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马说》教案【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88274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马说》教案【通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马说》教案【第一篇】

开篇即作惊人语,然而话出有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让人不禁一愣:“伯乐早已入土为安,千里马不是仍然常见吗?”接着释疑,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伯乐不常有”,很多千里马并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和普通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全文仅有178字。然而说理透彻。先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稍作解释后即进一步论证:一、能者多食。食马者不按照它日行千里的能力,而是依据喂养普通马的惯例来喂养千里马。千里马的温饱都成问题,何谈日行千里呢?二、食者少智。食马者不懂如何驱使、喂养、理解千里马,使得千里马不成其为千里马。

写人只需一句话,然而形象逼真。“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面对着千里马发出“天下没有千里马”的感慨,真正是目中无马,其自矜、自满、自大、自得、愚蠢不言而喻。

议论只用一设问,然而一针见血。“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真正没有的是千里马吗?真正没有的是一双识得千里马的慧眼呀!

《马说》似写千里马,然而话中有话。千里马诚然不幸,未能展现自己日行千里的本领,屈死在奴隶人之手。人才何尝不是如此?寒窗苦读几十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只因没有伯乐相知、相惜,满腔豪情壮志、一肚治世蓝图付诸东流。纵有千般不愿、万般不甘,也只能“醉里挑灯看剑”。

于是,经常听到学生不屑地说:“哼,要是换一个老师,我肯定学得比现在好。”也经常听到人们愤愤地说:“唉,都是那个__瞎了眼,不晓得我__的本事,要是遇着伯乐就好喽!”这情景与两千五百年前的那场关于“不吾知也”的讨论何其相似。连子路之类的圣人之徒都可以抱怨,何况我辈芸芸众生?

抱怨之余,却忘了:当今时代,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包括经纶世务、为官一方在内,行行出状元,行行需要状元。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各行各业都是人才济济,我们要像毛遂那样主动出击,而不是消极等待伯乐来挖掘、发现。

如果韩愈先生地下有知,又会做何感想?该会后悔写下《马说》,凭空当了后人的借口吧。

学习积累

1、字音

祗骈槽枥粟石

2、字义

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骈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根据

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尽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通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临执策而临之面对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协调音节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其其真无马邪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代词,他们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3、通假字

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见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材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邪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词类活用

策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子,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5、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马说》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马说教案【第二篇】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马说》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1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精选韩愈《马说》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 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 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 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 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 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马说》教案【第五篇】

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身的志向,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马说》(板书:题目、作者)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考虑。关于“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学过吗?

众生:学过。

师:从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想大家对“说”这种文体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温故一下吧!

(生齐举手)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说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师:很好,大家知道“说”这种文体相当于现代杂文,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韩愈,请看屏幕。

韩愈:字退之,河南人,自号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议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写此文。(屏幕显示)

那么,让我们边听录音边看书,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节奏。

lè zhǐ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伯乐 祗 骈 槽 枥 一食或尽粟 一石 食马者 外见

(屏幕显示字词读音)

师:你们听了他人的诵读,自身也想展现一下自身的风采吧。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请看屏幕:

1、找出难懂的词、句。

2、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

(具体做法:四个学生为一小组,甲生读完,其他组员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同时找出读错或特别注意的地方,再一起讨论,互相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或采用大家边读边口译,互相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教师从旁点拨。)

师:经过老师的一番巡视,发现同学们交流活跃,例如第四小组的同学能发现“食”字在这篇文章中的有几个义项,还有前面这一小组知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等。可见,大家讨论非常认真。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下练习来巩固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

之: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尽栗一石

食马者

食不饱

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策之不以其道

(屏幕显示)

师: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代词“千里马”。第三句,调节音节,无意义。

师:嗯!很好,(同学鼓掌)继续有请第二位同学。

生:第一句的“其”表反问“难道”。第二句,表推测“恐怕”。第三句,作代词,代“千里马”。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对吗?

众生:对。

师:好,我再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句的“食”, 作量词,餐、顿。第二句作动词,喂养。第三句,吃。

师:这位同学不但有胆量,而且有才智,真所谓“智勇双全”,我们同学怎么没有表示?

(众生边笑边鼓掌)

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练习后,大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深刻理解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的精髓,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句是集中体现?

2、文中通过哪些语句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本文中“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哪几类人?

4、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屏幕显示)

师:对于上面几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任选几个来考虑,还是依照刚才的小组展开讨论吧。

(老师巡视,从旁指导)

生:我选择第1、2题来回答。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标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至于第2个问题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示意此同学坐下,另外一组的同学补充)

生:对于第四小组回答的第2个问题,我觉得不够全面,还应该补充这一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关于第3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回答吧!千里马指哪些人?

生:人才(异口同声)(板书)

师:伯乐呢?

生: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板书)

师:食马者?

生:统治阶级。

师:统治阶级可以分为贤明的君主和平庸无能的君主,或残酷无比的君主,在这里我们应该加上一个什么形容呢?

生: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师:太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板书)。关于第四个问题,这个小组来回答。

生: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他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心情。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得很好。的确,在韩愈的那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不会重视人才的,而在我们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可谓是“原子弹”,他们迸发的能量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虽然文中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也并非它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我们应深信“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同学们,再退一步来说,假如你是伯乐,你将会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

(生考虑片刻纷纷举手)

生:我会给他金钱、楼房、车,让他死心塌地为我服务。(众笑)

师:可别笑他,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你不支付他报酬,他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你服务,讲贡献也应有一定的报酬。

生:我觉得应给他权力,有了权力才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生:我认为是如何重用他,把他布置到一个恰道好处的位置上,充沛发挥他的才干。

师;我很欣赏同学对人才观的看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对待人才,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请看屏幕。

对待人才:识他人才,重用人才

尊之以高位

养之以厚禄

任之以重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98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