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精编教案【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73042

【导言】此例“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精编教案【通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宋明理学教案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典型案例 校企合作 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领域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多赢的效果。自2005年开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与杭州宋城集团以“2+1”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契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近8年累计输送旅游专业毕业生近240人,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宋城股份也成为首批全国旅游人才开发示范试点23家企业之一。学院的专业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宁波市重点专业。

一、校企合作历程回顾

(一)初创酒店订单培养。2005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与宋城集团名下的杭州第一世界大酒店签订了“2+1”订单班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在大一新生中选拔50人组建“宋城班”,双方就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及顶岗实习等问题达成了共识,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良好开端,为后续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逐渐扩大合作范围。2006-2009年,双方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的一家企业发展到与宋城股份的杭州乐园、宋城景区全面合作,同时选拔的范围也从酒店专业扩大到所有旅游专业的学生,建立2008级、2009级“宋成班”,进一步完善了分阶段的培训方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企业的用人提供了保障,宋城集团也成为我院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纳20名左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三)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基于双方长期以来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在原先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2011级、2012级学生中先后组建“宋城休闲班”。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邀请宋城集团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进行专题讲座,学院统计“宋城休闲班”报名情况后,由宋城集团进行面试,择优录取,组建班级。结合学校“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通过创新性探索,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计培养过程,瞄准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发展,力图实现学生高位就业,成功构建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共赢的深度合作模式。

二、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特征

(一)职业素质养成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在原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的要求,将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如下表所示:

在校学习阶段,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基本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的基础上,也能得到专门的职业素质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将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职业素质运用到实践中,与企业的要求相融合,迅速转化到现实的职业行为当中,内化为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二)针对行业需求零距离输送合格人才。该校旅游学院一直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摸索,力求突破传统的专业发展的瓶颈,在充分调研了宁波乃至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后,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将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旅游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宋城休闲班”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校企共同打造“金牌员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高位就业。学生通过了解企业制度、体验企业文化、坚定专业信念,树立职业意识,强化专业技能,自然进入职业角色。在这种培养模式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的职业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初次就业岗位。

(四)创新合作方式深层次实现校企融合

首先,校企融合表现在双方智力资源的相互利用和开发。一方面,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旅游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专业建设中,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提供咨询意见,并且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与就业等方面的合作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安排专职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并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通过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指导等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学生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不但能通过调研、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探索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其次,校企融合表现在企业从招生到录用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学生从入学到就业,要经过通识教育、模块订单、校企联合在校培养、顶岗实习创业就业阶段,每一阶段,宋城集团都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内容。通过改革,“宋城休闲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将学校课程与企业培训内容有机融合,在校教师与企业人员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同制定者与实施者。这种融合,能使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从而更加积极、有效的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合作展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本质要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宋城集团的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受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制约,产学研结合的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可以尝试从如下方面继续推进:充分利用产学研教育合作联盟,拓宽校外实训基地,打造稳定的就业基地;扩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受益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输送渠道;通过安排教师下企业,强化“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基于共赢格局,推广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颜彩飞,舒莉。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管理研究,2013(2):41-43.

宋明理学教案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程颢;天理;识仁;定性;与物同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107—05

理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既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又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理学主要的哲学问题是孔子说的“性与天道”,是下学如何上达最终成圣成贤、天人合一的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不同的理学人士提出了不同的修身方法。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对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程颢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人之本性——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识仁定性、持敬涵养、由理善而证性善、由性善而达理善的修身之道,从而在形而上之天理与形而下之个人之间的贯通方面构建了一座动态的桥梁,并为宋明理学尤其是陆王心学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天理与仁性

“理”(即“天理”)是二程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但是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程所讲之“理”却有着不同。如唐君毅先生所说,程颐更侧重指出“性即理之义,及理与气之或不相即,而为二之义”,以当然之理言自然之理,而程颢之“天理”则是与个人的生命感悟密切相关,由自然之道见当然之理。①

对程颢来说,“天理”不是外在的,而是与个人的身心性命紧密联系,是个人生命感悟所得,他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并提出“天者理也”②的命题。“天”是最高存在者,以天为理,也就是说“理”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存在和唯一根源。作为宇宙本原和抽象本体的“天理”对程颢来说并不是一个有隔离感的东西,而是已与生命融为一体,是生命中最真切笃实的体会。

因此,与程颐强调理与气为二、即气言理不同,程颢继承《周易》“生生之化”的思想,紧扣生命之“生”来看天理与仁性、心与性,强调天人一体。在程颢看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③,而此“生德”、“生意”、“生理”即程颢所说之“天理”、孔子所说之“仁”、《中庸》所说之“诚”。

程颢认为人与万物都禀赋此“生德”、“生理”、“仁”、“诚”以生。“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④,此天理不仅是人与物共禀的天地之德、形上依据,也是人与物所以能彼此“豁然贯通”的内在桥梁, 更是现实之人超凡入圣、贯通天人的伦理本体和价值源头。在天地之间,在天理面前,天地万物与人类本身“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因此具有平等无碍的地位,平等地具有天理、体现天理:“非独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也”⑤,而“‘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模范出一个天地耳,非在外也。如此曲成万物,岂有遗哉”⑥,所谓的参天地、赞化育并不是要在天地之外、主体之外重新拟造一个与己对立的天地,而是在与物一体的境界中曲成万物,天地万物在主体自身的观照、体察之下,自然就无有遗弃了。而一个能够关爱万物、心系万物的人,必定能以推己及人之心对世人有所助益:“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⑦

