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实用社会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汇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2730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社会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汇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第一篇】

(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摘要: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对于数学科目特有的科目观念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认知环境,探讨并选择使用可用的授课方法,以此变革旧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想象空间,达到对学生课业的减负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数学在高中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对于整个高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生数学能力包括了运算、逻辑、空间想象等各个方面。从学科的层面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破解数学难题的思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具备了数学应有的思维,学生才能在遇到数学问题后努力思考予以化解,学生掌握数学思维后经过适当的扩展,方能创新解决路径。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科目知识的全覆盖,更在于科目思维能力的培育、提升。

一、接纳新颖独特的思维观念。

高中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教师特别注重对自己讲解能力的提高。在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接受老师讲授知识内容,而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有的教师甚至担心学生在自己有限的学习储备的情况下去摸索或独立思考的时间会挤占课堂上讲授的时间,因而学生可能偏耗时的.摸索、探究、思考会被老师轻易打断。老师通过制订“标准答案”而达到简单的解题目的,使得学生失去独立思考、锻炼思维发散的必要条件与机会。有时候学生独特的想法被老师忽视或轻而易举地予以否定。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创新。

解决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对数学科目本质的理解以及对单一授课教学观念的变革,通过深入理解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本质以及创新教学授课模式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十分重要。具体的做法就包括整体上要突破原有的讲授框架,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热情。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紧密联系实际的特征,学生通过对生活细节的设想与联系,就可以达到对原有思路的延展。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在解答比如椭圆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应该被鼓励特别注意生活中的椭圆实例,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可以深入地对课本公式定理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供灵活巧妙的可用方法。

目前大多数学教师普遍认为高中数学本身带有一定的拔高与难度,是高中教学中最为棘手的教学科目,数学学习在教学大纲的既定下难有新的内涵与大的扩展余地。甚至包括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会认为让学生明确一个知识体系下的多种题型以及解题的路径就够了,老师一般会在每一体系的教学中以既定的几个教学例题基础上进行单线教学,从不特意的扩展知识体系,延展解决思路。通过较为严格的分工,使得学生接受与老师讲授呈现单一模式,两者关系难以有新的延展与衔接。学生大都通过课堂上的僵硬记忆与学习笔记,甚至是死记硬背那些典型数学题目来应对数学问题。这种带有强迫性质的灌输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难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难以深入地明晰数学模型下的数学本质与思路。学生渐渐地在这种模式下变得麻木与习惯。

外,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模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教师自身要加强自我学习,不回避数学学科中难点、疑点,并鼓励与学生共同思考,甚至是做学生的学生。另外,还一定要接纳新的教学思路,大胆运用,特别是那些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构建有重要作用的教学办法要特别注意。要多层次多方面地变换数学教学模式,要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思路上反复着手,多重变化,由表及里层层解析。

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担负着高考升学的重任,一方面对于学生数学运算、数学逻辑、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的作用。在高考的负担下,学生的创新扩展思维本身就被很大程度上得到限制,因而教师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引导对于学生扩展思维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束缚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模式应该得到破除。同时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教学提纲的教学方法要得到重视,对机械的教学模式应得到审视并得以转变。

参考文献:

[1]程军。加强“问题解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01)。

最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第二篇】

美术作品是人类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美术家通过改变事物形象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观的艺术品。艺术品通过审美过程把主客观统一起来,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物化为对象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产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影响客观世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的欣赏相当复杂,要想顺利完成美术欣赏教学,必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瑞士画家利奥塔德在《论绘画原理与法则》中说:“绘画是最令人吃惊的女巫,她能通过最明显的不真实使我们相信她是完美的真实。”克利也曾说过:“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怎么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一)风格特色欣赏。一种风格,像一种文化的趋势一样,建立起一种期待的水平,一种心理定向,它以超常的灵敏性显示偏差和修正,如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一棵树是中国画家还是荷兰画家画的。通过中西美术形态流变,进行美术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欣赏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如秦汉理性化的秦俑展示与西方黑暗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哥特式、罗马式的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兴寺庙壁画,而此时文艺复兴的西方提倡的是人性、科学和个性自由。

(二)情节与形式。“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绘画长于直接地再现外在世界,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为了将自己内在的情感幻象传达给别人而创造的,它必须饱含感情,从而给人以精神感染力。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和水面上所见到的是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却是苦痛和命运的安排。《伊凡杀子》似乎最能体现惊心动魄、让人窒息的场面;《拾穗者》体现的却是平凡的美丽与命运的安排。

从接受角度看,形式具有先行性,是艺术的语言与组织结构。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术反映客观的真实性,即再现的真实性与表现的真实性。抽象艺术比起照相写实更难以理解接受。当学生看到波洛克的画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而不是感觉到了什么,于是把抽象绘画归纳为两类让学生欣赏,分别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为代表。

