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样例精编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样例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一篇】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起茁壮成长。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更要肩负起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
社会、家庭把一个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我们老师,这是对我们当教师的多大信任啊,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乃至于爱我们眼前的每一位学生。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对班级、对学生的爱,才能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用恰当、灵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养好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工作中,我虚心向他人学习,努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学习《新课标》,积极参加校本培训,认真备课,教法力求灵活有实效,让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在上好课的同时,细致地批阅作业,并帮助学生及时订正。课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让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与学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协助管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民主、自主的竞选后,在班干部上岗前,要作好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学生在工作中总会表现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师去指导、去组织。因此,在班干部日常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同时,通过每周的班会和其它渠道,对班级现状了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乱、严而有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下一步决策。
柏拉图说:“教育者的品质为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我努力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低年级儿童缺少自主意识,教室里有时粉笔掉地上或地上出现果壳纸屑,很多学生都不会自觉地去捡,于是我就以身示范,自己捡、自己扫。学生看到后,纷纷跑来帮忙,我就趁机表扬、引导,让他们意识到维持环境的洁净是大家的责任,是大家的光荣。以后,学生都能很自觉地保持教室的洁净。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却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我热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也努力地去了解他们。平常课前课后,尽量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听学生反映,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点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助和安慰。让学生亲近自己,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在工作中,我发现与学生交谈,特别是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把握学生心理,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这一点受自身年龄、教学经验影响,我还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潜心研读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教学资料,学习他人宝贵经验,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上面的五彩斑斓总是慢慢积累,现在的底色将注定其基础色调。红则愈红,黑则愈黑。而我希望我带给学生的的一片晴空、绿地、清水......这些最纯洁、最美丽的画面摆在我面前时,我会更加努力地迈好每一步。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二篇】
论文摘要:在教师考虑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除了为了使教学设计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完美之外,还有一些情况,是和教师自身客观的个体差异因素相关的。本文经过讨论,分析总结得到以下一些主要影响因素:教师教龄、教师当前教学技能、教师责任心、教师备课所需时间、教师在学校担任的其他事务。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我这样一个八零后的教师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甚至是很乐意去运用的。但是作为新教师来讲,如何正确、有效地在教学各环节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还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课题――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选用的技术越来越多,每种技术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适用领域;另一方面,是否适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全面运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现代教育技术,始终存在着对立的观点。
一、问题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这一点上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克东教授曾经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观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当我们谈到类似于信息技术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时,通常的关注视角是它对于教学主体――即学生――的益处。无论是如何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还是是否要使用现代教学技术,都会首先问一句“它是不是帮助了教学内容的传递”。
正是由于这次思考的契机,促成了我决定较为系统地思考一下,在教育技术运用中,究竟有哪些教师个体因素会对其造成影响。这样的整理,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学可能贡献甚微,但是如果能对如我一样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有所帮助,有所思考的话,于我,也已经是很大的欣慰了。
二、研究方法。
既然是一种因素统计的分析,那么我想在确定研究方法时,调查研究的方法无疑是最佳也是最必要的方法。运用spss相关统计软件,可以很科学地制定出合理的调查问卷,并且对问卷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解读、分析。
但是,目前这一块面临的问题是,时间上,论文作业上交的日期并不允许再按这样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而且正值暑假,在操作条件上,也并不是最合宜的。所以这里的叙述,只能说是一种思路的展示,传达出笔者计划下这样1篇论文所应采取的研究方法,告诉读者此项研究是由量化研究为起点的。可能在今后条件符合的情况下,终有真正实现的一天。
那么在此,调整研究方法为质性研究,采用访谈的方式,简单地获得理论分析需要的一些材料。
三、研究过程。
1.访谈对象。
此次研究的范围由于客观原因不可能铺展得很开,因此访谈对象只选择了一些身边较为熟悉的一些老师。虽然访谈人数并不多,但是也会有一些有利的地方――被访谈者与访谈者的熟悉度,更加保证了被访谈者所说的内容的真实性;而且由于这种放松的访谈氛围,会得到更多访谈问题设计之外的有价值信息。
2.访谈内容编码后获得的主要概念词。
根据访谈内容,编码整合,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主要概念词:
