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看雪》教学设计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91056

【导言】此例“《看雪》教学设计通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看雪》教案【第一篇】

片断一: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看雪。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起我在读大班时,有一回下雪了,老师们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

生: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生:那天早上我一推开门,啊,白茫茫的一片。

可是,在我过中国台湾 省是很难看到雪的,我话题一转,非常沉重地说。引出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着深情并茂地把整篇课文读了一遍,就好像在讲述自己小时候 的故事一般。

反思:说到雪的话题,教室里小手林立,哪个孩子不喜欢雪呢?一说到雪,大家的话匣子就象决堤的洪水倾泻而来。这一环节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关注孩子的情感,从孩子熟知的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而引入课文。

片断二: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一个学生提出“橱窗”是什么意思?一个孩子竟然回答是厨房的窗子。我以为下面的孩子听了会哄堂大笑,结果大家没有强烈的反应,只有王勤奋举手说,橱窗是玻璃做的,但是不是窗子,是用来陈列东西的,比如衣服啊首饰啊这些珍贵的东西。孩子们听了才恍然大悟。接着我又给大家讲他们喜欢的马小跳的妈妈就是橱窗设计师,讲了马小跳妈妈设计橱窗的一件事情,大家对这个概念就非常了解了。那中国台湾商店的橱窗里在春节来临的时候陈列展示的又是什么呢?我继续问。孩子回答是棉花做成的雪。顺势学习第二自然段,为什么陈列的是这些东西呢?因为在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你觉得这句话那个词该读的重一点?学生回答是“很难”。很多孩子都能用压抑的声调来读第一段,从而为自己生活在大陆,生活在自己的故乡,能够在冬天看到雪景感到非常的自豪。

有一个孩子问到“银装”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 是银色的服装。银色是什么颜色的呢?一个孩子说是白色的,而且会发光,光是白色就不会发光,银色就象老师手表那种颜色,雪在树上闪闪发光,雪景真美啊!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多很多,有时侯是非常简单/幼稚/肤浅的,但是孩子的每个问题,都是有疑而问,这是孩子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看雪》教案【第二篇】

文章来源:论文百分百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读书思考的能力令老师大为欣赏。通过读了1、2自然段,大家结合图,不仅读出了中国台湾小朋友很想看到雪,还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他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课文。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生:读书勾画。(有个别学生出声)

师: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这样便于我们思考。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句子。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儿见过的?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生;还有一句:“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出示写有这四个句子的小黑板)找到这四个句子的请举手!

师:这么多啊,请四个小朋友来读读句子,其他孩子想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读句子

生:它们后面都有问号,是问句。

师:对。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

师:读得真投入,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着点头)读出了问话的语气。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师: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生一起问

师:(微笑点头)谁还想接着往下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谁也想问这一句?

生问。

师:注意后面的提示语,孩子们是惊奇地问。

师:谁再来问问。

多名学生问。

师:刚才你们几个问的真好,现在老师想问问你们了,告诉老师,你问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

生:老师是在哪里见过的呢?

生:我们没见过雪,老师怎么见过呢?

生:老师看见过真的雪,真了不起。

……

师:就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练习问这句话。

学生练习。

指名问。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顺手指地图上的北京)

多名学生和老师对话。

师:接着问。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多人问。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生读课文第9自然段。

师: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谁来读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画了哪些词语?

生:我画了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

师: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生再读。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什么是银装啊?

师:问的好,待会通过读书看你能不能自己解决好吗?

师:谁还能这样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你读的时候老师仿佛看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看到了树上,房子上,地上全白了。同学们,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看到过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男孩子读一读。

师:女孩子读一读。

师:读得这么好,就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快去找找。

一学生指书上打雪仗那幅。

师:看见雪花了吗?还有更恰当的呢,不是我们这一课的。

生:(举起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有。

生:(举起书)《我是什么》一课也有。

生:还有《江雪》。

师:你们可真能干,找到这么多。老师把《我是什么》这课的图放大了,贴到黑板上,大家看看,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刚才提问的那个女孩子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上来指雪花,银装,雪毯。(手都只指在一个地方)

另一学生举手上来边指边说:这都是雪花,这一片都是雪毯,这一片都是银装。

师:(问刚才提问的女孩)现在你知道什么是银装了吗?

生:知道了,树上都是一片白色,就像穿上一件银白色的衣服。

师:真聪明,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的问题。

师:那雪毯是什么呢?

