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机械基础教案(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84118

【导言】此例“机械基础教案(实用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机械基础教案1

根据山西师范大学的“+”的培养模式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掌握机械基础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生产实际,精选教材。教材选用魏兵主编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机械基础》。该课程教学计划安排51课时,课时少,内容广,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讲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强化公式应用,弱化公式推导。工程力学主要讲解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机械零件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熟悉构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方法;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重点讲授极限与配合,紧密联系实际;工程材料主要讲解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以金属材料和塑料为主,结合食品行业的发展,增加食品行业当前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机械设计部分包括常用机构、连接、机械传动、轴系,这部分内容和后续课程及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工程应用多,属于课程的核心内容,机械传动中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突出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强化设计方法和公式应用;机械加工基础以毛坯的制造工艺和切削加工方法为主要内容;液压与气压传动重点是液压传动的原理、组成和特点,常用液压元件的功用及常用的液压回路。介于课程学时少,结合课程的特点,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自学加辅导或讲座的方式,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

2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传统的理论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工程力学基础、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良好互动,避免注入式教学。机械设计中的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难度大和实际联系密切,采用讨论式教学。理论知识讲解前,选择和生产实际常见的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单一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如以齿轮轴为典型案例,通过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强度校核、公差与配合的选择、机械加工工艺制定等环节,可以把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架起了课程的桥梁,知识结构相互衔接,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内容比较抽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因缺乏空间想象力和工程设计而产生厌学情绪[4]。课程学时少,内容多,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通过运用多种媒体,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讲解平面连杆机构、机械传动、金属切削机床、轮系、液压系统原理时,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生产经历,缺乏相应的想象能力,采用动画技术,生动形象,让零部件运动起来,使抽象理论直观化;讲解连接、轴系、切削加工方法、液压元件时,采用实物、幻灯片、图片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拉近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增加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课程的实验课时为4学时,传统的实验为认知实验,实验设备是机械基础陈列柜和模型,以演示讲解为主,时间多集中安排在课程中期。改革后,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实验,不占实验课时,时间安排每个模块的理论课讲授之前,学生递交实验报告。通过认知实验使学生建立机械零配件的结构、机械加工、液压传动系统的感性认识,对机械基础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增加综合设计实验内容[5]。①轴系结构设计实验。轴系结构是回转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轴系结构的性能决定机械的性能和寿命。轴系结构设计实践性强,涉及内容多,灵活性大,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拆卸、结构分析、装配、调整、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生掌握轴系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②机械传动方案的创新组合设计、分析实验。传动方案的设计是创新设计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传动类型、自行设计传动方案,根据设计方案自行组装,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开设综合设计实验,在创新实验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方案构思和改进、实验操作和观察,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设计能力[6]。

5增加具有食品工程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工程训练,训练时间安排在理论课开课后第6周。工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在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工程训练的内容。学生知识面窄、面向工程实际不足,没有足够的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和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工程训练中,学生学习金属加工工艺知识,自己动手操作各种设备,使用多种量器具,增强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能力。增加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设计时间1周,工作量大、时间紧。采用接近工程实际的题目:一级减速器设计或小型食品加工机械等。每个学生的任务书各不相同,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完全由学生组织设计,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基本具备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材料的选择、会查阅资料,能够正确使用国家标准,绘制工程图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机械方面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6考核方式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实行教学全过程多次考核和考查,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7]。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成绩占课程成绩的70%;实验考核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细化实验考核内容,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效果、实验报告多方面考核,注重实验过程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工程训练、课程设计单独考核。

7结论

机械基础教案2

关键词学案导学 导学案 机械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0-01

机械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极强但却与实际应用联系深远的学科,限于实际教学条件,本门学科通常以理论讲授为主。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对理论教学较为排斥;教师对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仍停留在“满堂灌”的阶段,教学方法落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阻碍了教学计划的实施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一堂以“学案导学”法为核心理念的高效课堂,学生的课堂反馈与实际教学效果让笔者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将学案导学法应用在职业教育“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课堂由原先的单调乏味变得生趣盎然,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教学为例,分享“学案导学”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精心设计导学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对于导学式课堂,导学案的质量对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效果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对于《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导学案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存在条件以及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原则;明确学习的重点:①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杆的长度尺寸与曲柄存在的关系;②认识机架选择与曲柄存在的关系;③铰链四杆机构基本类型的判别;确定学习的难点:铰链四杆机构各杆长度关系的分析和对曲柄存在条件的理解。这一步骤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而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偏离教学中心。

第二步,围绕目标,在学案中创设情境,举现实生活中铰链四杆机构的应用:缝纫机、筛分机、起重机,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上述三副图中机构运动形式一致吗?2.各根杆件的运动形式一样吗?3.有曲柄存在吗?4.最短杆名称是什么?5.它们又各是何种机构?

