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精彩8篇)
一年级数学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基础数学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字、简单运算和几何图形,激发学习兴趣,增强逻辑思维。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精彩8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篇】
教学目的1.初步发展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的能力。2.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3.初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4.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单元“加与减(一)”的第六节:美丽的田园。春天到了,天气变得暖和,小动物们都出来了。有小鸟、鸭子、山羊,请同学们认真找一找图中的数学信息,仔细观察。思考两分钟。
时间到!你发现了什么?
按顺序看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有五只小鸟;岸上有六只鸭子、河里有八只鸭子;地上有一、二、三、四、五、六、七,有七只白绵羊;还有一、二、三、四、五,有五只黑山羊。我们把发现的数学信息记录下来。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思考三分钟,请按暂停。时间到,有同学这样问: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说: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动笔写一些,算一算,时间两分钟。
时间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知道树上和空中各有几只小鸟,树上有5只,空中有11只。5只比11只少几只,可以从11只中减去与少的数相同的5只,剩下的,是树上比空中少的,11—5=6,单位“只”。答: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6只。
接下来淘气出了个问题考考大家。你知道淘气列式8+6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说一说,写一写,思考两分钟。时间到,首先我们要找到8和6在题目中表示什么?8表示河里有8只鸭子,6表示岸上有6只鸭子。加可以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所以8+6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只鸭子你?说对了吗?同学们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吗?相信你可以。时间五分钟,时间到!一起看看同学们提的问题吧。“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多几句”。河里有8只,岸上有8只。8-6=2单位只。答: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多2只。。我们一起来看另一个同学提的。黑山羊比空中的小鸟少几只?黑山羊有5只,空中的小鸟有11只。列式11-5=6,单位只。答:黑山羊比空中的小鸟少6只。
三、拓展练习,加强巩固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左边的两道大题,时间12分钟。
我先看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填一填。图中有9只小松鼠、14只小鹿、17只小鸭。第2题小鹿比小松鼠多几只?小鹿有14只。小松鼠有九只。求14只比9只多几只,可以从14只中减去与少的数相同的9只。剩下的就是小鹿比小松鼠多的。列式14-9=5,单位只。小鹿比小松鼠多5只。第3题下面的列式17-9解决的是什么问题?17表示有17只小鸭,9可以表示有9只小松鼠,也可以表示游走9九只小鸭。所以解决的问题可能是:小鸭有17只,松鼠有9只;小鸭比松鼠多几只?也可能是:一共有17只小鸭,游走了9只,还剩几只?你想到了吗?自己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有同学这样问:小鹿比剩下的小鸭多几只?小鹿有14只,剩下的小鸭有8只,14-8=6,单位只。答,小鹿比剩下的小鸭多6只。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首先要读懂题目:共有12支铅笔,外面有3支,笔盒里有几支?一共有12支,去掉外面的3支,剩下的就是笔盒里的。列式:12-3=9支。第2小题。一共有11本书,外面放了4本,书包里有几本?一共11本,去掉外面的4本,剩下的,就是放书包里的。列式11-4=7本。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再见。
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习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六)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习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
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第三篇】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领域,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作了调整,保留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精编了100以内的加、减计算,提前安排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各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也作了调整,使教学内容更易为儿童所接受。
100以内数的认识不再按照数数、读写、比大小的顺序安排,而重新分成三段。第一段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结合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第二段认识几十几,结合教学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第三段教学10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这样安排,学生容易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先认识整十数,再认识介于整十数之间的几十几,可以加深对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把口算和认数相结合,可以用数的组成作为口算的基础,使口算可以进行,通过口算又可以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在这里安排的口算内容又成为两位数加、减口算和笔算的基础。
本册中安排的加、减计算只有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没有安排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这是因为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对于动笔列竖式计算困难较大,也不乐意,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思考过程比较复杂,宜于安排在笔算之后。本册中的加减口算内容又分为两个单元安排,分别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位、退位)。这样分散安排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突出了学生探索的不同重点,前者重点是感悟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减这一条重要的算理,后者重点解决加、减计算的进位、退位问题。
由于一年级下册不教学两位数的加、减笔算,就腾出了时间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和部分乘法口诀。由于用小九九表教学乘法口诀,2~6的乘法口诀句数不多,容易记忆,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也比较容易,所以安排在一年级学习是可行的。这样安排还可以使学生在同一学期学习不同的运算,增加对所学知识的新鲜感。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材安排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在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符合儿童感知事物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发展规律。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材安排的统计内容是让学生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继续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培养统计观念。
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精心选取教学素材。
