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敬畏自然精编教案【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1424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敬畏自然精编教案【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中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优秀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3、理解本文题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学习反问修辞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常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课文的作者却主张“敬畏自然”(板书课题),对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惧,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你站在哪一边?且看课文为什么主张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呢?

二、学习字词

蓬(péng)蒿(hāo) 咫(zhǐ)尺(chǐ) 狼(láng)藉(jí) 呐(nà)喊(hǎn) 相(xiāng)形(xíng)见(jiàn)绌(chù) 精(jīng)巧(qiǎo)绝(jué)伦(lún) 美(měi)味(wèi)佳(jiā)肴(yáo) 鲲(kūn)鹏(péng) 混(hùn)淆(xiáo)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呐喊:乱七八糟

自不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相形见绌: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不如。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不可思议:无法想象,难于理解

三、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思考:1、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的论述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二)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

规范:作者的观点 P89最后一段

3、归纳本文行文的特色:

(1)总的概括与具体的展开相结合

(2)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

(3)议论性的散文,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有论点、论据、论证,但显著的特色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和感情色彩。

四、问题探究

(一)“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1、“敬重”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2、畏惧是不是意味无所不为?

3、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

4、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二)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讨论

(三)“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不存在?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都是拟人的手法

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的杰出的作品之一”

这也是用拟人的手法,有生动形象亲切的关系,宇宙智慧与人类智慧成为相对的两个概念,二者具有可比性。

五、作业

搜集资料(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提问练习一

二、结合富有哲理的语句,深入理解课文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浪迹斑斑的矿空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三、学习反问的修辞方法

1、什么是反问?

2、梵文的作用?

3、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表达效果的不同

(课后练习三)

四、作业

《敬 畏 自 然》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 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1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敬畏自然》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敬畏自然的含义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兼有文学性的含义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鹏 斥安鸟(yan) 蓬蒿(hao) 咫尺(zhi) 狼藉(ji) 相形见绌(chu)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雄伟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大海,美丽的花园,。无不为人们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聪明,最美丽,最富有灵性的人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繁衍、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积累字词(见书)。

2、自读课文,初步交流读课文的感受,并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题,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作者的观点: 课文最后一段。

过渡:这一观点是否在课文一开始就提出来了?(学生回答是在结尾提出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进而提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又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呢?我们一起分析课文结构和内容。

四、合作探究,把握文意:

1、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学生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明确: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从人类征服自然开始谈起。

第二部分(2—10):作者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以及两者的关系;论述宇宙的生命。

第三部分(11)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

2、逐层分析:

第一部分: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第一层(2—7):着重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以及两者的关系:

第2—4段着重谈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找出理由来,并读一读):a、即使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 b、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 c、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 d、作者推断,“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互相补充。

五、学习课文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一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六、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五、小结

这是1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敬畏自然》教案【第四篇】

一、根据课文,在横线上给拼音写汉字,在括号内给汉字注拼音,并解释底下加横线的字词:

萧(sè)和(xù)干(hé)吞(shì)张(qiān)

荡(yàng)(luǒ)露无(yín)边(yuán)崩(ta)

1(mián)延不绝(hǔn)然一体沧海桑田: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本文是报告文学,详细报道了罗布泊消失的过程、结果和原因。

1、看课文回答:罗布泊位于,它原本有的美誉。

2、填写下表,了解罗布泊消失的过程和结果:

罗布泊的环境变迁情况和过程

变化项目从四世纪至上世纪80年代(叙说顺序:顺序)

原本后来

气温变化

河流长度流量变化

牲畜种类数量变化

禽鸟种类数量变化

植物种类数量变化

胡杨长势的变化

人类居住状况

劳作方式变化

水域面积变化

耕地面积的变化

沙漠化的进程

3、课文在描述和说明罗布泊的今昔变化时采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

(1)判断下边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且说说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修辞:作用:

(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修辞:作用:

(2)请从文中分别找出一个采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语句:

摹状貌

列数据

作比较

举例子

4、课文分析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作出归纳。

5、请简单归纳塔里木河两岸动物、植物减少、死亡的情况,并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6、作者在报道了罗布泊干涸的过程和原因后为什么还专程去考察和报道当地防风林、胡杨林的退化死亡现象?

7、读课文的最后三段,思考、回答问题:

(1)为什么在说完罗布泊的消逝之后,还要提及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的悲剧?

(2)这是什么写法?

敬畏自然教案【第五篇】

教学意图

《敬畏自然》一文是对大自然、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与思考。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进行了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告诫人们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文章富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极富意韵,所以本课应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整体把握课文时应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具体研读课文时力图透过情景教学法、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来理解文本,巩固知识、培养潜力,体会作者深邃的忧患意识,认识自然,爱护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潜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潜力。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教学实施

一、创设槽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

(一)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播放轻音乐)。

(二)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神州六号发射场景……

(三)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非典,禽流感……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给以评价: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阅读本文后,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职责。

二、整体感知,台作探究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与同桌相互交流识记,如: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2,反复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划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个语段或句子点明了此观点

明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点明观点的部分是最后一段。

(2)大哲学家康德以前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当你凝视着灿烂的星空,当你与花相视、沉浸在“人花相视久,无语醉初春”的境界,当你为少女那无以言状的美而怦然心动,当你为生命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惊奇的时候,难道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没有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和敬畏的情感吗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样貌的呢

明确:作者眼中的大自然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

(3)为什么要“敬畏自然”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孕育生命的组成部分,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人类却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其实,自然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也是自然的一个要素。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意,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例: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灾难,危及人类自身。形象地

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4)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理解:此二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5)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6)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学生齐读这些句子,再次品味语言的形象性。

四、质疑思辨,拓展研究

(一)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作者的文章就处处洋溢着思辨的火花,那么你敢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吗

教师相机启发或引导:

1.如果说至今人类的成就(一万年后)还是可笑的,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2.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3.我们对自然正确的看法应当怎样

4.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自然界有目的吗

5.人类有好有坏,大自然是否也一样那么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二)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参考:

1.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2.地球是万物之母,无论什么降临在地球身上,也将同样降临于地球的孩子的身上,我们就应明白地球不属于人类,而是人类属于地球。

3.自然界的法则不是竞争,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合作、节俭和艺术性;作为人类,我们伟大之处与其说是我们能够改变世界,还不如说我们仅能够改变自我。

4.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的眼泪,不是我的眼泪,更期望不是地球母亲落下的最后一滴带着绝望的泪!

5.爱护这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五、小结

这是1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就应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由引论到本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本文的语言也极有特色,富有文学色彩,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洒脱峻丽,读来爽心悦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7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