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案【实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案【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在山的那边》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扎实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训练诗歌的朗读能力,形成初步的语感。
3、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4、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理想,并培养学生面对理想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4、5位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共同的目标。(用课件打出这一句话。)
二、朗读5’
那么,处在崇山峻岭当中,几乎是与外面的世界隔绝的孩子们,他们所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家新的这首诗歌《在山的那一边》,一起来探讨他们的理想,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对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启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歌
1、课题
(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在山的那一边》,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2)、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想?(也就是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去想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因为大山挡住了作者的视线。这里就涉及到了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他在童年的经历。
(3)、作者:王家新,出生在湖北省的武当山下,在他童年的五六年里,一直没有走出那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环抱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而作为一个充满着强烈好奇心的少年,决不会满足于这片小小的天地。于是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并为着这一个理想进行艰苦地探寻,甚至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他把在探寻和奋斗过程中的所有感受和体验写成了一首诗,于是就有了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
因此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你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并培养自己为理想不懈努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就请大家把刚才找到的,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句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含义。
(4)、品味重点句子。由学生自己来找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并补充其他没有找到的。(在课件中打出全文,每一句都使用超连接,以便课堂上灵活运用。)
详细见书上的笔记。
(5)采用讨论的形式,深刻理解“山”和“海”的含义。
《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了解“山”与“海”的意象。
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
2、“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难点“山”与“海”的象征意义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我前几天翻阅过你们的军训日记,走入中学校门的你们,憧憬着美好的学习生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老师非常理解和欣赏你们,因为每个人都有梦,尤其是小时候,对未来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向往和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诗人王家新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表达的也是诗人同样的情怀。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把自己和课文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投入诗歌的意境。
二、了解诗歌,了解作者情况,解决字词。
1、简要了解诗歌及朗读要求。
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的诗是什么样子的?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关于王家新 (幻灯片)
王家新:湖北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任《诗刊》编辑。诗集有《纪念》(1985)《游动悬崖》(1997)
3、熟悉诗歌,解决字词。
a、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己试读两遍。第一遍解决字词问题,第二遍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b、教师出示课件并请同学朗读生字词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
隐秘:隐蔽,不外露。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诱惑:吸引,招引。
痴想:发呆地想。
喧腾:喧闹沸腾。
c、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
教师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 。
调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诗歌的学习有准备。
让学生有自己理解的空间。
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山”“海”的象征意义。
问题:
*山的那边是什么?请在原文中找出回答。
*你认为诗中的山和海仅指的是大自然的山和海吗?它们还蕴涵着什么意味?
*你怎样理解“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诗句? 。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四、再读诗歌,领会诗人艰难的探索、永恒的追求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更容易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阿拉文库★)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二、研习课文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问题:
1、“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3、“‘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妙词佳句赏析: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赏析: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2、“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
赏析: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
《在山的那边》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反复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3.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联想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训练中品味语言,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明确诗歌的主旨,对“山”和“海”意义的理解及哲理体悟
三、课时与教法
二课时。
1、讲授法,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品味语言。
2、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4、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
1、背景音乐《母亲教我的歌》、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U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当我们这些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资料助读
ppt投影仪展示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20xx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
背景介绍: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那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作者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他“小时候”的真实写照。他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他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作者的一生。《在山的那边》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ppt展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 诱惑( ) 一瞬间( )
隐秘( ) 喧腾( ) 痴想( )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
1)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
2)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
3)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 分四人一组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拟朗读处理方案,并说明理由。(配轻音乐《母亲教我的歌》)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6.讲讲诗歌的大致含义,并试着给诗歌列举小标题,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读者的对话。
第一节写我的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第一节写我和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对话。
第一节定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写的是象征意义的山和海。
……
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7、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四)、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 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学生研读诗歌,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2)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3)“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6)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7)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作用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三)、教师提问,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或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第五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设计者:蔡瑞丰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培养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朗读——运用“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自主、合作、探究。
3.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著名诗人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现在先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
要求 :
(1)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读准字音。
重点字词:痴(chī)想 隐秘 诱惑 喧腾 瞬(shùn)间
(2)读得抑扬顿挫。
注意诵读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
三、出示“学习菜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
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以通过朗读精彩语句来品味诗歌深意。
吟一吟:倘若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
说一说:假若你擅长积累,可以讲一个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故事。
讲一讲:或许你善于表达,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赏一赏:也许你长于鉴赏,可以多角度赏析课文。
问一问:或者你善于发问,可以 向 老师、同学质疑,请求帮助解决。
四、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可能有以下选择。
1.赏一赏。
(1)多角度赏析。
(内容)这首诗抒写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及给人的启示。
(人物)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写出了为了实现理想努力追求、不懈奋斗的“我”……
(时间)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事件)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困惑、失望和沮丧;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及坚定的信念。
(方式)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的对话。
(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也决不放弃的百折不回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法)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与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2)句子及语言赏析。
①“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赏析:“痴想”说明作者小时候总是神往于山那边的新天地,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小时的“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美妙的幻想。
②“妈妈,那个海呢?”