(三)美术作品的边缘内容讲授。这部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后人的评议,需要我们针对某一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把艺术家的心理反映出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公众感悟、认识到不同时代、社会、民族和不同阶层的具体生活情景、文化模式、艺术表现风格、心理性格,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的真谛。“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优势。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天赋与专业技能。艺术所能达到的一切并非都能被传达出来,艺术以技巧掌握为先觉条件,艺术家越伟大就肯定越是本能地回避他掌握的技巧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在艺术的问题上只是在有方法的地方才能有意愿。画家只是被那些能用他的语言表现的母题吸引,更倾向于去看他所画的东西而不是他所看见的。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呈现在公众的心理上,公众通过现实的联想,更接近于艺术家所见所感,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艺术家向我们提供了可以观察的不可视的心灵领域的幻觉,但要知道如何运用我们的眼睛还是个问题。天资好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去理解,后天努力、悟性低的学生更易受到专业技能的限制。

(二)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生活变化,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引起人的审美观的变化,艺术情趣迥然。现在许多学生都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卡通动漫充斥脑海,让他们去喜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术作品很难,更甭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神论”“韵论”了。美是客观对象的某种价值或吸引力,就其存在形式来说,它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感觉不到就无法去欣赏美,无视美的存在。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会支配对艺术的情趣爱好,但这并非是件坏事。花朵否定花蕾,果实取代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同,互不相容,但它们的流动性却使之有机统一,构成整体生命。

(三)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知识可以影响我们看事物的方式,一切艺术困境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对视觉世界的认识。忽视学生已有认知,一味追求“纯艺术”,是错误的倾向。注重学生自主体验是关键,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解力的增强、知识的积累,审美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四)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艺术家总是脱离不开生活的时代,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异,社会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会出现审美观的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个人艺术实践经验不同造成各个方面的不统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鲜明的例子。这给教学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但美始终是存在的,经得起时间考验,正如罗丹所说:“伟大的艺术家,到处听见心灵回答他的心灵。”

(五)艺术家与大众欣赏。艺术作品一旦成为审美对象,也就是得到欣赏,它就成为沟通创作者即美术家与欣赏者的桥梁。美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思想感情,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美术家,即成对话关系。如果艺术作品不符合大众欣赏口味,那两者之间也就无法沟通,艺术家也努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大众去了解他们心中的艺术,但两者之间肯定是有距离的,艺术是不等同于生活的。

三、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是艺术欣赏教学的宗旨。

艺术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化中的其他门类有着同等地位。人们期望从艺术欣赏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鼓舞,不是压抑、消极颓废和血腥与暴力。艺术应该趋向于真善美,坚持以大美的原则进行教学,不迎合有悖美的标准的误导、诱惑,通过美术欣赏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陶冶,情感的滋养和崇高理想的精神鼓舞。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4。

[3](英)贡布里希著《艺术与幻觉》,周彦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4]《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第三篇】

进一步创新知识的运用面与路径,实现最高效的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时,针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重点,教师设置“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运动的能量来源?盛行风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影响?”等问题,不仅可以根据问题来掌握洋流分布的情况,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洋流对各区域造成的气候、渔业生产、航海与污染等方面的理解,由此做出运用性的思考,以实现学以致用的创新。由于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性的,其学习的积极性与效率也是较高的,且直接让他们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或需要等,做出针对性的思考,达成其对知识运用的目的。

发现问题,是地理问题研究能力的最基本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学习中与知识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展开切实性的研究。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知识性问题发现能力培养。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去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即让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山岳的形成》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对山岳的初步理解,以及对自己见过、感受过的山路,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提出发现的问题,如山路的线路选择、坡度设计、隧道性的山路选址等,发现的这些问题会在班级形成一个围绕教学内容的问题集合,尤其是当所有学生都把问题展现出来的情况下,也就自然地展出了教学的知识网络,教师只需要略加指点很多的问题则一目了然。

最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第四篇】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气质。

舞蹈所表现出来的形体美对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舞蹈教学学习如何辨别美与丑,养成发现美的习惯和创造美的愿望,与此同时,大学生通过舞蹈教学还可以提高自身气质,变得更加自信,积极向上。比如,民族舞《雀之灵》很好的表现了优美的肢体动作和高雅的自身气质。

2、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全面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教育对激起学生的潜能和提高学生的智慧有着积极的影响。舞蹈并不是动作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抽象性和多义性的复杂行为。很多舞蹈是需要进行长期的思考才能理解的。所以,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智慧。

3、有利于培养出大学生完美的人格。

舞蹈表现出来的不仅是优美的动作,而且还有舞者的真性情。舞蹈有很强的代入感,学生在观看舞蹈时,可以很好的理解舞者的人格和精神,这样就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帮助学生领略到舞者的精神,形成优秀的人格。例如在舞蹈作品《和谐中国》和《亲吻祖国》中可以领略到舞者爱国之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1]。

