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彩4篇
【导言】此例“语文教案精彩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语文课教案【第一篇】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字词、文学常识、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学习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默读、速读、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画、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信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难点:
1、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社戏》中夏夜行船、赵庄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体会景物、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好处,一同分享作者童年与乡村少年玩耍的乐趣;
2.自读点拨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搜集整理有关作者情况。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童年》MTV、轻缓的乐曲、越剧片段、江南水乡月夜画面、江浙一带月夜航船、看戏画面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多媒体播放《童年》,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1篇鲁迅的小说《社戏》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心情。
2、作者介绍及题解:
(1)鲁迅家乡:浙江绍兴
(2)评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3、课文体裁: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及怎样阅读小说的方法简介。(文字课件展示,教师边展示边讲解。)
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4、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词语,认读字音并检查对词语的理解。
1、正音:
归省、行辈、掘、钳、惮、絮叨、伊、撺掇、凫水、驳回、篙、橹、潺潺、脊、舀、瓢、踱、撮、桕树、楫
2、词语解释:絮叨依稀自失弥散旺相缥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
2)除了看社戏以外,文中还写了其他活动或事件吗?
3)哪些事件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4)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进入自读状态)
——学生自读完成后,汇报;教师归纳明确:
围绕课题,从时间角度来看,全文是这样安排的:看戏前——看戏——看戏后。从事情角度来看: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1)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
2)开头写了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捉虾等有趣的乡间生活。结尾写了六一公公送豆。
3)详写的是: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航偷豆。略写的是随母归省、钓虾放牛、六一送豆。因为从题目来看课文主要写看社戏,与此关系紧密的详写,关系不大的略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中心意思。我们写作也应该这样围绕中心去选材。
4)三个部分: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以上从多角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筛选信息。)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答: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3、为什么说平桥是我的乐土,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3)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4)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4、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答:
(1)看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
(2)这样写既烘托了“我”看戏前的急切心情,又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师补充:本篇题为“社戏”,为什么要写在平桥村的乐事?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交代看戏的缘由、时间和平桥村的地理环境,小伙伴们的亲密、友好,乡间农民的勤劳、善良,为后文写看戏及偷豆等内容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
师:美美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师结束语。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七、布置作业: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八、板书设计
社戏
一、(1— 3段)盼看社戏;看戏前
二、(4-30段)去看社戏;看戏中
三、(31—49段)怀念社戏。看戏后
看戏中:(4—16)看戏前的曲折(17—21)看戏时的情景(22—30)看戏后的欢乐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一)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教师: “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戏和豆”非同一般,究竟豆好不好吃,戏好不好看呢?
学生反复阅读,讨论。寻找答案。
讨论结果:
戏:不好看。
.白天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一个也没翻,咿咿呀呀的小旦唱的人昏昏欲睡,起先“踱来踱去”唱,后来索性坐在交椅上唱的老旦使得大家不住地打哈欠。唯一使人振作了一下精神的是“一个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仅此而已!于是,双喜他们“喃喃地骂”。“我”也“忍耐地等”。终于大家熬不住了,当双喜提议回家时,“大家立刻赞成”,这些都表明“社戏”是乏味的。
豆:很普通,有“但我吃了豆(六一公公送来的),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为证。况且,孩子们夜晚在船上匆忙中所做的,带有泥土气,缺少调味品的豆,很难和在家由大人精心制作的好吃。
(二)教师: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很乏味,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寻求答案。
讨论结果:
并不是“戏好”“豆好”,而是人好,景也美。
语文的教案【第二篇】
1. 在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品味文章借助人物内心独白直接抒发情感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3. 朗读品味课文语言,理解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 学习体会主人公热爱生活,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感情色彩,领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热爱生活,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积极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 词语积累
①注音:胳膊 钦佩 嘟 缥缈 碾 怅惘 坎坷 叽叽啾啾 ②释义:缥缈钦佩 怅惘坎坷
2. 查阅有关张海迪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说到身残志坚,面对挫折毫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的人物,我们一定会想到张海迪,每每听到她的事迹,总会被她的顽强所打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海迪的童年和少年生活。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 朗读课文,思考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答:全文以“吹口哨”为线索。具体写了一个瘫痪在床的小女孩在百无聊赖之际恳求妈妈教自己吹口哨,她将自己诸多的情感寄托在忧伤的口哨中。吹口哨让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谱写出一曲无限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生命强者的赞歌。
2. 根据时间顺序,对文章进行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6):记叙了童年时,妈妈教病中的“我”学吹口哨。
第二部分(7~10):记叙了“我”在口哨声中度过了乐忧参半的少女时代生活。
第三部分(11、12):记叙了三十多年以后,“我”在病床上回忆往事及当时的感受。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 文中的“少女”为什么选择“吹口哨”?你能理解她的心情吗?