供数学教学用的素材应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应该蕴含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基于这种认识,本册教材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有数学内涵的素材。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教材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中选取学习素材,例如,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生物组养金鱼的数量,认识黑板、课桌、卫生红旗等物体面的形状,统计本小组同学几种文具的个数和家中电器的件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动物运动会,小猫钓鱼等。此外,教材还开始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素材,如在商店里买东西、计算饲养场里的家禽只数、统计一个月里各种天气的天数等。这样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可以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使他们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材还注意同一单元采用的素材相对集中。如加和减(一)的主要素材是有关汽车的座位数问题,加和减(二)的主要素材是三个学生的画片张数,乘法口诀的主要素材是儿童乐园里各项活动的人数。素材相对集中,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材还注意素材的思想性,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如让学生说说家中每个人的年龄,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素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关心家人、尊敬长辈的传统道德教育。又如计算成人牙齿比乳牙多多少颗,结合场景图比较三个地方的温度,把写在毛毛虫身上的数学问题变成写在蝴蝶身上的算式等都承载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三、注意改变呈现方式。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线索,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该适应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本册教学内容的呈现一般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的过程,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主动地展开数学学习。教材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于每个领域的每堂课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探索和交流。
例如,在教学数的计算时,一般是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再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欲望运用自己的学习策略设法计算在相互交流中修正或确认自己的算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练习过程中反思、校正、提高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不同而可能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教材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有的计算内容用列举卡通人物的不同想法和算法的形式,反映教材编者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的预测,启示教师这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的计算内容不出现计算方法,只提出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怎样算的要求,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有的教学内容先扶后放,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对2、3的乘法口诀,在学生自己图列式计算的基础上示范性地出示全部口诀,而4、5的乘法口诀则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填写,6的乘法口诀就全部由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出来。
又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认识图形的过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通过观察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一个面抽象出来的,引导学生经历对积木分类分化出要研究的物体观察物体的一个面抽象出图形给予图形名称列举生活中见到的此类图形的实例的过程,由直观到抽象,初步认识这三种平面图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出来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引出三角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经历折、拼图形得到一个新图形给予图形名称出示含有此类图形的一些实物全面认识此类图形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初步认识这两种平面图形。
再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材用一系列的统计活动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知识,感受统计思想。本册教材中统计的教学重点是收集和整理数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比较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例题是统计散乱放置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三种学具的个数,以一人报名称三人作记录的方法随机统计,教材呈现了三个学生的不同记录方法,并要求讨论谁记得既清楚又方便。这样安排,在于启示教师在教学数据分享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精彩8篇)”,是学习者对数学研究对象带有感性色彩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选择有用的策略。这些数学意识从属于学习者个体,不像前人总结出来的、普遍认同的数学基础知识那么明显,但却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内容,是新的数学课程的主题。
本册教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认数单元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对铅笔、木块、小棒等实物的观察并借助计数器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安排一些用100以内的数表达交流信息的活动,结合现实情境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生活用语表示数量的悬殊情况,组织猜数游戏加深对数序和数的大小的理解。在认数和计算教学中加强了估计和估算。例如,让学生在数轴上填写整十数后看一看80接近100还是接近30?想想六十几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在学生初步理解多些、少些等词语的含义后按要求做一些选择数值的练习,这些都是以后进行估算的基础。教学加、减计算结果的.估算时,先示范65+30得九十几,然后让学生由模仿估算发展到说出下面每题的得数各是几十多,再发展到你能说出哪几题的得数比50小,哪几题的得数比50大吗?本册教材中的估算不但有序,而且量多。认数中安排了15道估算题,加、减口算中安排了7大题50小题,这些估算练习除了有助于形成估算意识、发展数感外,还有利于学生对是否需要进位、退位的把握,起到了对计算结果的预测、监控和检验作用。
本册教材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在认识每种图形时,教材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实物的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能够互相转换;还让学生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操作活动进行图形的变换,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参加统计活动,经历统计过程,在填写完统计表后,提出你从表里知道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统计的方法去解决,从统计的结果可以了解情况,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初步培养统计观念。
五、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本册教材作了如下安排:
1.改造应用题。
传统数学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不给学生提供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把整理好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是在做作业,而不是在解决问题;另外,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让学生沿袭固定的解题思路反复模仿训练,降低了开启智力的功能。本册教材对应用题作了改造,使其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部分。首先,不单独安排应用题单元,能直接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建立数学模型的,安排在引入计算内容的起始位置,既是解决问题,又使计算源于生活实际。而对求两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例题。其次,不教学成人思考出来的解题思路,在给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凭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前,教材在练习中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把公鸡与母鸡、苹果与梨排列好,让学生凭对图形的观察,填写母鸡比公鸡多几只,公鸡比母鸡少几只,苹果比梨多几个,梨比苹果少几个。到教学例题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几个时,学生就会想到把两种花片排一排的办法,进而发现在排好的花片中,一个蓝花片对着一个红花片,最后剩下5个红花片,于是建立数学模型13-8,把现实问题抽象成了数学计算题。最后,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用图画、对话、表格等形式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而其中许多题目需要学生从反映生活实际的画面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这就是在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做作业。
