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8篇
课堂中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学生们深入理解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激发了对智慧与勇气的思考,是否能从中领悟到更多的道理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1:
一 设计思想
由于《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对学习本课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图书、音像、图片、生活卡片、网络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
二、 教学过程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生:揭示课文出处-------《三国演义》。
师:谈谈你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已经看过三遍,我对其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人物都有很多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只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
生:我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是从统一方便面食品公司发行的“三国风云录”的人物卡片开始的,一开始的兴趣是喷香的方便面,(同学大笑)后来却只对卡片感兴趣了。如: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躬耕于南阳,好为《梁夫吟》,刘备三顾茅庐而得之。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留下无数万古传颂的故事。他一生鞠躬尽瘁,后来史官称:“治世之良才,管(管仲)、萧(萧何)之亚匹”。他的攻击力1800,防御力 2200,智谋力3300,步兵a,马兵a,弓箭a,水军b,阵法:一字长龙阵、二龙出水阵、云龙三现阵、两仪四象阵、六丁六甲阵、七星连珠阵、八门金锁阵、河洛八卦阵、十面埋伏阵、混元一气阵。
生:我最佩服也是诸葛亮,我对他的了解是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有两场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场是三顾茅庐,还有一场就是草船借箭,就说“草船借箭”吧,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第三天午夜有大雾,真是通晓天文地理,利用江面浓雾,不费一兵一卒,不用一竹一翎,巧得十万支箭,那才真叫人佩服呢!
师:(相机调查),在读《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前就对三国有关知识有所了解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班除一人外,都举起了小手)
师:读过《三国演义》原著的同学有多少?
生:(有2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39%)
师:知道并能说出“草船借箭”故事的人有多少?
生:(有41人,占全班总人数的64%)
师:好,我们接着交流你所分享的“《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通用8篇”,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告诉你们一学习小组(四人一组)的同学,记住每人只有两分半钟,所以只你介绍跟本课有关的内容。
生:(四人一组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师:(参加各小组交流旁听,留意周瑜、鲁肃、曹操的资料。巡视一周后待全班交流。)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停下,我请位同学来说说周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先要介绍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生:我家有本《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鉴赏辞典》,我从那上面了解到的,下面是我摘抄的一部分:三国史上英雄辈出,江东的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叱诧风云、挥斥自如地指挥了赤壁之战,具有超群的军事素质;曾经竭忠尽智、卓有成效地辅助了东吴政权,具有杰出的王佐之才。他年少气盛,聪颖过人,沉机果断、富于韬略,却又心胸狭窄、忌刻好胜,雅量不足。性格弱点,制约并阻碍着他的才智的发挥,也折磨着他的身心,终于金疮迸裂,英年早逝。
师:课文中有没有说明周瑜心胸狭窄,雅量不足的表现呢?
生: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师:这足以说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要假公济私,加害诸葛亮。
师:请问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要感谢两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生:鲁肃、曹操。
师:他为什么要感谢鲁肃呢?
生:我是看《三国演义》原著的。我认为他首先要感谢鲁肃,因为正是鲁肃忠厚老实,没有告诉周瑜而私自调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有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要是告诉了都督,都督哪能容忍他帮助诸葛亮调用呢?这样一来诸葛亮也就只能望雾兴叹了。
师:请读这一部分课文,体会鲁肃的忠厚老实。
生:(学生默读课文)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感谢曹操呢?
生:我跟曹操是老乡,我 “草船借箭”的故事中,诸葛亮就是利用了曹操疑心重,知其不敢冒险进攻的心理,而不费一点气力就借箭成功的。大家说是不是该感谢曹操哇。
生:是,是,是------(大家异口同声)
师:分学习小组谈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以及对诸葛亮的认识。
生: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生:有大将风范,遇事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生:以大局为重。
师:请大家谈谈你搜集资料的经验。
生:我请爷爷给我讲故事,因为我爷爷是人文学院的历史教授。
生:我上网打开网站,输入“草船借箭”词条,用了秒钟,搜索到相关资料5850条,共10页。
生:我去了图书馆。
生:我打开书柜找到了《三国演义》认真读了其中的第46回——草船借箭。
生:……
师:善于积累生活中的资料,快速查找资料,是我们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培养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为生活、学习服务。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2: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3:
穿插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课文教学思路的主线,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穿插是阅读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穿插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开阔学生视野,引领学生更好地亲近课文,走进课文深处。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我三次运用了穿插,现在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知识性穿插,似问非问识阴险
教师旁征博引,巧妙地插进课文相关的知识,恰切地丰厚课文内蕴,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教学效益,增加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周瑜的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没有学生应答。)
师:没有关系,我们先来看看造箭的过程吧!