(1)教龄。
(2)教学技能。
(3)责任心。
(4)备课时间。
(5)其他学校事务。
四、讨论分析。
对访谈的内容进行筛选后,得到出现频率较多的以上五个词,以下就将就这五个词作为五个因素,进行讨论分析,以期更明了教师个体因素对于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使用的影响情况。当然以下讨论分析,将首先排除掉纯粹追求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的运用完善的情况,而只讨论那些客观上对教育技术运用造成影响的教师个体差异因素。
1.教龄。
教龄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客观的一个数据。虽然数据本身是客观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所反映的属性也是那么客观的。
有些教龄较短的老师会选择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因为他们成长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非常熟悉这些技术,展示一技之长,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不错的选择。而另外一些不选用这些技术,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的教龄尚短,还没有完全融入教师这一身份,自然也就难免会有无法正确认识课堂的情况,这个时候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模仿自己老师的教学,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所以,新教师相对于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可能性会更大。随着教龄的增长,原先运用习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教师可能也会转变成不怎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老教师。
2.教学技能+责任心。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最核心的问题是全面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既然学生有听、说、读、写的学习需要,那么对于教师而言,也就必须在这四个方面达到“学高为师”的要求。
(1)听。
在语文教学中,相对于学生的“听”,要求到教师就变成了“读”(朗读)。我们知道,虽然普通话的普及、规范程度到了现阶段已经较高了,但是不可避免地,还是会有因为口音问题影响教师朗读的情况存在。并且,出去这种因素,最为指导性的朗读,更加要求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系统的朗读训练与检测还并没有被引入,所以我们也就并不能要求所有教师都有很高的朗读水平。这也恰恰反映了以往教学中的弊病,那么就更要在现在的教学中近全力达成。
此时,现代教育技术就起到积极作用了:我们可以寻找优秀的朗读影音资料,通过播放的方式,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的朗读水平的真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这也帮助了他们这方面教学技能的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的。
(2)说。
可以依靠声音分享的“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样例精编10篇”,将课堂实录下来。这会比仅凭文字来记忆更可靠,便于回顾。多多地回顾,不仅可以保存好学生“说”的亮点,而且可以改善教师“听”(评价)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读。
这里所讲的“读”和之前讲到的“朗读”不同,在这里指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的指导,可以分为阅读技巧和阅读内容两块。无论是在技巧指导还是内容指导上,都需要大量的知识、材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在过去的时代,我们只能慢慢摸索、收集来达到更大的积累量,而这样无疑又会对新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有了现代技术的支持,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网络,找到大量的资料。这个时候,教师只需凭借自己的鉴赏力挑选出更好的来传达给学生即可。有了这些技术的支持,当然也不仅只有节省时间这一个好处,还在另一方面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变原来完全的接受式学习为启发式学习。又是一举多得的事。
(4)写。
写,即书写,这里还可以引伸开去作为“记录”之义。那么或许会说,学生书写、记录能力的培养,怎么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而更有效呢?其实这还是与教师的教学技能相关的。作为教师,当然有责任在板书方面更规范。但是在尚不成熟――书写不那么漂亮、清晰、快速――的阶段,对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个时候,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就可以暂时让这方面有待提高的教师在课堂上更从容些:同样的教学内容,不会因为板书的速度而耽误了进度;也不会因为字迹过小、模糊而使学生记不下来。
以上的几个小方面,当然是基于教师在自身某方面教学技能还不完善、却又有很强的责任心想要将教学过程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同时教师本身是在努力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技能的。因为这些地方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在讨论让课堂教学优化的前提下,而是基于一种“弥补”的原则。所以此时的运用,是为了自身提高后的不再依赖。
所以,教师在相同的责任心之下教学技能的差异,也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形成影响。
3.备课时间+其他学校事务。
众所周知,一名教师,除了作为学科老师之外,在学校中往往还担任着其他一些职务或承担着其他一些工作。而这些其他学校事务的叠加,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科教学带来一些影响。这个时候,若是照往常没有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教师要达到同样仔细的备课度,只能是付出更多地额外时间。而额外时间的付出也不一定能够真的保障教学的高效实施,因为教师可能因为缺失这些额外时间的原有安排而变得身心俱疲。
所以,教师在承担学校任务上的差异,造成了可以使用的备课时间的差异,这也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形成影响。
五、总结。
以上,是经过访谈后对于教师个体因素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影响的初步分析,更多地结合了自己的教学经历、感想。可能不似量化研究――做了调查后经过数据分析――那么科学性强,但是可以说为下一步进一步证实这些想法打下了伏笔,垫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此番论说中的不完善处,也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一一攻克。
还望各方读者在阅读后不吝赐教,欢迎交流。
参考书目。
(2)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2。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三篇】
根据年初制定的教师培训计划,一年来我校领导认真落实计划内容,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把教师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和教师培训制度,加强了对教师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通过多种形式反馈工作进展情况,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
1、加强班主任培训。
良好的教学秩序与良好的学风与班主任的努力分不开,建设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是学校的一个工作重点,因此我校高度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交流,提高了部分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班主任培训。今年10月派出七年级三班班主任符长秀老师到成都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班主任培训,回校后在全校进行了汇报交流,进一步提高了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
