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92618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第一篇】

寒假期间再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中第38条向准备担任一年级工作的教师提一些建议。书中提到老师需要有前瞻意识,应很好的了解自己未来的每一个学生。首先是要了解他的健康状态,根据健康状况对每个学生采取不同的保护性措施,而家庭中的相互关系处理的好,会更有助于儿童疾病的预防,书中还提到家庭的教育氛围对于儿童的发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正处于一年级教师的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的经历。第一次接触一年级是刚从大学毕业来到外国语实习,初入讲台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掌握课堂的能力欠缺,对于这群小不点儿们我很是头疼。在多次聆听同学段其他老师的课后才知道,原来掌控课堂也是需要有技巧的。我需要了解班级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备课时根据学情预设课堂,上完后学生们能够掌握什么样的程度?由于上讲台的机会有限,了解学生的时间不足,后来就被调到了其他年级,仅仅只有短暂的接触和了解一年级的学生。

第二次教一年级,是作为班主任的我,当时的我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工作经验了,但对于一年级的工作来说还是比较陌生,需要不断学习。当我看到了刘主任在他们班级群推荐的《欢迎来到一年级》这本书,对于初次当一年级班主任的我来说如获至宝。虽说这是一本幼小衔接家长手册,但是作为教师的我来说,也同样受用。

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世界的未来。而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主渠道。而这本书就很好的提供了学校和家庭如何紧密配合搞好进入小学一年级时的最初的细节教育。

第三次,也就是上学期的我再次接手了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成为了101的副班主任,这次的我不再是没有经验的小白,心境和状态也变得越来越熟练自信,在与王老师的配合下,小朋友们很快的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也突然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前了解学生和家庭,也对老师今后处理班级事务起到了关机的作用。回忆带班的日子,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记住学生的姓名,大名、小名均可,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在每次课间活动时,是与学生沟通最轻松的时刻,可以分批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好等,拉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2、开学先不要着急授课,一定要亲自示范并提醒好小朋友们在校一日流程如何,在教室中大家的物品应该放在何处,教室、厕所、食堂、寝室的位置在哪,开学一个月需要不停地巩固。

3、一定要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性在这儿就体现出来了,小朋友们太善于模仿了,所以作为新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无时无刻的亲身示范并强调自己的底线哪,这样他们在调皮捣蛋的时候也会斟酌一下。

4、奖励很有用,一定不要完全物质奖励试图去激励,你会发现越来越难满足,适当的画饼和精神鼓励尤为重要,一个突然袭击奖励的小贴纸、小奖状会让他们时刻保持着被奖励的警惕,也让他们时刻有着惊喜感。

5、作为一年级的任课老师,一定要抓课堂习惯,且要配合班级所有任课老师一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今后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一年级班主任/任课老师肯定会累,但一定不要怕麻烦,等走上轨后会有满满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真的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第二篇】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给了从教二十年的我思想指引,在困顿时,似有盏灯照亮前方;在低迷时,似有双手在推动。一百条精心挑选的生动事例,暗含精辟理论,深入浅出,循循善导,值得读者喜爱,值得推崇。开篇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告诫读者: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从这两句话就提醒我:应当善于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教育技巧和艺术,爱护学生自尊,帮助学生通过因人而异的正确途径,发挥力量和可能性,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再往后翻,从教师时间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作业指导、兴趣引领、活动支配、习惯培养、思维发展、学习借鉴、优困生培育等诸多方面,用鲜活事例进行一一阐述。例如在“用劳动的爱好教育学生”时,自省:“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思考。”这本书细细读来,给了我很多班级管理的答案,教会了我如何处理学生的问题!

