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社团,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机会,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大学生文化生活。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心得体会5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二一三年十二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