1、加强舞蹈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学。

第一,学生要了解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舞蹈是通过有序的优美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们的感情的行为艺术。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社会生活的映射。舞蹈重点表现了舞者情感和人格,学生们可以在主观认识的帮助下学习舞蹈的节奏、动作和表情等。第二,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并且被运用到教育中,高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舞蹈教育。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舞蹈录像和舞蹈类综艺节目等,通过观看舞蹈录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看不同类型的精品舞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不同舞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们感受到舞蹈的美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且能够辨别和欣赏舞蹈的高雅与优美。

2、选择优秀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

舞蹈教学要因人而异。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舞蹈知识,提高审美能力,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的不同,情况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舞蹈形式供学生学习。在教导小学初中生时,可以采取反应社会生活现状的舞蹈《警花》,或者爱国主义舞蹈《亲吻祖国》等。这些可以帮助他们及时的懂得形成社会公德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教导大学生时,可以采取民族舞蹈《春雪》,《雀之灵》等。这些舞蹈都反映了民族舞蹈的妩媚动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美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舞蹈教学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审美能力,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在舞蹈教学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在一个舞蹈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美。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各种各样的美,有风景之美,人性之美等,我们要利用舞蹈的表现强的`特征来表现出日常生活中的美。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观察到生活中的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还可以通过编排好的舞蹈来教育身边的人。

3、创设好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

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一定要创造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一个良好的舞蹈教学氛围是成功教育学生的基础,对学生们提高审美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一要保持舞蹈教室的干净整洁,干净整洁的教室可以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第二要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减少训练带来的危险。舞蹈教室的温度要适宜,光照不能太强,空气的流动也要恰到好处。木地板最适合进行舞蹈教育,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受到的伤害。舞蹈教室还要配备协助舞蹈锻炼的工具,比如镜子和把杆等。除此之外,舞蹈教室中还应该配备舞蹈周刊,精品舞蹈的光碟等。为了形成良好的练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舞蹈教室中张贴学生们在练习舞蹈时的照片或者外出演出的海报,这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们学习。

4、联系生活,丰富舞蹈教学内容。

学生们的形体可以通过学习舞蹈变得更加匀称,协调。在平常的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锻练学生形成好的体型,而且要帮助学生形成艺术审美意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舞蹈并不是架空的神圣的行为,而是接近生活的艺术。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最终会形成对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审美能力,发现身边的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成艺术审美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学习的方向,认真观察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美并编排相应的舞蹈。通过观察这些舞蹈,学生们既会形成艺术审美能力,又能形成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能力,也达到了舞蹈教学的目的。

最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第五篇】

通过近几年的国家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由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社会上存在着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等原因,对高等职业教育至今仍存在一些健康发展,是每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经过十几年的美术职业教育,对美术职业教育当前的现象和现状进行一个粗浅的分析。

1、美术职业教育关于课程改革引发的思考。

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脱节,使得高职院校大都在尝试的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模糊、内容不明、课程开发不科学、运行机制欠合理等,已成为深化教课程改革的普遍课题。笔者以为,应从理论上明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职教课程改革目标,把技术知识、工作流程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主体,并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建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同时建立合理的课程改革运行机制,确保课程改革的质量。

由于企业的用工需求、生产流程、岗位技术要求千差万别,院校使用传统职业教学课程体系无法应对千万企业。坚持就业导向,以各实际企业的生产流程、岗位技术要求开发出相适应的各专业单位课程体系、针同专业内不同就业方向配套的课程群,必是高职课改的主流。

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原有的强调软件教学为主转换为注重专业兴趣、美术基础、美术修养、精准专业技能培养为主,以注重模仿大学体系化教学转换为主为针对具体企业的精确岗位展开的技术人才培养。以专业课程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为主转换为跨学科跨班级以生产项目为主体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教学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的实用教学平台,打造几支教学工作室下的针对不同课程群的教学实训团队。加大美术基础训练的比例,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美育培养课程,专业课程由求多而全变为方向化开设。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培养“宽厚美术基础+精确岗位实操”的应用型人才。

2、美术职业教育的微观现状分析。

美术职业教育的现状主要反映在:专业范畴过于开阔,涵盖的专业知识领域和技术及应用领域太多和学制过短(三年)存在矛盾。反映在教学方案中有以下问题:目标定位较为混乱,涉及了太多的专业领域和专业应用领域。课程体系较难进一步合理完善,因学时有限只得牺牲合理性而作出取舍。教学安排较为困难,大多数课程蜻蜓点水,不符合该课程的学习规律。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不利影响,教师对学科建设的主动性难以形成。学生知识结构比较散乱,系统性不够,专业的核心能力缺乏更深入的把握,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对人才要求的现实。

项目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全面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教育有待提高,课程开设门数较多,核心课程质量有待提高,学生的核出能力和专业能力不够突出,缺乏绝对的竞争力。