暑期还读了《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新课标课例解读》,研读过程中使我体会颇多,让我受益匪浅。新课标中强调聚焦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结构。为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结构化整合的理念。《标准》在内容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下整合或调整了学习主题。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这不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从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视角对相关内容的统整,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的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以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调整为“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重点强调数据的处理。收集、整理与表达是数据处理的主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数据意识的形成。原课标中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与“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一致,二者构成一个整体,都是以数据为研究对象,前者是后者必要的准备。学生可以从整体上理解统计离不开数据,二者都是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数据,从而逐步形成数据意识。“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与组织。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要加强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编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在新课标课程理念中还提到,我们要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勋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我们要改变过去以作业质量唯一评价主体的这种传统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质量及整个教学过程评价环节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以及教师点评都应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另外,评价内容也需要体现多元化,对学生在数学应用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对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进行客观的整体评价,这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后活动与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予以评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上,除了借助等级制的评价、文字评语等方式,还建议在各类学生小组间采用交流讨论式学习评价、纠错式评价、以及师徒结对式评价等方式。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读一本好书,要勤于笔耕,记录下心得体会,捡拾时光的碎片,一点点拼接自身的理解,同时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总能提升理论学习新高度。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第三篇】

《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书籍,它通过讲述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建议和故事,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和人生观念。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有了更高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塑造学生品格和个性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通过书中的故事,我们看到了教师如何以身作则、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激励着我,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使命和影响力。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和引导。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书中的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梦想和困惑,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这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最后,这本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书中的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他们注重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这让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是一个永远学习的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总的来说,《教师的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更加认识到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和追求。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第四篇】

苏霍姆林斯基谱写的一部教育的童话:孩子们以天地、自然为课堂,学习观察,学习表达;在劳动和实践中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在麦田初收时,他们躺在高高的麦垛上,在文字的王国里漫游,头顶是湛蓝的天,耳旁是伴着麦香的风。到了夜晚,他们观察星星,每一颗星球都可以成为他们编写的童话的主角。“蓝天下的学校”真是让人向往不已。都说童年与童话密不可分,读童话是儿童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发展的有效途径。那我也姑且把自己看做是教育之路上的儿童,这部苏式童话值得用一生去品读。

我把这篇心得的题目拟定为“给自己的建议”,是因为在读《给教师的建议》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时,内心震荡厉害,希望及时记录下来的这些体会在接下来的教育中能不断给自己以警醒。

第一条建议,不妨问问自己为何要当老师?

教师职业意味着辛苦: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繁重不已;而且它的繁琐、漫长让人似乎看不到尽头。并且,教师的劳动不能重复,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不变发展和不断变化着的人,他“永远是新的”。平时工作繁忙,许多学习班、培训班还只能放到寒暑假,说好的令人羡慕的寒暑假?并没有!教师职业意味着责任:教师承担的是培养人的责任,不仅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家庭负责,更要对社会、国家负责。同时,教师的职业也意味着清贫:经济报酬上似乎也不具备什么吸引力。那为何要当老师?

若是苏霍姆林斯基,他定会回答:“我是因为爱孩子。”扪心自问,我不敢言之凿凿地说我爱孩子,但是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能收获快乐:那个开学天天插嘴、成天坐立不安的学生能认真专注地完成作业,那个爱哭鼻子的小女孩今天又来找我要爱的抱抱,那个看似不懂礼貌、言语粗暴的孩子在作文本上摊开了他柔软而细腻的内心……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孩子身上全是真、善、美,他们身上还会有消极、孤独、失望、冷漠等不好的特质。教师要做的,正是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帮助他们逐步战胜或克服那些“病菌”的消极作用,强化有益部分。如果在培养人这个曲折的过程中,找不到快乐,那对于我们而言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找得到幸福的老师。

第二条建议,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

我相信,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就不会不重视这条建议。“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才是最好的备课!不合格的老师才会将自己囿于教科书和教参构成的小小空间里,才会整天跟工作中的满地鸡毛撕扯得不可开交。

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宏大的知识结构。“在教师的知识海洋中,教科书一年比一年成为愈来愈小的一滴。”能将我们从繁琐的备课任务中解放出来。这一点,我也略有体会。这个学期,我发现我的备课效率提升了不少,以前要想好好地备一节课,得准备一整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现在,似乎半天,甚至一、两个小时足矣。我想这不只是得益于几年的教学经验,毕竟教完转头就忘,这一轮回呈现的内容跟以前可以说是完全不同。更重要的应该是来自于阅读,来自于知识结构的完善。记得第一年来学校的时候,在亲爱的余芳老师的帮助下,我从楼下捡了一个丢弃的木架。稍加包装,成了我宿舍小窝的第一个书架。到前不久,我购置了第三个书架。从以前只就自己的喜好读,到现在阅读教育类专著,晦涩枯燥的文学理论专著、语文科教学专著,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定是有的,比方说对文本价值、对课程的理解等等都有增强。

