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范例精编5篇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1
首先打动我的是这样一段文字:“一直不喜欢‘红烛’‘春蚕’之类的比拟,也不喜欢‘坚守’‘奉献’这样的字眼。这些看似震撼实则带有悲辛色彩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把教育描绘成了一项苦役,减损了它的美好本义。须知真正的美好是让人心生向往,而不是敬而远之。”对工作来说,我初入茅庐,堆积的课程,冗杂的班级事务,常常令我手忙脚乱,当然也伴随着抱怨。而当我那天上午静坐读完郑英老师的这段话,我陷入了沉思,难道我没有收获快乐吗?当然是有的。看到学生拿到令人欣慰的成绩;看到劳动课上,男生们抢着干脏活累活;看到吵架的同桌自愿擦去桌上的分界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想正是这些简单的小美好,推动我不断的前进。
“幸福,未必源自于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完成,它也可以是因为生活中一些微小愿望的实现,或是意外小惊喜的到来。”对生活充满期待感,对每一件事都认真待之,我们也会收获满满的幸福。身为教师,从早上迈进校园的那一刻,我们就化身成可以自转的陀螺,是身后无数学生渴望成长的注视,驱使我们一刻都不停歇。生活当然是忙碌的、枯燥的,但同时我也收获了来自于学生的最纯真的爱。一间精心布置的教室、一句温暖的祝福等等。在某一个正常的上课时间,学生指着窗外让我看,原来是有个女生在外面。当我走出去的时候,她激动的问我:“老师,你还记得我吗?”当然记得,她是个生活中的热心肠、学习中的“困难户”。简单聊了几句之后,我就回教室了。等中午回到办公室,我在桌子上发现了她买来的热腾腾的汤面。宽宽的面条跨越了两年的时间,温暖了我的心扉。
“教育也是关乎美的事业,需要师者专注于审美,处处涵养起情性与品质、智慧与才华,从而成就一颗美慧的师心。”
教师的师心既表现在课堂语言的组织上,也表现在发现学生身上美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相信他们“人之初,性本善。”曾带过一个小学毕业班,班里有个男生,是所谓的“偷奸耍滑”者。他厌恶课堂的地步简直令我震惊!有段时间内,他只要看到我从前门进教室,就从后门趾高气昂的走出去。我欣赏他的少年“志气”,我们俩成了王不见王的“对手”。这样持续了一周之后,我深感愧疚,作为教师,我竟然轻易的放纵我的学生。于是,在课堂上,我有意无意的喊他给我帮点小忙。从一开始的极不情愿到后来的主动帮忙,从一开始的厌恶学习到主动拿着书来问我问题,只用了一周的时间。我惊讶于他身上的变化来的如此之快,同时我也意识到:为人师者,我竟忘记了用专业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陷入自己情绪的泥潭,和学生产生对抗的情绪。毕业时,他来找我了,我们俩谈起了心。我问他,为什么一开始那么讨厌我的课堂。他说:“其实一开始,我学习挺好的。后来有一段时间因为个人原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然后各路老师就开始对我进行批评,说我拖班级后腿。那我就想,既然你们说了,我就把这个罪名落实了,所以,我就跟你对着干。”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地触动,我也时常反思自己,我在日常工作中,有没有做到以诗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有没有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上学时学知识,为大脑扩充内容;工作后学道理、学方法,为做合格的班主任而添砖加瓦。郑英老师的书,化漂浮的文字为具体的感触,每一桩、每一件,深深地与我的工作生活相契合,鞭策我以匠心守初心、以发现美的眼睛成全一颗师心。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2
农人耕田,力求土地柔软,柔软的土地才能带来丰收的希望;师者教育,亦需柔软的内心,柔软的心地才能培养出温暖、良善与光明。
——题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斑驳的时间光影里,回味或深或浅的记忆。
儿时,常随父母下地劳作。印象最深的除了父母劳作时疲惫不堪的身影外,就是他们在劳作中朴实的言语。
每年秋收后,家里的田地总会进行一番“革新”:一方硬实的田地总会在父母的犁、耙、平、整下,变得松软而簇新。这时我总会赤了脚,在软绵绵的土地里撒欢。身后是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母亲总是嗔怪道:“踩实了不长庄稼!”。父亲也常常说:耙好的田地庄稼好。
于是从此明白,柔软的事物最能给人带来舒适,也更有韧劲,像水——
为其柔软才有了滴水穿石;
为其柔软才有了积水成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至柔,上化而为云,下滋养万物,服帖于地面,聚集于低洼。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无闻不与万物争辉。
教育似水,接纳百川有容乃大。
善于接纳学生的一切,是教育之本。上周周末收到毕业学生小恩妈妈发来的短信,眼眶在碰触到短信的刹那间湿润。短信内容是两张可爱的卡通画和孩子的几句祝福,小恩妈妈发来特别强调:孩子说一定要转给您……
与孩子们相处的一幕幕从记忆深处缓缓流出:小恩是班级里内秀且文静的一个孩子,尤其善于画各种卡通画,是班级许多同学学习的榜样。似乎是青春的叛逆作怪,这个一向内敛的孩子在初三那年突然间变得大胆而“不守规矩”。于是,我请来了家长,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这似乎都未能打动孩子的内心。
换种方式吧,我对自己说。于是试着走进小恩的内心,了解她的想法,与她倾心相诉,慢慢地,小恩打开心底的防线,与我交流。我理解了她的想法,知道了孩子“不守规矩”背后的原因,于是不再纠结,让孩子自己处理,这是一种基本的信任,也是我的一种接纳。
换一种方式,我有了收获:我能理解小恩的一切“与众不同”,她亦能敢于向我吐露真心。
教育于我,是让心柔软似水,善于接纳。似农人耕田,师者也要“耕”心。
教育似水,明净之境创设高雅。
教育向美而生,一切诗意的所在应该是教室。环境,有一种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或者改变一个人。
美的环境,一定是以干净为底子,干净,永远是美的第一要素。
