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学与管理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杂志省级期刊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60501

【导言】此例“教学与管理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杂志省级期刊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与管理1

2.学校制度建设要重视人文意蕴周新高

3.名师是怎样炼成的王庆欣

4.校长开会"三忌"朱向明

5.班级读书会的开展策略李志明

6.谨防德育实践中的"不道德现象"熊伟荣

7.小学生榜样教育的几点思考万成

8.负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李建文

9.有眼不识"泰山"伏艳梅

10.表扬不应忽视的细节龚藻吉,董彦健

11.课堂教学语言运用要得体黄俊

12.有效课堂的四个体现刘兆奎

13.走出家长会的"盲区"翟光法

14.还教育一份宁静徐吉志

15.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张晨晖

16.语文课如何葆有语文的学科个性——关于"言语形式"教学的一些思考张弟伦

17.追问: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精彩祝瑞松

18.寻找概念教学"失度"与"过度"的中间地带庄海翔

19.数学课堂的评价语言分析周军英,孔庆瑾

20.与文本融通:作文起步新思路樊裔华

21.取消晨读,英语教师该如何应对何海燕

22.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探索赵丽洁

23.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质疑曾木英

24.活用教材构建有效课堂陈亚梅

25.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平衡艺术"——从《鲁班和橹板》教学片断偏离课堂目标谈起臧吉瑜

26.计算法则要教吗龚秀英,邱贻根

27.《钱学森》教学设计衡成荣

28.《麋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韩非

29.《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列表》教学设计薛志华

30.《比较》教学设计汤婉芬

31.国外小学安全教育及其启示刘亚轩

32.从"小泡泡"看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导学功能——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徐华良

33.建立小学数学作业档案的实践与思考徐伟平

1.知识意义在教学中的回归周云

2.强化常规管理促进学校发展周勇

3.培养校长的"合力"杨新春

4.例谈校长与教师谈心的误区吕赟

5.班主任文化建设的思考王丽娜

6.低年级学生自律行为的培养孔德英

7.班级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骆美福

8.心系责任,用爱心和智慧育人张世应,张世贤

9.班级文集,我爱你王艳

10.在"教"与"研"的结合中成长王斌

11.课前如何"读懂"学生陈华忠

12.小学科技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的调查胡述龙

13.让习作评语送给孩子一份好心情周鸿斌

14."学生在校时间"的法律解读及对策张俊

15.教育因等待而精彩肖永春

16.也谈语文倡简马之先

17.如何使情境创设更有实效王玉东

18.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林小平

19.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育人目标的实现张淑芹

20.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文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探寻洪爱娟

21.把握"练机"找准"练点"——课堂即时练笔的思考和探索项飞

22.让思维训� ”

从论述中可见将帅在作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理,在一所学校里,教学管理者就是将帅,将帅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在和平年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便上升为“国之大事”,而教育更是理所当然地成为国策中的重中之

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最好的例证。作为教学管理者要把“国之大事”牢记于心,立志为党的教育事业恪尽职守,攻坚克难,贡献自己的力量。

2.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都体现着“借”的重要性。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去“借”,那就是不断地向书本、向同行、向网络、向媒体去“借”。每年教育局、进修学校和研培的各种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教研活动、交流汇报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借”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些“借”的机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教学管理者的职责

1.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作为执行者的中层领导,不仅要坚决执行,而且要组织带领广大职工执行。

2.努力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怎样才能有

教学与管理2

关键词:教学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化管理”;联系

一、教学管理与目标管理

(一)教学管理实质。

教学管理在借鉴目标管理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教学管理的任务包括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管理,分别是:

(1)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等要素构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教师教学的过程是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学生学的过程是由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和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建立相应的方法,通过计划、招待、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学业务管理。

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3)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监控管理。

教学监控分为教学质量监控(可归科组管理)和教学过程监控(可归年级管理)。所谓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根据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学的过程和情况进行了解和监测,找出反映教学质量的资料和数据,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纠正存在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监控是过程,评价是结果,目的是促进。

(二)教学目标管理。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要素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获得、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目标管理理论对于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目标管理是一种基本的管理技能,它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

