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29篇
通过具体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其应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否熟练运用?以下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相关内容,供大家借鉴参考,感谢支持。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
(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自主发觉乘法安排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视察、分析、比较,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实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欢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乘法的安排律。
教学难点:
乘法安排律的应用。
教学打算: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英勇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驾驭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推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宗明义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觉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依据乘法安排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安排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实力很强,但对乘法安排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安排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安排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假如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究竟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觉。(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的确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全部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全部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觉,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视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慧,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安排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安排律的意义。)
师:假如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安排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安排律,的确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安排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安排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验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觉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安排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安排律,看到乘法安排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驾驭乘法安排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实力,并渗透从特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别的相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验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觉的过程,是在详细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验和体验学问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须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别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终由学生通过视察、探讨、发觉、归纳总结出乘法安排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干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感悟发觉,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验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觉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意合作与沟通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殊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与补充,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安排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安排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胜利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36页内容,和练习四的第题。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第一小题,右边的两组做第二小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37+9×63
9×(37+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这两道题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
9×37+9×63=9×(37+63)
(3)命名猜想。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板书:猜想)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看到这幅图画,你想提什么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
(1)谁能估计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他的估计是否正确。
(3)(谁来汇报自己的算法)出示两种不同的算式6×9+4×9和(6+4)×9,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板书:举例)
把自己举出的例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等号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可举三个例子)
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与结果不一样的例子?能不能举一个这样的反例。
(3)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同学,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
(3)刚才我们举了很多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把乘法分配律表示出来呢?四人小组商量一下,这个算式看起来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等号左边表示什么意思?等号右边表示什么意思?大家说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述,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通过大家的表述总结出来的,谁能给大家读一下。
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哪里应特别注意?
请看黑板上的等式,这个等式从左到右成立,反过来从右到左呢?也是成立的。
三、探索发展,应用规律
(1)、我们发现了乘法分配律,那么它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帮助呢?(板书:应用)(学生举例说)
(2)对,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请同桌合作研究下面这些题目怎样计算比较好?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题。
(80+4)×2534×72+34×28
(完后让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重点说这两题都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刚才这两道题比较简单,大家做出来了,现在我出两道比较难的,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出来,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下面这两道题目,怎样简算?
38×29+3843×102
(4)、小结:通过研究,你认为怎样的题目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如果遇到像刚才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把它稍做变化,再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巩固练习,解决问题(我们刚才发现认识了乘法分配律,老师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我们来做练习。)
1、请大家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_里填上适当的数。题和前面几道题哪里不一样?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2、大家请到数学医院,帮老师判断对错。
3、完成连一连。(给一分钟思考时间,然后抢答)
4、完成填一填。(这道题我找表现最好的小组来开火车)
5、应用题(请大家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练本上独立完成)
五、全课小结
请你选择一个最能代表今天研究成果的。算式,说说我们今天研究了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呢?
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总结、应用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今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去研究其他的数学知识。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包括公式);
技能目标:
(1)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算式的推导
(2)初步明确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算理
(3)培养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利用乘法分配律熟练地进行算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全班同学穿着整齐的校服,显得特精神,这套校服是今年刚发的吧,你们知道它们要多少钱吗?我告诉你:每件上衣50元,每条裤子40元。(出示板书)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全班的校服费要多少钱?谁能把它编成应用题?
一生编题。
师板书例5: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50元,每条裤子40元,买这样的47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指名一生列式,师板书:
(说说式子的意思)(还有不同算法吗?)
(50+40)×4750×47+40×47
=90x47=2350+1880
=4230=4230
师: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它们的结果相等。(板书=)
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
1.完成口算(小板书)
(8+9)×5=8×5+9×5=
(6+4)×10=6×10+4×10=
发现得数相等。
2.猜一猜:右边的得数会是几?(小板书)
(3+5)×6=483×5+4×5=
(7+2)×9=817×9+2×9=
(3+6)×3=273×3+6×3=
3.发现问题
师:你为什么能够算得这么快?