(教师边放映幻灯边介绍古时造箭的过程。)
师:看了刚才造箭的图片,你对周瑜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造一支箭要那么多道工序,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完不成。周瑜这是明知故问。
生:我觉得周瑜很阴险,给十天时间实在是太少了,因为造箭的过程太复杂了。
师:真好,你体会到了周瑜的阴险,那你试着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生:我觉得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想,周瑜是想借造箭之事置诸葛亮于死地。
生:现在,我明白了周瑜此次让诸葛亮十天完成十万支箭任务的目的并不是想齐心协力造箭攻打曹操,而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的一个阴险的圈套。
师:你也体会到了周瑜的险恶用心,相信你也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好。(生读。)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将造箭的过程通过图片和讲述穿插进来。学生顿时豁然开朗,感受到了造一支箭是多么的复杂,十天造十万支箭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而感受到周瑜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造箭陷害他!造箭过程的穿插让学生感悟到周瑜话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二、诱导性穿插,军令状里现胆识
围绕当前的教学主题,巧抓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穿插,一步步地诱导学生探求文字背后的知识,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有情有趣、兴味十足的发现过程。在教学诸葛亮的一句话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处罚。”
师:这句活中有“军令状”一词,有谁知道“军令状”是什么?
生:“军令状”就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会依军法处置。
师:看来你课前认真预习了。立军令状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你猜猜看,诸葛亮在军令状里可能会写些什么?
生:我诸葛亮愿意在三天之内完成十万支箭,如不完成愿意受都督处罚。
生:我诸葛孔明保证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否则愿受军法处置。
师:同学们基本上说出了军令状的内容,你对诸葛亮立军令状有什么感想?
生:我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个很自信的人,因为十天造十万支箭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他不但不推辞,反而接受并立下了军令状,足以看出他对完成这项任务很有信心。
师:回答真精彩,你想加个什么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生:我想加个“从容不迫”。(生读。)
生:我感受到了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只有有胆识的人才会立下这样的军令状,不给自己留半点退路。
师:体会得真好。但大家想想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给自己留退路?(生:不是。)对了,诸葛亮其实只是没有让别人看出他留了后路。现在你想加个什么提示语来读读这句话?
生:我想加个“十拿九稳”。(生读。)
生:我想诸葛亮立这样的军令状,是因为他对“草船借箭”的计划考虑十分周密,很有把握了。
我想加个“胸有成竹”来读。(生读。)
教学时,我紧扣“军令状”这个关键词,透过军令状,让学生发现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人。教学层层深入,如剥茧抽丝,学生对诸葛亮这句话的感悟水到渠成。诸葛亮的形象也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三、欣赏性穿插,身临其境品三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人课文,教师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欣赏性的教学资源,创设与课文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课文意境的理解。在学完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之后,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看到了一个有着险恶用心、妒贤忌能的周瑜和一个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诸葛亮,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斗智斗勇的场景。
教师播放《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对话的视频片段(选自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34集)。周瑜笑里藏刀的神态,步步紧逼的语调,诸葛亮总是轻摇鹅毛扇的闲庭信步,悠然自得。视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诸葛亮和周瑜的对话过程。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时而为周瑜的阴险而愤怒,时而为诸葛亮的胆识钦佩不已。他们从更加直观的视频中感受到了两个人物的不同形象。此时,我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他们读得更加有滋有味,如临其境。
如果说视频欣赏之前的教学让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里树立、丰满起来了,那么这段视频的播放让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心里立体、鲜活起来了。穿插的视频是教师教学的语言所不能代替的,它让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它吸引了学生,诠释了课文,活跃了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无论穿插一幅画、一段文字,还是一首歌、一段视频……只要是当前教学所需,学生所求,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拐一个弯,教师不去正面地讲析而是不失时机地进行穿插,为学生和课文牵线搭桥,就可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向纵深发展,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
注:原题目为“让学生与课文零距离”,副标题为“以《草船借箭》为例”,此文题目为本网编者所加。
大巧若拙因材施教──《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 划出重点句。
⑵ 点出关键词。
⑶ 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⑴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 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⑵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 ”改不改?为什么?