以往课程体系整体不强,指向不明,需要改革。具体表现在:课程模块分割较为生硬,相互支持的效果不明显,理论课和应用课程脱节严重;部分课程设定不合理;课程权重有待调整;课程大纲缺乏细化而产生理解和教学上的混乱,缺少行业项目实践应用教学环节。因而根据所规划的小专业方向重新规划教学计划和撰写新的教学大纲,,既要避免理解和执行上的随意和偏差又能发挥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意性,既翔实具体又弹性灵活且操作性强。应根据各专业方向由所有涉课教师的教师组团编制;必须在对该专业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教学和相关产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必须在对本校该专业发展现状和特点有充分的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新计划和大纲的编写应建立在所有涉课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讨论和共识之上。必须涉及:课程设立与展开的依据,课程内容的准确描述,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及实现途径,教学方式、方法、评价等。

3、学分制下美术设计工作室制的教学群方式的探索。

美术职业教育是特殊的教育群类,更注重学生个性与美育培养,注重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的训练。我们当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空间,提供个性张扬、自我塑造的学习的平台。学分制下工作室教学群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独特个性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提供了最大可能,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有力手段。

传统美术教育的当下问题:一是学生基本功非常弱,原有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以前美术类院校招生人数少,进校新生基本功比较扎实,在入学后相对容易转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随着教育大众化,职业院校抢夺生源激烈。扩招的结果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基本功薄弱,在进入学校学习阶段后难以适应专业课程学习,原有教学形式难以适应;二是各个教学单元连接不够紧密,培养方式矛盾突兀。美术设计教学多采取单元授课的形式,不同单元的任课教师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极不相同,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也不容易达到科学性和条理性。教学单元太多,教师专业指导意见相左。有时学生刚有所体会,课程已结束,或是不同教师专业观点使相当数量的学生无法适应新的内容,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笔者认为,建立学分制下的.工作室教学群模式,将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工作室教学群模式有利于与学分制的挂钩,完善选课机制。学分制是众多院校采取的学生教学管理形式,工作室教学群模式可以与学分制很好地结合。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一个班级的学生执行同一张课程表,按照相同的模式完成课程,即使兴趣不大也要完成该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而工作室教学群则要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读学分,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其次,工作室群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开展。工作室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不是仅靠课本的传授,而是在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个案教学中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个案教学使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现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不断创造、勇于创业打下基础。

最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第六篇】

准确把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情况不但是评估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优化培养政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因此,利用技术手段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是教育部门和研究者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采取现状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对相关院系研究生主管人员访谈及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结论分析,力求客观呈现山东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结论为山东省教育厅研究生培养政策的调整制定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份详实的数据资料。本文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入手,系统总结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分析的基本经验,为本研究提供方法指导;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经济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给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印象;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以详实数据和详细分析具体呈现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印证第二部分的基本判断;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对研究中反映的问题做出总结,并基于山东省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献回顾。

科研评价在国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美国最早于上世纪初既已开展教育鉴定,在德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有非常多的文献对此展开研究。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对科研评价标准的研究,主要标准包括论文和著作的数量[1](80-85)、论文发表期刊的质量[2](389-402)、发表论文的页码[3](894-906)等;二是对科研能力和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些因素包括导师科研指导[4](227-239)[5](451-476)、性别差异[6](319-335)、论文写作训练[7](53-67)、经费投入和研究经历[8](17-31)等;三是对科研能力和素质提升经验的研究。[9]这些成果有助于增进我们对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的全方位理解,促成本文研究内容的合理化和系统化。在国内,自以来研究生科研能力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生相关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既有文献按照其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定义及其构成要素的研究,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由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组成。[10](58)[11](47)[12][1692][13](26)[14](8)[15](101)第二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评价与现状的揭示,指出了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不高的几点表现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分较低等。[16](21)[17](38)第三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主要受导师、课程学习、研究经历、科研条件甚至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18](20)[19](6)[20](148)[21](120)[22](47)[23](114-118)第四类是对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方法与手段的探讨,主要包括加强课程教学[24](89)[25](5)、方法论训练和批评思维培养[26](124-127)、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27](41)、加强实验教学[28](58)、实施讨论式教学[29](97)、深度参与课题研究[30](45-52)、强化学术交流[31](15)等。第五类是对国外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经验研究。[32](125)[33](58)[34](21-33)第六类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总结,包括“阶梯式”模式[35](471)、“五位一体”模式[36](77)、“三位一体”模式[37](27)等。此外,一些官方和非官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报告中也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做了客观呈现,如《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质量调查报告》、《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质量调查报告》、《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报告》等,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编撰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也于出版,华中科技大学的周光礼教授年出版了《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文献梳理可见,改革开放30余年来,国内对研究生科研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众多,这些文献在研究取向上,多为理论思辨的定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集中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道德、学位论文的相关内容等方面;在研究结论上,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38](126-127)虽然也有部分针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证研究,但成果数量较少,且以单一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样本的分析为主,难以避免不同性质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对比上可比性差的问题。也有少数成果与本文研究方法类似[39](117),但采取了与本文不同的指标,其数据量也大大低于本文。本文基于对山东省19个培养单位经济学学科研究生10年间共6000余篇文献的分析和对9名研究生事务主管人员的访谈,结合347份调查问卷的结论,综合研究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力求准确了解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

