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物理说课稿(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4473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物理说课稿(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物理说课稿【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标:

①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以往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从物理名词的表面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为此,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以及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实质作为本节重点。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现状及对策:

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虽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自己归纳类比失重。达到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参与的效果。(探究此过程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过程。)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对超重与失重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的采用: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现代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类比、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类比、总结,实现“两种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体现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

2.教学手段的采用: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本节的教学任务,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特采用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程序:

1.激趣引入:(5分钟)

上课前,利用片头中的名人名言激励自信、自强、勇于探索(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课后,通过神六升空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讲解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提出本节教学目标。接下来通过“赵老师测体重”的实况录象从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对比指针变化(提出问题),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研究探索热情后引入新课。

2.突破重难点:(15分钟)

从高教版王淑贤著的《力学》第四章第五节对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学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错误认识,进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来及其与语文字词分析的关系,让教学内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区分可以使本节教学内容变的轻松易懂,但同时应告诉学生重量是一个已经遗弃的名词。)

结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分析人对升降机上秤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现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状态下重力不变,压力变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课后习题3中的第4问,抽一学生演板(老师巡视,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掌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之后,结合人在升降机中与此题引导学生给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寻找超重的规律,理解超重的实质。(投影显示超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学法指导:(5分钟)

为了使学生掌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失重,就采用对比超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要求,体现自主、探究、互动的组织、引导和情景创设等特征(投影显示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又通过阅读教材与思考课后“做一做”,抽生回答总结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分析解决“做一做”中的现象,增强“学以致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时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下落过程中水为什么不漏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投影显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实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4.适当扩展,自由提问:(5分钟)

①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许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应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受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

②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说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投影显示)

③生活中有没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让学生举身边的事例(过山车、汽车变速上下坡、蹦极等),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紧密;让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惑。“学以致用”,增强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5.反馈练习,首尾呼应:(5分钟)

回顾引入时赵老师在秤上起立时指针偏转(投影显示),让学生解释原因。突出本节所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此处有难度,可以先提示学生分析起立过程的运动状态如何变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6.归纳总结:(5分钟)

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突出超重与失重是两种现象,其研究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目的是强化所学,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与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帮助等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和师生互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7.布置作业:(5分钟)

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节的内容。

8.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第二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等知识后另一种力的学习迁移,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是整个单元的理论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在结构上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同时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了解生活生产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有关压强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因为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所以确定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作为本课的重点;又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真听讲,且容易理解并掌握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课选用讲授、讨论、观察、探究和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教法选用恰当,又要求学法运用正确,而且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通过阅读,了解教材内容,产生疑问,认真听讲;通过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加深理解;通过讨论,开拓视野,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引入新课:

以幻灯形式出示教材第76页中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压力的教学:

教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因此为了使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书放在气球上。接着提出问题:“气球形状改变受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作用在哪里?方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总结出压力的概念。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并演示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然后逐渐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牙签分别压气球。

然后提出问题:“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这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学生探究:

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启发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进行实验探究。

本节的探究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我采用分组探究实验活动,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砝码、铅笔等来完成教材第77页实验,比较在压力不同时的压痕深度有什么不同。在完成实验以后,我让学生用手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的效果不同,然后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分层次的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操作,自觉自主地去挖掘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压强计算公式:

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什么来表示呢?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个新物理量——压强。启发学生回忆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压强的概念。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接着,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公式变形。结合压强计算公式学习压强的单位并说明其物理意义。列举实例对压强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然后,通过讲解例题加强对压强公式的应用和加深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4、压强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中的 “想想议议”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是什么?”然后总结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最后,通过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知道压强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正确利用压强公式学会分析和利用控制变量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5、小结:强调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6、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第4题,加强对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7、作业:复习课文,做第79页第1、2题。

附板书设计:

压强

一、 压力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压力大小

2、受力面积。

三、压强:

1、压强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公式:P=F/S F=PS S=F/P

3、 压强单位:N/ m2,专用名称帕斯卡,简称帕,符号为pa。

四、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2、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物理说课稿【第三篇】