显然,与先贤不同,程颢进一步发挥了“仁”的意蕴,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⑧,“义、礼、智、信”皆是“仁”之表德,把“仁”从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单提出来,解释为一体连贯、生生不息之德,并从生命的感受和情感角度赋予流于形式、抽象的“仁”以真情实感,称“仁”即人禀赋自天之“仁义之性”、“仁性”。

因此,在心、性、情三者之间,程颢论“心”,虽然有时也指含性、情之心或现实之心,但不像程颐吸取张载“心统性情”的思维模式从性(心之体)与情(心之用)两个方面论“心”,而是直接以仁义之性、心之本然、心之本体界定“心”:“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⑨,“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⑩。“心”即“仁心”、“仁性”、程颐所说心之体——性,因此可以直接说“心即是理”、心理合一、心性一元。也正因此,个人的“仁德”、“仁性”与天地之间的万物之性相贯通,与形而上之天之理、天之道也建立了联系,从而使人的仁性、善性、仁心具有了超越的价值和意义。

二、识仁与定性

既然天理遍在,人人皆赋,现实之人何以又有诸多分别?是天理本身有其潜在的缺陷,还是天理在下贯个人而成其“性”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既然同是禀赋天理的存在者,人为什么又要希圣希贤,而不是当下的自我肯认?这些问题是理学人士共同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二程从人性与人形的角度做了说明,认为人禀天地之性为其性、人禀气而成其形,在禀气成形的过程中又因所禀之气清浊不同而有了千差万殊。二程据此提出了“识仁”、“养气”、“持敬”、“存天理灭人欲”、“格致诚正”等修身养性的工夫,其中“养气”、“持敬”、“存理”借明性而存理,是从内入手,养清正之气而澄明污浊之气,由本具之气质清浊而存养省察,明理体性,是“诚明”的工夫;另一方面借格物而明理,则是从外入手,通过格物之理而明理之一贯,是“明诚”的工夫。

但经过细致分析可以发现,二程在对这些具体的修身方式的择取上因其对天理的体认不同而有所区别。程颐明确指出“性即理”,在肯定人性本善的同时,从“才”与“气”、未发已发的角度具体分析影响人性的因素,认为情由心发,才因气殊,在讲“养气”、“持敬”的同时,更强调格物穷理的工夫,从外入手,借物格而理明,达物理性理“豁然贯通”的境界,此方法被朱熹所继承。程颢也认为“人心莫不有知。唯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人对人之为人、对人之性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立其本而定其性,即没有“识仁”、确立“其大者”,而人禀自天地的仁义之性或德性之知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大本”,“‘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若实穷得理,即性命亦可了。”因此,程颢强调为学之人首先应该“识仁”,察识自己本应具有且本已具有的天赋的“仁义之性”。

在以诚敬的态度修身养性的过程中,程颢还指出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不可急功近利或心存一蹴而就的想法。为己之学是死而后已的事情,不是短时间内通过一两次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当门人弟子问程颢如何做才能涵养心性时,程颢断然说:“若造得到,更说甚涵养!”并告诫门人说:“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终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这种涵养工夫对于有识之士来说是片刻也不能离开忘记的,只有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时时处处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一物不该,非中也。一事不为,非中也。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谓其偏而已矣。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此道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已。由是而不息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驯致矣。”

第二,注意日常学习与个人德行的完善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通过日常的学习积累可以促进自己的修养工夫,但只有体认“天理”的人才能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格致之功促进德性修养。程颢认为,为学一方面要知道自己所已掌握的,明白所未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新学习的知识加强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学在知其所有,又在养其所有”,但是,学者要时刻警醒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不仅仅为了广博自己的学识或对某一项专门知识有深入的研究,而是为了完善人格,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程颢希望通过事功和对事物的省察来达到明善修身的目的,也就是说,其所主张的格物致知只是通往“与物同体”、天人合一境界道路上的一个阶梯,是修身、立己、诚意的入手处:“且省外事,但明乎善,务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不远矣。所守不约,泛滥无功。”对“外事”的省察、体认都要以“明乎善,务进诚心”为标的,舍此宗旨,即使泛观博览,对个人的德性修养问题也是没有功效的;相反,如果以明善、诚心为圭臬的话,其文章辞赋做得虽然不好,距离个人的德性完善也不会很远了。

第三,注意持敬与矜持有着本质的区别。持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态度,与矫揉造作、刻意为之的表面行为不同,不可把持敬当成矜持自恃:“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太过矜持则超过了“敬”尺度,容易出现虚假不诚的现象。因此,在“持敬”的过程中,待人接物要真正诚于中而形于外,要有真情实感,同时又循礼而为,这样才不至于流于矜持或造作。

