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学校课堂中的生物教学实用【汇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7604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校课堂中的生物教学实用【汇编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校课堂中的生物教学【第一篇】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线教师感受颇多。经历了从一个盲从、困惑到最终领悟的学习思考过程。这期间我们努力学习新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对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取得了相应的实效。课改让我们进步,课改也让我们反思。下面,笔者就以数学学科为例,就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误区,略谈见解。

误区一:课堂体现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我们通常把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整合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还有就是承受质量检测的压力,为了急于求成,教师们往往只关注了双基教学目标的落实,而淡化了其它两个目标的落实,课上仍然是一味地讲解,只要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学会了,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会多少体现其它两个目标,致使数学课上起来平平淡淡,没有活力,导致我们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

教师:1.思想守旧,只关注知识目标,教学方式单一。

2.在“开放”理念“指导”下,教学方式多样,但不求实效。

学生:1.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不灵活,不会思考。

2.没有获得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会学习。

3.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误区二:情境创设“变味”“走调”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上课就一定要创设生活情境,尤其是在平时上观摩课或各级赛课时,往往把设计的重心放在创设情境上,绞尽脑汁想出一个与他人不同的情境,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一些精美的课件,认为这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时为了追求趣味化而牵强附会,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误区三: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可以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是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小,合作探究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忽视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课上仍以教师讲解或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为主。二是开展合作学习缺乏平时细致的指导,形式化较为严重。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合作学习开展了三四次,往往老师口令一发,四五个同学便围坐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缺乏细致的调控与组织,这样的合作往往只有优等生的参与,其他学生只是做为旁观者,合作学习成为个别学生表演和发展的舞台。

误区四:学习活动重结果,轻过程。

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数学活动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活动,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知识体验、生活积累、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差异,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取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只重视学生活动得到的正确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学习过程。

误区五:关注主体,忽略主导。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有时过于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而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无论什么课例都让学生去合作探究,教师不敢多讲,认为说多了便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误区六: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忽视计算能力的培养。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认为方法越多,学生的思维越活跃,越体现创新,就越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于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给予鼓励,直到下课时,只简单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其结果是班上的一些“学困生”却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样定位,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制约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误区七:评价方式单一,滥用失真。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称赞是树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听到的全都是表扬,不管答的对与错都可以得到老师的评价“不错”,给全体学生造成模糊的概念;而只要学生一答对问题,不管难易程度如何,都会受到老师“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等称赞话语。为调节气氛,教师常常用一些与时俱进的小彩贴当作奖品,鼓励学生。课改中的课堂我们看到的都是奖励,很少听到有针对性的评价,更听不到批评的声音。

课程改革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课改中的课堂应少一些花哨的装饰,在体现新的教育思想的同时,还要注重它的实效性。我们说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迈开了改革的步伐,只要能处理好学习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在实践中思考,并在思考中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相信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学校课堂中的生物教学【第二篇】

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

细胞膜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却显得无能为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1.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生活在水中,通过草履虫的生活情境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思考、探究细胞膜的功能。

2.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屏幕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通过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电脑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用不同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人鼠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最终融合后的细胞表面荧光分布均匀。这个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3.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通过画面展示高锰酸钾晶体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展示自由扩散是分子直接穿过细胞膜上的小孔的过程;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载,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运输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的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要消耗能量,我们形象地将能量比喻成小火箭,在火箭的推动下,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4.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3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3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此时画面展示高山滑雪的体育运动情境,随后展示江河中穿梭的船只、木筏,以此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3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师应及时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课件中设计了如何解释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高一千多倍等形式多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对本节课的小结。

对比与反思。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后的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课。面对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1.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改革,作为生物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设计开发教学软件的本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2.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但绝对不能盲目扩大一节课的信息量,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青少年学生具有富于想象、喜欢怀疑和争论的心理特点,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课堂中的生物教学【第三篇】

[内容摘要]本文列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两节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实例,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说明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重点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以及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一课是综合复习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数目变化曲线5.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诱导迁移探索规律对比记忆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6.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动态图解数目变化曲线观察思考诱导迁移探索规律正确区别两种细胞分裂方式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比较综合对比突破难点能力提高巩固练习10.几道习题解析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促进同化。

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习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二、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

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习。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四、不可大量且频繁地使用。

各种教学媒体都有其优缺点,在生物课上都有其合理应用的场所,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先进,但也非万能,不能替代模型、挂图、标本等传统教具,应根据不同课的内容恰当选用,其他媒体也不可偏废,应该探索各媒体的有机结合。