③ 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⑶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 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 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 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⑷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 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⑸ 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⑴ 因为( )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⑵ 因为( )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⑶ 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
⑷ 因为( )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六、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5:
学习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 (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6:
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当我肝长气短的讲完课文后,我问学生觉得周瑜、鲁肃、诸葛亮他们是怎样的人,学生茫然。我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巩固课文内容,多数同学采用分角色朗读,也有自己读的。可是读完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我又提议,大家把文章改成剧本来表演一下,开始同学们惊讶,继而大家就雀跃起来。
趁热打铁,我就让同学们自由结合,自编自演。学生的兴趣很浓,排演时,我发现同学们只是在按照课文内容排练,而 这样使剧中的不少内容给人以不衔接的感觉,因而,我又问他们:“周瑜让鲁肃到诸葛亮哪儿去探听探听,接下来就是诸葛亮说……,这样演有何感觉?”有的学生说:“没什么呀”。有的说“不好,有点别扭”。我说:“我们的演出场地是一定的,每个人站在中间的位置比较好,你们想想怎么做比较好”,“我们添加点内容来衔接上下文怎么样?”。我兴奋的说:“太好了,我给你们两天的时间排练,然后比赛,看看哪个组表演的最好,最好的演员奖给一个标志。”
课后我发现同学们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排练,有时因教室拥挤就干脆到操场上排练。有时为了一个环节编排,他们会互相讨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看他们这样认真和专注的态度,我特别欣慰,同时也对他们的表演充满了信心。。
终于到了比赛时间,他们的演出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无须再问他们周瑜、鲁肃、诸葛亮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从他们的表演中已经看到了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从故事环节的安排和舞台角色的转换上。如:周瑜吩咐鲁肃到诸葛亮哪儿去探听探听,这时台上的周瑜怎样离开舞台?有的同学说:“我们就要与曹军交战,我要去查看一下军情。”有的同学说:“我要到练兵场去看看,给士兵们鼓鼓劲”还有的同学说:“这几天忙与军事太累了,我先休息一会儿。”……当诸葛亮要离开时,有的同学说:“天气真好,我出去散散步。”有的同学说:“我回书房看看书。”等等。我看 到了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开阔。从学生个人的表现方面,宫丽丽最突出,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这次她表演的是鲁肃,比赛时,她举止大方,声音洪亮,完全像换了个人。教师上课方式的一点改变竟让我看到了学生个性的改变。
在“六、一儿童节”文艺节目评选时,我大胆的将我班的课本剧搬上了舞台,同学们的表演给师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时博得台下阵阵掌声。后来竟有老师说:“你们班的人才就是多”。我笑了。
通过这一堂课的尝试,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些极具价值而又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只要我们善于引导,以恰当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就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情感、灵性、智慧去巩固课文内容,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内化、掌握,这也是师生教学互动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就会使语文课堂绽放出勃勃生机。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篇7: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课文写谁借箭?
生:诸葛亮借箭。
师:诸葛亮跟谁借箭?
生:诸葛亮跟曹操借箭。
师:借多少?
生:借10万支。
师:他用什么方式借箭?
生:利用草船借箭。
师:结果呢?
生:大获全胜。
师:谁能把以上的答案连起来说说?
生: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10万支箭,获得成功。
生:诸葛亮成功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10万支箭。
师:我还想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板书:
为何借?
生:老师,我认为不是诸葛亮要借箭,而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师:噢?你说是周瑜要陷害诸葛亮?有根据吗?大家议一议。
(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有。周瑜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可是给诸葛亮的造箭期限长达10天,这与军情紧急自相矛盾。由此可见,让诸葛亮造箭并不是周瑜的真实目的。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师:这番话的确使周瑜的害人之心暴露无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读出阴险的语气。
生:周瑜自以为诸葛亮在劫难逃,因此要读出得意的语气。
师:(抽读、范读、齐读)我明白了。周瑜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支箭,不是他的目的,而是──
生:而是陷害诸葛亮的借口。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生: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师:(板书“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曾质问苍天:既生瑜,何生亮啊!“妒忌”是什意思?
生:老师,我查过词典,妒忌的意思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师:这是背词典里的解释。能说说在句子中的意思吗?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本事比周瑜大,周瑜心里怨恨他。
师:造箭是假,害人是真。可是,聪明能干的诸葛亮为什么还要自投罗网?
生:周瑜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没有退路了。
师:明明是火坑啊,诸葛亮就敢往里边跳?
生:因为诸葛亮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新鲜!你怎么知道呢?
生:如果诸葛亮没有把握,决不会主动把10天降为3天。
生: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就明确地告诉周瑜“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可见他已经想到了利用草船借箭的办法。
师:有道理。假如你是诸葛亮,读读他对周瑜的承诺。
生:(胸有成竹地读)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就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师:读得很自信。假如你是诸葛亮,在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前可能会怎么想?
生:周瑜啊,周瑜,你怎么这么糊涂?大敌当前,你怎么不想办法对付敌人,倒把矛头对准了我?