生:地上的雪很厚很厚,就像毛毯一样。

师:是啊。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学生加上动作练习读。

师: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起立)边读边做动作。

师: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的真好。

师:第2句,谁来读?

生读。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

生:堆过,打过。(很多孩子情不自禁做起了打雪仗的动作)

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生再练习读。

指名读。

师: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师:中国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老师,你也带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吧。

生:我真想看到真的雪啊!

生:您快带我们去看真的雪吧!!

……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生:有!

师:这么长的句子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停顿。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

这里停了一下。很好。

生读。

师:他在“什么时候”和“到北京去”这里停了一下,也很好。

师:现在你们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们来表演读一读。

生齐读。(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

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师:(望望大家,深情地)说:‘那里的小朋友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生:老师,你掉了一个“正”字。

师:谢谢你,你们能教老师深情地读好这句话吗?自己先练习一下。

师:请一、二组教老师读。

师:请三、四组教老师读。

生:老师,我还想教你读。(笑)

师:呵,你刚才已经和大家一起教了。课后再教吧。

师: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的真好,能连起来问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您是在哪……

师:哎呀,你们太着急了,老师连点头的时间也没有。给点时间老师好吗?

生: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师:(微笑点头)

生: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师:小时侯,在我的故乡。(指地图上的北京)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哎呀,刚才把最精彩的地方忘记了。咱们再来一遍好吗?(全场大笑)

生: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师;不算太远。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边说边指黑板上的图。)

生: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呢!

师:同学们把自己当作了中国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的真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分角色把全文读一遍。

学生分角色读书。(兴致很高,读了一遍又一遍)

师:下面咱们分角色把全文表演读一遍,你们几个当文中的孩子们,其他同学读旁白。这次,我不当老师了,我当观众来欣赏你们的表演。你上来当老师。(那个还想教老师读书的孩子)

学生分角色读全文。

师:是啊,我们也盼着和他们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了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中国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中国台湾。

接来中国台湾小朋友,

到我学校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生读的很投入,有的忍不住站起来了。)

师:咱们一起读吧,一边读一边拍手。

师:此时,你想对中国台湾小朋友说什么呢?

生:我们想和你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生:你们看见过真的雪吗?到我们学校来,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生:我想用飞机升到天空去,给他们下真的雪。

生:我希望中国台湾小朋友能早点到我们这里来玩雪,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生:我有个办法,可以让中国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可以寄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说我们这里的雪景可美了,你能到我们这里来玩吗?我们相遇的时候,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这次相遇是我们的缘分,我会把这次相遇留在我心里,留在我的脑海里。

……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相信不久你们的愿望都会实现的。还有这么多孩子想说,这样吧,圣诞节快到了,新年也快到了,你们做一张美丽的贺卡吧,把你们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寄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好吗?

生:好!

师:黑板上的小雪花说话了,你们课文读得这么好,我身上的这些字有办法记住吗?

出示:洁、讲、毯、银、堆、仗

生:我记“讲”,老师在讲课,言字旁。

师:哦,是啊,老师讲课井井有条。

生:(站起来,一手高举,一手对着老师做开枪的样子)人在打仗,啪一枪。

师:(也对着他开一枪)对。打仗的仗。

生:难字的又换成土就是堆。

生:银,金银财宝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生:毯,就是毛里面有两团火。

师:这个毛是今天要学的新部首,毛字旁。能把这个字写好吗?

看着田字格,仔细观察,自己写。谁上来写。

生写字。

评上面学生写的字。

生:我给他提意见,我先说他的优点,他的字写在了田字格的正中间。他的缺点是毛字写歪了。

师:咱们赶快把它扶正吧。修改学生的字。

师: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看雪》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人论世,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情感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积累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是大自然的奇迹,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时候,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如果北方的雪让我们感受的是热烈、苍凉,那么远在南方的西子湖畔的雪景又是怎样一种风情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首先让我们欣赏西湖美丽的风景吧,你看到湖心亭的景色了么?

二、在学习1篇文章之前,我们应该明确学习哪些内容。多媒体显示

1、倾注情感,朗读课文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4、细心体会作者感情

5、体味文章精彩语句6、赏析作者语言风格

三、知人论世

1、同学们交流自己查到的张岱的资料

2、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多媒体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一芥(jiè)

2.学生读小组合作读,个别朗读,学生齐读。

3、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多媒体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拿:撑,划。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更:还

大白:酒杯名。及:等到。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2)疏通文句并质疑。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五、感知课文

1、从标题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

2、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明确: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3、作者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的湖心亭。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

明确:时间:下雪后,地点:湖心亭,方式:驾船独往

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雪的纯洁、洁静胜过官场的喧嚣和污浊,独往湖心亭看雪,正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兴趣。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5、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明确:不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六、品析课文

找出文章描绘雪景的句子。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选一位同学翻译,多媒体显示湖心亭雪景,其它同学想像画面。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将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高度概括,张岱在此其中,让人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

(4)温故知新"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七、探究课文

1、这样的'雪景有人共赏吗?