生:我发现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相等。
师:是这样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一切数学知识来源于发现问题,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有所成就在于他善于发现问题。看看今天我们的同学发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知识?
三.抽象概括,验证规律
1.抽象概括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样相等的?
指名学生,说充分。
(2)完成填空:P97小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再把两个积。
(3)得出公式:(a+b)×c=a×c+b×c
2.验证规律
(1)回忆怎样验证(举例子)
(2)小小组相互验证:选组长,一人举例,一人计算,一人汇报。
(3)汇报。认同规律。揭题。
四.巩固与应用
1.试一试。多媒体。P97
2.课后练习1。
3.课后练习2,判断题,多媒体。
4.用两种方法计算下题,比较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13×68+13×1213×(68+12)
170×4+30×4(170+30)×4
125×(8+4)125×8+125×4
五.课堂总结。
今天的问题解决了什么知识?公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用?
六.课堂作业本。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目的要求: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育点:
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从而乐于探索。
教学准备:
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5×4= 125×8 = 25×9×4= 18×25×4=125×16= 75+25= 89×100= 268×56+256×44= 要求学生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简算过程;最后一题,学生不会,师快速口算结果,形成悬念。
2、谈话导入
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能否发现乘法还有没有其它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这是工人师傅,为立新幼儿园厨房的某一墙面镶嵌的`瓷砖。
引导:
(1)先估算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验证估算的结果。
(3)回报验证的方法和结果。
(4)比较算式及结果的异同。
2、师举例让学生验证是不是也有其特征。(40+4)×25和40×25+4×25)
3、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计算后,观察比较:
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左边、右边有什么共同特点?每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两边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能回答:
(1)两个算式:左边都是三个数,并且是两个数先加,再和另一个数相成;
右边都是两边相乘,中间相加,并且都乘以同一个乘数。 (2)每个算式: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是这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结果:左右两边的结果相同
4、学生举例验证。举例后交流,注意: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5、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a + b)×c = a×c + b×c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6、寻找简算原因: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能否简便,比较上面两个算式,看哪边的计算简便,为什么?
7、试一试
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80+4)×25 34×72+34×28
(做后说做题依据及为什么这样简便?)
三、课堂总结
谈收获。这节课,通过探索你发现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计算简便?比较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异同。
四、练一练
1、判断
(1)(20 + 4)×25 =20 ×4 + 4 ( )
(2) 35×(2 + 20)=35×2×20 ( )
(3)(80 + 4)×125 = 80×125 + 4×125 ( )
2、填一填
(1)(10+7)×6=□×6+ □ ×6 (2)8×(125+9)=8× □ +8×□
(3)7×48+7×52=□×(□+□)(4)25×(4+8)=□× □+□×□
五、六、拓展
思考、讨论:
(1)68×101= (2)98×99 + 98 = (3)189×98 — 89×98=
(讨论后,下节课向老师汇报,不明白的下节课一同研究)
板书: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
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
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
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
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游戏激趣
1.比赛热身。
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
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
(1)9×37+9×63 (2)9×(37+63)
2.评出胜负。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
预设
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尤其是××,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热身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简算方法,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了情感铺垫。
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课件出示例7。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请在情境图里找一找。(出示情境图)
(2)把相关信息组织起来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并口述出来。(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3)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板书。
引导各小组汇报解题方法,并说明这样解题的理由。
解法一 (4+2)×25
=6×25
=150(名)
(4+2是求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再乘25就求出了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法二 4×25+2×25
=100+50
=150(名)
(4×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2×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2.观察算式,探究发现。(见课堂活动卡)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
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前面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掌握是比较牢固的,而对于一些有规律的数字也只是进行简单的竖式计算,没有发现有些数字相乘之后积的特点,没有发现简算的意义。因此,要让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出简算的必要和方便,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2、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 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第2、4、5、6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采摘园图片。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出示
60米 30米
20米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 ( )米
20米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 )米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字母表示为(a+b)×c=a×c+b×c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过程,教师大屏幕演示。
(四)借助图形,拓展模型。
1、采摘大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30米,问:原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多多少?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算一算。
反馈交流: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我们可以把所求问题想象成是两个长方形,沿着宽重合,然后求出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大屏幕演示。
2、20×60-20×30=600与(60-30)×20=600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个新规律呢?
