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编12篇
通过具体实例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掌握除法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 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境(课件)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有两只猫在分4条鱼,你觉得他们可能会怎么分?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1、3;3、1;2、2
教师指着上面三种分法提问:这三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鱼条数同样多,都是2条。(教师板书:同样多)
(2)请大家继续分(课件),把8个小立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平均分)即8个小立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2 )个。
(3)(课件)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组是平均分?(葡萄3、5;苹果4、4、4、4、;西瓜1、2、3)
二、探索新知(课件)
1、学习例1: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1)动手实践: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糖动手分。
(2)观看动画演示分梨的过程
请大家用小圆片代表梨来分一分,大家分对了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是怎么 分的?
(3)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梨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 个 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2)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6÷3=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6÷3=2"的意义。
3.如果有把20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颗呢?你是怎么想的?让我们来看看这5位小朋友分糖的过程。(电脑演示)算式该怎么列?板书:
20÷5=4(颗)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先用小圆片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1)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
□÷□=□
2、看图列出算式:(课件)
(1)把10个萝卜平均分成两份。
(2)把8个青椒平均分成4份。
3、看算式,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课件)
(1)15÷3=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24÷8=3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四、拓展:(课件)
把12只桃子平均分给几只猴子,正好分完,可以怎样分?
(课件演示说明:点击其中四只会出现"手"形的桃子,就分别是四种分法,然后再点击按扭回到原来的12只桃子的界面;当点击猴子时就会出现完全的四种分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补充板书课题),所学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第一种分法"(板书),下节课我们还要学习除法的第二种分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
(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2)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板书:2)。
2、教学例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出示题目:6个桃平均分在3盘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师生合作分桃子。
①教师让学生回想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桃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就分完了。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2个。
④师生小结:6个桃,分在3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个。(板书:2)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教师讲述:像上面把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分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里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除法)
3、结合例2,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除法的符号是“÷”。(板书:写除号时,光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2)教师问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①要分的桃是几个?(6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教师板书:6÷)。
②把6平均分成几份?(3份)把“3”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3)
③每份是几?(是2),教师把“2”写在等号后面(板书:2)
教师让学生对照算式6÷3=2说一下,这道除法算式是怎么列的?可以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3)教师指着“6÷3=2”向学生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它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
(4)同学之间互相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4、教师出示“8÷4=2”,让学生读算式,说算式表示的意思,使学生知道:这个算式读作“8除以4等于2”,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师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5、学生自己读书,并完成分桃图。
(1)学生自读教材第40页内容,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师生答疑。
(2)引导学生看第40页上小朋友分桃图,可以先说说图意。左图表示一个学生要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右图表示分的过程,虚线表示已经分了的,实线表示没分的.。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剩下的桃分完。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习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复习,理解掌握本节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基础。
随堂练习
1、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12÷□=□
(2)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___________
第1题。要让学生看清题目的要求,实际动手分一分。提示:第(1)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小棒,并让学生把除法算式写全,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分法是否正确。指名说说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2、(1)8÷4=210÷2=5
把8平均分成□份,把□平均分成□份,
每份是□。每份是□。
(2)读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数。
8÷2=□10÷5=□15÷3=□
第(1)题。教师让学生竖着看,根据题意独立填空。填完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读一下。最后,教师让学生把文字叙述部分盖住,只看8÷4=2,10÷2=5,就能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第(2)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完成8÷2=□。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再想应该拿出几个△,然后动手分一分,在除法算式上填出得数。10÷5=□,15÷3=△这两题让学生独立做,都做完后要让学生再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谈话。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做出神秘的样子)今天是小精灵明明的生日。
(2)多媒体显示小精灵及录音: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我邀请了一些客人。瞧,他们来了!(多媒体显示4位小朋友)。妈妈端来一盘橘子,让我分给4位朋友,我该怎么分呢?
2.讨论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号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每人同等数量的橘子)。(2)每人分到几个橘子?为什么要这样分?互相说一说。
教师巡视了解分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每人分得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样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样多的。
(3)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出理由。
(4)教师小结:像这样,每人分到同样多的橘子,你知道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什么吗?
揭示课题──平均分。
3.举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均分?
师小结:看来平均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4.理解“份数”的含义。
(1)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势判断。多媒体依次显示不同分法。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比较。(多媒体显示)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会分吗?试一试。学生在题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
(4)学生展示分的结果,并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以合理、正确、美观为评价标准。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把题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刚才,大家帮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现在他想把8块糖平均分给4位朋友,应选择哪种分配方法呢?多媒体显示下图:
学生手势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4块糖,是平均分,为什么不选择这种分法呢?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平均分物体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几份。
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树结果子啦!(多媒体显示神奇树)。
明明为了感谢大家,特意摘了许多,让我分给大家。想要吗?就在2号袋中。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请你把2号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给你们组的每一个人。想想怎么分?