赏析:无限的困惑、失望、沮丧,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赏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我”的希望落空了,就连山也铁青着脸怪“我”痴心妄想。
④“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赏析:“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强调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了“我”的不懈努力。
⑤“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赏析:“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令人兴奋、惊喜。
……
2.问一问。
(1)“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
明确:即重重的困难,说明实现理想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诗人通过这个意象的设置,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
明确:山的那边是海的梦想、希望。
(3)“——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什么意思?
明确:“雪白的海潮”即理想,“夜夜奔来”是“我”对理想的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理想是我生命的全部。
3.吟一吟。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繁星》)
点拨:成功来之不易,实现理想需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冲破一切艰难险阻。
4.读一读。
(1)自由读。
(2)男女生对读。
(3)选择喜欢的小节读。
(4)齐读。
导航:读出音韵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意蕴美。
(注:括号里标注的是语气)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好奇)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向往、憧憬)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伤心、失望)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沮丧)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渴望)
(语速平缓,以儿童天真的语气读出“我”的渴望与困惑。)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肯定、坚信)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深情)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渴望、坚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深情)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坚定)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惊喜)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兴奋、欣喜)
(语速稍快,语调上扬,惊喜、兴奋。)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尝试了几种学习方法,其实,学习的方式很多,不只是今天涉及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创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好每1篇课文。
六、板书设计
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 (实)
在山的那边——海 百折不挠、必定成功
成年:感悟、坚信,信念凝成的海(虚)
资料宝藏
1.相关资源材料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根据中国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现当代诗歌也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当代诗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1949年以后迄今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一、中国现代诗歌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发展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流派
胡适是中国现代诗歌最早的开拓者,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热烈反响,白话诗很快流行,形成了一个“初期白话诗派”,主要代表作家是文学研究会成员。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刘半农、李大钊、陈独秀等与胡适一起,致力于对旧诗的否定,属于开创阶段。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则堪称新诗的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以郭沫若为代表,涌现出了一个星光灿烂的新的诗群:曾一度醉心于象征手法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狂飙”式的高长虹、柯促平,“璎珞”般的戴望舒、施蛰存,以及“湖畔”诗人、暴风雨的歌者等,带着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加入了“革命文学”的行列,致力于新诗的创造,走上了战斗的道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上述诗风不同的是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月诗派,其主要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提倡新诗格律化,影响较大。新诗进入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的《烙印》《罪恶的黑手》,艾青的《芦笛》和《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等发扬着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的诗篇特别受欢迎。接着卢沟桥的炮声迎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诗歌时代。
二、中国当代诗歌是现代诗歌的合理延伸,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风貌
1.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当代诗歌进程的第一时期。
激励战斗与建设的“战歌”和正面颂扬新社会的“颂歌”大量涌现。闻捷、公刘、邵燕祥、李瑛、严阵等一大批来自生活第一线的青年诗人和“跨时代”的老诗人郭沫若、艾青、臧克家、冯至、田间等一起演奏着新时代、新建设的交响乐章。
2.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叶作为第二个时期,是当代诗歌的暗淡期。