师板书:(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页例3.
【教材与学情定位】
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导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提炼,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
×14
100 25×4
25 25×1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 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
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现在还想等吗?
15×12=(10+2)×25=10×15+2×15
23×14=(10+4)×23=10×23+4×23
16×25=(10+6)×25=10×25+6×25
生:相等。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导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习题目,(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屏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想等?引导学生发现,屏幕红色字体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设计意图】
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仿制,说明这个内容孩子们真的掌握了,明确了,可以使用了,意思能够说明白了,但是仅仅是不能语言描述而已。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导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屏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 )
(2)(13+79)×12=13+79×12 ( )
(3)(34+61)×43=34×61+43 ( )
(4)(2+4+3+1)×5=2×5+4×5+3×5+1×5 ( )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判明乘法分配律易错题目的认知,避免今后的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5、情景剧:生活中的握手问题:
两个学生到老师这里来看望老师,进门需要握手,通过握手分别对以上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对,把知识做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设计意图】
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如何更加有效地突破其难点,设计一个小情景剧,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算式才符合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你会应用了吗?
师:透露个小秘密,这是我们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距离我们还很远,而我们却掌握了这个规律,最后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6+4)x 3= (8+2)x2=
6x3+4x3= 8x2+2x2
口算得数。
提问:第一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行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第一行的题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第二行是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2.揭示课题。
像上面这样每组题里,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后再相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2)学生回答是怎样计算的,老师板书出课本上的两种解法。
(3)提问:这两种算法求出的都是什么?所以结果是怎样的?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5+3)x2=5x 2+3x2]
这个等式里左边是怎样的算式,右边是怎样的算式?
指出:这个等式左边是两个加数5与3的和同2相乘,右边是
把5与3分别同2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2.题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88页中间的题组。
提问:第一组左边是哪两个数的和同几相乘?右边是哪两个数与哪个数相乘的积相加?第二组左边怎样?右边呢?第三组呢?
(2)让学生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在课本上o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o里板书等号。
(3)提问:第一组里两个数的和同5相乘,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怎样?[板书成(12+8) x 5=12x5+8x5]第二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和特点?(仿照板书成第一组的形式)第三组呢?(仿照板书成第一组的形式)
3.归纳乘法分配律。
这三组算式里,每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从这些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总结乘法的分配律,说明这也是乘法运算里的一条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乘法分配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表示上面的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这样表示: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板书:(a+b)xc],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结果不变。[板书:=axc+bxc]
追问:这个字母式子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定律?你能看着这个式子说说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字母式子上连线,使板书成为:[(a+b)xc=axc+bxc]] -
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这样表示,把(a+b)xc的因数交换位置,就是cx(a+b)=cxa十cxb。(板书)
追问:左边括号里的两个加数都要和哪一个数相乘?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l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行间指导。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情况,老师在方框里板书合适的数。
结合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都填的是27为什么第2小题都填747(说明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的因数相乘)
第3小题是怎样想的?(在算式上用弧线连结16和8、23和8。)
第4小题为什么把39写在括号外面?(说明39是左边相同的'因数,提在括号外面)
第5小题是怎样想的?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老师行间辅导。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情况,老师在o里板书合适的符号。
3.练习十八第1题。
提问:怎样用两种方法计算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先让学生按先求一行的个数,再求一共的个数列式计算。再让学生按颜色分别求出白色和红色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再求一共的个数列式计算。
学生口答两种方法的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这两种方法求的都是什么,结果怎样?这两种方法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在算式间板书等号)
第一种方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方法呢?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结果怎样?你能根据图上的计算,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4.提问: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分配律?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乘法的分配律?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2题填在课本上,老师行间巡视。
练习十八第3题做练习本上。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十3)4 54十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十3)4=54十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十7)6 186十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十9) 20xx十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 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 c=ac+bc
等号左面(a+b) 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十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一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以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以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二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以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以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步骤的观察、猜测、比较、概括,引导学生自己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
2.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其数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拟定自学提纲 自主预习
1.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24页情境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教师把这两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究一辆大巴车和一辆中巴车在济青高速上相遇的问题继续探索乘法运算的规律。
2. 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运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方法,通过自主解决上述问题,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会用自己的话表述,会用字母表示。
(2)乐于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困惑、体会与大家分享,乐于与同学合作。
教师引导:有信心达到这两个目标吗?(有!)