二、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教育基本情况。

与高等教育较强的省市如北京市、陕西省等相比,山东省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其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少,研究生培养规模小。截止209月,山东省共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1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6个,其中高校32所,科研机构4处。《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山东省研究生毕业万人,招生万人,在学研究生万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人数为万人。山东省经济总量与人口在全国均排第2位、第3位,但现有博士、硕士单位数量仅列全国第10位和第8位,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排全国第9位;每万人口在校研究生全国为人,其中博士生人,而山东省仅分别为人、人。[40]就经济学学科来看,山东省高校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也不乐观。艾瑞深中国校的友会网年10月底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41]显示,2014年中国各门类大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行榜经济学学科第一名至第五名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与人大并列第一)、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山东省排名最好的山东大学排名为第17位。在2014中国大学经济学研究生一级学科排行榜前50强中,山东省只有山东大学、青岛大学两所高校进入,青岛大学为第50名,山东大学也只排在第17名。在经济学3星级以上研究生一级学科排名榜中,山东省只有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6所高校进入,且大部分为3星级,只有山东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被评为4星级。而经济发展水平与山东省相当的几个省份如江苏省和浙江省均有8所高校进入,在级别上也比山东省的平均水平要高。山东省经济学学科研究生的就业面也比较狭窄,局限于高等院校、金融系统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几个领域。以山东省目前招生规模最大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级共126名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高校、金融机构、升学、企业和其他分类来统计,其就业去向占比分别为%、%、%、%、%和%;级共113名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占比分别为:%、%、%、%、和%。可以看出,高校和金融机构一直是研究生们就业的热门去向,近年来选择到企业去的研究生人数正在增加。

(一)样本选取。

1.样本单位确定。在山东省36所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选取其中有经济学学科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19所高校进行统计,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因没有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学位点而被排除,山东省委党校因不属于高等院校系列也排除在外,山东工商学院因年才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统计的数据较少也不列入统计,而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后纳入统计。有些高校经济学科相关院系不止一个,如山东大学就有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两个经济学科院系,为便于统计比较,本文只选取其中一个院系进行统计。2.数据采集。从既有研究成果和研究生培养实践来看,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指标有很多,但最为客观、说服力最强的指标还是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而且,相对于其它指标,公开发表学术成果的可得性较好,其发表成果的质量也易于辨识,刊载成果的期刊水平也容易比较,因此以此来衡量分析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技术上最为可行。在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实践中,这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古继宝等[12](1692)、柳卸林等[20](148)研究者们在研究中都采取了这种做法。因此,本文也采取了通过对研究生公开发表成果的分析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本文统计的对象是19所高校的相关院系的研究生在1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之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的原则是:第一,不重复计算,有些论文存在重复发表或被二次的情况,本文不予重复计算;第二,仅统计中文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包括外语论文;第三,仅统计期刊论文,不包括各种会议论文;第四,仅统计经济学学科相关学术论文,与经济学学科无关论文不做统计。统计的内容包括六项,分别是:第一,论文发表的刊物是否为核心期刊,核心期刊认定以该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和南京大学cssci收录为标准;第二,发表刊物的综合影响因子;第三,论文是否有所在院系老师挂名;第四,论文是否为课题成果;第五,如为课题成果,课题的级别为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何种级别;第六,论文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是什么。基于上述原则和内容进行统计,本文最终纳入统计范围的论文共计6291篇。研究生主管人员访谈和研究生问卷调查是本文获取数据的另一重要途径。访谈环节,共访谈7个相关学院9名研究生事务主管人员,其中,副院长3名,研究生秘书6名。问卷调查环节,共在7个学院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其中,博士生46名,硕士生289名。

(二)指标设计。

结合文献综述中其他研究者的经验和研究生能力评价实践中的做法,本文确定的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几个核心指标分别为:科研成果的数量、科研成果的质量、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学术与应用价值以及研究生对科研项目的参与情况。科研成果的数量即研究对象独立或合作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包括学位论文,以可在知网数据库和同方数据库检索到为准。theoharakis和hirst[2](389-402)认为高层次学术期刊上所刊载的论文一般也具有较高的质量,因而可用所发表的期刊质量来衡量科研成果的水平。本文认可这种观点,以发表论文刊载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刊物是否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期刊或cssci期刊为标准衡量,但主要参考影响因子。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以研究生独立发表论文数量和独立发表论文质量为标准衡量,其中,独立发表论文指非本院教师为合作者,但包括与同学或本院系外其他教师合作成果。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其他研究和技术开发将研究生发表的成果分为五类,基于数据分析其每类成果所占比重,应用性成果多则认定其成果应用价值大。通过对研究生成果是否系课题阶段性成果的统计来考察研究生对科研项目参与情况,并通过对论文内容与所标课题是否相符做一定剔除。为有效衡量研究生科研方向的集中情况,我们定义了一个指标“科研集中度”,即某研究生在某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占其成果总数之比,比值越高,则说明该研究生在该领域的科研集中度较高。