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不断的丰富和更新。教育其实就是精神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过程。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来讲,都是这样。“我们工作的对象——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和昨天就不一样。”用昨天的知识无法教好今天的孩子。之前有条刷爆朋友圈的推送——“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地工作!”不读书、缺乏智慧的老师辛勤地劳作,只会辛辛苦苦把本来聪明的学生教得不会学习。要想给学生提供的永远是清澈的、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就必须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学习保持自己的“水源的清洁”。

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成熟的课堂艺术。当教科书成为我们知识海洋中的一颗小水滴时,那么课堂的艺术才能得以充分显现。我们的语言表达会逐渐变得丰美,教师的美的语言是打开学生语言大门的一把最精美的钥匙,这不只是语文教师要做到的,但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到。并且我们将不再是紧紧地将目光、将思维和教科书、和自己的教学设计黏在一起,而是将目光投向学生,真正看到他们思维的过程,从而推动他们思维的发展。上次胡立根部长也特别强调了“课堂不是呈现,而应是发展。”强调的就是学生智力的成长。这样,教师才脱离了一个教“书”匠的身份,而真正成为一个培养人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执教者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来。因为,一节成功的课,它的诞生只可能在老师和学生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中。

不间断的阅读能带来日益强化的学习能力。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接受并掌握新的知识。拿做菜来说,我是个厨房小白,那天余芳老师说她在抖音上学了一道新菜,荷包蛋炖萝卜丝,看她现场示范了一次,我昨天再做,味道着实不怎么美妙,和她的版本相去甚远。因为我本身对于做菜的知识很少,不能融会贯通。所以“不要停止脑力劳动”!警醒自己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

不间断的阅读能还能带来更宏大的人生格局。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决定了这段关系的定位。人格魅力是指教师的心灵和思维。一颗空虚的心灵是无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钦敬的。若学生没有钦敬之情,教师的尊严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若这时再喊着“我是为你好”之类的口号,那教师和保姆有什么区别呢?毕竟教育,绝不仅仅只是爱。

给自己的第三条建议便是教育,不能只是爱。

首先,教育,需要教育者保持敬畏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就如同洁白的大理石,教师、家长、集体等皆是雕塑家。“要记住,刀子稍一接触洁白的大理石,就会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需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对孩子而言,他们也是在用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帮助我们教师成长。纵使目前,我们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可能还处于发展阶段、待完善阶段,但能力不够和懒惰、不思进取是两回事,绝不可轻慢教育!

其次,教育不仅要促进知识的学习、品格的塑造,更要强调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发展智力的两条绝佳途径——一是劳动,一是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劳动的作用,它不只能培养品德,在从事细致劳动的过程中,能使手指的动作具有必要的配合性和节奏,且在劳动创作中能帮助孩子发展智力。虽说目前我们没办法带学生去山上植树,没办法带他们去为父母种妈妈桃子树、爸爸橘子树,但依然可以用一些手工劳动来发展孩子思维和语言修养,比如阅读《西游记》时可带领他们做一些趣味剪纸等。“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念的真谛之一。阅读涵养心灵、增多知识、发展学习思考能力、刺激智力觉醒,尤其是对于那批“不大优秀的学生”来说,阅读正是“治病的良方”。阅读的重要性怎样夸大都不过分。但是无计划、无组织的零散的阅读会沦为无效阅读,语文教师应好好思考,如何带领孩子在阅读之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除了劳动和阅读之外,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发展孩子的智力,这点在上一条建议有强调,不再赘述。

另外,教育,还需要教育者有长远的眼光。

学生接受的各教育阶段相互依存。教育者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眼前,而应关注孩子的终身成长和发展。我们作为中学教师,就绝不能只把目光投向中考,一切围绕中考去组织教育,这样教出来的只会是考试机器。最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不再热爱学习,最终丧失对知识的热望,那就是教育最大的、最不能原谅的悲哀。“种子今天播在耕耘得极好的土壤里,并不一定明天就可望发芽。今天所作的事,往往若干年后才可进行评价。”把目光放得长远些,请记住,我们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人。