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鲁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的深化,具体化,让学生了解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快慢与功率的关系。又为本章第四节“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学习,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涉及四个知识点:电功率的概念,千瓦时的来历,额定功率,生活中电功率的测量原理等等,包含概念,原理多方面内容。演示实验两个,小资料一份,铭牌展示二例,实物展示二例,警示小贴士二块。教材中丰富的内容既为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同时头绪多而杂又为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又使学生顺利学习,本节内容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电功率概念和千瓦时的来历的教学,把它概括为一大部分:电功率。第二课时安排额定功率和电功率的测量的教学。把它概括为:生活中的电功率。下面,我仅就第一课时的教学继续我的说课。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知道千瓦时的来历,能区别千瓦和千瓦时。

过程和方法: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体验电功率对用电器用电的影响。经历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活动,经历观察用电器铭牌并交流对其意义理解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各种用电器铭牌有观察了解的兴趣,对生活中各种电器耗电情况有关注的热情,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电功率概念的教学。我所教的学生基础不错,经过大半年的物理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概念学习的思维方法及从教材中的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电能的消耗不比喝水,用实物,它是一个很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将消耗电能的多少和消耗电能的快慢区别开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电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电炉(1000W),电熨斗(500W),两个功率不同的灯泡,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演示,引入新课。——谈话讲解,形成概念。——资料阅读,理解概念。——单位比较,明确概念。——例题讲解,巩固概念——解读铭牌,应用概念。

教学方法:

教法: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辅之以演示法。

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练习法。

具体过程:

第一环节: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把家庭电路示教板接入电路,接通100W灯泡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是否转动 转动意味着什么

再分别接入500W电熨斗,1000W电炉,再让学生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问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再分别接入100W,25W的电灯,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情况。当学生发现铝盘转动变化后,再实物投影两个电灯,电熨斗的电炉的铭牌,学生注意到100W,25W,500W,1000W的字样。于是问:这些量的意义是什么

它和电能表显示的耗电快慢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环节,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让学生对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通过两个灯泡的比较及各铭牌的对比,引出课题。从直观的情景中引出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又体现了促进教学发展的问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多种方式,多种角度的观察,使学生体验更丰富,印象更深刻。

本环节教学需要5分钟。

第二环节:谈话讲解,形成概念。

问题1: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认识意义:电能消耗的快慢。)

问题2:怎样比较电能消耗的快慢 (类比速度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形成概念: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老师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讨论思考交流,从中明确电功率的概念和意义。

用问题驱动教学,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学习。

本环节教学大约8分钟。

第三环节:资料阅读,理解概念。

再实物投影几种用电器的功率让学生读数并说出其意义。再让学生看书上的小资料,让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1,电功率数值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它工作1秒钟,1分钟,1小时会消耗多少电能 3,比较两种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4,比较两个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

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也是物理思维的培养过程,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现象中抽象并形成概念。从现象中认识意义,从类比中形成定义,再通过对具体电功率的解读来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和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第4个问题是个陷井,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错中深刻理解电功率概念。第2个问题是一个简单的计算,从1秒到1分钟学生容易解决,到1小时学生就感到难,这为后面千瓦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第四环节: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用前一个环节中某用电器在1小时内消耗的电能不好计算为例,提出如果电功率用千瓦做电位,时间用小时做单位,电能的单位该是什么

让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学生具备基本的数理推导能力,容易推导出千瓦时和焦耳的关系,老师在请学生推导后强调在公式P=W/t中单位的对应关系。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推导,一是上一环节的伏笔,让学生体会到焦耳作为电能的单位有时数值过大,不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学生在上一节已经接触过千瓦时,很容易在推导中产生顿悟的喜悦,并体会物理量之间对应关系和物理表达的简洁奇妙。

本环节教学需要10分钟。

第五环节:习题讲解,巩固概念。

讲解课本上的例题。

通过这个环节,巩固电功率概念,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帮助学生养成有理有据,严密认真解决物理问题的习惯。

本环节教学需要5分钟。

第六环节:解读铭牌,应用概念。

在完成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本环节先让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共同形成一个学习要点的板书。之后老师让大家一起轻松地观察课本上洗衣机铭牌,解读各项数据,尤其是电功率数据的意义并交流,让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自编一道物理题目供作业用。

这个环节是电功率教学的拓展,老师放在小结之后进行,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对电功率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编写物理问题并用他们的问题做作业,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环节需要5分钟。

物理说课稿【第四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显得尤其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借以引入新课。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先复习力的合成,以便于学生学习新课。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①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

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②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整个授课过程大约30分钟)

五、小结(大约三分钟)

六、板书设计: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③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84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