高校教学管理,就是要激发起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努力奋斗的动力,结合高校的教学总体目标构建目标体系以及相应的策略,并组织实施,以此来完成高校的教学总任务,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教学目标管理注重分而治之,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教学目标管理就是要将高校的教学总体目标分解为各职能部门分别执行的一个个小目标,以此来实现管理的高效率。教职员工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负责的分目标,并知晓自己的分目标与学校总目标之间的关系,主动采取有力的策略去完成自己的分目标。当所有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所负责的分目标都完成时,学校的教学总体目标自然就实现了。

(三)教学目标管理的意义。

从人� 因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显示,目标是引起行为最重要且最直接的动机,制定恰当的目标不仅可以使人产生达到该目标的动力和信心,而且还能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促使其不断付出努力完成该目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特点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劳动周期长,且劳动成果见效慢。实现目标管理,可以让高校教职员工一起参与到工作目标制定中去。运用民主的形式,激发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从学校发展的全局来思考自己工作的局部问题,促使其在完成学校总方针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个人利益,从而实现教育管理的最大效益。

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加,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同社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这种形势下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可以有效处理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促使高校各项教学活动围绕学校总目标进行,实现科学、有序的教学管理,并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使其发挥最佳功效。

(四)目标管理的缺陷。

目标管理有许多优点,但它也有缺陷,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有些缺陷是方式本身存在的,有些缺陷是在实施过程中因工作没到位而引起的。真正可考核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尤其是要让各级管理人员的目标都具有正常的“紧张”和“费力”程度,即“不跳够不到”“跳一跳够得到”的合理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几乎在所有实行目标管理的组织中,确定的目标一般都是短期的,很少有超过一年的。其原因是组织外部环境的可能性变化,各级管理人员难以做出长期承诺所致。由于目标是经过多方磋商确定,要改变它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常常修订一个目标体系与制定一个目标体系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是差不多的,结果很可能不得不中途停止目标管理的进程。

二、教学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联系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化管理。

所谓制度化管理,是指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制度化管理在教学中是民主管理的体现,因为制度的制定必须通过充分的讨论,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所以制度是多数人的意志体现。制度化管理依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依据少数教师的指令进行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三、实现教学“制度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是明确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工作目标是各有差异的。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必须进行制度的建设。同时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各院系必须切实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积极协调教学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二)建立“依制管班”的教学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可缺少的细胞。学校的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即使是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集会或大型活动,也要通过各班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因而,能否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人和培养人这一宏伟工程的质量。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工作需要和学生实际而制定出可行性强、操作灵活的班规班纪及配套管理制度,使班管工作既能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能有益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班级管理正规化和制度化,从而克服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盲目随意性,更好地落实班级管理的责任目标和提高教管质量。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转化学生思想、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

(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

教职工取得的成就与奖励紧密挂钩,把目标考核和目标激励和总结紧密结合起来。构建目标评价考核机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级评价指标的制定必须要根据教育统计学原理和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各级评价指标要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各级评价指标必须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首先在制定考评内容和标准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最后,考评结果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为教师建立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高校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促使教学管理者牢固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促使他们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

“目标管理”是任何一个组织实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根本。因为没有统一目标,教学就不能正常运转,就不能产生有效管理效果。因此,制度化管理要结合“目标管理”。新时期教学管理模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是对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学校教育全面的整体变革,它绝不是用用一种教学技术去更换另一种教学技术,而是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而一旦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管理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半途而废,才会持续深入。可见,原来的一套常规管理制度已有很多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重建符合新教学形势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姬军荣。人性与制度:摇摆中的百年管理史[J].企业导报,2009,(6).

[2]周荣华,张太雷。以人为本与制度化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

[3]汪杰。论行为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国土资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4,(1).

[4]余长惠。目标管理理论对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5]米靖。竞技体育参赛目标管理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6]胡国柳,王莉。高校二级教学单位内部教学目标管理体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7]冯淑霞。 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3).

[8]林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9]贺雪娟,雷庆礼。高校教学目标管理效益研究[J].求索,2004,(4).

