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最新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最新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第一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前广泛存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思想性与系统性呈现冲突。文学理论从一开始就是要在大量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理论是一门专注于理性的文学分析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组矛盾:理性分析能力培养与大量阅读文学文本如何把握二者的平衡,或者说这是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系统性与思想性的矛盾。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学史知识和丰富的阅读积累,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只有在学生大量的文本阅读积累基础上才有可能将文学理论课本中更加深入的思想分析结合起来。而现阶段我国的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思想性与系统性矛盾主要是与教材相关的。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上世纪“苏联模式”的大量残余,特别是目前仍在高校教学中广泛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生搬硬套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其次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式教学存在较大问题。文学理论教学中只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具体的例证来引用,但是却不能让学生明确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如何验证了所学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概念式的教学在很大意义上是将文学原著“架空”了。学生往往被课堂上教师口中和课本上充斥的术语、概念弄得焦头烂额,即使遇到了相关的原著例证也由于没有读过原著而感觉混乱。因此,从文本阅读的层面来说,教师在讲授文学理论新知之前让学生课后阅读能够涉及到的文本,从而尽大可能地减少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没有读过文本带来的不便。另外,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教学还面临着学生参与困境。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大都是“90后”,手机、电脑、游戏等娱乐手段将学生读书的时间压榨无几,很多学生上了四年大学竟然没有去过学校图书馆、没有读过几本正经的文学专著。这对于高校中文学生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理解文学理论的知识,往往会对涉及到的相关文学作品做长篇幅的介绍,这样既占用了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时间,又让学生更加不愿意去参与课堂学习。较为枯燥的传统文学自然比不是更能吸引学生精力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狼群》等通俗小说甚至是网络小说。同样是文学作品分析,教师可以有限制地把流行在学生中间的网络小说拿到课堂上作为例子,带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文学理论。
2解决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理论教学的途径。
解决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中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将枯燥乏味的文学理论更加生动形象地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具体来说有如下途径:首先是解决教材问题。学校不能再一成不变地用老眼光来面对新问题,对于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适应自身学习需要的教材要果断摒弃,而即使引用了新的教材也不能固守于这一本教材上,对于文学理论教学要采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语)的态度,对于各种新出现的具有相当学术水准并且能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学理论教材要保佑通融的态度。新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青年学者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诸如南京大学中文系胡有清编写的《文艺学论纲》、《文学理论》(南帆)、《文学理论》(王一川)等。对于政治性过于浓烈的部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删减。其次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针对文学理论这一有自身特点的学科,既要培养大学生的本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将这种思维能力应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本学科的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既要重视历史文论又要兼顾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理论与评论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等方式提高文学理论的教学效果。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第二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学生仅仅依靠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种对问题自主探究,并自己找寻解决方法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遗忘,而拥有的能力却伴随终生,同时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创新。
语文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其他学科所替代不了的,同时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当前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的目标,需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在书写方面强化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字不仅要求美观,更深层次上是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荷塘夜色》时,其中包含很多优美的句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创新。只有学生切身地用情感去体会文章中的意蕴,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正确的向导。再如,在教学写作训练的时候,可以教学生写一些通讯稿、产品说明书、旅游景点的介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会更好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理论知识的提升,为实践提供正确的向导。
只有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意蕴,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雷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课堂中动起来,在这个实践中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正确的向导。教师应该把所学知识逐渐迁移到生活中去,如,《将进酒》《过秦论》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求学生对课后知识进行拓展和总结,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素养,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性强的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康勇。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7(09)。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第三篇】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摘要:如今,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角度来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文化素养的补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巧妙推送、合理引导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巧妙地推送精美阅读美文,引导学生阅读思辨,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灵活的阅读方法、缜密的阅读思维和扎实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大大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率先垂范,巧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想要提高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仅靠相应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还远远不够,最直接推动学生提升阅读积极性的还是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给学生一个切切实实的阅读榜样和阅读方向,从而巧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语文教师要扩大阅读量,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中不经意的优秀“诗词句段篇”的流畅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学生自学阅读、自主阅读。例如,在研读中国古典经典文学时《论语十则》《老子论道》等时,高中语文教师就可引经据典、临场发挥,洋洋洒洒地出口成章为学生“表演”一下,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经典文字的魅力和厚重,让学生陶醉在文质兼美的古典文章里。学生受教师感染自然要问:“这句名言名句是哪里的出处?”“哦,原来这句文化经典是孔子先生教诲学生的故事引用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师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加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强化阅读点了,学生自然地主动投入阅读书籍中,收获阅读的快乐,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文本阅读,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弱化了文本阅读,让学生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画面,更多免于思考“偷懒”地汲取阅读文本中的精美主题、优美文字和思想感情,这就是语文阅读的拿来主义,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强化,进一步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阅读的同时,还要强化文本阅读,培养学生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文章结构框架的整理能力、中心思想的归纳能力、词汇积累应用的内化能力,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红高粱》连续剧和电影版的《红高粱》,语文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但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认真阅读文本《红高粱》原版书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莫言这位中国唯一的文学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的真情实感、写作动机、写作技巧和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文本描写做深入的思考,也才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电影版或电视剧版本演绎的《红高粱》的二度艺术创作和导演视角……总之,只有真正与语言文字接地气,才能扎实提高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明确分类阅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分层阅读,教会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的特征,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由“我要读”转化为“我会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教学性阅读就要精读、精讲、精练;考试阅读理解就要精研细琢,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要强化阅读实践,并概括出阅读体验和收获;课外阅读就要泛读,追求量变到质变。