答:因为病痛的折磨,她不得不久卧病床,不能动弹,不能做任何动作。在百无聊赖中,她只能以学吹口哨来排遣内心的孤寂,渴望能有好转;同时,通过吹口哨,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文中的“少女”身处病痛折磨之中,仍能想到以吹口哨来减轻病痛。这是文章的主旨。
2.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尤其是写景十分出色,找出这些环境描写,并讨论体会其对描写人物的作用。
答:总体来说,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渲染气氛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中多次提到窗外的小树,叽叽啾啾唱着歌的小鸟,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绿色小树,自由自在的小鸟激发起“我”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
(3.文中多处写到小鸟,请把这些文字找出来,说说作者写他们的原因。)
答: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小鸟一样自由,这是“我”内心的渴望,它激发“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促使“我”能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
4.吹口哨给少女带来了欢乐,但是她是不是从此再也没有烦恼了?
答:不是,有时候她也会伤感、流泪。
5. 少女吹的苏联歌曲是一首怎样的歌曲,让她涌出了泪水?
答:这首歌曲表达的是少女纯洁、美好的情愫,她也追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实对她太残酷,理想与现实反差是多么的强烈,所以她伤感地流下了泪水。
6. 文中有多处一语双关,寓意深刻的语句,试分析。
(1) 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
答:此句照应第七段首句,是作者对少女时代生活的总结,在文中有承上启下作用。“坎坷和泥泞”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当时乡村泥路的情况,更是暗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艰辛。
(2) 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支歌啊。
答:把三十多年来与病痛如影随形的人生比作一支漫长的歌,病痛折磨了自己三十多年,自己与病魔斗争了三十多年,往后的日子也会一如既往。此句表达了“我”渴望康复以及面对病痛的怅惘和遗憾。
(3) 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
答:“悠长缥缈的歌”比喻时时有病痛侵袭的人生之路。当时吹口哨的一个愿望是“吹着口哨病就好了”,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缥缈”的梦,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躺在病床上和病魔作斗争,多么“悠长”,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吹口哨,还是不放弃梦想,多么热爱生活,自强的。海迪啊!
(四) 拓展与作业
你从张海迪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语文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观察和想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宇宙奥秘的信心。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3.能自主积累词语。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平时观察过天上的白云吗?它有趣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云云、宁宁、安安几个好朋友一起去看看天上的白云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播放课文的录音,学生边听边看。
2理想和录音读得一样好吗?那就赶快试试吧!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也可小伙伴合作认识,还可以请教老师。
3.学生读后练习标出自然段序号和不认识的生字。
4.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6.朗读讲评,重点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
(三)随文识字
1.(点击课件或出示像白云状的生字卡片)你们瞧,课文里的生字娃娃都跑到白云上玩去了,你认识这些调皮的生字娃娃吗?
2.学生自由读。
3.你觉得哪个生字娃娃最容易读错?
小老师带读:
cǎo chī cái zán zì
草 吃 才 咱 自
4.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娃娃?学生分小组想办法。
全班交流:
(1)加偏旁:“早”字加上“艹”就是“草”。
“自”字加上口字旁就是“咱”。
(2)加笔画:大——太白——自
(3)比较法:木——才
(4)数笔画:己可
5.开火车认读生字。
6.复习巩固。
(1)识字游戏:送信。(丁零丁零,邮递员去送信。小小信封谁收到,请你念给大家听)
(2)时间不早了,我们一起把生字娃娃喊回来吧!齐读。(学生读对了,生字回到课文中)
7.学生自主积累词语。
(1)自由练读:火箭 发现 同伴 自己
(2)你还喜欢哪些词语?请读一读。
(3)从书上画出这些词语。
(四)细读课文,边读边悟
1.(点击课件)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美美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吗?