程颢强调:“谓敬为和乐则不可,然敬须和乐,只是中心没事也”,“须是恭而安。今容貌必端,言语必正者,非是道独善其身,要人道如何,只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只是个循理而已”,持敬并不就是和乐,和乐是持敬要达到的一种修养境界,仅有持敬的行为而不注意要达到的和乐目的就会流于呆板和形式,所谓“容貌必端,言语必正”并不是要独善其身才这样做或“人道”要求必须这样做,也不是故意安排或强求世人这样做,这是天理如此,等到德性充盈、道德隆盛之后,自然会毫无窒碍,身心释然。“和乐”的这种精神境界是形于内而发诸外的,是真性情自然流淌所呈现的一种状态。

第四,持敬涵养的最终境界问题。在程颢的人生哲学中,格物致知与持敬涵养都是为了提升境界、完善人格,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的和乐的最终境界。程颢认为,先秦儒家讲仁学只注意了博施济众和克己复礼,这还不是“仁”的最高境界,而只是仁的“用”的具体体现,仁的“体”在于“与万物为一体”、“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

程颢多次向我们描述这个与物同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天地万物就像四肢百体,是自己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爱护自己四肢百体的心态来对待自己之外的万事万物的话,自然会对万物无所不爱,如此就可以达到人和万物合而为一。

到此境界之后,或日理万机,或戎马生涯,或箪食饮水,都会从中发现乐趣,达到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状态:“百官万务,金革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其中。万变俱在人,其实无一事。”而此时之心鸢飞鱼跃,周流无穷;对世人所忧惧的死生存亡问题则“皆知所从来,胸中莹然无疑”。而圣人是至仁之人,也只有圣人才能匠心独运,体会这种境界并实践这种境界,不仅在处理世俗事务上可以达到“笃恭而天下平之道”,而且可以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对此境界,钟泰先生认为程颢“得力于禅学为多。夫‘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即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佛教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主要是肯定众生在成佛的可能性方面所具有的平等性,而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一方面是隋唐两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关系融合的产物,它与佛教认为一切皆苦而寻求彼岸解脱的出世的人生态度是有本质区别的;另一方面,程颢充分肯定人所应该具有的“公心”,程颢“强调‘一体’一语,以遣去人己之隔;盖所谓‘公心’,即‘人己等视’之意”。以此“公心”为出发点,随之而来的不是消极避世的出世的人生态度而是积极的入世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儒家学说与佛教、道教的最大不同。

由理善而性善,由识仁而定性,由本性流淌而直觉体认,这是程颢铺就的为学向道、希贤成圣之道。一个自觉到自身所禀赋的仁德”、“仁性”、“仁心”并能“观天地生物气象”的“仁者”在依据此“仁德”、“仁性”、“仁心”而实践修为时会自然地贯通天人,融摄物我:一方面,仁者之“仁心”、“仁性”具有一种不容已之万物一体之情,所以“仁者”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亦即把天下生民万物看成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予以关切和关爱;另一方面,仁者之“仁心”、“仁性”的发动、展开表现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样一种自然的次第与条理,此自然的次第与条理在社会生活中则体现为亲亲长长尊贤之道、夫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其具体表现也就是礼。在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种次第中,把看似高远理想化的万物一体之情落实在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的次第修为之中,这就使个体成圣之理想具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程颢从天人同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心性合一的修养工夫上体认天理的作法,开启了陆王心学由“心”、“本心”、“良知”等伦理本体推及“大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修行方法的先河。

宋明理学教案【第三篇】

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博弈中我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适合自己的讲课方式,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历史教学方式。

一、学案教学中的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老师课堂上的板书量很大,历史课同一板书我们一般要写六遍,实在是个高强度的体力活。学案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放出来,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名校学案大多是这样的框架:学生先自己学课本,然后根据学案提示找出正确答案,个别难点经过讨论解答不出来的由老师负责做答。上课时基础知识老师基本不讲,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这样体现了教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也改变了一言堂的状况。但这样的课堂很难体现历史教学的丰富性和人文化的特色,我们从一个极端过分关注教师、教科书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兼顾主体和主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如何才能融合好?我的做法是:

精心设计好教学案,师生同用学案。课堂下发,给出一节课的基本知识框架,类似以前教师讲课的主板书,边讲学生边写,涉及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部分初中生不易理解时,教师要用丰富的史料、前因后果的论证把要讲的知识点推理出来;基础知识的部分引导学生读书自行找出。如我将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设计的教学案出示如下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秦汉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再分裂,简单的图示使学生明确本课在本书及本单元的地位。

教学主体

讲解的第一步给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图片,给学生分析东汉末年为何会出现军阀混战的情况,讲解与图例共同呈现给学生,依据老师的讲解会写出第一个填空:“军阀混战。”我想这比光看课本第一句就写出答案印象要深刻。第二步让学生看明白老师给出的结构,指导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表现,至于两次战役的基础知识学生看书就能找出,而其中的难点是每场战役的影响,这时把课前的幻灯片出示给学生,师生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他的知识点依次类推。

我认为可行的教学案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教师把一节课的骨架简单明了设计好,这中间要留有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答案的空地,边讲边推理,初中学生会对这节课的线索有宏观的把握,这对缺乏逻辑思维的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二、教师讲授与课件的博弈

传统的历史课堂大多是一支粉笔、一个教案、一片板书。这种课堂授课教师更像一个说书先生,书说得好学生听得很有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板书与讲解精妙配合,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历史线索结合在了一起。传统授课方式在这一层面对讲课教师要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板书、流畅的语言表达、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