[作者简介]林福金,男,汉族,1968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现任福建省长泰第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处副主任。从教十多年,熟悉中学阶段全部生物课程的教学,历来重视教学研究以促进提高教学效率,多方面取得成果。论文“浅谈义务教材教学中图的运用”发表在《生物学通报》第10期,荣获福建省优秀论文三等奖。参加福建省第二届青年教师实验技能竞赛荣获一等奖。指导学生郑炜坚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荣获三等奖,指导学生许良刚、廖晓文两人参加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福建省三等奖。

学校课堂中的生物教学【第四篇】

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获取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充分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教师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我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现就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注重能力培养,而忽视知识积累。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近年来,高考、中考题逐步由过去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知识面加宽,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加强。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智力拓展和能力的培养。因而,部分教师从过去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转变为强调能力轻知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二者兼顾,不能只顾一端。注重能力培养,忽视知识积累的误区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认为课堂上运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模式,就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安排教学模式,不能只片面地追求形式,否则表面上看来课堂上很热闹,学生很活跃,但是教学效果会比较差。如果确实需要讨论,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广泛的讨论范围。有的数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草草收场,结果导致学生不能充分讨论,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不要让讨论演变成了极少数优秀生的讲解,其他学生只有听的权利,会抑制学生数学思维的良性发展,失去讨论的意义。

三、过于强调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通过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手段,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有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恰当的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优势,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与使用程度,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应把它作为一个为我们所用的教学工具,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教师的作用。另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实现单元的整体教学或跨单元的对比教学,增加实践练习的数量,提高思维信息的活动量。但是,有的教师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整节课没有板书,容量倒是大了,但没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的解题出现了混乱。同时,由于课堂容量过大,也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维时间等弊端。

四、过于注重“巧解”,忽视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

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对基本方法的学习。另外,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基于上面分析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五、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情感态度。

要学好一门课,兴趣是第一位的,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且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学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切不可把教学当作单纯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枯燥地学习、接受。精神需要精神的演练,情感需要情感的熏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更是合作者,所以教师要有亲和力,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我们要给予表扬,和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可及时鼓励,和学生一起组织交流、探讨,帮助他们攻克难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考虑到情感这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必要的情感交流,绝不能自始至终面无表情,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否则只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可敬而不可亲,从而对数学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改善学习方式”,等等。教师应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切实“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学校课堂中的生物教学【第五篇】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媒体被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多媒体课件也开始进入我们农村的小学课堂。它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画面,可以提供悦耳动听的音乐,是一种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电脑软件。它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清晰化,同时还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通过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形情兼具,境理一炉,从而让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学习。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感悟。例如,在教学《小雨沙沙》之前,一首歌曲《小雨沙沙》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发开去,使他们随着小雨来到田野,共同倾听种子高兴的谈话--共同畅游美丽的大自然,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良好的视听效果深深的吸引了学生,这时学生已完全投入到下雨的情境之中,注意力完全被控制住了,教师就势把学生引导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来。这样学生是带着一种饱满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力更强,对于语言的感受也容易多了。又如,在《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教学时,我播放失学儿童录像和合适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那种情境当中,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的心理情感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克服时空限制,增强感性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事物或者需要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等,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真情实感取代了凭空想象,难题无须多讲,“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文中描述的江南水乡的景象,建筑物的样子、色彩,以及那儿具体的生活情景,学生都未曾见过,而且类似的事物也不曾见过,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描写学生光凭想象难以理解,我就把农远工程下载的相关影像做成课件,同时找了一些关于江南水乡的精美图片作了展示,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很容易地理解了语言文字,再通过朗读的练习,学生就进一步获得了语感,效果非常好。又如在《晏子使楚》一课时,由于学生对当时的事件不甚了解,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找到了晏子使楚的教学录像,并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学生拓展了视野,获得了直观的效果,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想象思维,加强诗歌教学。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有这么一个课例: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写作欲望,丰富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让学生写《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防止学生写空话、套话,我安排学生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乐曲声中,让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视频,同时介绍自己身边的老师的事迹,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其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我找了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同时结合上次的捐款活动,让学生写一写“与灾区孩子心连心”的作文,学生在畅所欲言的环节,每个人都滔滔不绝,说出了各自在电视中看到的感人的画面及感受。这样按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网络优势,开发学习资源。

现在网络也逐渐进入我们农村生活。网络进入课堂,也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也带入了课堂,创设了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了生活教学的教学理念;将漫长的科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带入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介绍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同学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下载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扩大学生的视野。在开放单元“特产”教学时,我就找了许多地方的特产资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又如在“纪念日”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在网络上找来了许多连我自己也不知道的纪念日的日期,以及它们的由来,并把他们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共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辅助教学手段,不能不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合理利用,优化教学,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量地去运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总之,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一切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本书编委会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7(中小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探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系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87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