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5篇
课堂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深入理解《草船借箭》的情节与人物,分析诸葛亮的智慧与策略,增强了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第一篇】
穿插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课文教学思路的主线,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穿插是阅读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穿插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更好地亲近课文,走进课文深处。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我三次运用了穿插,现在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知识性穿插,似问非问识阴险
教师旁征博引,巧妙地插进课文相关的知识,恰切地丰厚课文内蕴,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周瑜的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没有学生应答。)
师:没有关系,我们先来看看造箭的过程吧!
(教师边放映幻灯边介绍古时造箭的过程。)
师:看了刚才造箭的图片,你对周瑜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造一支箭要那么多道工序,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完不成。周瑜这是明知故问。
生:我觉得周瑜很阴险,给十天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因为造箭的过程太复杂了。
师:真好,你体会到了周瑜的阴险,那你试着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生:我觉得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想,周瑜是想借造箭之事置诸葛亮于死地。
生:现在,我明白了周瑜此次让诸葛亮十天完成十万支箭任务的目的并不是想齐心协力造箭攻打曹操,而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的一个阴险的圈套。
师:你也体会到了周瑜的险恶用心,相信你也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生读。)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将造箭的过程通过图片和讲述穿插进来。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感受到了造一支箭是多么的复杂,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而感受到周瑜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陷害他!造箭过程的穿插让学生感悟到周瑜话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二、诱导性穿插,军令状里现胆识
围绕当前的教学主题,巧抓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穿插,一步步地诱导学生探求文字背后的知识,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有情有趣、兴味十足的发现过程。在教学诸葛亮的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处罚。”
师:这句活中有“军令状”一词,有谁知道“军令状”是什么?
生:“军令状”就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会依军法处置。
师:看来你课前认真预习了。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你猜猜看,诸葛亮在军令状里可能会写些什么?
生:我诸葛亮愿意在三天之内完成十万支箭,如不完成愿意受都督处罚。
生:我诸葛孔明保证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否则愿受军法处置。
师:同学们基本上说出了军令状的内容,你对诸葛亮立军令状有什么感想?
生:我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个很自信的人,因为十天造十万支箭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他不但不推辞,反而接受并立下了军令状,足以看出他对完成这项任务很有信心。
师:回答真精彩,你想加个什么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生:我想加个“从容不迫”。(生读。)
生:我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只有有胆识的人才会立下这样的军令状,不给自己留半点退路。
师:体会得真好。但大家想想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给自己留退路?(生:不是。)对了,诸葛亮其实只是没有让别人看出他留了后路。现在你想加个什么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生:我想加个“十拿九稳”。(生读。)
生:我想诸葛亮立这样的军令状,是因为他对“草船借箭”的计划考虑十分周密,很有把握了。
我想加个“胸有成竹”来读。(生读。)
教学时,我紧扣“军令状”这个关键词,透过军令状,让学生发现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人。教学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学生对诸葛亮这句话的感悟水到渠成。诸葛亮的形象也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三、欣赏性穿插,身临其境品三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人课文,教师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欣赏性的教学资源,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课文意境的理解。在学完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之后,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看到了一个有着险恶用心、妒贤忌能的周瑜和一个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诸葛亮,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斗智斗勇的场景。
教师播放《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视频片段(选自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34集)。周瑜笑里藏刀的神态,步步紧逼的语调,诸葛亮总是轻摇鹅毛扇的闲庭信步,悠然自得。视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过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而为周瑜的阴险而愤怒,时而为诸葛亮的胆识钦佩不已。他们从更加直观的视频中感受到了两个人物的不同形象。此时,我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他们读得更加有滋有味,如临其境。
如果说视频欣赏之前的教学让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里树立、丰满起来了,那么这段视频的播放让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里立体、鲜活起来了。穿插的视频是教师教学的语言所不能代替的,它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它吸引了学生,诠释了课文,活跃了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穿插一幅画、一段文字,还是一首歌、一段视频……只要是当前教学所需,学生所求,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拐一个弯,教师不去正面地讲析而是不失时机地进行穿插,为学生和课文牵线搭桥,就可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纵深发展,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
注:原题目为“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副标题为“以《草船借箭》为例”,此文题目为本网编者所加。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第二篇】
师:我让大家猜一个名字:“展翅高飞”。
生:张飞。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猜准了“孔雀收屏”。
生:孔明。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它有个孔字。
师:有联系的,孔雀有孔,孔明也有孔。所以是孔明了,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孔雀收屏了”。请你。
生:我补充一下。诸葛亮字孔明。
师:诸葛亮字孔明,孔雀散屏收起来了。羽毛,谁想到了?
生:关羽。
师:关羽对吗?还想再来试一个吗?