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效率,掌握借助工具书或通过合作探讨解答语文思考问题,找准“文眼”,深刻领会文本内涵,真正让学生在高中有限的时间阶段里掌握“读什么、怎么读、读得妙”的精读深思阅读技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的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四、加强阅读、作文、表达的能力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联结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阅读最高境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阅读、表达、作文的综合教学情境,让学生善于阅读,敢于表达,勇于写作,引导学生在一体式的语文教学氛围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黔之驴》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自主阅读学习这篇古文,不仅要默读、大声朗读,还要能用阿拉文库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指导学生挖掘思想内涵,能拓展或改写这个故事,甚至自编故事,从三个语文素养培养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种强化训练很贴近“应试试卷”中提供材料的主题作文训练,没有过硬过强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短时间阅读写作材料,理解写作内涵,撰写出优秀的主题文章,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要割裂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这样持续的语文综合能力强化训练,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辅相成。语文教师一定要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课内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愉悦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自我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王益新,男,1977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艺术化的语文课堂。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第四篇】
1.1明确课题研究原则。
1.1.1坚持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1.1.2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1.1.3坚持“小、精、实、新”研究特点与语文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1.4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与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2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2.1通过开展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基本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优化的目的。
1.2.2促使个人将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1.2.3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此评价机制为导向,强调双向反馈的功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1.2.4探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2.5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写的情感教育课,要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悟出文中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教师告诉给一个结论去死背。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变得灵活机动,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
2.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
2.1尊重学生主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差异和学生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及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再造性和可塑性,从班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常规工作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2.2在研究中,要从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学习品质差异(习惯、方法、态度等)和学生潜质差异入手,强调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突出整体推进,探寻规律,总结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2.3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课题实验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鉴别、有思想、有对策、有发展。
2.4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研究中的独创性,又要统筹集体智慧在研究中的广泛性和互补性,采取个人探索,大家讨论、交流,整体推进的策略。
2.5在实施过程中要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抓到重点,注重质量,体现出四个“为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
2.6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让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紧密、有机结合,使教、研、训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3.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要合理。
一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实验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成果应用阶段。
3.1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研究方向,学习并掌握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交流,掌握研究方法,初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和阶段性成果整理,即教师个人要有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小结,同时将一些较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备第二阶段开展应用。
3.2成果整理阶段。全面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实验阶段,开展各种形成的研究活动,初步归纳整理出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性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教师个人写出第二阶段小结,围绕个人所研究课题写出相关论文。这一阶段教师把自己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消化,以备以后能够很好应用。
3.3成果应用阶段。巩固第二阶段成果,对初步成果进行大面积课堂教学验证,在校内把课堂教学实践纵深推进,同时,扩大交流,弥补弱势或缺陷,不断完善。
教师个人要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一种是课堂教学实际展示,上好一堂公开观摩课;一种是物化成果展示,写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保存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等。以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好的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信只要认真总结自己好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有效。
中学生的语文教学资源【第五篇】
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但是,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但效率不高,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才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研究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方式,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授业有方”。呆板而千篇1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不满的情绪,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不断地变革,完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比如讲“中国的疆域”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中国政区的拼图,课上计时比赛,看谁最先拼出中国全图;再比如讲“山地的地形部位”时,除了让学生观察地形模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带橡皮泥,捏出各种不同地形部位,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关系。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做,在做中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挖掘地理学科中的趣味性,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地理学科可以说是一部知识丰富的“百科全书”,从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到商业、旅游、交通等各个方面,都有地理知识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学科中的趣味性,善于寻找地理与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讲中国西双版纳时,借助课本的图片介绍一下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讲撒哈拉以南非洲时,让学生回家看《人与自然》,看《行者》等电视节目。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地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的教育必须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认知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因为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四、改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和学生拉近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跟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才会以诚恳的心对待教师,才会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转变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不能搞“一言堂”、“满堂灌”,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课堂上才有民主和平等,才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张扬个性。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教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超常的想法,允许学生出错和失败。当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课本、教师等“权威”提出质疑时,即使很幼稚可笑,教师也不要横加指责,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支持,适时启发、引导、点拨,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不断思考和创新,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学生,使他们都努力思考,勇于表现,进而造成热烈讨论乐于探究的氛围。
总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把握学科特性,挖掘教材,理解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善于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新时期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