1.科研成果数量稳中趋降。如上文分析,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数量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最重要的指标。而本文对山东省19所院校研究生公开发表科研成果(含导师挂名)数量的统计结果如下。结果表明,相对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说,成果数量表明山东省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不高。我们在山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聊城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一结论,%的受访对象表示发表论文是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的任务要求或是为准备深造积累成果,1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发表成果是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成果要求,只有%的受访者表示发表成果出于科研兴趣。结合绝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毕业有成果要求的做法和这一做法有放松趋势的现实,山东省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现状堪忧。2.发表文章质量稳步提高。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山东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分析研究生成果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变化,结果如下图。由图可见,10年来两个学院研究生成果的影响因子是稳步上升的,说明研究生所撰写成果的质量也在稳步上升,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在逐步提高。3.校际科研能力差异显著。第一,人均成果差异明显。研究生人数剧烈变化可能导致人均成果出现较大差异,因而此处选取研究生招生人数相对波动较小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聊城大学商学院进行对比分析。由图可见,除个别年份外,两个学院人均成果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但人均成果数量差异较为明显,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平均成果数量大部分年份多于聊城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平均成果数量,2014年低于后者与本文统计数据截止至2014年10月份有关。第二,研究生成果质量差异较大。在山东省拥有硕士以上授权点的高校中,我们依据《2014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选取了在山东省高校中排名领先的山东大学,排名居中的济南大学和排名中后的聊城大学,基于各高校经管类相应学院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上表可以看出,山东大学的研究生科研能力明显高于济南大学和聊城大学的研究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发表的成果核心期刊占比的修匀平均值为%,而且离散度较低。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发表的成果核心期刊占比的离散度也不算高,但其修匀平均值相比山东大学的数值有较大下降,仅为%。聊城大学商学院的研究生发表成果的核心期刊占比的离散度较高,其修匀平均值虽达到了%,但我们注意到,其在2008、、2013和的核心期刊数量均为零,核心期刊占比虽为100%,该年度研究生却只有1篇成果公开发表。4.独立科研能力有待提升。首先,研究生独立成果占比不高。在统计中我们发现,山东省研究生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导师挂名情况比较突出。我们选择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相应学院2013年的数据计算各校导师挂名成果占该校研究生成果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可以发现,各学校对应的占比分别达到38%、72%、68%、67%、67%、79%和83%,无论是“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导师挂名成果占比均处于高位。而且,从数据可以发现,学校排名与导师成果挂名之间存在负向波动关系,即学校排名越靠前,导师挂名现象趋于减弱。这一现象在我们的问卷调研中也得到了验证,在受访的7校共127名研究生中,认为导师挂名有利于成果发表的平均占比达%,同时,我们杨宏力等:山东省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实证研究———以经济学学科为例也注意到,如果只计算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三所“211”院校相应数据,则这一比例下降到85%。其次,研究生独立成果质量不高。研究生独立成果质量偏低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使用2013年的数据,以科研成果是否核心期刊来计算,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非导师挂名科研成果中核心期刊占比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占比为17%,中国石油大学经济学院占比为14%,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占比为零,聊城大学商学院占比为零。可以发现,除了山东大学等个别院校外(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博士生占比相对其他院校较高也有利于拉升其占比),绝大部分院校研究生独立科研成果的核心期刊占比极低,说明山东省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较弱。5.项目参与度不高且差异较大。本文采用了研究中的.惯常做法,将科研项目划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三级进行综合统计,并定义了一个衡量研究生成果项目参与程度的指标“项目参与度”即项目成果占成果总数比重,搜集整理了(*),结果如表所示。由数据可见,山东省研究生项目参与度总体较低,虽有个别院校数值较高,但在计算中我们发现这几所院校研究生成果的总量并不高,因而这种偏高是因为本文在此处计算时并未考虑不同院校成果数量的权重问题。6.硕士研究生科研集中度低。基于科研集中度指标,我们以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在209月至9月三年的时间期限内选取级的5名博士研究生和5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对比分析。公开发表成果的统计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的科研集中度较高,a同学6篇论文中5篇为市场分割方面的;b同学3篇文章全部研究fdi问题;c同学2篇均为贸易政策方面的;d同学4篇论文中有3篇是规制经济学方面的;e同学5篇论文均系规制经济学方面的成果。而硕士论文集中度则较低,在有论文公开发表的硕士研究生中随机选择了其中5人,5人3年内共公开发表文章9篇,按学科来划分分属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4个不同学科。6篇属于经济学学科成果的论文中宏观经济方面的两篇,税收方面的1篇,新农合方面的1篇,金融方面的1篇,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1篇。7.应用型科研成果少。在山东省高校排名较为靠前、排名中等和排名靠后的高校中各选一个综合类高校,统计其相应学院的研究生2014年公开发表的成果,统计结果如下各图所示。由统计结果可见,虽然各高校研究生成果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成果分类上呈现出相同的结果,即纯理论研究的成果偏多,应用型的成果不但数量较少,从其内容来看成果的理论性过强,二手数据多且提出的对策建议落地性差。这一结果在我们的问卷调研环节得到了辅证:在调研过的研究生中,%的人表示自己在论文的撰写中并未进行实地调研,数据主要来源于引用其他资料;而在对策建议的提出环节%的人表示未征求过问题涉及当事主体的意见和建议,只有%的人表示与导师或同学讨论过该问题。