但是不能回避,在对历史地图、对社会文化习俗、对战场上战略意图等分析与讲解时,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要比传统方式形象生动。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以往只是指导学生看书把宋代人的衣食住行了解,知道宋代的节日和我们今天的节日有何异同就行了。我们没有用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去感知那段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属于社会史的范畴,很难用传统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标准来衡量。现在再讲这一课时加入了很多现代化的东西。如用女真人的服饰和宋朝劳动者的服饰对比明确宋代以来民族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作用。另引入《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讲解宋朝的社会风貌,能够直观感受宋朝人的衣食住行。 最后再用简洁的板书概括本课知识结构:

新教学模式下课件做得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吸引人的眼球,但往往忽视了历史课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明确课件的选择是为教学服务的,既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要让学生从中感知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有提纲挈领的好的板书, 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宋明理学教案【第四篇】

《中国法制史》作为大学法学专业课程,在法学教育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中国法制史具有史学的“务虚”特征,因此在以追求“务实”的法学教育环境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经成为一门渐趋弱势化的学科。笔者从教以来,一直担任《中国法制史》的教学工作,对该门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有着深刻的认识,如中国法制史教材以断代史为体例的模式令学生感到内容繁杂且重复枯燥,该学科涉及大量文献典籍及生僻字词让学生望而生畏,中国法制史缺乏实用价值而使学生产生传统法律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讲授教学法为主,适当辅以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从而增强课程吸引力,加深学生对古代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将以《宋代法律制度》的教学为例,对中国法制史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略作探讨。

一、运用讲授教学法,系统传递核心知识

由于中国法制史这门学科是以中国法制发生、发展为基本线索,以大量史料为理论来源,具有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泛且零散、文字艰深晦涩、专有名词难以理解等特点,因此教师在采用讲授教学法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一)优化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讲授宋代法律制度时,教师先简要介绍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位,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文化教育的兴盛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还使得宋代法制文明依然居于世界的前列。随后教师以重点和难点为主线系统讲授核心知识体系,在两宋法制指导思想方面,应重点讲授程朱理学和永嘉功利学派对宋代立法思想的影响;在立法活动上,主要讲授《宋刑统》、编敕、编例和条法事类;在行政法律制度上,应着重于两府三司的中央行政机构、由御史台和谏院组成的中央行政监察机关、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和历纸、磨勘等职官考课制度;在刑事法律制度上,应把重点放在《重法地法》等刑事特别法和折杖法、编配法等宋代独具特色的刑罚制度上;在民事法律制度上,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宋代因佃户、雇工、婢女等有了民事主体资格而扩大了民事权利主体范围,婚姻制度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而进一步强化了夫权,宋代物权体系以所有权、典权、永佃权等为主要内容,契约制度以担保制度、契约中介制度和竞标缔约制度为主要特色,继承制度主要是宗祧继承、户绝继承以及女性、遗腹子、私生子、义子、赘婿等的财产继承;宋代经济法律制度可结合王安石变法讲授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和市易法等,此外还有独具特色的禁榷律法;在司法制度方面,重点介绍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和审刑院,宋代临时审判机构——案议、制勘院、推勘院,还应结合《洗冤集录》、《折狱龟鉴》和《棠阴比事》等著作讲解宋代证据制度。

(二)从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人手,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时,认为该学科难度高且不容易理解,因此逐渐失去兴趣。但是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他们所熟悉的的背景知识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应尽量以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由此展开知识点的传授。在讲授宋代婚姻制度时,可以引领学生赏析宋代词人陆游的著名作品《钗头凤》。宋律明文规定,尊长对卑幼有主婚权和干涉他们婚姻的权利,因此尽管陆游和唐婉“伉俪相得”,但是“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在讲授宋代良贱制度时,通过介绍抗金英雄岳飞父子被害后,其亲属遭到流放而没籍为官奴婢,揭示籍没罪犯为奴婢的制度在南宋遭到废弃。在讲授刺配刑时,结合《水浒传》第二十七回的记载,刑部官将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的行为定性为“斗杀”,遂得减死,判“刺配二千里外”之刑,揭示宋代以刺配刑惩治凶徒已是司法中的普遍现象。以苏轼通判杭州时在风流和尚杀人案中的判词为例来阐释宋代法律与文学的关系,苏轼的判词是:“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兮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历代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得知其间法律规定和法律精神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文本到社会,理解立法与司法二者间的差距。从而激发我们深究导致二者间差距的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的兴趣,也使我们得以从中探寻到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法制史案例浩若烟云,主题多种多样,难度参差不齐,涉及的法律问题各有不同,案例情节长短不一,如何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并合理运用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

(一)案例所概括的法律原则和精神应有现代意义

曾经有学者提出,中国法制史“固然让今天的法学院学生们领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无法与他/她们在法学院中接受到的其他主流知识对接”。这样,学生不可避免地对务虚的中国法制史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点,教师选择的案例所概括出来的法律原则和精神应尽量与部门法有所对接,使学生深刻体会古代法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在宋代法律制度的案例教学中,可以选择北宋元绛书证定案的案例,在该案中,永新县土豪之子龙聿盗用同乡少年周整之母的手印,订立契约蒙骗对方田产。县官元绛根据契约上的年月写在手印之上这一不符合客观事理的现象,判决归还对方田产。该案反映出口供的证据地位在宋代进一步下降,其他证据如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及检验笔录等越来越受到重视。再如南宋典主迁延人务案,阿龙将田地出典给富户赵端,八年后的正月,阿龙想回赎田地,但赵端以田地正在耕种为由,要等到秋收后再还地。阿龙见回赎不成,便将赵端告到了官府。宋代法律中有诉讼时效制度即务限法,每年二月初一开始“人务”,即进入农忙季节,直到九月三十日为止,属于务