明确:亭中偶遇的人

2“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含义?

明确: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痴”更是表现了他孤芳自赏、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八、探讨主题

通过写湖心亭雪景及赏雪遇到知己的事,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九、畅所欲言

1、谈一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的收获?

2、你熟知的关于西湖或写雪景的诗。

十、课堂大练兵

运用白描手法写你的同桌

十一:学有所用

用白描手法写校园一瞥、公园一角、班级一人。

这是1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美丽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瓢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2·1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材简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1篇课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大陆与祖国宝岛台湾,隔着海峡,大陆望着宝岛,听着阵阵涛声,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里有春节,那里有龙舟,那里有浓浓的乡音,那里有深深的乡愁。只是,那里很少有雪。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能看到雪呀!盼着到北京来看雪。北京有飘飞的雪花,有可爱的雪人,有银装素裹的雪景。在北京不但能看到迷人的雪景,还能看到比雪更迷人的风景。什么时候才能使海峡不再成为阻隔,让中国台湾的孩子们来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我们盼望着。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留下的一个的片段)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曾经说过,边读边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习惯;会提问题的孩子是好样的,如果既能提问题,又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那是最棒的。我相信我们班最棒的孩子肯定很多。这堂课老师就要看看,谁是最棒的孩子。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们读书思考期间,我巡视了一下,我们班同学可会提问题啦,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老师,“深情”什么意思我不懂。(大部分同学提的都是些词语方面的问题。)

……

生:老师既然已经看过雪了,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我看过了”。而是微笑着点点头。(师马上给予鼓励)

生: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这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呢”!我不懂意思。

生: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同学们,我在北京见过,而是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说:“在我的故乡”。是不是有点罗嗦。

(此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备课时,我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是有点罗嗦吗?我转念一想:不,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海峡两岸同胞的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我马上给予肯定:“你真会提问题,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我们细细地读读书,这个问题肯定能解决的非常好。”)

……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怎么办,要不要老师一一答复呢?

生(齐声回答):不要,我们自己解决。

师:真是好样的。那怎么解决呢?

生1:我们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师:(点点头):讨论讨论,是个好办法。

生2:如果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再请老师帮忙,好吗?

师:(微笑着)老师非常愿意。

生:(众笑、然后就马上就四人小组论起来了。)

师:小朋友,停一下行吗?老师想提醒大家一下,要想解决好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好好的读课文,大家互相读着读着,问题可能自然就解决了,试试吧。

生:(改变了方式,去读书了)

……

师:刚才老师走了一圈,发现好多小朋友自己都分了角色,在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呢?能否向大家展示一下呢?

生:能(大家跃跃欲试)

对话朗读展示(略)

在朗读的展示的过程中,一位小朋友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老师’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说自己在北京见过雪,因为她想让小朋友们猜一猜,这样有意思一点。”

生(忍不住):我也知道,这样是因为老师想让小朋友们认识一下北京到底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师:(顺势一拨):那就说:“在北京看过。”就行了,干吗还要说,“在我的故乡。”

(此时,有的小朋友呆了,有的小朋友抓抓脑袋,有的小朋友把刚刚举起的小手又放下来了)

师:能否联系一下《识字3》中的内容。

生:老师,我知道了,如果老师说在北京看过,说不定是到北京旅游凑巧看过的,可她说在我的故乡,说明老师就是北京人。

师:对极了,这是了不起的“知道”。

生:我想这位老师一定想念自己的故乡。

生:我想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一定特别的自豪,因为自己的故乡有雪呢。

生:老师,我认为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说不定心里也很难受,因为她这么想念自己的故乡,可就是不能到故乡去看看。

生5:都是那个惹的祸,不让她回到北京。

……

教学反思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和同事们聊了很多,自己也想了很多。平时,课堂上往往教师是主人的比例占多,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浇灭了学生的火花。这堂课,我顺着学生的学路,进行了新的教学,虽然与备课时的思路,有一定的差距,但反而感到轻松,因为我看到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在不断的闪烁。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29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