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物理说课稿【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43297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物理说课稿【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物理说课稿【第一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知识后另一种力的学习迁移,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整个单元的理论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在结构上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同时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生产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有关压强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所以确定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且容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选用讲授、讨论、观察、探究和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教法选用恰当,又要求学法运用正确,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阅读,了解教材内容,产生疑问,认真听讲;通过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开拓视野,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引入新课:

以幻灯形式出示教材第76页中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书放在气球上。接着提出问题:“气球形状改变受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压力的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并演示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然后逐渐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牙签分别压气球。

然后提出问题:“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生探究: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启发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的探究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我采用分组探究实验活动,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铅笔等来完成教材第77页实验,比较在压力不同时的压痕深度有什么不同。在完成实验以后,我让学生用手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然后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自觉自主地去挖掘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压强计算公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物理量——压强。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学习压强的单位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列举实例对压强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然后,通过讲解例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加深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4、压强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中的 “想想议议”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压强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压强公式学会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5、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6、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第4题,加强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作业:复习课文,做第79页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压强

一、 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

三、压强:

1、压强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公式:P=F/S F=PS S=F/P

3、 压强单位:N/ m2,专用名称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2、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物理说课稿【第二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叫尹国圣,来自吉安县二中,我说课的题目是《匀速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选自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它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线运动的规律后,接触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本节内容作为该部分的起始章节,主要要向学生介绍圆周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为后继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学要求和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再学习过程中能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物理学习服务。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复杂的概念,简单化。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多面性。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步骤: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一些主要教学环节,有以下构想: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1、匀速圆周运动

(1)用通过放录像让学生感知卫星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棗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 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高中物理说课稿【第三篇】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 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

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 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 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 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 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m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第四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

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

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

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 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

如:图片(图5)中的现象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

将数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 ′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843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