限期间,官府停止受理民事案件。到十月一日“开务”,直至次年一月三十日为止,才受理民事词诉。审理此案的地方官认为,赵端要等秋收后还地,以至于阿龙在长达八个月的务限期内无法,而且阿龙很可能在这段时间内花掉收赎的资本,因此赵端“迁延”的目的就是想霸占该田产。依法应对赵端“杖一百”,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本案就此封止,只勒令他在收到赎田款后退还田业给出典人。该案就涉及宋代特有的不动产制度典权、体现诉讼时效的务限法和刑法中的恤刑原则,这些法律原则和精神在当今法制中仍有体现。

(二)案例应当具有典型意义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法律本身等各种因素对不同时期法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选择能充分反映当时社会本质和社会意义的典型案例。如北宋时期的阿云一案:“初,登州奏有妇阿云,母服中聘于韦,恶韦丑陋,谋杀不死。按问欲举,自首。”登州知府许遵认为阿云订婚之时,服丧期未满,故与韦某的夫妻关系不能成立,应以普通人处理,并将此案上报朝廷。这个案子送到大理寺以后,大理寺按照“谋杀已伤”的罪名,判处阿云绞刑。但许遵不同意大理寺的判决,他说:“阿云在衙门里接受审问的时候,刚一开始讯问,她就马上全部交代了作案的事实。因此,应当承认她有‘自首’的事实,属于‘按问欲举’,要减二等论罪处罚。”宋神宗就把这个案子交到刑部处理,刑部的官员认为许遵的理由十分荒唐,大理寺的判决是合法的。此案经刑部复核后,奏请皇帝裁决。最后,宋神宗特颁敕令,免除了阿云死罪。尽管这个普通的刑事案件事实清楚,但是涉及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如宋代对疑难案件的司法管辖、对该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争议、敕和律的关系等等,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引起激烈争论,争论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涉及朝臣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法制和司法运作方面的丰富信息。

教师在精心收集和选择案例之后,通过预先布置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解析案例三个步骤,将案例应用到教学之中。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古代法律规定为基础,以当下法律热点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现有法律知识为背景,让学生对案例角色进行分配,参与进来自行断案。

三、运用比较教学法,实现古今融会和中西比较

中国法制史无论作为通识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有必要引入比较教学法,既包括中国古代与现代的比较,也包括中国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比较,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中国古代法制与现代法制的比较

中国法律文化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文明积累和沉淀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继承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现代法律文化,因此有必要进行古今对比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法治状况。教师在讲授宋代登闻鼓机构时,可以把击登闻鼓这种宋代进京上访的主要形式与当今存在的进京上访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古代的“越诉”和“京控”与今天的上访从历史根源上是一致的,进而认识现今上访形成的原因并深入理解法律文化的继承陛。教师在讲授宋代科举制度时,可以把它与现代的高考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相比较。宋代科举中的别试制度、封弥誊录制度、锁院制度、殿试制度等所规定的闭卷、密封、监考、回避、入闱、复查的方法至今还为现代高考和公务员考试所沿用。

(二)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

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还应当进行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比较,既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西方法律文化的了解,又能突出本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宋代相邻关系的法律规定为例,《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之二十八》载:“地原从官地上出入者,买者不得阻碍。宅舍亦开。且新旧间架丈尺阔狭,城市乡村等紧慢去处,并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又:“居住原有出入行路,在见出卖地者,特与存留。”在法国,直到约700年后的《拿破仑法典》第682条和683条才有类似的规定:“自己的土地被他人的土地围绕,且并无通道至公路时,土地所有人得为自己不动产的便利,要求在邻人土地上取得通行权……”;“通道一般应在被围绕的土地与公路间距离最短的线上开辟”。再如,对12世纪、13世纪产生的中国讼师和英国律师进行比较。大约在北宋仁宗之后,民间纠纷日益增多,好讼之风初露端倪,到了南宋逐渐盛行。随着民间好讼风气的兴起,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讼学”与职业“讼师”便应运而生。但是在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无讼理想法制观念下,讼师遭到宋代官府的抑制和打压,因此讼师无法完成向现代律师身份的转换。而同时代的英国政府则对处于萌芽期的律师持一种保护的态度,将律师纳入到法制的轨道,对其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其人数予以限制,对其不当行为加以规范,等等。这些措施使得英国早期的律师得以存活并不断发展。通过中西对比,能使学生客观认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法制史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主要是使用power point制作课件,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外必读与参考书目、授课进程中必要的引文和注释、授课要点与难点、课后作业点评等等。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适当配合使用图片、漫画、历史故事视频、讲座视频、电子书、word文档等,