老师的指导会对你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请看自学指导
3.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4页到25页第二个红点前的内容,重点看图上同学的对话。思考
(1)如何求济青公路的全长,有几种解法,如何列式计算。
(2)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猜想?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5分钟后汇报自学成果,看谁能独立用多种方法解答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并能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4. 学生按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汇报交流 评价质疑
调查学情: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放下。
1.小组交流: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困惑和体会,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班内汇报:师指小组选代表按顺序汇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其余同学随机质疑、补充。
课堂生成预设
(1)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教师追问:第一种算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种算法呢?
预设一:先算两辆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预设二:先算大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中巴车2小时共行多少千米,再算两辆车2时共行多少千米。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2)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
=20×2
=40(千米)
110×2-90×2
=220-180
=40(千米)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两种算式的意思么?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求大巴车1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2小时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求出大巴车和中巴车2小时行的路程,再求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的路程。
(3)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一:第一种算法是先加(或减)再乘;
预设二:第二种算法是先分别相乘再加(或减),但计算结果相同。
(4)据此,你有什么猜想?
预设: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5)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
(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学生观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比较。
通过观察,有何发现?引导学生回答
举例验证:(125+12)×8 = 125×8+12×8
(40-4)×25=40×25-4×25
(8+16)×125=8×125+16×125
(80-8)×125=80×125-8×125
(6)通过验证,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你会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三、抽象概括 总结提升
1.通过以上研究,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课堂预设
预设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预设二: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结果不变。
预设三:两个数的和(或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
预设四: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a± b) c=ac±bc
2.如果是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这个规律还存在吗?你怎样验证你的猜想?
课堂预设
举例验证:(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教师总结: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将乘法分配律适当拓展
3.在记忆这个规律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乘法分配律,避免常犯的错误。
课堂预设
预设一: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要乘括号外的数。
预设二:括号里的数必须是相加或相减,如果是相乘就不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三:这个规律还可以倒过来看。
教师追问:怎样倒过来看?
预设:几个数都乘同一个数,再相加或相减,可以先把它们相加或相减,所得的和或差再乘这个数,结果不变。
四、巩固应用 拓展提高
教师引导:怎么样?学会了吗?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1.考一考(课件出示第26页第2题)
(1) 指4名学困生板演,其余同做在练习本上。
(2) 展示不同答案:谁的答案和板演者不同?请到黑板前展示出来。
课堂预设:(以第一题为例)
(80+70)×5 ( 80+70)×5
=80×70+70×5 =80×5+70×5
2.议一议
(1)你认为谁的答案对,为什么?谁的答案不对,为什么?
(2)第一种答案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相乘了,不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错了;第二种答案符合乘法分配律,所以是正确的。
(3)用同样的方法评议其余3题。
(4)同桌互改
(5)统计错题情况,让小组代表说说错误原因。
(6)学生各自订正错题。
3.全课小结:你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课堂预设
预设一:我知道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预设二:我又体验了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预设三:我感受到我们山东省的交通真是便利,作为山东人我感到自豪!
