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经典教案精选5篇
通过对马的描绘,揭示了人才的重要性与环境的影响,强调了识才和用才的智慧,反映了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渴望与珍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马说》经典教案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马说》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
pián
槽cáo枥lì
才美不外见xiàn
邪yé
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
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
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本文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
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本文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观点:假如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充满自信,积极为自己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偶尔也会碰壁,但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态,不气不馁,即使官位低也要饱含热情造福一方人民,而不是怨天尤人。
八.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一)论述中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命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二)伯乐、千里马、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九.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十.作业布置
1.生字及其注音、重点词语及其解释各3遍。
2.假如你是文中的前里马,你会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日记本上。
《马说》教案【第二篇】
安徽省当涂一中陈帆邮编243100电话0555---6726918
[学习重点]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 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1、马年说马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 求仕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感叹
贞元19年
(803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于824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三)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善辩—有观点“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龙说》(君臣关系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五)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古今词异义表
词语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意义 今
古
古意今已不用------祗骈槽枥石
通假字-----祗同只食同饲见同现邪同耶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食1食4---shi吃食2食3----si饲
虚词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练习:
而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食之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1、不以千里称也2、策之不以其道
也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六)课文学习指导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不知马----“食马者”----
(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知马
害了马----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课外拓展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1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作者邮箱:
语文马说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及“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重点句子,能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4、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
重点
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重点句子,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
难点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才观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与导学:
1、重点字词
①生字:骈pián死 槽枥cáolì 食sì马者 不外见xiàn
②词义:只辱 于 骈 骈死 或 尽粟
食 马者 是 马也 虽 有千里之能 外见 且
与常马等 安 求其能 策 之不以 其道
执 策 而临 之 无马邪
③一词多义:食、以、之、其、策(语文书p16—17)
④、通假字:《三级训练》p10 六2 (2)练习
2、朗读课文至熟,初步疏通,注意语气词“也”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孟郊齐名。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说”的文体特点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注意句读,小组交流并解决生字词、词义
2、疏通课文,难点句子,疑难点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好
3、讨论: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②、千里马的命运如何?遭遇怎样?“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那些?从文中找出来。
③、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千里马比喻什么?伯乐比喻什么?食马者比喻什么?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⑤、文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现文章的主旨?
⑥、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三、精讲释疑
解决自主合作问题
1、略
2、注意重点句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
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排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结合文后练习四)
3、讨论:
①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千里马的命运只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④、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⑤、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凸现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愤懑与不平,对统治者不能知人善任的嘲讽与鞭挞。
⑥、作者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主要是因为:作者长期不得志,屡遭贬谪,而且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是封建社会的一大弊端。
四、目标达成练习,三级训练,(P9—10第六大题)
五、归纳总结
1、文章结构:(1——)正面提出论点,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2——)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2、写作手法:托物寓意(教参p42)。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人才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直接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与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文章生动形象、含蓄深刻,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成功的作品。
六、延伸迁移
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在封建时代,如果没有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伯乐,确实什么样的人才也会被埋没。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伯乐的作用?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金子。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事,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七、布置作业:1《三级训练》2背诵课文并默写
板书设计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论点)借马论人
辱
名马(现状 反证 )压抑人才
骈死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结论)埋没人才
马说教案【第四篇】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语文马说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2、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3、学习运用对比描写。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欣赏马的美德与美丽
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并试写
一、导入新课
以一组马的图片导入,请说说马给你的印象?
今天的课文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马。
二、朗读感知
本文是1篇科学小品文,但是运用了散文的语调。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
2、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小组接龙,每人找到一种,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特点)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活动研讨
1、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请用句式“我愿意做马,因为。”(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小组活动:当 马遇到 马 以文中各种马的?
四、拓展练习
来看看字典中马的解释: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
你觉得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课文用了什么办法来把马写得生动形象呢?
将马与好几种动物进行了对比描写。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引入平实性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的概念。
根据课文内容,试着用对比的手法与散文的语调来改写字典中的解释。
五、作业布置
1、用对比描写改写字典中虎的解释。
2、课外阅读周涛散文《巩乃斯的马》,感受飞奔的马,做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