如何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关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代表性的观点有优化课程教学[24](89)[25](5)和实验教学[28](58-60)、重视方法论训练[26](124-127)、创新培养模式[37](27-31)等,在实践中,这些方法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效果。由于本文作者曾任职研究生秘书和主管研究生事务的领导,对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较为熟悉,在工作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实践环节的缺失给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带来的问题和造成的障碍,因此,本文拟从增加研究生实践锻炼机会,提高研究生实践经验,从而有效提升科研能力的角度入手,提出如下几条建议。第一,强化研究生科研方法论掌握和阅读写作训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方法是做好科研活动的基础。而任何方法都是一种技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只在书本上学习模拟而没有实操便无法经历实操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锻炼,因此,要将方法论学习与专业论文练笔结合起来。万事开头难,科研能力较差的研究生往往是因为练笔较少,找到问题也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论述,对于写作产生为难情绪,对于学术论文撰写无法“入门”。此外,要以“读书报告会”等形式督促研究生多读书,科研能力差的研究生除方法缺乏、练笔较少以外往往还因为读书较少而无法发现科学问题,因而没有明确研究对象。第二,建立责任双挂钩制度。一是导师考核与学生培养质量挂钩,学生考核与导师学术交流挂钩,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研究生与导师的学术沟通。研究生导师的绩效发放及研究生导师补贴数量、职称评聘等要将其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纳入考核,强化其导师责任;研究生的评价考核、评优奖励等要参考其与导师互动情况,强化研究生与导师的主动沟通合作。二是科研成果挂名责任双挂钩,导师对成果的学术不端行为负责,研究生对导师对成果的指导与参与程度负责。目前导师对于研究生科研成果学术不端行为的督导一般较为到位,但对于导师为增加成果数量而要求研究生在成果中为其挂名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应强化这方面的监督,逐步增加研究生独立科研成果在各种考核中的权重,鼓励研究生独立展开研究活动。第三,建立研究生培养资源共享制度。提倡导师兼职,缩小校际研究生培养差异。研究生导师是一个院校的资源,更是一种社会资源,研究生导师人力资本形成过程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要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就要打破就职界限,可由省级教育部门建设导师库,在优先满足导师所在机构师资需求的前提下,导师资源参考院校资源优势和发展需要全省内配置。接受兼职导师的院校向输出院校支付一定人才培养补偿金,但成本仍会低于其独立负担一位专职导师的费用。鼓励设备共享。中央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高校的各种设施对公众开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将这种理念贯彻到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来。科研设备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保证设备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保障设备得到及时维护。第四,加大社会兼职导师聘用力度。目前具有研究生招生权的高校院所也有聘用社会兼职导师的做法,但非常不规范,导师不能实际就位,更谈不上传授研究生科研技能了。据了解,当前的兼职导师基本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政府官员;第二种,企业负责人;第三种,“圈”内知名学者;第四种,其他院校的导师,还包括部分所在院校不具有相应学位授予权到拥有授予权的院校解决导师资格的。这种兼职导师聘用结构主要是聘用部门扩展社会关系、增加筹资渠道、搭建学术网络和学术裙带关系使然。根据我们对部分高校研究生秘书的调查所得数据,真正发挥导师职能,给学生授课,传授相关专业技能的兼职导师占兼职导师队伍的不足20%,甚至有兼职导师所培养的研究生抱怨,自己读研期间与导师会面不到3次。因此,应着眼于产学研实际结合,切实发挥兼职导师职能。聊城大学商学院的经验值得推广,商学院聘请鲁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企管处处长、聊城市国资委原局长、聊城市经信委副主任等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社会人士为兼职导师并讲授企业管理、国有资产处置和投融资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学生高度评价,认为这些老师的授课“接地气”。被聘为兼职导师的还实际指导研究生,据我们对该类型研究生的访谈和同级研究生的评价,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第五,完善研究生课题研究参与机制。实践表明,参与科研项目是快速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出现研究生培养中的“老板”和“打工仔”乱象。完善研究生课题参与机制,可采取如下措施:给予学分,根据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贡献给予学分,边干边学,以操作代授课;拨付经费,研究生为项目付出了体力与脑力劳动,应有相应经费匹配;理顺成果署名问题,结合本文上述成果挂名责任双挂钩制度依据贡献确定成果署名;纳入考核,将研究生实质性参与科研项目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正式规定,纳入对导师和对研究生的考核,在培养方案中予以明确。第六,加大社会助研资源投入。鼓励社会机构包括高校自身建立各种类型公益奖学金,用于支持研究生的科研活动。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我们的调研显示,有87%的研究生表示自己的科研计划无法获得相应经费支持。经验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研究活动开展具有重要作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科斯正是利用其申请到的卡塞尔奖学金到美国游学,考察工厂,旁听奈特等人的课程,深受启发,催生了他的传世名作《企业的性质》。我国当前也有些企业在某些高校设立各种奖学金,但资助科研活动尤其是资助学生科研活动的甚少。应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引导,教育部门和财税部门联合对于进行此类活动的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政府机构也可以学习西方相关做法,设立更多的政府背景的科研资助基金。第七,倡导实训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经验表明,实践锻炼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将研究活动与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也是科研活动的价值所在,也有利于研究生就业后与社会“无缝对接”。我们在山东省聊城市就是否愿意接受研究生协助进行研究活动调研了鲁西化工、东阿阿胶、时风集团、泉林集团、中国工商银行聊城市支行、浦发银行聊城市支行等8家化工、制药、造纸和金融企业,对于机械电子、财会、经管类研究生受访企业均表示愿意接受,希望可在6个月至1年的时间内协助进行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发展规划和行业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因此,应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单纯强调在校培养,也要通过在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训基地等形式鼓励研究生到社会机构进行实践学习,并给予相应学分。

