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教案汇聚【参考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城市的标识教案汇聚【参考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城市的标识教案【第一篇】
你知道“标识”的“识”读什么吗?哈哈,告诉你,这个字读“志”的音,意思就是标志,下次可别再读错了哦!
今天,我一读课题,马上就有声音冒出来,“老师,读错了,是城市的标识(石)。”“是城市的标识(志),书上都有注音。”又有声音响起。“你们怎么预习的?”我不禁纳闷了。看来,之前的预习并没有到位,没办法,只好先把生字的读音再一一纠正。读音过关了,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归纳好了全文大意,再让孩子们理一下层次,基本上都没有问题。接下来让孩子们写旁注的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明明想写做为城市标识的树,但是却花了六个自然段的笔墨来写城市的雷同,这,是不是太多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文章布局方面的问题,可能因为之前在教学中比较关注这类的东西,所以还是有孩子感受到了。看来,只要坚持,总会有效果的。
交流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之后,就是解决文章后面的两道题目,把重点放在了倒数第三个自然段: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在一遍一遍的朗读,默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读出了什么?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其它城市的标识,有两个孩子知道的不少,于是让孩子们想一想,假如新余要选一种树作为城市的标识,应该选哪一种呢?不少孩子都说香樟树?当然,理由是要写在日记里的。只是在内心深处,希望做为城市标识的不仅仅有树。
城市的标识教案【第二篇】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翅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柳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年内,惟有属于那个城市树。如高拨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惟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也许有一天,树就成为城市的灵魂。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啊,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城市的标识教案【第三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每一座城市的标志的树是哪一种,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清文章的线索,学习为下文做铺垫的写作手法。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城市中这一鲜活生命”的赞美和珍爱之情。
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把城市的树称为城市的标识,抒发作者对“树——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馈赠”的珍惜之情。
教学具使用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查阅资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吗?座座高楼林立,小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时髦风尚,仿佛生活在时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对城市的珍爱并非这些,而是代表城市个性的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我们已很难从建筑、街道、车辆、行人以及垃圾上区分你身在哪个城市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看作者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标志。
作家:张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当代女作家,这是她的1篇散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
(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
2.检查预习效果: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
(1)婀娜 熙攘 掳掠 偌大 霓虹灯干涸 馈赠 忠心耿耿。
(2)龙爪 圆冠榆 遒劲 喀什。
三、设疑自探。
1、同学们,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意思是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最可怕的就是没有疑问,我们一定要敢于质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有所进步。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
2、学生读文,发现自己不懂之处。
3、学生质疑,教师总结学生的提问。
4、学生自探。
四、解疑合探。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1)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2)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
4.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里看出?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树)。
5.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情感。
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自己读,指名读。
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
出示句子:(1)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2)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
7.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1)出示句子: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四、品读课文,总结升华。
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体会文章最后四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五、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树不可替代不可置换。
城市灵魂、个性。
城市的标识教案【第四篇】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翅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柳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年内,惟有属于那个城市树。如高拨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惟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也许有一天,树就成为城市的灵魂。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啊,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阅读题: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观念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个性。
b不要因现代文明而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c要爱护树木,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d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让人感觉祖国处处都一样。
1、树……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惟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2、高耸的大厦和大楼;霓虹灯、立交桥、商店的门面;川流不息的轿车;。
为后面写“城市的档识”(树“作铺垫,突出树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3、拟人。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树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抒发了对城市失去个性的惋惜之情。
4、d。
城市的标识教案【第五篇】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问题,围绕几个中心问题深入品析课文。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学第一到五段,抓住重点的比喻句学习体会现代城市的雷同现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快速浏览描写“树”的句段,想想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围绕“为什么树被称为城市的唯一标识?各城市都有怎样的标识?”这两个问题品析第二部分内容。这两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脉络,架设了一条引领学生通往深入理解课文彼岸的金桥。接着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相关段落,然后填空再质疑。
最后指导学生欣赏各种作为城市标志的树的图片,连线认识城市一级标志的树。练笔:夸一夸你家乡的树、校园的树。课堂上有静有动,图文互相印证,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的品读,扎实地练笔,使学生达到了人树合一的境界。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总之,这节课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着淡淡地气息。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师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一颗颗“人类的灵魂中”。
在学习本文时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一、用举例的方法解释疑难问题。
在学习时虽然学生知道了“标识”的意思,但是还是不够明白到底什么是标识。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少先队员的标识是红领巾”;看到这个标识,就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汽车等等。让学生联系实际真正弄懂它的含义。
二、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问题。