生:想!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挑战。“除了铺盖,全部拿走“。台下的老师和你们一起猜。谁知道吗?
生:刘备。
师:真聪明,台下的老师也许还没猜出来呢。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
“凿壁偷光“。
生:曹操。
师:曹操,怎么说?
生:我想改变一下。
师:你想到的是什么谁?
生:诸葛孔明。
师:为什么呢?
生:说。
师:光透过来了,孔明。诸葛亮字孔明。这个人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奇人。也被后人誉为智慧的化身。你们听说过孔明的故事吗?谁给大家说说看?
生:三过毛驴。
师:三过毛驴啦?三过茅庐。
……
师:我们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评:我觉得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重要,这位老师采用猜人物的方法,学生显得不那么拘谨。在活动中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上课: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得这个故事就跟诸葛亮有关,大家一起读,齐。
生:《草船借箭》。
师: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吧?
生:读过了。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大声地读。读完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听明白了吗?开始。
生:自学课文。
师:读好的同学可以把手举着。主要写了什么?来请你。
生:向鲁肃借了24条船,去向曹操借箭,他用弓弩手射箭,借到了10万支箭。
师:谁?诸葛亮借到了10万支箭。这篇文章有1400多个字啊。这位同学用这么简洁的几句话就把文章内容说清楚了。了不起。还有同学也能说一说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借到了箭。
师:你更了不起。一两句简单的话,就把内容说明白了。你们也能说吗?
生:能!
师:相信大家都能行。学习这类写事的文章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按事情发展顺序一步一步地学下去。第二种是先学懂重点段,然后联系其余各段的,但难度稍微大了一点点。也更有挑战性。不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选用第几种?
生:第二种。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喜欢挑战,是吧?
生:是。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草船借箭的经过的?
生:我觉得第八段、第九段和第十段
生:第七段、第八段、第九段。
师:第九段是借箭成功了,是吧?还有没有哪个自然段?
生:第六段。
师:对啊,借箭的过程是第六到第九自然段。这节课啊,我们重点来学重点段。好吗?
生:好。
师:要想学懂这个重点段。弄清究竟是怎样的?大家自己读一读第六到第九自然段。
生:读。
师:你们可以默读。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特别会学习,他不仅划了,还圈词,好方法。
师:找到了请举手。我请几个同学说说看,你找到了哪个句子。
师:你知道了什么了?
生:它开始时朝北岸开去的。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
师:他们已经到达这个位置了,有吗?
师:来,你有没有发现?
生:我发现了。……
师:这句话里还有哪个词引起了你的重视?
生:说。
师:还有一个靠近。
师:板书“靠近”。
生:还有我跟他差不多,是已经。
师:启示航线的句子还有吗?
生:接着将驶回南岸。
师:我们把出发点搞明白了,……
生:南岸开刀北岸。
师:你把方向搞得更明白了。航行途中没有发现变化,注意到了吗?
生:诸葛亮把船头船尾一字排开。
师:是这句,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
师:这也是一句,请你把这句话也划一划。请大家看屏幕。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波涛滚滚的长江,曹军水战与诸葛亮的船队和曹军隔江相对,诸葛亮率领的船队出发了,出示课件:
天还没亮的时候,船只已经靠近曹军,此时,船只该怎么走?
生:读“此时……”
师: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句子。这些船要注意的是什么?
生: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师:方向。
生:我要补充一点,要一字排开。
师:什么叫“一字排开”。
师:这个句子要注意这个词语。预备起。
生:读这个句子。
师:船的一边已经收了箭,此时干什么?你还想告诉岸上的军士,你找到了吗?
生:我找到了“曹军水战……”
师:他找到了这句。
生:船只要调头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看来这个句子有点启示的地方吗?你知道吗?
生: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我可以往北,也可以往南,研究研究。有发现吗?
生:船头朝尾。
师:来,请你。
生:把那只船朝周瑜那个营寨,把船换一个方向。
师:有提示的地方,自己读读这个句子。
生:自己读。
生:我觉得这个“逼近”这个词。
师:为什么从这个词语当中知道,这样与曹军水寨越来越近。你来夸夸他看。
生: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真棒。
师:出示:“诸葛亮又下令……”
师:看着这条红线,你有什么话说吗?用一个词。
生:行。
生:神。
生:神机妙算。
师:我从大家当中选择一个字“神”,诸葛亮的神仅仅就体现在精心设计这条航线路上吗?相信大家再仔细地读读6~9自然段。把� 开始。
生:自学。
师:都有发现了,是吗?