每年的班级文化的建设,我们都是以“美”为始。从桌椅的摆放整齐有序,到班级角落的点点书香,我们都精心设计,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每天清晨,走进教室,看着整齐的桌椅,摆放有序的工具,感觉连空气都清新许多。确实,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还会乱扔垃圾,乱说脏话呢?干净整洁的环境对于一个人影响是熏洗,是濡染。
干净的环境是基底,丰富的文化是本质。从入校时的“个人成长小档案”到“最美男生最美女生”的竞选活动,从“一对一的传帮带”到“小组的组成与竞争”;从“感恩父母的系列活动”到每周“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展示,从“每日一言”的分享到“整本书”的推荐……这些源于我们的班级理念:善良感恩,阳光积极,温暖有爱,向善向美。
教室不只是一个空间,还应是一个诗意的所在,它充满美感与质感,更赋予形象与理念。
教育,向美而生。师者用心耕耘,收获环境的高雅,收获内心的良善!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3
2019届,我带过一批学生,对他们关爱有加,他们亲切的叫我“宋妈”,临别,很多学生对高中生活做了总结,当然也少不了对班主任的感恩环节,其中有一位同学在朋友圈写到:“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大概就是遇见宋妈了吧!”后来她私信我,再次表达了我引导她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种种,说自己灰暗的人生,是如何在高三有了起色,此时此刻,她能够走进一本的大门,回头想,班主任功不可没。
末了,她心疼的说:“老师,明年,别做班主任了,太累了!”而与这一句同时引起我注意的,还有同学们的志愿填报,绝大多数同学的第一选择不是师范专业,也有学生说过,做老师可以,千万别做班主任。
这让我开始回顾我的教育生涯,辛苦不易,也伴随着感动与收获,我开始反思,我们带领着孩子们前行,他们拼尽全力,却最不想活成我们的样子,这是何其讽刺。
于是,我辞掉了班主任,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孩子上一年级,需要陪伴;另一方面,我真的想停下来,去思考一下,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想带一个什么样的班级?想过怎样的一生?
后来,我读到了郑英老师的书《教育,向美而生》,被她其中的一句话击中:“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最后各自成为一个立体的、丰富的、完整的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那么,什么是完整的人呢?我想应该是扮演好生命中的每一种角色,正如郑英老师毫不吝啬的向我们分享她的家庭趣事,她的爱美日常,她的精致生活。我想,这样的人生,我们所有老师是不是也应该尝试一下,把生活过得精致,让学生的生活也过得精致。
治己
去年,我接手一个新班,我们以“治己”为名,意在治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认真经营着我们的日常。开展读书分享会活动,孩子们动手布置会场,反复用抹布抹干净地板,铺上格子地垫,摆上精致的小夜灯和花束,播放舒缓的音乐,同学们席地而坐,读书、听书、感悟,我们毫无倦意,因为美好在彼此心间流淌,把活动开展的精致而有意义,每个人尽心呵护,相互成全,班级初建阶段的陌生变成了相惜。
活动的开展,必然需要耗费心力,每个人的付出都渴望回报,有人说,当你开始算计,这件事就变得不值得了。而我也相信,所有的幸福、快乐和美好,都需要费事、费心、费力才能换来,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麻烦的事情里头,隐藏着真正的乐趣。”我将这种乐趣与我的生活乐趣融为一体,我的儿子可以跟学生一起排练朗诵节目《相信未来》,我们一起开生日会,我和儿子一起为他们表演节目《我要说,谢谢你》,当所有的学生举着荧光棒,高喊我儿子的名字,欢呼声带来的信心倍增,是多么难得的教育契机,这一年,我极少抱怨,因为,我和我的儿子同“治己”共成长。
带着这样的心态,我还常常与同学们分享我的旅行日记,我的友情闺蜜,我的比赛成败,我的生活小窃喜。当我与学生之间,不仅只有学习,还有生活的千丝万缕,那种相信与相爱的力量,我觉得可以抵得过苍白的鼓励。正是这样的意义,让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努力,因为他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终其一生的努力,是值得的,这份值得,属于每一个平凡的你我。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4
第一个是教师的自我修为,倡导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行胜就是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这即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自我对教育的尊重。我们见过听过很多不修边幅的老师,似乎觉得有才华的老师就应该随意洒脱,其实不然,教师的形象,就是教育的标签,有了教育形象之美,才能有教育的未来之美。气胜则是教师要注重提升内涵,优雅从容的气质,是要用隐形的丰富来支撑悦目,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那句话,在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格胜则是灵魂的高贵,做教育的行者,追求教育人生的长度;做教育的学者,拓展教育人生的宽度;学会哲学思考,探索教育人生的深度;提升人格修为,铸就教育人生的高度。唯有这四个维度都不断增加,教师的教育人生才算丰盈。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为学生提供好的环境。什么是好的环境?美好的教师自身既是。每个教师身上都有一种无形的气质,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熏陶和濡染,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第二个是关于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态度,郑英老师推崇积极工作、快乐生活。似乎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一名教师尤其是好教师就应该永远把蜡烛精神、春蚕精神放在前面,多付出少索取。可郑英老师却这样说,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而她更是积极践行者,即便奋斗在教育最辛苦的第一线,带班、上课、带徒、做各种杂事,都不妨碍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郑英老师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她工作业绩突出,同时,她把生活打理的丰富多彩,富有诗意。