同时还要抓住“雷同”的可复制性,可“克隆性”与“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换”等词的区别,进一步明确:树,是随着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复制,不能被置换的,明白它的“唯一”性,进而产生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欲望,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环节设计。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3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1篇散文。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在这次研讨课上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根据课时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由城市图片、城市标志性事物图片等一步步的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从字、词、多音字等几方面进行了检查)。
3、自读课文,勾画四字成语,并对应发放色彩卡片。
4、根据不同色彩的四字词语卡片归类,讨论整理出文章的结构顺序。
5、分部分学习课文内容:城市的雷同和千姿百态的树。(重点句子讨论、表格填写等)。
6、总结本课。
(一)本节课成功的方面。
1、循序渐进式的课前导入有利于学生对于“标识”这个词语的理解,配上三个极其相似的城市的图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逐步意识到“标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我给出图片一步步的让他们猜城市名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开始慢慢的融入课堂之中。
2、利用色彩卡片分类的形式会很清晰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班里的孩子学习程度各不相同,就拿给文章划分层次来说,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很准确很快的去划分,而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弱的孩子就有些难度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提示去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也就是我这节课为什么会设计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分类四字词语的缘故。效果确实还不错,当学生自己把找到的同样颜色的词语放在一起时,经过仔细观察,很容易总结出分类的规律,也就是文章的层次了。而且孩子们对于我奖励的卡片很有兴趣,积极性高涨,本身还有点放不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3、教学环节紧凑,知识信息量大,知识点渗透到位。
(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课下在组里也做了研讨,要是平时的教学,这样设计可能还没有什么,因为还会有第二课时的讲解。可是如果是正式的公开课,我的这节课就显得不太完整,课堂容量虽然很大,但是却没有学文后的总结和写法归纳、情感升华等部分,这就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了。这一点还是需要改进的,应该将第一课时的字词与课文脉络的简单整理放在一起;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悟重点。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2、在讲授第四部分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时,我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来自己体会出城市的雷同给人带来的那种茫然无措、无奈的心情,意识到树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能通过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来,也能归纳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可是一部分孩子却变成了通过四字词语去寻找对应的句子了,这就和我的设计初衷不太符合了,对于下一步树的重要性的学习会有所影响。
城市的标识教案【第六篇】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归结问题,围绕几个中心问题深入品析课文。
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学第一到五段,抓住重点的比喻句学习体会现代城市的雷同现象,带领学生直奔重点段:快速浏览描写“树”的句段,想想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围绕“为什么树被称为城市的唯一标识?各城市都有怎样的标识?”这两个问题品析第二部分内容。这两个问题涵盖了课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脉络,架设了一条引领学生通往深入理解课文彼岸的金桥。接着学生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相关段落,然后填空再质疑。
最后指导学生欣赏各种作为城市标志的树的图片,连线认识城市一级标志的树。练笔:夸一夸你家乡的树、校园的树。课堂上有静有动,图文互相印证,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的品读,扎实地练笔,使学生达到了人树合一的境界。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总之,这节课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着淡淡地气息。学生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师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一颗颗“人类的灵魂中”。
城市的标识教案【第七篇】
《城市的标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3篇主体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1篇散文。文章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六年级学生已有较强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来理解感悟作者的独特感受。小学高段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抓住词、句、段进行积累,理解,感悟其表达的效果。本课的部分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课正是培养学生此项技能的有效契机。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读准“识、模”等多音字和词语,积累“遒劲伸展、婀娜苗条、挺拔苍劲、玲珑精致”等好词。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树的强烈愿望,增强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难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树的强烈愿望。
本节课主要采用质疑问难、品读感悟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1、板书“城市”这个词语,让学生想象:当你看到“城市”这个词语,眼前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同时多媒体出示城市的繁华图片。
2、将课题补充完整—“城市的标识”。注意多音字“识”,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勾画本课的四字词语。然后请同学一起交流找到的四字词语。
2、整理学生划出的四字词,出示在大屏幕,让学生边读边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第一组(描写城市):如此相像似曾相识大同小异一模一样。
第二组(描写树):遒劲伸展婀娜苗条玲珑精致秀气坚韧。
(三)结合句子,畅谈体会。
1、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1―6自然段),把感触深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并交流读书感受。
教师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发表感想。引导学生从建筑、街道、物质生活三个方面来理解,抓住“连体人”“多胞胎”“克隆”“复制”等词语体会城市的雷同,抓住重点句子: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由此体会城市的雷同和作者的讽刺意味,发表自己的感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城市的标识教案【第八篇】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课后,我感触很深,课堂上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多必杂,杂必浅,浅必陋”,像“对不对、好不好”以及一些丝毫没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
作者围绕“标识”,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树”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埋下伏笔。最后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用“树”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来号召人们要珍惜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倡导多读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明确指出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读为前提,以读为中介,以读为纽带,以读为归宿的。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深理解和体验,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时,单元主题引入本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七单元的1篇课文《城市的标识》,提示“识””的读音。“标识”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或符号。与“标志”写法不一样,但音同,义同。介绍作者。就题目质疑(城市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珍惜什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本文的教学设计始终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利用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感情”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自主、探索性的统一。
总之,追求扎实、朴实、真实的教学风格,成就高效、艺术、完美的语文课堂,不断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