2.小朋友们读得真好!如果能注意适当地停顿就更棒了!
学生自由练读:碧绿的草地上,孩子们望着蓝天上飘动的白云,托着腮静静地想。
3.云云、宁宁、安安眼中的白云像什么呢?
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1)云云说:“白云多像我爱吃的棉花糖啊!”云云多高兴啊!你能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吗?
(2)宁宁看到天上的白云变成大白马时心情怎样?请带着奇怪的语气读读宁宁的话。
(3)谁能用兴奋的语气读读安安的话?
(4)(点击课件或出示挂图)天上的白云真美啊!真有趣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5)云云、宁宁、安安的想象
教案《语文A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白云》教案》,
力真丰富,同学们也非常棒,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白云像什么?
(6)大家的发现可真有趣,你们高兴吗?那就带着这种感情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8)学生评议。
板书设计:
12.天上的白云
棉花糖
白云像小绵羊大白马
(新奇的发现) 机器人 火箭 宇宙飞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分小组赛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二)识记生字字形
1.出示生字卡片:可 才 自 己
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学生字,说说你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可:“河”字去掉“氵”就是“可以”的“可”。
才:与“木”字比较。
自:“白”字加一横就是“自己”的“自”。
也可用顺口溜来记:
白里加横就是自,
自字古时指鼻子,
今日说到自己时,
常用食指指鼻子。
己:与“包”字中的“巳”比较。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间架结构。
2.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请告诉大家。
3.学生按笔顺规则练习书空。
4.老师重点指导:
己,第一笔横折的折要写在竖中线上,稍斜一点,第二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一些。
5.学生在书上先描两个,再写一个。
6.学生练习书写,老师巡视。注意纠错。
7.优秀作业欣赏、展览。
8.课堂作业:
练习书写生字。
(四)补充阅读
山和云
云喜欢围绕在山腰
听山歌
山喜欢戴帽子
云就变成帽子
给山戴
山和云是好朋友
板书设计:
kě cái zì jǐ
可 才 自 己
语文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寓言故事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
3、想象故事情节,排成课本剧
4、扩写寓言,教育学生留意观察生活,抓住动作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寓言内容,理解寓意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引入寓言《狐狸和葡萄》
师:说起狐狸,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故事中都有它,如:兔死狐悲、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等,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谈感受),今天咱们再来看一个发生在狐狸家族里的故事,(读课题),狐狸和葡萄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呢?
诵读寓言故事:
盛夏酷暑,一群口感舌燥的狐狸来到一个葡萄架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狐狸们馋得直流口水,可葡萄架很高。
第一只狐狸跳了几下摘不到,从附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满载而归。
第二只狐狸跳了多次仍吃不到,找遍四周,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利用,笑了笑说:“这里的葡萄一定特别酸!”于是,心安理得地走了。
第三只狐狸高喊着“下定决心,不怕万难,吃不到葡萄死不瞑目”的口号,一次又一次跳个没完,最后累死在葡萄树架下。
第四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整天闷闷不乐,忧郁成疾,不治而亡。
第五只狐狸想:“连个葡萄都吃不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呀!”于是找个树藤上吊了。
第六只狐狸吃不到葡萄便破口大骂,被路人一棒子了却了性命。
第七只狐狸抱着“我得不到的东西也决不让别人得到”的阴暗心理,一把火把葡萄园烧了,遭到其他狐狸的共同围剿。
第八只狐狸想从第一只狐狸那里偷、骗、抢些葡萄,也受到了严厉惩罚。
第九只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气极发疯,蓬头垢面,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另外几只狐狸来到一个更高的葡萄架下,经过友好协商,利用叠罗汉的方法,成功共享,皆大欢喜。
领会寓意:
思考:1.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吃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狐狸这样的人很多,这些人——(引读文章结尾,揭示寓意),平时我们还习惯用另一句话来形容这些人,多媒体出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试着填好这些句子
①丽丽今天穿了件很漂亮的连衣裙,同学都说好看,芳芳见了却撇撇嘴说:“有什么好看的,像只花蝴蝶似的,俗气!”真是
小结: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