但不宜过多和繁琐,以免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扰乱正常的思维和思路。在讲授宋代法律制度时,通过展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通过展示《宋兄弟争财图》,帮助学生理解儒家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在宋代受到严重冲击;通过展示宋宁宗嘉泰四年诏颁的《验尸正面人形图》,使学生感受宋代检验制度的完善程度;通过播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视频《解密大宋法医宋慈神奇验尸奇法》,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宋代法医宋慈在《洗冤集录》中详细记述的验尸方法。

当然,多媒体教学并不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放映和讲解power point课件,它还包括课外资料的提供、课后的问题解答、讨论等内容。教师还应当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为学生提供网上课件和教学录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学生进行资料交流和观点论争。

宋明理学教案【第五篇】

一、抓好新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组织好常规教学活动

从新学期开始,教务处坚持每天检查上课情况三--四次,做好检查记录。全学期检查教师教案、听课笔记、学生作业、教学进度等各二次。学校领导亲自参与常规检查工作,发挥教研组长在学科教学检查中的主动性,让教研组长参与到教学各环节中来,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革常规检查方法,期中期末召开班长和学习委员会议,了解任课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作业检查让学生干部参与进来,定期由学习委员上交记录,教务处全面检查作业二次,抽查二次。

第一次检查教案情况:体育组书写好的是韩金亮。高二年级物理备课组较认真,其中吴丽华、宋满鑫、崔晓哲的教案体现出电教手段和板书设计。数学组白素良、、丁宝霞书写认真。化学组葛梅教案在理科中最好。书写较好的教师有李桂兰、张殿林、姜悦、刘崇娟、陈欣、辛本玉、刘宝凤、蔡玲、陈杰、李波、崔恩英、赫英辉、宋万利等。高一年级物理组高艳、赵珊教案写得认真、环节较全,写详案。教案书写好的教师有张守慧、王延芹、王旭东、何俊玲、张安梅、李晓鹰、刘婧、宋清华、尤正舒、赵淑芬、孙海霞等。

第二次检查教案情况:高二教师书写规范字迹工整的教师有崔晓哲、吴丽华、葛梅、徐莉、张丽萍、王淑丽、王岩、丁宝霞、韩冬梅、白素良、、李波、陈杰、李桂兰、宋万利、刘玉霞、刘崇娟、刘宝凤、姜悦、陈欣、辛本玉等。高一有王秀辉、刘启强、、刘丽娟、刘婧、闫青春、宫艳霞、赵珊、高艳、张守慧、何俊玲、张安梅、王旭东、尤正舒、赵淑芬、郭英、宋清华、张丽明、陈广志、赫英辉、孙海霞等。

第一次检查教师听课笔记,听课次数较多的教师有姜悦15节,宋万利15节,白素良17节,王秀辉15节,刘启强19节,闫青春33节,宫艳霞29节,王延芹18节,高艳33节,张玉成20节,陈永艳17节,张福娟26节,郭英21节,孙海霞22节。

第二次检查教师听课笔记,听课次数较多教师有张玉成33节、张玉祥27节、孙海霞27节、郭瑛38节、张福娟39节、高艳42节、阎青春46节、刘启强29节。听徒弟课比较多的教师有宋学平、段晓霞。高二听课较多的教师有白素良25节、陈欣27节、吴丽华20节、姜悦20节、葛梅22节、张国良20节。

检查高一记分册,记载小考、提问次数多,记分册运用的比较好的教师是宋清华、尤正舒、孙海霞、赵淑芬、张义祥、郭瑛、陈永艳、张福娟、张玉成、宋新华、孟宪杰、赵珊、闫青春、高艳、张守慧、王延芹、何俊玲。高二教师是丁宝霞、王淑丽、王岩、韩冬梅、、白素良、宋满鑫、韩玉芳、吴丽华、崔晓哲、陈碧艳、葛梅、蔡玲、李波、陈杰、肖杰、宋立国、陈欣。

教师上课情况:教师能以教学为中心,扎实开展工作,教学稳定有序进行,总的情况很好。存在的问题有:A关注教学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调整好教学做的不够。B听课发现启发式教学原则贯彻不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力度不够,师生互动过程比较差,有的班级学生有睡觉、看书画、下棋等现象。C教具使用不规范。D听力课、体育课、实验课、信息技术课铃响前应到位,体育课离教学楼远些。E早自习听力情况有所好转,但未达到100%。F有个别教师仍在办公室辅导学生,影响老师备课。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加强教学检查力度,确定四月份和六月份为教学质量检查月。工作重点抓常规教学的规范性。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从严要求并及时反馈给年级,予以纠正。

第一次检查高一高二学生作业。作业检查情况:

1、同一学科同一层次班级间不同班级作业量不同。高一数学:5班数学作业16次,6班作业5次,小考次数基本上相同。高一化学:8班作业4次,试卷3份,小考5次,练习册20次。6班作业8次,试卷2份,小考2次,练习册1次。高二物理:6班作业22次,试卷12份,小考2次。9班作业6次,试卷15份,小考1次。

2、普通班作业批改次数比非普通班批改次数少。

3、作文批改:学期过半批改没过半的班级有:1年2班、1年6班、1年10班、2年6班。

4、总体上比较好的备课组有:高一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高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