2、做细做实“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工作。
20xx年9月-12月,我镇有5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幼儿示范培训,39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国培学习培训,78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全员学习培训。另外有15人参加了教育技能培训,7人参加了学科培训。20xx年9月-12月,我镇有69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国培学习培训,41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全员学习培训。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四篇】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
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五篇】
上学期在学习气温变化一节时,我所教的初二(4)班的课,一位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您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刚刚上完,这个学生及时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确实,这个问题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得与书本无关,就放弃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所以在以后的地理课上,学生都非常爱思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六篇】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天的到来。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次课改一再倡导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反思,从而更好地及时地完成角色的转变。《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快乐地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寓教于乐”的历史回归。由此观之,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不能只会做“经师”,更要去做“乐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大潮,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水手。
多少有识之士曾呼吁“诗意教育”,其本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年前的孔子的讲学,往往是先生居中间,弟子团团坐。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即师生的互动过程。它以课堂为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想方设法把密密麻麻的教案文字变成语言传授。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丧失。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变得黯淡无光,一个个成了吸收知识的`“机器人”。新课程标准则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组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它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重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少给孩子一些唾手可得的“金子”,多给他们“点金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寻求真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回归,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叶圣陶先生在1篇文章中谈到“生活的本质不仅包括我们得到。
[1][2][3]。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七篇】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中,促进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
所以,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小学一年级关于元、角、分计算的数学课上,我设计了富有生活情趣的购物活动。在讲台边的桌子和墙壁上,摆挂了许多小商品,有铅笔、本子、橡皮、皮娃娃等,分别明码标价。我“给”每个孩子三元钱,让孩子自己去“购买”想要的东西。孩子们拿着买了的东西,要说明三元钱是怎么用的,生活化的课堂别开生面。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了个性。这时,一个“小售货员”向我举报:“老师,他买得不对。”“怎么回事?”我询问。“他用了三元钱,拿了三元多的东西。”举报的孩子回答。没等我再询问,那个买得不对的学生已经开口了:“打折”。他把买的东西和打折的价格计算得分文不差。你能说这孩子调皮吗?不能。这是孩子的童趣,是他在发挥着聪明才智,我连忙说说:“哦,可以打折。”我没有否认那个想出打折的孩子,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打折”,数学来源于日常生活,这有利于促进孩子的个性张扬。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谦虚的探究者。
一个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角色定位问题。教师只有确立与学生共同探究的角色,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
三、教师应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相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发现的反思,参与学生开放式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研究方法和步骤。在教学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真正的赏识者。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上,教师在自己的运动衣上贴了许多“小红星”,这是为了赏识孩子们而准备的。在课堂上,哪个孩子有了好的表现,老师就会把“小红星”贴在该生的额头上。孩子们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上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而这位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贴在自己身上的“小红星”掉了一个,有个孩子很懂事地捡了起来交给了老师。老师接了过来,又贴在了自己身上,一言未发。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奖赏这个孩子一个“小红星”,或者说声“谢谢”,不是很好么。令人不解的是:教师身上的“小红星”又掉了一个,又有一个孩子认真地捡了起来,去交给老师。“不要了”,老师一边说着,一边摆着手。孩子看着老师,愣了一下,有些犹豫地将手上的“小红星”抛掉了。乍看起来,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之间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但跨出这一步却并非那么简单。在我的课堂表现好或者有进步的的孩子能拿到一张笑脸,孩子们会因为拿到一张笑脸而兴高采烈,也会因为不小心遗失一张笑脸而哭鼻子,说明他们重视我们老师的赏识,在乎自己获取的小小成绩。“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就更不应该忽略“小事”了。