教学与管理3

关键词:教学管理 学生管理 协调 对策

学生工作、教学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长期以来,教务处与学生处两大职能处室分别代表着学校行使着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职责。在传统的教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在实践中经常存在彼此不相协调现象,如何实现两个体系的有效协同,一直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对目前高校管理现状的几点认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嬗变等一系列现象,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同样经受着市场化的洗礼,市场化的影响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并通过一个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反映出来,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直接制约,尤其是网�

高校管理的微观现状与教育改革的宏观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按照“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的总体思路不断推进;另一方面,高校层面管理变革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教育改革的要求。管理思想、观念、心态及模式一定程度上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高校管理经验管理及例行性管理的特点,对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适应出现明显的滞后性,大量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从高校管理本身来看,显现的特点主要有:经验管理惯性思维,行政化、集权化倾向,不注重管理基础工作,管理创新动力不足等。

职能化的部门设置无法有效避免管理上的“隧道视野”

“隧道视野”是指由职能化部门设置所产生的职能部门只看到本部门工作,只片面强调自已工作的重要性,决策及工作实施过程中很少或不顾及相关方的现象。它产生于职能化的部门设置,使各部门工作之间缺乏天然的协调机制,造成各项管理工作的冲突与矛盾。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多年来进展缓慢,机构设置仍普遍采取适应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化设置方式,行政化的色彩浓厚,机关部门林立,人员膨胀,难以避免“隧道视野”现象,这也是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这两项重要职能经常产生冲突的原因。

学校管理者队伍缺乏持续学习的机制与动力,造成管理上普遍的“不胜任”

由于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的变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的学校管理却存在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在多数学校尚未建立,从而使得管理队伍持续学习的能力不足,“维持性管理”特征明显,降低了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制约了管理创新。

基于以上认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协调,必须放在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下思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协调,既体现着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也体现着高校内部管理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

2.高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的具体表现

尽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均服务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经常表现出相互不协调。

管理思想上的不协调。教学管理经常强调“教学为中心”,学生管理经常强调“学生第一”,表面上看是不冲突的,实际上隐含着“学不好就什么业?”和“就不了业学了有什么用?”的思想矛盾。这种思想矛盾决定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工作重心、策略、措施的差异化,是造成两个部门管理职能不能很好协调的思想根源。

决策侧重点的不协调。理论上讲,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都是培养社会有用之才,都有培养“好学生”的要求,但两个部门对“好学生”的内涵认同却存在差异,教学管理部门侧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管理部门侧重学生的素养,表现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教学管理侧重教学体系的稳定运行,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学生管理侧重学生日常生活及活动的有序化,目标是学生的遵章守纪。

职能行使上的不协调。教学管理重在“教”与“学”,关注“教的如何”及“学得如何”,学生管理重在“管”,关注“表现如何”,这就导致在实践中经常存在“教而不管”和“管而不教”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言教”而忽视“身教”,而学生管理人员则普遍秉持“平安就好”的思想,重检查轻服务,重约束轻培养。

评价指标的不协调。教学管理的评价,习惯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侧重“做事”;而学生管理的评价,多以学生的综合表现为主要指标,侧重“做人”。尽管多数高校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等方面实行综合考评制度,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仍缺乏全面、有效、准确的衡量体系。

当然,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有更多不协调的表现,这些表现导致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在很多方面的错位,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带来不少问题,也影响着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

3.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协调的对策措施

协调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可持续的高就业率及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实际情况,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有一些措施可供选择:

在现有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短期内还难以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职能化机构设置方式前提下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人员制度化的岗位轮换,尤其是中层教学管理者与学生管理者的岗位轮换,重点推进教务处主要领导与学生处主要领导,系主任与总支书记定期岗位轮换。

坚持教师优先承担班主任的制度,从教师层面促进教学与管理的统一,尤其是要创造机制,鼓励一些优秀的老教师、骨干教师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

变革辅导员制度,改变从大学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学生辅导员的做法,创造条件,建立从三年以上教龄专业教师中选拔辅导员任职特定时限的制度。

强化管理队伍职业意识教育,建立系统的业务培训制度,对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人员实行“补缺式培训”,促进以“禁止”、“要求”为特征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主动服务式管理方式转变。

着力促进教师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现教学与育人在微观层面的统一。

努力实践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加大学生课外实践任务安排,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性、探究性学习转变,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建立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的重要事项由联席会议充分讨论后实施。

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推荐制度,确保高质量与高就业率的良性互动。

总之,从高校所承担的责任而言,我们不仅要培养勤奋学习的好学生,也要培养敬业爱岗的好员工,更要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知识能力并重,教学育人结合的原则,尤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更应坚持将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融于一体,系统设计各项管理制度及政策,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霞,陈鸿,王永利。构造教学与学生工作复合型管理体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

[2]孔伟。论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互动关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3]周霞。陈鸿,王永利。构建教学与学生工作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2)