生:10万支箭,要我10天造好?你这不是小瞧我诸葛亮吗?昨夜我夜观天象,三天后必有大雾。既然你非跟我过不去,一不做,二不休,我就干脆让你输得心服口服。
师:好个诸葛亮!掌声送给她!周瑜步步紧逼,诸葛亮将计就计。结果怎么样呢?
生:诸葛亮满载而归。
师:而周瑜──
生: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大屏幕显示此句文字课件并板书“神机妙算”。)
师:周瑜为什么长叹?
生: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而长叹。
生:因为自己再次败在诸葛亮的手下而长叹。
师:“长叹”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生:感叹。
师:还不能表达周瑜的心情。
生:哀叹。
师:行。� )
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确令人信服。在这个故事中,他又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反复研究,比比看,谁的答案更丰富。
(生一边读,一边分析研究。)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这样吧,我们先分组交流交流,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的研究兴趣很浓,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有的甚至发生了争论。现在我也想听听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诸葛亮算到周瑜是在设计陷害自己。
师:对。我们刚才研究过了。
生:他算到了鲁肃不会向周瑜告密。
生:他不但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还算到了鲁肃一定会帮自己准备借箭所需的船只、军士和草把子等。
师:(板书“算人)诸葛亮很了解鲁肃这个人。
生:诸葛亮还算到了周瑜一定看不出自己的计策。
生:曹操不仅不会出兵,而且一定会放箭,这也是诸葛亮事先估计到的。
师:诸葛亮称得上知人知面又知心。再从其它角度想想,比如天气。
生:他算到了三天后一定有大雾。
师:(板书“算天”)如果他算到两天后就有大雾──
生:周瑜问需要几天时,他就会说两天。
师:应该如此。除了准确预测大雾,诸葛亮还预测到──
生:船队返航时正好是顺风顺水而行。
师:顺水是算到的吗?
生:不是。江水的流向是不需要算的自然现象。
师:那诸葛亮算到顺风重要吗?
生:我认为很重要,因为船是顺风顺水行驶,曹军即使想追也追不上,才能确保借箭万无一失。
师:万无一失用得好!其他同学还有新发现吗?
生:诸葛亮算到了二十条船、一千多个草把子就能就能装满10万支箭。
(板书“算物”。)
生:草把子两面受箭,也是诸葛亮事先计划好的。
师:算天,算地,算人,算物。诸葛亮果真是──
齐:神机妙算!
师:就算周瑜这样足智多谋的人也不得不长叹一声。谁是周瑜?长叹一声,我们听听。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他长叹一声了吗?应该怎么读?
生:唉!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师:周瑜都叹服了,你们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生:诸葛亮真神人也!
师:有点《三国演义》的味道。
生:诸葛亮神机妙算,果真名不虚传!
生: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能够摸清人心,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师:看来,你们对《草船借箭》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还要研究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借箭还是骗箭?(板书“能算借?”)你要寻求的答案不一定就在课文里,所以,我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研究研究。行吗?
齐:行!
师:很好。我等着欣赏你们的研究成果。下课。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8:
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秒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摘录课堂片段:
生(沈雁)上台: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雾很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这样他就能借到箭了。(教师相机打出课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不让他们近前。”并板书神机妙算。
生:我有补充。从江上雾很大,我联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这请鲁一起去取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天气早就预测,熟悉气象。(相机板书,熟悉气象。)
师:真好,刚才这位同学能联系上文来理解内容。请同学们再读一读,曹操说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预料准确。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我从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兵。
生: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赤壁之战》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将士大多数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战,所以他不敢轻易出兵。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曹操说的话看出来的。
生:老师,我有问题。如果曹操命令弓驽手一齐向江中射火箭,诸葛亮不就借不到箭,而且船会起火,不是更好吗?如果我是曹操,我会。
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从《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执。他不易听信别人的意见。火箭和箭比箭比较便宜,看不清虚实。他怎么舍得用火箭呢?
这一环节在师生相动,生生互动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已往知识突破重点。
三、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弄清前后赛马的情节后,学生津津乐道于田忌赢了。我提示说:“这个好办法是谁想出来的呢?”教学转入三个人物的对话,在听师范读,分角色朗读和齐读中学生调整自己的音调、神态、领悟孙膑、田忌、齐威王的不同心理。再如,说到这个好办法是孙膑想到的,类似本文中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课文还有哪些?学生很快回忆出《称象》《司马光砸缸》《赤壁之战》《晏子使楚》等等。
四、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有自己教学风格,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不是教学中的重点,而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