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精编3篇
【导言】此例“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1
课文标题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教学目的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
3、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媒体资源(动画、ppt、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第一首是《赠刘景文》,第二首是《山行)》。这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美丽。
二、学习《赠刘景文》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赠、擎、菊、残、橙、橘
(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秋天
师:秋天的什么时候?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荷尽、菊残 霜枝——荷叶一般是夏天开放,秋天花都谢了。菊花一般是秋天开放,所以,有“秋菊”的说法。菊花都凋谢了,说明已是深秋。文中说“菊残犹有傲霜枝”,注意,霜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是天气很冷,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才有,霜一般是深秋时节才有,所以有“秋霜”的说法。“霜降”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霜降一般是在每年10月23日,它表示天气更冷了,就要进入冬天了。)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深秋 荷尽 菊残 霜枝
师:这首古诗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以荷败、菊残,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
学生朗读第二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师:这里要注意两个字的书写,一个是“橙”字,一个是“橘”字。(学生书写)
师:到了深秋时节,花谢了,叶子也败了,可是,作者说这是一年的好景,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提示:橙黄 橘绿——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此外,作者在第一诗里也作了说明:菊残犹有傲霜枝,大家注意这个“傲”字,“傲”是高傲,不屈服的意思。“傲霜枝”说明菊花虽然凋谢了,但它的枝干还在,天气很冷,但是它怎么样了?它不怕,毫不屈服。说明它很坚强。作者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好景 橙黄橘绿 傲霜枝
3、内容分析
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荷、菊、橙、橘
师:这首诗里,作者写到了秋天的哪几种颜色?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橙黄 橘绿
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景致丰富多彩,在凋敝中又富有生机。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提示:荷花已谢,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凋谢了,还残留着花枝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4、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描写了荷、菊、橙、橘的姿态与颜色,展现了秋天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四川眉山人。他写了很多诗。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读。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牧的《山行》。“山行”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这首诗和《赠刘景文》一样,也是写秋天的景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牧的情况?
(提示: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字牧之,陕西西安人。他是晚唐时的诗人。也写了很多诗,大家课后找来读读。)
二、学习《山行》
1、教师朗读或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
(注意:课件中的第一句诗第四个字“上”字应为“山”字。)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作者用了几种事物、几种颜色来表现秋天,请把它们划出来。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1)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
如:寒、径、斜、枫、于
(2)学生书写重点掌握的字,教师巡视。
(3)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四、课文讲解
1、学生自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深秋 寒山 霜叶红。“寒山”说明天气很冷。作者路过一片枫林,说它“红于二月花”,枫叶是什么时候变红?枫叶一般是十月底十一月初变红,是深秋时节变红。)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深秋 寒山 霜叶红
师:这首古诗也是写深秋的景色,作者通过描写寒山和红红的枫叶,写出了深秋时节的特征。
2、学生朗读全诗。
3、解释重要词语。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弯弯曲曲。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4、内容分析
师:作者通过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师: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秋天的枫叶在寒山与白云的衬托下,格外夺目。这首诗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被广为传诵。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枫叶会变红?
(提示:枫叶变红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大量花青素。我们知道,叶子含有叶绿素,叶子还含有让叶片呈现黄色的叶黄素、类胡萝卜素,使叶子呈现红色的花青素。春夏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所以呈现鲜亮的绿色。叶黄素进行光合作用,随着气温的下降和白昼时间变短,叶绿素被大量分解掉,其他色素也就显现出来。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子便呈现红色。)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含义?
(提示:深秋时节,有一条石板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飘浮,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人家居住。我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停下车子不走。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红艳。)
师:学习这首诗,我们还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先写远处的风景,再写近处的风景,由远而近地描写景物。大家说说远景写了什么?近景又写了什么?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远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5、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展现了秋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读课文、背诵课文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2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所以我想谈谈自己对《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理解及教学思路,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尽,擎,残”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赠刘景文》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一首诗,也是学生理解较难的一首诗,因此,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古诗的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3、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二、说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本课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像讨论交流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始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 ”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课件,古筝曲。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10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
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
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又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
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3.配乐朗读。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首诗?听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标出,多读几遍,想办法记住。)
(2)反复读记,易错字音。(圈画出易错的字音,多读几遍,并让同一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采用多种方法识记。)
(4)自读课文,圈画词语。(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5)小组合作,理解词义。(反复朗读,结合画面理解词意,重点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6)汇报交流,质疑问难。
①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目的。
②读字卡:刘 首 菊 残 君 橙 橘 枝 记
③读词语:姓刘 首先 首长 秋菊 残花 君子 国君 橙色 橘子 树枝 记住
④编字谜: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编得又多又好。
⑤质疑问难,探讨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反复朗读,感受意境。
(1)教师配乐诵读,感受韵律、节奏、意境美。
(2)学生模仿朗读。自读、同桌互读、组内比赛读。
(3)指名读,师生一一评价、导读,学生再练读。
(4)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棒!
3.朗读品味,体会诗情。
(1)播放优美的古筝曲,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边读边想象诗情画意。
(2)组内读,评价、指导,再读。
(3)分组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等形式练习读。
4.想象诗境,背诵诗文。
(1)边想、边读、边背。
(2)指名背、齐背。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诵、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背诵苏轼的诗、词和描写秋天的诗词。
2.背一首李白的诗《子夜吴歌》。
子 夜 吴 歌
李 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朗诵这首诗。
(2)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首、刘、枝、记”的结构和应注意的问题。
2.学生说一说,怎样书写。
3.教师指导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六、教师小结,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2.谈谈收获。
3.学生质疑,引导解答。
七、作业
1.背诵李白的《子夜吴歌》。
2.搜集杜牧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