第三步,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基础、进阶、拓展这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

基础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概念性的知识要点:如存在曲柄且满足杆长之和条件的四杆机构有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进阶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单选、多选的形式呈现需要深入理解的知识点,如:

判断图示四杆机构是什么机构?

A.曲柄摇杆机构

B.双曲柄机构

C.双摇杆机构

拓展层次的学习任务,侧重于以问答的形式呈现需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的知识点,如:

请描述“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流程。

第四步,设置课堂综合检测练习。练习题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课堂探究――专注过程,师生互动

导学式课堂,课堂依然是教学的主阵地。优秀的导学案、智慧的教师、热情的学生,这三者对于高效课堂是缺一不可的。导学案好比一个精彩的剧本,教师就如同导演,学生就是主角,教师导得好,学生入“课”深,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保证。

(一)情境激趣,学生自学

教师播放缝纫机、起重机的运动轨迹动画,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关注度。教师适时的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与导学案相结合。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结合旧知识与新知识融合,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对于基础任务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完成进阶任务及拓展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通过巡视,收集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汇总分类,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紧扣问题核心进行讨论,由分组组长记录问题、分析得出的问题观点、小组结论,做到有的放矢。自学环节,不以学生完全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为目的,主要意图在于:①学生对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否整体把握;②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正确的评价:A.拓展自如;B.进阶通关;C.基础达成。

(二)精讲明义,教师点睛

学生借助导学案的自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所形成的认知,因为有疑义、有不确定,所以并未完全转换为学生的新知。教师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的精讲解析,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知识重新进行梳理,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将教师的所授与自学阶段的所学结合建构为新的知识体系。如本课的“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流程,这是原理性的知识点,这部分教师就可以结合原理举实例,详讲、精讲,让学生能够理解与熟记公式,掌握解题思路、规范解题过程。

(三)实战精练,锦上添花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自学与教师的精讲,对于新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这个体系必竟根基尚浅,要让根基牢固,有针对性的精练,对学生来说就是锦上添花了。教师在课堂上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当堂检测练习,检验学习成果。学生通过检测,对自己的新知掌握程度进行再次评价,体验成功。

三、课后巩固――在总结中成长

机械基础教案范文3

根据调研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致为:生产现场的工艺工程师;机电控制设备的维护人员;数控机床编程与维修人员、加工中心等高智能设备的操作人员;机械CAD/CAM技术的应用人员;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服务人员,等等。

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我们对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进行了定位,形成了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

1.专业整体框架

为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使学生毕业时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就业后适应性强、有发展后劲,该专业的整体教学方案拟分为前后两段:前段采用“大类化、宽口径”的培养模式,通过主干课程与相关课程涵盖“必需,够用”的知识点,使学生获得该教育层次要求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关键技能。后段,则根据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趋势,将同一专业分解为若干专门化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按照就业市场的预测信息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中的一个,接受针对性教学和实训,完成上岗前的知识与能力准备。

2.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机械类专业教改必须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课程开发应从职业分析入手,响应岗位对知识、能力结构的最新要求;瞄准本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完善;强调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打破传统课程原有学科体系,将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重新构筑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开发课程体系时,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需要哪些综合能力;其次,分析这些综合能力是由哪些单项能力构成,而这些单项能力又由哪些能力要素所构成,这些能力要素就是应知应会点或知识点;最后,以所确定的能力要素为基础,分别调整组合相关课程,进而构成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设置的课程中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新的课程体系亦不再采用普通高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而代之以模块式结构。

根据上述专业整体框架和教学方案设计思路,本专业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分为公共课模块和专门课模块两大部分。模块是构筑课程体系的结构单元,包含本专业不同阶段的若干课程,涵盖培养对象知识结构中所有“必需,够用”的知识点和能力结构中相应的能力要素。公共课模块的教学达到文化基础知识平台的要求;专门课模块则分为四大支柱模块:基础模块、机械模块、控制模块和专门化模块。前三个专门课模块属于整体教学方案的前段,包含六门主干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和《机械CAD/CAM》。

主干课程是确定专门化方向之前,涵盖该阶段必需知识点的大类专业必修课程。考虑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专门课模块中除主干课程外,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应开设一定数量的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也应根据能力结构的要求,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

基础模块涵盖有关机械识图及绘图、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其中《机械制图》应包括计算机绘图的内容;《机械设计基础》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可开设《金属工艺学》(或《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和内容。

机械模块涵盖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制造技术》和《机械CAD/CAM》,其中《机械制造技术》应包括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可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数控机床结构及应用》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和内容。

控制模块涵盖机械设备机、电、液、气等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主干课程为《机械设备控制技术》,包含液(气)压传动、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等内容。另外,可开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工业用微机》等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环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18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