最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第七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培养方面的问题以及国外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并结合笔者自身实际情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法提出了一些见解。

大学是一个人认识社会、步入社会的开端,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会担负起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上的担子也是一样重的。但是,目前的师范院校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

目前的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虽然不同学校在表述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看依然存在贪大求全的问题。在实际行动上,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都定位在学术型培养上,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培养目标无法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不高。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过程较粗放。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课程分布不清,具体课程比较随意,导致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课程学分分配不合理,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学分要重得多,而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占学分的比例相对较低;课程内容已过时,课程内容停留在本科阶段,与时代不同步,不能反映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不足。

(三)学制缺乏弹性,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些高校实行严格固定学制管理,规定不能提前毕业。有些大学虽然灵活,但实际上更为正式。有些学校还要求学生提前申请毕业。这些是封闭式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

国外以留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多种教学理论,如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

(二)以见习和实习为手段的实践能力训练。

密歇根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7个月便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法国的“学徒制”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从入学开始便在企业接受2年的训练;俄罗斯和德国罗斯学院的学生必须到指定的工厂进行实践来获取学分。

(三)以“产学研”为内容的校企合作实践训练。

“产学研”是指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科研生产、管理、人才交流、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培训。大学的产业、大学和科研合作模式得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以提高高校的就业技能和工作经验。

三、培养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突出社会的应用要求,高水平的体育专业人才可以自主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为此,应根据培养目标,设计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一系列指标体系,将体育学术人才培养纳入学生培养阶段。培训的目标应放在广阔的领域,目前的体育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扩展,加强目标广泛的老年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二)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培养过程管控。

重视方法论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创造力。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减轻必修课程的权重,提高学生选修课的自主性,建立交叉学科和交叉课程。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体育教育培训基本状态数据库,公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评价体系。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模式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管理与评价的分离,加强学位与学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学位与学生教育信息平台,加强社会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设、学位授权体系的动态调整措施,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建立有效的教学督导考核制度,特别是学生综合考试制度,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

四、结语。

总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与训练过程应由封闭的传授向开放的研究型转变。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不断思考问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事物发展的优化结构,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惟倬,安红,李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02).

[2]荀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徐万彬.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j].工会论坛,(09).

最新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的论文【第八篇】

1、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工作表现高度热忱,讲解巨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健。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2、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掌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试教认真,虚心好学,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及时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

3、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听课认真,备课仔细,能够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试讲勤奋,授课大方,表达流利,教态自然,能较熟练地运用现有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思考。课堂民主又不失纪律性,深受学生喜爱。该生已具备一名合格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4、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认真努力;在教师指导下能按时写出完整、周密、质量好的教案。试讲效果较好。

5、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备课目的明确,对教材掌握熟练,能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贯彻教学原则和运用教学方法;讲课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教学态度自然,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准确,板书规范,无错别字,实验操作正确、熟练;组织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效果好。

6、该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刻苦钻研,虚心请教,积极施行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协助指导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贴近学生,深受学生喜爱。尤为可贵的是能够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并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化学学习新方法,表现优异,成绩斐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12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