2.安排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实践活动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我们认识的数中安排学生到校园里看一看、走一走、数一数,用数来描述景物的数量,描述一段距离的长度。认识人民币的教材是以购物活动为主线编写的,在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购物活动,经历付钱、找钱等购物过程,产生对购物的体验。假日小队和快乐的队日活动都用情境图展现内容丰富的小队活动场面,前者在教材中用文字表达了9条信息,提出了5个具体问题,后者只用文字表述3条信息,提出1个具体问题。教材如此安排,很显然不是把这两次活动设计成综合练习,而是启示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此外,本册教材还十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和对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品格等方面的培养,从更高的层次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第四篇】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将相邻区域的小圆片的个数相加。
2.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3.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
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磁性黑板、三角盘、翻转片、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2.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11-5=()。
三、探究。
1.题6: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探讨:这样摆可以吗?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2.检验:4+3=73+5=85+4=9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略。
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第六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第七篇】
《组织比赛》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
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过分类、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等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用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形式呈现数据;进而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这与象形统计图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另外在对统计图的分析中,学生通过阅读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同时,也为后续学习相关的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依据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较差,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可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因此,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激趣法、鼓励探索、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我把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活动,并以奖奖品的形式激励学生,同时也为课堂的练习作铺垫。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安排了以下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为了让学生乐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一段动物奔跑的视频:“这些动物跑得真快,它们想去哪呢?哦,原来在大森林里狮子大王组织动物们进行运动比赛,动物们都赶去参加!你们也想去看看吗?”我顺势引出课题:组织比赛(板书)。
(二)参与操作,体验过程。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三个活动来完成。
活动一:数一数,填一填——收集整理数据。沿着新课导入所创设的动物组织比赛的情境:“动物们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跑步,也有的喜欢拍球!哎,狮子大王可头疼了!到底组织什么比赛呢?”我引导学生说出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动物最多就组织哪一项。我出示统计表,指导学生根据课件填写,喜欢哪一项比赛的小动物有几只,就在下面的()里填几。观察统计表,比较后得出喜欢拍球的小动物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让学生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并经历数据分享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精彩8篇)”,涂一涂——认识条形统计图。这时,我说:“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能让狮子大王一眼就看出喜欢什么比赛的动物最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注意力又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接着出示条形统计图,指出----“这是条形统计图”(板书),并让学生观察,并明确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1。我一边讲解一边根据统计表来示范完成条形统计图中的一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完成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一眼就看出喜欢拍球比赛的动物最多,“狮子大王”就决定组织拍球比赛。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分析条形统计图。现代教育论认为,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数学中提出问题,在经历数学中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形成技能的方式。我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想一想并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再请学生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开展比赛,反馈深化。
首要教学原理指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对低年级儿童来说,适宜的方法是把问题情趣化,生活化。因此,我请孩子们进行拍球比赛,先提出这样的比赛规则,根据比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学生通过拍球——数数——记录——完成统计表等学习活动,收集整理数据,并完成手中的条形统计图。我根据条形统计图,宣布比赛的冠军。再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这一环节中我紧抓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巩固,加以拓展。
1、体会生活中统计的广泛应用。我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问题要用统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我就地取材,进入下一个练习。
2、统计课堂评价情况,应用提高。“这节课哪个小组表现得呢?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奖品,完成条形统计图。
3、调查最爱看的动画片。我让学生观察“最爱看的动画片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对统计的认识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五)互动评价,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一位数学教学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所以,我继续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请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什么活动,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课本第85页的条形统计图。
四、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重点,又击破难点。纵观整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我立足发展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一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第八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将笔算除法三个核心版块分布在二下、三上和四上进行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三课是二年级下册《分苹果》、三年级上册《分桃子》和四年级上册《买文具》。
本课教学属于承上启下的衔接桥梁,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竖式格式的初步认识,具备了被除数是整十整百的口算经验,教材注重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主张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计算。在处理竖式计算教学时,都以口算为基础,重视展示学生探索算法的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还注重从问题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经历直观的操作过程中,理解算理,抽象算法。
考虑到分桃子不利于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竖式,故本课将学习的情境设计成为“分小棒”。
教学目标。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不比除数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算理,掌握竖式的列法及商的书写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