当代诗歌带着明显的危机进入长达十年的“文革”时期,诗与诗人同人民群众一起经受了劫难。但是地火依然运行,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流露着忧思与激愤,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3. 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是当代诗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亦称为“新时期诗歌”。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一大批经受磨难的诗人加入了“归来”的合唱,加上改革开放又引发了一场新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归来者诗群”、“朦胧派诗群”、“新边塞诗群”、“新生代诗群”以及建国前就有的“九叶诗群”、“七月诗群”,舒婷、傅天琳、李小雨、梅绍静、翟永明等女诗人的成批崛起,形成了群落众多、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的“新时期诗歌”的崭新气象。
鉴赏方法
一、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诗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袒露出来给人看,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必须经过诗人主观情感的淘洗、酿造、升华,使之充满情感力量。因此,鉴赏现当代诗歌必须首先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抒情基调和情感旨趣。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突破口。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避实就虚,咀嚼诗歌真味。
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生活图画和自然形象来展现,是以实写虚的过程;那么,阅读鉴赏时,我们就得用诗意的眼光避实就虚,慢慢咀嚼出诗歌的真味。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形象,这是诗人创作的高超本领;避实就虚,反复咀嚼又是我们领会情感美的巧妙途径。
3.由表及里,品读形象寓意。
阅读和鉴赏诗歌时,我们要学会品读形象的寓意,由表及里,探测诗人物化的情绪,领会诗歌的旨趣。由表及里,通过品读形象寓意去发掘情感内涵是领会情感美的重要渠道。
二、 展开想象、感受形象美
诗歌除了以情动人外,还以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阅读鉴赏现当代诗歌也是如此。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往往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都能让我们陶醉其中,感受诗歌的形象美。具体而言,可参考如下方法去鉴赏诗歌形象。
1. 观照背景,步入典型环境。
感受诗歌的形象美,欣赏者必须把握诗人的社会经历、气质、个性以及诗歌的社会背景,步入诗歌的典型环境中,才能准确地把握、深刻地领会诗歌的形象。以香草、美人比喻理想中的事物,古已有之,郭沫若借鉴这种传统技法,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借以吐露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形象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我们便会一目了然。观照背景,步入典型环境还能帮助鉴赏者领悟到诗作中的“这一个”形象,把握形象的独特性、典型性。只有走进诗人的写作环境,探测诗人的内心情感,步入诗歌的典型环境,才能品析到形象的差异,感受到独特的形象美。
2.调动积累,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不仅对于诗人的创造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就是说,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诗中的人。调动积累,在想象中体会形象,真是美不胜收。
3.体察物象,剖析寓意。
纵观中国诗歌形象,自然界的物象占据着显著地位,历代的诗人总是在大自然中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心志。现当代诗人承继这一传统并且发扬光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事物形象。艾青笔下的那一块“礁石”,臧克家笔下的那一匹“老马”,曾卓的笔下那一颗“悬崖边的树”,都以其生动感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会这一类形象的美,欣赏者要学会由此及彼地联想,由表及里地剖析,在体察外在形象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形象的寓意,从而领会形象的意蕴美。
三、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
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的综合美感,即它的情理交融的思想内容之美,形神结合的艺术表现之美。
1. 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由形象悟情感。
诗歌的创作,就是要能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反之,阅读诗歌时就要透过形象感悟抽象。即抓住具体的意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和品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我们只要抓住诗中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就会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神话境界,心中的美感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
2. 透析形神,体悟情理,由具体到抽象。
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从美学的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要求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发掘具体的形神中蕴涵的抽象的情理,就能品味出这首诗深邃而绵远、空灵而新颖的意境美。意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一首好诗,不论长短,只要诗人情真意挚,只要我们遵循形象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这一艺术欣赏规律,就能进入形美意足的境界。
3. 品味情境,观照情感,于客体察主体。
意境作为形象思维的特殊表现,诗人在写“境”的同时,就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情,注入了他的思想及其对“境”的褒贬态度,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鉴赏诗歌就不仅要品味其情境,更要观照诗人的情感,在客体的形象中体察诗人的主观世界。
四、咀嚼涵泳,品味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人善于熟练地运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欣赏者深沉的思考和奔驰的想象。
1. 熟悉节奏韵律,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 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
3.课外扩读材料
跨越自己
汪国真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山 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经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孩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老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会有儿子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