我想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直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放手让学生自己活动,自主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八篇】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是一只粉笔、三尺讲台,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教书匠,在综合学习中,教师应由原来课程中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在综合学习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应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教学活动中全程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讲授“学会继承”这一课题的时候,可以选择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国的古诗词、中国画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选择一个切入点,在讲台上辛苦地讲授,但学生能否理解、能掌握多少,都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许多学生的脑海中,对中国古代文化是知之甚少,在综合学习的情况下,首先,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几个主题,之后由学生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并详细了解其具体情况,接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出活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可以组织观看一些相关的影片,可以推荐一些网站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充当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再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这些实践和探究,中国文化也不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亲切的、有趣的。
二、教师应该由学生的领导者变为合作者和倾听者。
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开发课程资源,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活动的实施、评价都应更加开发,在综合学习中应该让学生能体会到快乐,所以,在整个综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让学生都听从自己,教师应融入学生中,作为一个“伙伴”参与者,在这过程中,应学会倾听任何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多一位大姐姐,多一位知心朋友,这时学生也乐意与教师一起调查、学习。
例如,在讲到“学会做人”这一课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能够结合校园内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和最近常州市掀起的整治非机动车的违章行为的行动,通过拍摄一些真实的短片来做这一次的研究,在这过程中,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分组拍摄,作为教师,我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他们的合作者和倾听者,为他们的拍摄提供一些器材,向他们建议一些拍摄的角度,除此之外,我更多的是在他们拍摄完整体材料时倾听他们的一些感受与想法,当然适当的时候我也让他们看看我所拍摄的一些短篇,在整个过程,我并没有过多地告诉他们应该要怎么做,只是更多地去倾听他们所调查到的东西。
新课程改革正式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教师只有切实做好角色的转变,有效发挥教师的作用,才能达到轻松驾驭综合性学习课堂的境地。
(作者单位常州交通技师学院)。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九篇】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雨铃铛》是一首非常美丽的儿童诗。“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细细地品味,孩子们简直喜欢极了!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春雨还在招呼谁?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1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反思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一)、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筻轮馗矗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听
1、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说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问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教师在教育行业的角色【第十篇】
摘要:教育改革的历史证明,“教师的态度是影响变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塑造儿童心灵的天使。
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编的不单单是学校的外在面貌,不只是教学内容,而更为重要的是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推进教师专业生存与发展。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就此来说,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是当今教师基本素养的一部分,也是教师新的职业存在的基本形态。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教师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
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控制者和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和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有创建的意见“规格化”为平庸的思想。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指导者,也就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作为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或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总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达到最充分、最理想发展的学习条件,并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和学生一起去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把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三、教师由仲裁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构建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人的成长和学习,需要有一个有利于他成长的学习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对于人的学习、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环境中,师生关系是一个特殊的因素,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所持的学生观,即怎么看待学生:是把学生看成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还是教师制作加工的“工具”。教师为学生营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宽松。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第二是开放。实行开放教学。第三是安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才有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抚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热情更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也从而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曹建强。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12)。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经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