师:你还可以在边上写一写你的心得,怎么让你感受到了妙。
师:好,咱们来交流交流,哪儿让你看出了诸葛亮的“神”?让你体会到了。来,请你。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神,他知道占卜,今天会有大雾。
师:他知道今天会有大雾。我们看他找到的这个句子。是这句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
师:这场大雾不够大,这是场薄雾。他注意了这个“漫天”。
生:读“大雾漫天……”
师:很多同学举手,好像还不够满意,是吧?闭上眼睛,师说“漫天雪地的大雾涌来了。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了。好大的一场雾啊!”你能把这场大雾读出来吗?
生:感受。
师:请睁开眼睛,看到这场雾了吗?
生:看到了。
师:谁来试试。
生:指名读。
师:大起来了,谁还想试试。来,请你。
生:读。
师:还能更大一些吗?
生:读。
师:让我们觉得模模糊糊的一片。来,请你。
生: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
生:齐读。
师:光读这句,能让我们知道诸葛亮的神吗?可能这场雾是凑巧碰到的,是吧?
生:读“诸葛亮笑着说……”
师:从这句话,你能看到这场雾是算到的吗?
生:因为诸葛亮没有胸有成竹的话,不会笑着说。
师:还有没有诸葛亮直接点明算到了这场大雾。
生:大约四更时候……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本来今天可以造,明天可以造,偏偏后天呢?第一天没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师: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那时候有天气预报吗?
生:没有。
师:诸葛亮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算到了这场漫天的大雾,他可真是“神”了。
师:我们从这两个有联系的句子当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抓句子的联系,是研究问题、读懂课文的重要方法。请大家再找一找。
师:来,请你。
生:说句子。
师:说说你的理解看。
生:说。
师: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什么地方让你知道诸葛亮是算准了?
师:你读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
师:一定中看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生:说句子。
师:你注意哪个词语了?
生:只管。
师: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是信心百倍啊!还有吗?
生:读这句,我注重的是“笑着说”,说明他信心百倍,一定能料到诸葛亮不敢派兵出来。
师:知道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对吧?一个“一定”,一个“只管”,一个“笑”字,知道了这是一个信心百倍的诸葛亮。事实也像诸葛亮想得那样。说“人心隔肚皮阿!”我们再看看这句话,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他很吃惊,自己没有诸葛亮那样神。
师:面对80万大军,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害怕。
师:害怕,是吧?对啊,生死寄予一线,他怎能不害怕呢?
生: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了?
生:感受到了,性命难保。
师:是啊,曹操太岁头上动土。
生:读,诸葛亮肚子里埋了什么药?他的动机是什么?
师:是啊,鲁肃充满了疑惑。谁读这句话,安慰安慰他,行吗?来,请你。
生:读。
师:一个镇定自若的诸葛亮。谁还想安慰安慰他。
生:读。
师:来,你们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想读鲁肃的话。都想读,是吧?我还是请女的诸葛亮吧。
生:读。
师:如果你笑着读,那就会更好。哪位诸葛亮会笑啊?
生:读。
师:好一个“天亮了就回去”。 听录音。
师生一起读。
师:这里,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
生:读“曹操知道上了当……”
师:巧妙利用了地形,真是神了。还有吗?
生:说。
师:让曹操摸不到虚实,真是神了。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还有一个地方。来,请你。
生:军士们大喊,谢谢曹军们的箭。……
师:哪一个词语?
生:高喊。
师:让你知道了什么?
生:诸葛亮不是浪得虚名的。周瑜嫉妒他是应该的。
师:让周瑜嫉妒他是应该的,这个高喊啊,喊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些细节都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词句都显示着那份超人的智慧。
师:让曹军知道什么?
生:让曹操知道上当了。
师:让军士们不知道什么?
师:三国演义的原文,在结束故事的时候有一首诗。
出示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下一次,你们将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引领下,进一步走近这个让周瑜一辈子愤愤不平,寝食难安,直至临死前还念念不忘的诸葛亮。
评:这堂课设计新颖,这位老师采用船只的航行路线为中心,显示诸葛亮的“神”,又引入诸葛亮不仅仅表现在这个方面,让学生又从不同方面去了解诸葛亮的 “神”,这位老师让学生充分去体验文本。从整体感觉到重点体会。在文本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上自然得体,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文本。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第三篇】
佚名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听课文第三段录音,听时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导之以思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
出示:这时候大雾……
齐读。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肯定是大雾漫天(板书:大雾漫天)可见诸葛亮懂得什么?(板书:懂天文)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
齐读。
比较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不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课文里加上“一定”说明了什么?
读出自信的语气(朗读指导)
哪些句子证明,正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确实不敢出兵,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板书:不敢出兵),是因为他早就知道曹操这个人的——特点。(板书:知人心)
3、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还“算”到了什么
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
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顺风顺水(板书:顺风顺水),可见诸葛亮还懂什么?(板书:晓地理)
4、学到这里,你们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吗?好,现在你们能围绕“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把上面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说吗?
