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范例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在山的那边语文教案【范例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会阅读赏析诗歌。
2、领会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蕴涵的意味,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法点拨: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资料助读
(一)关于诗歌
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家作品
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一、 字音字形词义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指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诱惑: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二、阅读理解:
1、诗歌的第一部分,这部分从时间上看写 我的童年时期 ;从事情上看写 我渴望海 ;从方式上看写“我”与 妈妈 的对话。
2、“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作者想去看海,但对妈妈的话表示怀疑的心情。
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手法,“铁青着脸”写出了“我” 失望、沮丧 的心情,“铁青着脸”的原因是 山色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妄想,笑我幼稚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拟人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幻想的落空,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中“打了一个零分”的言外之意是 我见到海的幻想全然落空 。
5、诗的开头两句,用了“常”“伏”“痴”三个字,表明“我”小时候是什么样的一个孩子?
我小时候是一个富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种子”是指 山那边的海 ,比喻 信念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于 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
7、诗中的“山”是指 重重困难 ,“海”是指 理想境界 ,都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和 象征 的表现手法,其作用是 形象、具体、生动,增强了内容的深度,有力地揭示了主题
8、诗中的“失望”是因为 山那边还是山 ,“这样一座山顶”是指 前面可以看到海的山顶 ,“枯干的心灵”表示的意思是 对理想的迫切渴望
9、“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一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表达了作者没有见到大海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10、“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这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表达出作者对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1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几句诗中,“枯干的心灵”比喻什么?如何理解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对理想的渴望;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1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含义?
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3、小时候爬山“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长大后,我“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你能分别用两个成语来概括这两个时期的爬山经历吗?从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个孩子?
大失所望 百折不挠 我是一个敢于幻想,充满好奇心,不懈追求的孩子
14、诗中用了两个破折号,第一个破折号的作用是 承前解释 ,第二个破折号的作用是 启下延伸 ;诗中还用了两个省略号,第一个省略了 “漫湿”后的情景 ,第二个省略了 “照亮”后的情景
15、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梦”。这个“梦”是对大海的热烈向往。请介绍一下你童年的梦,并说说怎样才能梦想成真。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第二篇】
今天,我授课的内容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 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一、导入 课文:
联系青岛的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青岛的海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在山的那边》教案
育才中学 邵长喜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
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美丽的青岛海滨,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出示目标,学生看屏幕。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得到有益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三、检查预习:
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线的字注音: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ò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间shùn
四、
整体感知:
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全诗为什么分为二节?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讨论三个问题。明确:
1、在山的那边是海。山,是重重艰难险阻;海是理想境界。
2、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的想望和困惑。“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3、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五、研读赏析
诗人的这种感情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从诗中找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全班讨论交流,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教师引导、组织、补充。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铁青着脸”是我的主观感受,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见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只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
4、“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5、“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当理想实现的时候,诗人兴奋、惊喜,一个全新的世界光辉灿烂。
在边读边议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体验与反思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生活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
学生投入的齐读最后几句诗,让
七、
作业 练习:
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
海
(理想)
板书设计 :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文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哲理,培养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朗读——运用“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自主、合作、探究。
3.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著名诗人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现在先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得字正腔圆。
学生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读准字音。
重点字词:痴(chī)想隐秘诱惑喧腾瞬(shùn)间
(2)读得抑扬顿挫。
注意诵读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
三、出示“学习菜单”,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自助餐式”的学习菜单:
读一读:如果你喜欢朗读,可以通过朗读精彩语句来品味诗歌深意。
吟一吟:倘若你爱好吟诗,可以吟诵与本文内容、情感相关的诗歌。
说一说:假若你擅长积累,可以讲一个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故事。
讲一讲:或许你善于表达,可以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赏一赏:也许你长于鉴赏,可以多角度赏析课文。
问一问:或者你善于发问,可以 向 老师、同学质疑,请求帮助解决。
四、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学生可能有以下选择。
1.赏一赏。
(1)多角度赏析。
(内容)这首诗抒写诗人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及给人的启示。
(人物)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我”;写出了为了实现理想努力追求、不懈奋斗的“我”……
(时间)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事件)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困惑、失望和沮丧;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及坚定的信念。
(方式)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和读者的对话。
(主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也决不放弃的百折不回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法)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与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尝试了几种学习方法,其实,学习的方式很多,不只是今天涉及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创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好每1篇课文。
六、板书设计
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实)
在山的那边——海百折不挠、必定成功
成年:感悟、坚信,信念凝成的海(虚)
《在山的那边》教案【第四篇】
一、词语积累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文中的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依然:依旧。喧腾:喧闹沸腾。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二、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痴想(chī) 凝成(níng) 喧腾(xuān)诱惑(yòu) 一瞬间(shùn) 隐秘(mì)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和字形四、辨析近义词痴想 幻想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但词义有所不同。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五、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上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六、文章主旨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七、文章思路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指点唤起“我”的想望。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爬过了那座山,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既然山的那边没有海,那么海在哪里呢?并以此句引出诗歌第二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诗中已经自然分层。第一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理想之海的意思。第二层,作者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怎样凭着坚定的信念,越过一座座人生之“山”,朝着理想的“海”奋进,从而表达了这样一个哲理: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八、象征手法的运用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理解时要弄清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关键是“海”与“山”,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海”,象征着理想的境界;“山”,象征着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重重的山”,说明人们起初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失所望,待到认识不断深化了,才能对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全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九、课后习题答案(一)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二)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表达了“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要追求新的天地的理想。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三)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第五篇】
1、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 :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 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 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