把孩子当孩子来看,把孩子当未来的成年人来看。把孩子当孩子看,需要我们看见孩子们珍贵且脆弱的心灵,不要忘记我们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不妨以孩童的身份和角度去想见学生的内心。这样,就不会再为他们偶尔的顶撞大发雷霆,也不会再为他们的委屈脆弱而心烦意乱。把孩子当未来的成年人看,是提醒教育者培养的是未来的公民。不是所有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一样,我们要看得到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尊严、责任和担当。尊严意味着自强,绝不得过且过;责任意味着关心世界上的一切,绝不冷漠;担当意味着在道德上做个进击的大写的人,走向光明,而不是陷入混沌。

在读书过程中,我还得到了一些教学中的具体启示:

第一,优化文言诗文的复习策略。中考语文复习中的老大难就是文言诗文,常德地区中考考察课内的诗歌赏析和文言文阅读,为了拿到这个分数,老师、学生铆足了劲,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此上。但是机械化的背诵复习让老师和学生都叫苦不迭。如果我们能把文言诗文的复习从机械地记忆变成知识的转化,是不是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更轻松、更高效些?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学生的相关的知识量,用无意记忆去推动有意记忆的发展。目前我已经着手在做的,就是我班早自习变为课外经典文言诗文诵读时间,利用丛书的经典诵读和补充的文言文,增加孩子们理解的内容,从而把课本上文言文的记背变为有理解的阅读和有思维的分析。第二,记忆也需要情感色彩,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我们的情感联系起来之后,能减轻学生的大脑压力。

第二,撰写教育日志。在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感动、值得反思的瞬间,如果放任它从指间溜过,我们就把它还给了时间。不妨每天动笔记一记,能教会我们思考问题。

第三,为学生准备好书单。初中阶段每个年级要读的,未来十年要读的远景书单也要考虑。虽然目前我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支撑自己完成如此宏大的目标,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这件事。以后我们淮阳学子一入学,就可拿到一份供参考的阅读书目,这应该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

张晓风在《世界啊,我交给你一个孩子》中这样写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我们教师、我们学校能给出怎样的回答呢?值得深思。

《给教师的建议》阅读感悟【第五篇】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来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升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我就读本书后,如何提升教师教育素养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在本书第87篇《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作者提到,教育素养由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实验室,也即教师劳动的工艺学——创造性地积累资料、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师的语言修养三个方面构成。作者对如何具备这些素养也提出了具体的路径——阅读。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阅读什么书籍呢?

首先,我们要读学术著作。在旁人看来,语文这一学科,所有人都能教,但是大都教不好。我觉得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我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把握的不够清楚。要想教好我们所担任的学科,就一定要清楚: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知识,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入门的常识。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只是我们所具备的知识海洋里的沧海一粟。所以我们要去读学术著作,获取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自己不懂的问题可能会在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可能会在读的过程中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们要读心理学的书籍。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的教授对象——学生,这一时期的健康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发展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相适宜的教学策略、方法,这样能够有助于我们提高课堂效果。

然后,我们要读人物传记,特别是名人传记。在我们所担任的语文学科里,会学习到很多大家的作品,诸如陶渊明、苏轼、辛弃疾、鲁迅等。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些作品的主题,我们有必要去知晓他们的人生经历,所谓知人论世就是如此。

最后,我们还要读其他领域的书,特别是史学和哲学类的。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相信语文老师们随着教学时间的不断推移,越来越有这样的感触。1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就和历史关联了起来,如果不知道这一历史知识,很有可能在课堂上闹出笑话,让孩子对我们上课所讲知识的准确度产生怀疑,久而久之,会影响我们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弊大于利。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不仅让我们收获知识,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并持续影响着我们。可能我们现在看的书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并不能察觉,但一定要相信它不会白读,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透过我们的心灵,将我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明白晓畅地传达出来。所以,行动起来,阅读吧!通过阅读,提升我们的教育素养,更好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59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