(2)动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说说你的分配方法。
2.学生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1)按个数一个一个地平均分给4个人。
(2)先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多出来的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分,直到分完,(3)用乘法口诀来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他们的分法。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分法?说说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巩固加深。
师:这位小朋友愁眉苦脸,他一定遇到了问题。(多媒体出示题目)
每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1)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盘放几个?
(2)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
(3)这12个苹果你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应用。
(情境)明明的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有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为此发生了争论。怎样分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小组商量,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相互质疑、解疑。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课一开始,就以小精灵明明过生日给大家分橘子,使学生对今天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的描述感兴趣,思维被激活,为下面的学习开拓了空间。
在学生已比较熟练地把一个具体数量平均分成几份后,我铺设了一情境障碍:5个人要买同一筐橘子,怎样分才公平?这一源于生活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必然会发生争论,在相互质疑、解疑中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橘子分给4个小朋友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在交流中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后记]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6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⒈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
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⒉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⑴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⑵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4)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
建立除法的概念。
三、教学媒体及教具设计
1、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及课件、铅笔、游戏用的卡片等。
2、学具准备.
每人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三角形卡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一幅画面,谈话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一些关于分东西的问题。你看,图片上这两个人一起种了一些南瓜。到了秋天,南瓜丰收了。怎样才能使两人分得的南瓜同样多,这可是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那我们得先学会分的方法。
2、板书课题:第一种分法
(二)借助直观,讲授新课
1、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 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一支。然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一支。教师问:“分完了吗?”
教师让全班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的同样多吗?”学生回答同样多后,教师板书:同样多。
2、教学例1
多媒体计算机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然后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后,教师指定一名分得好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演示,订正答案。同时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然后教师着重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板书)
投影演示:8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 4份,每份几个?
讨论:这里“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应是几个?”(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点按鼠标演示分的过程,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3、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投影演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点按鼠标出现排和盘子图片。)
“平均放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时,教师进行演示,6个桃依次飞入3个盘中。分完后,比较每盘分得的桃数,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板书)
像上面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教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除号(结合板书讲解除号的`写法)。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样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字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把6平均分成 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板书)。再指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三)手脑并用,进行练习
1、小白鸽听说同学们这节课学得很认真,它想来考考大家,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道题目,看谁能够又快又好地做出来。教师一边谈话,一边出示题目。
第一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说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结合多媒体投影的演示集体订正。
第2题,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看清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谈话:同学们做得真不错,小白鸽带来的题都难不倒大家,它飞回去了。不过,小白鸽说,它的小动物朋友们还有不少题要让我们做呢!这不,唐老鸭也给我们带来了题目,不知能不能难倒大家。
2、(l)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在说得好的同学发言后,教师点按鼠标出现掌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然后再填出书上的空格。
(2)第2题。
同学们不但做得好,说得也很好。可是,仍有一只小青蛙不服气,它又带来一道题,我们来看看。接着出示第2题,弄懂题目意思后,先指名学生读算式,再让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又对又好的同学:“你说得真好,小青蛙现在也很佩服你。你听,它在向你表示祝贺呢!”点按鼠标,出现蛙鸣声。
(四)整体回顾,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同学们想知道更多关于除法的知识吗?我们以后会接着学习,希望大家好好复习今天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情境游戏:“小猴摘桃”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2、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直观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他为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苹果,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苹果。
2、探究新知:
①师板书:12个苹果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个。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个,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师板书课题:除法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苹果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
(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师板书: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巩固练习。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4、课堂总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的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正确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板,学生每人一套学具。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讲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听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前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孩子,这两个都非常贪吃,有一天妈妈买来6个苹果,分给两个孩子吃。她第一次是这样分的';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哥哥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然后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哥哥还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这样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这时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样多,高兴地笑了。
提问:故事里妈妈把6个苹果分了几次?是怎么分?板书: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为什么哥哥最后高兴的笑了呢?(因为他们分的一样多)一样多还叫什么?(同样多)
小结:像这样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们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学生跟读一遍。
二、教学例1。
现在请每个同学从学具里拿出是8的物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物体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在讲台桌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3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导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打开教科书,引导学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课内练习
1、做教科书P41“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五、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六、提出假设,做出总结:
学了这课,如果你是那俩个孩子的妈妈,你知道应该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吗?
授课教师:池剑华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