5、学生试说,指名说,评价。
6、小结: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顺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枝箭。
三、导之以练
1、那么诸葛这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段,用线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
师: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掉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用手当船操作,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
出示: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
齐读,这句中的“谢谢”是什么意思?(感谢、嘲笑)
朗读指导
(3)老师已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写出来了。(出示)
吩咐 朝北岸开去
下令 一字儿排开
又叫 擂鼓呐喊
又下令 掉转船头
吩咐 齐声呐喊
就叫 驶向南岸
(4)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鲁肃,该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说话练习)
四、总结。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第四篇】
一 设计思想
由于《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对学习本课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图书、音像、图片、生活卡片、网络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
二、 教学过程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生:揭示课文出处-------《三国演义》。
师:谈谈你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已经看过三遍,我对其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人物都有很多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只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
生:我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是从统一方便面食品公司发行的“三国风云录”的人物卡片开始的,一开始的兴趣是喷香的方便面,(同学大笑)后来却只对卡片感兴趣了。如: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躬耕于南阳,好为《梁夫吟》,刘备三顾茅庐而得之。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留下无数万古传颂的故事。他一生鞠躬尽瘁,后来史官称:“治世之良才,管(管仲)、萧(萧何)之亚匹”。他的攻击力1800,防御力 2200,智谋力3300,步兵a,马兵a,弓箭a,水军b,阵法:一字长龙阵、二龙出水阵、云龙三现阵、两仪四象阵、六丁六甲阵、七星连珠阵、八门金锁阵、河洛八卦阵、十面埋伏阵、混元一气阵。
生:我最佩服也是诸葛亮,我对他的了解是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有两场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场是三顾茅庐,还有一场就是草船借箭,就说“草船借箭”吧,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第三天午夜有大雾,真是通晓天文地理,利用江面浓雾,不费一兵一卒,不用一竹一翎,巧得十万支箭,那才真叫人佩服呢!
师:(相机调查),在读《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前就对三国有关知识有所了解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班除一人外,都举起了小手)
师:读过《三国演义》原著的同学有多少?
生:(有2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39%)
师:知道并能说出“草船借箭”故事的人有多少?
生:(有41人,占全班总人数的64%)
师:好,我们接着交流你所收集的资料,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告诉你们一学习小组(四人一组)的同学,记住每人只有两分半钟,所以只你介绍跟本课有关的内容。
生:(四人一组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师:(参加各小组交流旁听,留意周瑜、鲁肃、曹操的资料。巡视一周后待全班交流。)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停下,我请位同学来说说周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先要介绍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生:我家有本《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鉴赏辞典》,我从那上面了解到的,下面是我摘抄的一部分:三国史上英雄辈出,江东的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叱诧风云、挥斥自如地指挥了赤壁之战,具有超群的军事素质;曾经竭忠尽智、卓有成效地辅助了东吴政权,具有杰出的王佐之才。他年少气盛,聪颖过人,沉机果断、富于韬略,却又心胸狭窄、忌刻好胜,雅量不足。性格弱点,制约并阻碍着他的才智的发挥,也折磨着他的身心,终于金疮迸裂,英年早逝。
师:课文中有没有说明周瑜心胸狭窄,雅量不足的表现呢?
生: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师:这足以说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要假公济私,加害诸葛亮。
师:请问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要感谢两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生:鲁肃、曹操。
师:他为什么要感谢鲁肃呢?
生:我是看《三国演义》原著的。我认为他首先要感谢鲁肃,因为正是鲁肃忠厚老实,没有告诉周瑜而私自调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有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要是告诉了都督,都督哪能容忍他帮助诸葛亮调用呢?这样一来诸葛亮也就只能望雾兴叹了。
师:请读这一部分课文,体会鲁肃的忠厚老实。
生:(学生默读课文)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感谢曹操呢?
生:我跟曹操是老乡,我 “草船借箭”的故事中,诸葛亮就是利用了曹操疑心重,知其不敢冒险进攻的心理,而不费一点气力就借箭成功的。大家说是不是该感谢曹操哇。
生:是,是,是------(大家异口同声)
师:分学习小组谈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以及对诸葛亮的认识。
生: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生:有大将风范,遇事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生:以大局为重。
师:请大家谈谈你搜集资料的经验。
生:我请爷爷给我讲故事,因为我爷爷是人文学院的历史教授。
生:我上网打开网站,输入“草船借箭”词条,用了秒钟,搜索到相关资料5850条,共10页。
生:我去了图书馆。
生:我打开书柜找到了《三国演义》认真读了其中的第46回——草船借箭。
生:……
师:善于积累生活中的资料,快速查找资料,是我们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培养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为生活、学习服务。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第五篇】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