第二次检查高一高二学生作业批改,检查作业批改、小考、练习等。高一:语文作文各班5-6次,其他还有随堂作文等。数学4班最好40次,物理1-4班最好30-32次。年级作业批改完成规定要求。高二:语文作文各班8次以上。代数、几何11班最好39次。物理4、5、6、7、8、10班较好有25-30次。年级作业批改完成规定要求。

进入四月份学校加强教学检查力度,四月份为教学质量检查月。工作重点抓常规教学的规范性。规范教学行为,突出教学质量,从严要求,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对期中到期末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搞好集体备课、搞好以老带新活动,新教师要听老教师的课,做到先听后讲。

(2)课堂教学要有互动性。课堂纪律不能不闻不问,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提倡讲练结合,不满堂灌,不一讲到底。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不断的督促,对学生的激励手段要加强。

(4)加强批改和小考。

(5)探索启发式教学,探索具有我校特点的创新课。设疑不要超越学生本身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对学生的思惟训练为中心,以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为原则,以多项信息反馈为调节。

(6)加强高一高二的学科竞赛辅导,发挥尖子生的辐射作用。

(7)加强办公室的纪律和教学纪律,不许把学生撵出课堂。

进入六月中旬以后,由于高一高二会考和高三年级报考志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年级的教学秩序一度出现反弹,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这一现象,马上召开中层干部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针对近日教学秩序混乱现象,姜书记、王校长向全体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教务、政教两个部门和三个年级通力合作,迅速扭转教学秩序乱的现象。教务处加强了检查力度,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年级。每天反馈二-三次,使年级教学纪律迅速好转,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组织好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考试,指导好高三月考。老师准时参加考前会,已经形成制度。对期中考试;

(1)监考情况:各考场学生人数是空前的,已经达到了最大限额,各考场的老师监考比较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完成了任务。

(2)取收试卷情况:取试卷大家按顺序,收卷未发现一张漏收试卷和答题卡现象,表现较好。

(3)考题情况:考题勘误较少,现场勘误也较少。

(4)流动监考情况:比较认真负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各年级及时开好考试质量分析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全学期教务处组织高一高二市全能竞赛,全国数、理、化、生学科竞赛初赛、盟校通讯赛、高一高二期中期末联考、协助高三组织月考5次等多种考试,做到了组织到位无差错。

二、抓好教研、教改和岗位培训工作

1.公开课教学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开课教学50余节。

3月25日魏勋丽老师参加市级地理评优课,教育学院孙主任一行三人来我校听课并进行评选。对魏老师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盟校优质课校内选拔赛4月9日---10日在七楼举行,数学学科做课教师王淑丽、丁宝霞、、王延芹、何俊玲,评委钱玉山、刘玉霞、姚洪峡、白素良。经评委打分评选出何俊玲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盟校优质课竞赛。政治学科做课教师刘宝凤、、王秀辉,评委李哉、宋乐勇、张晓丽、梁启坤、刘丽霞、段晓霞。评选出老师代表学校参加盟校优质课竞赛。.4月21日刘校长、宋主任等一行13人前往长春151中学参加八校优质课竞赛,最后何俊玲、老师分别获得盟校二等奖和三等奖。

4月15—18日教务处组织了本学期青年教师第一次汇报课。闫青春、刘启强、宋立国、陈杰、赵珊、宋万利、陈广志、高艳、孟宪杰、王平林、姜悦、张丽明、张丽萍、张玉成、李波等15名教师作了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在学校领导及老教师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几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导师带徒活动,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起来,课堂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4月22日王旭东老师去九台参加吉林省中学数学课研讨会并作课,受到与会者的好评。5月10日、29日宋乐勇、陈永艳老师分别在学校七楼会议室作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公开课。希望通过此举带动我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入。

6月3—7日教务处组织了本学期青年教师第二次汇报课。闫青春、陈杰、赵珊、姜悦、宋万利、、李波、宋满鑫、宋立国、丁宝霞、张丽萍、张丽明、孟宪杰、陈广志、张玉成、王平林、王秀辉、高艳、刘启强等19名教师参加了汇报。第一次汇报课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克服,启发式教学原则得到贯彻,德育目标明确,电教手段普遍应用。

2.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本学期开展活动两次,表现突出的是陈广志、张丽明指导的《集安古墓与环境》小组,活动开展的最好,在“五?一”放假期间率学生赴集安考察,并作了成果汇报。

3.导师带徒活动情况,开展好的有:高一物理:宋学平-赵珊、高艳、闫青春;高一政治:段晓霞-王秀辉、;高一语文:陈永艳—张玉成;高二数学:王岩—丁宝霞。

4.各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化学、物理、语文、数学教研组最为突出,尤其是化学教研组活动有创意、收效好。刘婧老师还作了观摩课。本学期共录制《教学杂谈》节目四期,由地理、化学、物理、历史教研组完成。

5.岗位培训和外出学习情况:假期参加研究生学习的教师有刘校长、崔恩英、李觅、张福娟、张玉成、宋新华等。微机培训内容办公系统,全校教师踊跃学习,电教室内坐满求知的老师们,非常令人感动。大家按照电教主任的要求做,积极提交教案,提交课件,如期完成了任务。