[4]陈猛。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教学与管理4

关键词:《管理学》;学生参与授课;应用探索

一、概述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学质量。我国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法,建立和培养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突出特征。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参与为媒介,主动学习,师生合作完成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学生参与即主体参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已� 作为我国高校许多专业的核心基础学科,《管理学》在高校许多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要掌握《管理学》并不容易,作为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其是对管理理论的基本规律的总结,艺术性体现在管理具有灵活的管理方法和技巧,这决定了《管理学》教授的难度,特别是作为经济大类的基础课程,针对的都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对于经济管理的知识完全没有概念和意识,想要把管理学的科学和艺术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灵活掌握,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就需要不断摸索与总结设计《管理学》课堂教学方法,提高《管理学》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

二、现有参与式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和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应用。目前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式研究和运用的更多是案例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等,这些方式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方式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参与到教的环节中来,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案例讨论法,结合案例让部分学生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发挥了参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但是因为种种限制,比如课堂时间比较紧,学生对案例的了解程度不够等,所以导致只能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班级剩余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和看其他同学的讨论,积极的学生争取到的发言机会比较多,不积极主动的学生相反会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成为旁观者,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现状,也很难培养出自主学习和创新型的人才。基于此,学者们提出了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有学者研究,张云(2012)提出,在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郭卫东(2014)提出学生参与授课,在学生素质、综合能力发展、学生技能、学习能力、主动性等方面都会得到提升。陆翔(2015)提出,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授课的过程中,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将部分课程分配给学生讲授,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共同完成案例搜集、内容讲解、PPT、讨论等环节,相对于其他参与式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教的环节当中来,这种参与式教学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慢慢向以学生为主进行转变,体现教育主体双方的公平性和民主性,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教育的进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育人理念,培养更加符合现代企业需要主动性、创新型的人才。

三、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方式

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授课的过程中,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将部分课程分配给学生讲授,学生分成小组,小组共同完成案例搜集、内容讲解、PPT、讨论等环节。

(二)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实施步骤

首先,选定学生授课内容。根据《管理学》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同时结合往届学生反馈的难点以及当前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找出适合学生授课的部分。如《管理学》中的决策方法等。然后把授课内容细分成一个个小知识点。其次,授课内容下达与小组协作准备。在第一次课上,学生成立7-10人的学习小组,以抓阄方式布置小组授课任务。确定授课内容后,给予学生时间自学有关内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根据教师要求,自行收集素材,通过课本、文献资料等,写好教案,制作PPT课件,同时在规定时间把讲授的内容发给任课教师审核并提出修改建议。在这一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授课重点,如何讲述课程难点,如何设计课堂讲授内容等。再次,学生课堂授课与教师补充点评。时间一般控制在两个学时内(如表1)。经过充分准备后,按计划由轮到的学习小组派出代表走上讲台展示授课内容。讲述完成后,其他学习小组进行提问,由讲述的学习小组进行回答,任课教师坐在学生中倾听。对于学生反应强烈的问题,教师在台下参与讨论,充当学生角色,交流意见和想法,起到抛砖引玉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更好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然后由授课教师进行补充讲述并予以评价小结。

(三)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效果调查

由于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一个班139名学生中应用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学生对于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满意度的测评主要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学习兴趣的提高等方面进行。学生参与授课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虽然在实践中尚有待于完善的细节,比如,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有些可能擅长口头表达,有些可能擅长文字表达,有些善于领导等,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发挥挖掘自身潜能等等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但这一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合作学习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我 毕竟,在信息时代,快捷的网络与强大的容量使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也使相互平等、共同探讨的“教与学”具有了可能性。

作者:李超玲 陆琳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云,聂瑾芳,李建平,等。基于学生参与授课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109-110.

教学与管理5

正因为目标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且在目标的设定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得目标管理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于是,管理学者们顺应管理学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性的不同认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教学管理过程中除了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理性的、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教学管理制度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二、实现教学“制度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是明确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工作目标是各有差异的。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这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各院系的专业特色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各院系必须切实实施学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积极协调教学目标实施中的问题。(二)建立“依制管班”的教学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学校这个有机体的不可缺少的细胞。学校的各科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的,即使是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集会或大型活动,也要通过各班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因而,能否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人和培养人这一宏伟工程的质量。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为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广大教师可以通过一种法定的形式和正常的渠道参与学校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达到共同管理、共同转化学生思想、促使学生进步的目的,

(四)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