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感悟【汇编5篇】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感悟【第一篇】
机缘巧合下有幸阅读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感受颇深。书中用了很多的鲜活事例及作者的亲身体会,把枯燥无味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观点阐述得明白、生动,读来倍感亲切真实、使人深受启发,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值得学习的。
首先,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没能触及人们的灵魂,没唤起他人内心深处的碰撞、变革,它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多年的经验让我窥见,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唯一的力量。所以老师,请把你美好的微笑带进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和孩子们的面前,可以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双眼睛学习知识;可以用游戏这一类快乐的方式将知识带到课堂;可以把那些一成不变的说词换成赞美的话语,换成幽默;可以把那些封存已久的各种各样的表情显在脸上。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严慈并济。作为教师要“目中有人”关怀每个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每位孩子的成长提供机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成功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教书育人者,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
第三,要开拓眼界、拓宽思路。巧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转移话题,摆脱眼前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最后,要有与时俱进的学识。有句话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杯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的“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教学。”开凿泉眼,就是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
多读书吧,读书的生活是幸福的、精彩的、高尚的,教师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应用于自身教学,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读罢此书,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努力智慧的教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感悟【第二篇】
今年暑假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书中用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阐述得很生动、明白,颇有感触。书中每一条建议就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好似一道道亮光照耀在我的脑海中,感觉眼前一亮,许多问题瞬间有了清晰的思路。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我感觉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建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体系。读一本好书更像是在和一位聪明的朋友交流,可以让我发现不足,可以让我充满智慧和力量,也可以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和感悟。
一、教师要有爱心
新时代下对教师的又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教书,还要育人。作为一名教师,要敞开心扉,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心,孩子才会慢慢释放自己,才会让你更好地观察到他的真实行为。在读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这样写到,“有些学生很长时间没有对任何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氛围,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一个好的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要关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及不同的兴趣爱好。作为教师首先把这些都了解清楚,才能在课堂上“使每个孩子的力量和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快乐”,进而爱上这门学科,爱上学习。其实成功很简单,一靠兴趣,二靠持久。让我们以爱为媒,把孩子引领到知识的课堂!
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
这本书中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在教学中我们肯定还会遇到有一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或对周围其他的人和事表现得很关心但就是不操心学习等。我们在对这些孩子感到头疼和无奈的同时,应该先想到其实有些问题就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更应该时常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备课是否充分?我们的课堂活动是否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乐在其中呢?我们精心准备的每一节课都要紧紧围绕着这样一个宗旨: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气氛热烈的课堂。
三、教师要学会宽容
这本书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读完后更让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在强调课堂纪律:上课不要迟到,迟到了要先喊报告,得到老师允许后才能进教室。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按时上课,但有些时候总会有几个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迟到。而一声“报告”则轻而易举地打破教室安静上课的气氛,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如果我们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确实是得不偿失。那为何不让学生安安静静的走进教室呢?课下再询问迟到原因或提醒学生下次不要再迟到了,这样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宽容不仅仅在面对他人时,面对自己时,宽容会使我们摆脱身心的束缚,使我们每一天身心都很自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让我们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让学生在自省中成长,不正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从教二十余年,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教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即可。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懂得:要做一名受人喜爱的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还要善于宽容学生的错误和弱点,善于赞美学生优点和长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更愿意化身为一方温和洁净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慢慢地成长为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感悟【第三篇】
“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回首杏坛耕耘三十年来的经历,不得不佩服这位乌克兰著名教育家的经典概述,我们这些教育者们要做的便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书中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事例生动,理论分析精辟。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这本书可以提供参考,对于老教师来说,能引起共鸣。众多建议中列举几条分享感悟。
“要善意待人”这条建议属于教育修养的初步常识,也是教育修养的情感问题。如何培育学生的情感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春天的早上,红日从地平线出现,他的一年级生在“美丽角”——一个很大的绿荫窝棚里迎接日出,他教导同学们看看身旁走过的妇女们的眼神,感觉她们的内心状态。一个有着蓝眼睛和淡褐色粗辫子的年轻妈妈,唱着歌儿去上工,孩子们说她是热爱生活的。另一个妇女每天拐到田野间折几枝野花,她在想愉快的事。还有一个白发妇女走来了,看看她的眼神,多么悲伤、忧愁,她在路边掐下野花,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并哭了起来,因为她的两个儿子和丈夫都牺牲了。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述,教学生们用心灵认识人,孩子们的情感“修养”就这样培育起来了。
师范毕业不久当班主任、教语文的我,尝试了这种引导模式,让学生观察校门口走过的人的表情。第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冲,孩子们说他着急去接人;第二个来的是位老奶奶,边走边抹眼泪,她那尚未出生的孙子没了……后来我当上专职美术教师,不再教学生写作文,而是教他们用画笔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几乎是大部分老师的感叹。苏霍姆林斯基向我们推介一位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他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观摩课,听者入迷,忘记做笔记。有位教师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他的回答特别精彩:“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约15分钟。”这个回答显示了教育技艺的一个奥秘,那就是阅读。我之前不间断的阅读帮助了我,得以写下教学专著《美术教学难点的确定与破解》。同时刊载其他文章,出版散文集《搁在岁月里的蝉》,用文字记载生活,实现了儿童时代的理想——当一名作家。
“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这条建议让我们认识了德米特里克这个小家伙。上法语课时他的眼睛滴溜溜的转,正在注意课桌后面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他面前摆着一个半开着的火柴盒,里面装着一只小甲虫。德米特里克关注小甲虫锯火柴盒的举动,上课便心不在焉了。对待这样贪玩的孩子,要么怒火冲天,弄哭孩子,要么没收火柴盒,没事人一样继续讲课,下课后等孩子自己来说明原因,这时候你可以听到他是如何发现小甲虫并怎么装进火柴盒里的,怎么迫使小甲虫“锯”开那所牢房。聪明的导师往往选择后者,登上童年微妙的真相之巅。
我的美术课堂中也遇到了类似的事件。上课时发现一个男生将一只蜜蜂装进笔筒里,用笔尖拨弄着玩,我不动声色的收走了那只笔筒,下课后他主动“分享”自己是如何捕捉到蜜蜂的……后来根据这个事件写了1篇随记《蜜蜂造访的课堂》发表在《常德晚报》。懂得孩子的语言,使自己保持一点儿童气质,同时又不把自己和儿童等同起来,才是上上之策。
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现在也成了我的教育信条。除了阅读《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还阅读他的其他著作,虽然我的教育工作已经干了三十年,始终把苏霍姆林斯基当做一面镜子,点燃孩子的心灵,我一直在做一颗小而明亮的火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感悟【第四篇】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
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二、做一个懂沟通的人
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埃“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
比如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石,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我们做为一名教师需要不断地终身地学习。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说自己加强要自己业务与政治的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
我们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便毫无意义,没有活力。郑杰校长在书上论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
这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吗?我认为,其实,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每天教学在第一线,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和自主改革教学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它是紧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要使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使他们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反思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感悟【第五篇】
最近再次拿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这位大教育家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深受触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提到:一个教师要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恒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读到此我开始反思自己,从教几年来真正读过的书有几本?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而闲暇时也没有拿起过书,那些教育书籍早被我束之高阁,早已落满了灰尘。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
教师不读书,就会越来越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自己淘汰自己,冷静下来一想,觉得大师的话非常有道理,从教10多年来,自己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面对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深感自己的老本真的已经不够用了。那么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让我们牢记大师的建议:书籍是教师的第一至爱。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该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