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5篇
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诗词意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通过朗读与讨论,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培养爱国情怀与集体意识。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秀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律长征教学反思【第一篇】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律长征教学反思【第二篇】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律长征教学反思【第三篇】
禾阳完小:文学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 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 ,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图片视频资料。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 “ 暖 ” 与 “ 寒 ” 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文本想象,当时的桥上桥对面桥下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一颗独特的诗心。
二、把握基调、体会困难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起句,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初步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然后再让学生具体说了红军历经了哪些山哪些水。
三、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开课不久,我便引导学生听范读,用激情感染学生;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引导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诵读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四、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通过想象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教学时我播放了《飞夺沪定桥》的视频;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时播放红军爬雪山的情景视频片段,至此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
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昆明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何娟
能有机会参加五华区第十届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比,能与很多优秀的教师一起比赛、交流,我感到很荣幸。我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力求做到最好。通过我的课堂落实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的要求,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我执教的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七律 长征》。这首诗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回顾长征一年,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时,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伟大诗篇。诗歌讴歌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全诗只有56个字,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课前我了解到《长征》这首诗,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人教版五年级,苏教版六年级都有这首诗),他们会读甚至会背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这首诗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也没有特别生僻的字词,加上课前了解到该班教师已经布臵了学生进行预习,所以预设时我并没有过多地讲解生字词,只是通过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读诗时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课堂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品词析句的环节。这样能够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情,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尽可能最求课堂效率最大化,打造高效课堂。
1
长征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已经80多年了,对于00后的学生而言,这段历史离他们太久远了。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让同学们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快贴近作者的心,感受到长征的艰险,体会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要让学生懂,教师必须先懂;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须先感动自己。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一遍又一遍地研读课文,一次又一次查阅有关长征的背景材料,恶补长征相关的知识,阅读了大量名家评析本诗的文字,力求把握住诗歌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为了让学生更走近文字,领略诗歌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我大声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学设计,努力让课堂更具实效,更精彩。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整合资源,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近长征
2
现“远征难”的。有效整合课内外资源,为学生感悟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奠定基础。接下来,在学生畅谈诗中的艰难后,我配合诗内容,在凝重的语言渲染下展示出一张张图片:飞夺泸定桥、过草地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艰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感悟更深。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一暖一寒”时,我充分利用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只有13根铁链的铁索桥图片,给他们补充“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再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带他们进入情境,理解“暖”和“寒”不仅仅指的是“云崖”“铁索”,更是人的感受,红军的乐观英勇顽的形象强跃然纸上,诗人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令人拍案叫绝。
2.抓住关键,品味感悟,引导学生体会精神
读出面对这些“远征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的,水到渠成体会出红军战士身上所具有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需要老师强加给他。在学诗的过程中,我注重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同时用适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更好、更准确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征精神。
3.以生为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精髓,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让自由读书,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疏通诗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同桌合作、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攻克诗中难理解的地方。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理解不到位,于是,我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为5幅“征难图”取小标题的环节,因为难度较大,我也设计了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学生互相研讨、交流,找出与画图对应的诗句,再提炼小标题。从选取长征中典型事例的基础上,体会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这一写作特点。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放于小组中合作探究,学习者互帮互学,能在交流中获得更大程度的提高、发展,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学实施下来,也确实如此,学生很快就能较为准确的说出每幅图的小标题。
4.全身投入,以情促情,感染学生注入情感
5.重视读书,以读代讲,点拨学生深化理解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在注意生字字音和停顿的基础上,学习朗读的技巧。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反馈中,确实读出了一些情感,这样的朗读指导我认为是有实效的。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大-法,书声琅琅真语文。多读学生才会由能懂到有悟。在读中悟,悟中读,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了文本。在抓2个关键词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以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诗歌。开始诵读时他们读得并不是很投入、很有感情,但随着诵读的深入,经过“读中悟,悟中读,反复诵读,反复品味”这样一个过程,加上教师富有激情语言的调动,他们感情的投入自然也就有了提升。
6.抓住特点,品词析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只有认真分析、品味,才能对文章领会得更透。不仅如此,分析写作特色还可以提高学生品词析句,赏析文章的能力,对学生的习作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运用精妙的修辞手法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让长征给予读者强烈的震撼,这是特别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写作特点。上课时,在学生谈到“腾细浪”“走泥丸”时,我指导学生去分析作者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很快能分析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在我的再次点拨下,又找到了反衬的手法。我顺势小结,诗人正是运用这一些精妙的修辞手法把红军的高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我让他们感情诵读这一经典之处。学生的感悟更深了,朗读得更到位了。对于高度的艺术概括这一写作特色的分析,我在给图配小标题后相机提出了问题“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辛万苦,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5幅图”,学生思考后很快有了答案,这是长征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事件,我趁机小结:这种手法就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就这样,学生明确了本课突出的写作特色,积累了语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赏析词句、写作奠定基础。
激情,让学生不断读诗,越读越好,感动自己,打动听课的老师和评委
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堂课结束了,我还要走进每一天每一节的课堂,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相信要紧扣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简简单单教语文,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提高。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语文课堂,喜欢读书,这是我对于语文教学的无尽追求。
《七律 长征》将离我远去,但长征的精神走进我的心里,镌刻在在同学们的记忆中。
2015年9月10
律长征教学反思【第四篇】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篇课文。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是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难、只等闲”,因此,在具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画面,背景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到达与文本对话目的,对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赞叹。
怕远征难”来进一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由于受潜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从学生学情思考,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课文资料。
律长征教学反思【第五篇】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并具体阐述了红军征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的五个典型画面,即:“翻越五岭”、“横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过岷山”。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贫乏,紧靠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更无法去体会语言的准确凝练。为了让学生们感同身受,我们磨课小组的老师一致认为,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的预习环节很重要,于是给了学生两个晚上的时间多方面地去了解长征,然后让他们熟读成诵,就这样,在做好了充分地准备之后才上课。
在整体感知环节中先让学生找出概括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的一句诗,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朗读感悟后理解了“只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万水千山”是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的意思。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义同时也懂得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从而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接下来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诗句中具体描述红军的五副“征难图”——腾越五岭,横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借助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反复地品读学生感受到红军那种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抓重点词,品长征。如:教学中抓住“逶迤”和“磅礴”去感受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和高大险峻的乌蒙山从而品读到红军征途中的重重困难;抓住“腾细浪”和“走泥丸”去感受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联系历史,忆长征。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诗中所提到的只是代表性的几个,所以先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谈对长征的。了解,之后,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加以讲解。学生就这样一边回忆着历史,一边震撼着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这一壮举。
想象画面,悟长征。先让学生回忆读过的一些长征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当我们读着“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你能想到当年红军是怎样翻越的吗?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有的说出:“山高大险峻,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有的说出:“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学生想象着画面,对诗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走进作者,诵长征。学生通过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知道了就是因为有如此乐观豪迈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才有了一支乐观豪迈的红军队伍,才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学生对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油然而生发一种敬意。
因为《长征》是五年级上册第八训练组的1篇文章,这个训练组就是围绕“走进毛泽东”展开的教学活动。所以,学完课文总结时要求学生继续收集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诗词,为下一步《走近毛泽东》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不足之处:
1、感觉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没能真正走进诗中去品长征。看来,课前只查资料是不够的,应该教师先播放一些长征的画面让学生看,比如: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那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真真切切地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胜艰难的无谓精神。
2、教学节奏没把握好,使得教学内容前松后紧,在课末感受长征精神时,没能让学生尽情地发表心中所感,教师的主导因素太多。
3、忽视了当堂达标,无法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