五、当堂训练
1.出示课本第26页第3题
2.《新课堂》第17到第19页信息窗2第1课时内容。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还满意吗?谈一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分配律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大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
(110+90)×2=110×2+90×2 (110-90)×2=110×2-90×2
验证
(125+12)×8 = 125×8+12×8 (40-4)×25 = 40×25-4×25
(8+16)×125 = 8×125+16×125 (80-8)×125 = 80×125-8×125
结论:用字母表示:(a± b) c=ac±bc)
(2+3+5)×4=2×4+3×4+5×4
(1000+100+10)×3=1000×3+100×3+10×3
拓展:多个数的和(或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a+b)×c = a×c+b×c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容易混淆,特别是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73+2713810089125
100-64641(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20xx=2000+□
(300+2)43(2000+3)14
=300□+2□=2000□+□□
订正时说明根据什么填数。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同学们踊跃举手,如填上48,老师会迅速得出4896,填上72,得出7344
老师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反馈: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19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0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 B
(2+8)5 25+85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 +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 648+368
(28+32)7 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 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把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预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 73)×8 40×9 40×1 14×(10 2) 10×6 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 5×80 (1250 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习: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假如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习学生从而得出: (a b)×c=a×c 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 2)×43,102×(40 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 9×63
=9×(37 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 、×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 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习 下载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 25)×2=□×□ □×□
8×47 8×53=□×(□ □)
3×6 6×7=□×(□ □)
8×(7 6)=8×□ □×□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32×(48+52)
(2)(24+8)×824×5+24×8
(3)20×(l+15)0×17+20×15
(4)(40+28)×540×5+ 28
(5)(10×125)×8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②(28+42)×(28+29)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①(a+b)×8②(a-b)×(8+8)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②10+5×8+5×9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 8)×2535×37 65×37
32×(200 3)38×29 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2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
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15×25×4=1500
(3×5)×4=60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挂图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探索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
2、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猜测法。
2、验证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2745= 8(725) = 3425=
(二)学习新课。
1、师:学校在假期位每个班级的墙上都铺了瓷砖,咱们现在估计咱班东墙和北墙一共铺了多少块瓷砖,好吗?
2、学生汇报:有的'说100块,有的说90块。
3、详细汇报
生1:我将瓷砖分成两部分,两部分的和就是瓷砖的总块数。列式是69+49=90(块)
生2 :我也发现有90块,因为有10行瓷砖,每行9块。
生3:那么是不是说明69+49=(6+4)9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吧。
4、请大家观察这些例子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
生1:从左到右是相同因数乘不同因数的和。
生2:从右到左是相同因数分别乘不同的因数,再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5、师:我们把乘法这样的规律叫乘法的分配律。如用A、B、C
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6、(A+B)C=AC+BC叫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35(2+5)=352+35( ) (43+25)2=( ) ( )+( )( )
2、拓展练习。
运用学的规律,将计算过程变得简便些。
201950= 632547=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会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吗?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练一练第2、3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6
教学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7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
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8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
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29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8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初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计算与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
通过实际题目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在计算、观察以及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比较中,内化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解答一些题目。
2、板书课题。
回忆。
二、复习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1、练习五第1题。
⑴引导学生观察看图。
⑵思考: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⑶指名汇报,并说说这样计算的依据。
⑷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练习五第2题。
出示16401
(30+2)15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算法。
出示10323
125(8+16)
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算。
看图,弄清图意。
思考。
列出两种算式进行计算。
汇报,说出计算的依据,明确乘法分配律的实质。
练习。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练习。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三、学习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
1、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第3题。
⑵你发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吗?
⑶与刚才我们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五第4题。
出示:12(40-5)
3598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第2题的计算方法。
3、练习五第5题。
⑴指名读题。
⑵解答第一个问题。
⑶解答第二个问题。
⑷小结:这一题是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分组计算一组题目。
指名板演。
观察,交流发现的规律。
与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比较。
计算。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读题。理解题意。
练习。反馈
练习,列出不同的算式。比较。
四、小结作业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的表现怎样呢?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练习五第2、4题中剩下的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