3月17日东北师范大学牛广田教授来我校作教育理论报告,全体教师牺牲休息时间,聆听专家讲座,感到很受启迪、颇有收获。3月18日牛教授在集团二中为我校高一五班、高一八班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没有课的教师踊跃听课,课后牛教授与听课的教师在多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

3月29日学校组织高三各科教师在梁启坤教师带队下去长春参加高考信息交流会。

4月23日尤正舒、赵淑芬老师去泰安学习英语24字教学法。

4月27日刘校长率宋乐勇、陈欣老师去露林高中听赵谦翔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做课、王鹏伟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报告。

5月30—31日刘校长率白素良、王旭东、何俊玲等教师去东北师大附中学习听课。

6月11日宋主任去市内参加市教科所组织的省“十?五”期间重大课题开题会。我校有两个省级课题、一个市级课题入选,并被市教科所授予“实验学校”铜牌。

6月12日姜书记、钱主任、梁主任一行去长春二中参加省里组织的高考报考指导会。

6月13日宋主任率陈欣、陈永艳老师去通化市一中观摩“研究性学习延伸与研讨课”,感到很受启发,收获颇丰,决心在我校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7月2日我校被省里确定为“青少年责任教育与培养实验学校”并挂牌。

积极组织排头兵竞赛,我校有宋学平、宋满鑫、赫英辉、宋万利、王春艳、潘春梅、张筱密、李兆兰八名选手参加九月份集团公司组织的中学物理、历史、生物、信息技术教育排头兵竞赛。

加强体音美教学的检查力度,按大纲要求开足课,不许无故占用上课时间。由于学校重视,体音美教学好于上学期,全面完成了学校教学计划。

三、搞好学生竞赛的辅导工作

学生竞赛辅导纳入常规检查中来。任课教师认真备课,精选习题,认真辅导,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昂,班级常常座无虚席,经过辅导教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竞赛主要有:

1、3月27日通化市中学生学科全能竞赛揭晓。我校高一年级在12支参赛队伍中以7862分、6464分分获团体总分第二名(甲队)、第八名(乙队)。高二年级在11支参赛队伍中以6352分、4754分分获团体第七名(甲队)、第十名(乙队)。

2、通化市中学生学科全能竞赛中高一年级数学李秋实、徐静、张利超分获第四名、第六名、第六名,辅导教师张安梅;物理杨晓鹏、宋俊玲、陶鑫分获第三名、第六名、第六名,辅导教师宋学萍;化学关愉、叶睿博、张巍、宋俊玲、李秋实分获第一、第二、第四、第八、第十名,辅导教师刘婧;英语陶鑫、关愉、徐静分获前三名,辅导教师赵淑芬、尤正舒。高二年级物理江志勇获第六名,辅导教师崔晓哲;化学王威、谭瑛鹏获并列第二名,辅导教师张国良;英语谭瑛鹏获第三名,辅导教师蔡玲。

3、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吉林赛区初赛有三名同学被初赛录取,林涛、曲博研、那振芳。获得参加复赛资格。林涛、曲博研、那振芳获得吉林赛区复赛三等奖。辅导教师刘玉霞。

4、全国中学生化学联赛吉林赛区初赛有六名同学被初赛录取,那振芳、李一、杨宇婷、窦圣博、宋宏珊、张婷婷参加夏令营。辅导教师张国良。

5、全国中学生数学联赛吉林赛区初赛有二名同学被初赛录取,关愉、王威参加夏令营。

6、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吉林赛区初赛有三名同学被初赛录取,王威、李亮、李福玉参加夏令营。辅导教师崔晓哲。

7、八盟校通讯赛成绩:

高二化学团体第二名。辅导教师张国良。个人名次前十名:第一名王威、第三名李健、第九名李福钰。

高二物理团体第一名。辅导教师崔晓哲。个人名次前十名:第三名李亮、第四名李福玉、第五名那振芳、第七名李健、第七名谭瑛鹏、第十名王德志。

高一化学团体第三名。辅导教师刘婧。个人名次前十名:第一名徐静。

高一物理团体第二名。辅导教师宋学平。个人名次前十名:第一名宋俊玲、第二名陶鑫、第五名叶睿博。

8、关于同学在2002年吉林省高二年级数学夏令营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指导教师张安梅。

9、教育处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徐静,二等奖李秋实、刘泽婷、刘曦、陶三等奖李博宇、刘璐。指导教师尤正舒、宋清华、赵淑芬。

10、吉林省英语口语大赛:

高二年级:二等奖刘泽婷、徐静、陶鑫。指导教师尤正舒、宋清华。

高三年级:杨帆。指导教师肖杰。

四、八校联考期末考试成绩及高一高二会考成绩情况

八校联考成绩见成绩册。

高二物理、化学、历史、生物,高一历史、地理会考成绩见成绩单。高二高一各科会考通过率情况。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待进一步加强,启发式教学力度不大。我校的新型课教学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少有成果。

2、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还没有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教师之间水平差异较大。

3、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活动还要落到实处。

4、竞赛成绩各学科之间不平衡,有的学科成绩出现了滑坡,尖子生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科的联考成绩与盟校相比差距大。

5、有的教师对教研教改不热心,只满足教好课,缺乏上进心和参与意识。

6、一些教师对当前高中的办学认识不足,缺乏危机感和主人翁意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07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