学生之美
作为教师,要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待,追慕美好。郑英老师的聪明与睿智,让学生如春风拂面。她的幽默与风趣,往往给学生带来由衷的快乐。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琐的教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业,我感觉她的教育天地就仿佛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面有蓝天白云,有绿草如茵,有花香鸟语,有牛羊成群,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胜收。
她主张,“教育”一词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从“育”开始,致力于培育出一个个有趣、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泼的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她曾与孩子们相约在校园的二十四节气里,曾在每个节气走进八卦田,并拍下美好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或是创造新的美好。
她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班级每个月开设一期,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交流,如同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看见了更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
她引领学生阅读,阅读让人知道“光”在哪里。教室的书柜里,有国学丛书,让孩子们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待毕业时,每人挑走自己喜欢的一本,权当是她的一份小小纪念品。郑英时常用带有精神成长媒介的物品当奖品,既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郑英老师班上一位女孩为她写下的颁奖词就概括了她的执着追求:
“她,自比教育农人,春耕秋收,守望教育的一方农田。一路彷徨,一路风采,采撷细节,不疏点滴。两个班级,年复一年的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像第一天那样工作,从容打理好每一株麦苗。她乐于与学生促膝长谈,善于在学生困惑时以廖寥数语指点迷津。她身上蕴含着诗人的浪漫,话语间透露着智者的清明。她以教育的艺术、个性的魅力,濡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感化一颗又一颗冥顽不灵的心。她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执着的背影,和一份挥之不去的坚定。”
女孩用诗意和浪漫的语言来描绘她的老师,不仅不想辜负老师的不俗气质,更不辜负老师的横溢的才华与卓越唯美的教育情怀。
教育向美而生,教师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事业,要有千千万万郑英老师这样的教育有缘人,才会有未来美好的教育,我们国家才会有更美好的将来。
读《教育向美而生》有感5
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听了郑老师的讲座,既非常感动,又有很多的启迪。
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品读毕业学生写给郑老师的“郑英之治”,听着郑老师新学期开学写给孩子们的《郊游》,将班里所有学生的名字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1篇记叙文。深刻的感受到郑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人。
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形胜。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既要朴素端庄,又要大方得体。
第二重境界:气质。教师气质要有烟火气,一个真正美好的老师,既要有诗和远方,也要有生活气息。
第三重境界:格胜。做教育的行者、学者、智者、仁者。
二、教师,要懂得成人之“美”
教育,是培养一个个富有生命气息的、有趣的、有品位的人。要让学生有趣,教师也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从郑老师的激励机制,画明信片等行为可以看出郑老师是一个感悟生活趣味的人。从郑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学生、对教育的深爱。真正的教育,离不开生活之美,因为我们教师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三、最美的教育,在于各种关系相处和谐,彼此成全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这是郑老师与生活的彼此成全。
“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这是郑老师和班级管理的和谐相处。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这是郑老师和学生的彼此成全。
享受教育之美,不仅是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样的理想,向美而生,享受这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