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实用医养结合调研报告(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77332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实用医养结合调研报告(最新4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第一篇】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底,九部委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更好的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让老人有一个美好的晚年。

3月25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一行,来到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双井恭和苑,深入考察《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落实和执行。

王培安副主任在参观的同时听取了乐成集团总裁桂水发的介绍。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恭和苑通过先行先试、政策集成,将医与养深入结合,逐步完善,不仅创建了适老优良的现代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还构建起标准化的、五养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在市政府支持下积极开展多方面养老服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王培安副主任一行还参观了老人房间,亲切地询问老人的生活和健康。同时,还专程前往餐厅,关注老人的用餐环境及营养搭配。

王培安副主任强调,“医养结合”探索对国家大力发展多层次养老事业的重要性。乐成集团在北京建立养老机构-恭和苑的同时以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形式建立“医”以配合“养”,这种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新方法,值得推广。

王培安副主任针对当前医养结合现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民营养老机构现在面临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瓶颈,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给予民营养老机构优惠政策支持,实现金融机构与民营养老机构融合发展。

2、根据国家规定,社区医院等级相对较低,针对老人的药品相对偏少,无法满足老人的日常需求。因此,各相关部门应给予社区医院各项政策扶持,以达到方便老人看病用药的要求。

3、政府需持续探讨临终关怀在养老机构的相关问题,并逐步完善临终关怀体系标准。

北京双井恭和苑负责人表示:“我们这里除了配备适宜老人的饮食起居设施,还提供文娱、护理、医疗等多方面服务,深度融合了养老和医疗,利用先进的智能系统,全面掌握老人的健康数据,提供科学的健康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及时干预,尽最大努力帮助老人实现健康养老的愿望,替子女尽一份孝心。”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第二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网友精心分享的“实用医养结合调研报告(最新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医养结合省级试点先行市建设步伐,稳步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市政协成立以主席为组长、副主席为副组长、相关界别组委员参加的调研组,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市民政、卫计、市医院颐养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就这一议题进行专题协商,形成协商报告如下。

截止2017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养老资源方面,现有医养结合机构(临清市颐养中心)1家,养老机构9家,其中公办4家养老院,民办养老机构5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5020张。医疗资源方面,我市现有三级医疗机构1家、二级医疗机构3家、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基层卫生院和二、三、四人民医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老龄事业,将社会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保障了我市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目前主要采用五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一)医养结合

注重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培育、扶持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产业结合,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我市新建的市医院颐养中心是一家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是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也是我市唯一一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6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养老床位1140张,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另外,我市华美医院养老项目已通过前期论证,正式向市民政局提交建设申请,规划占地197亩,医护型养老床位1000张,一般性老年生活床位800张,康复、疗养、卫生保健床位200张,病房床位1000张,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前期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社区养老

注重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结合,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扶持安民区院建设了“安民医院日间照料中心”,正在支持市医院建设规范的“古楼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支持华美医院建设“华润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随着这些中心的建成,能自理老人的可以活动、健身,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享受日间生活护理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既解决了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老人不用离开社区便可享受养老服务的问题。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逐步落实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配建工作,将养老服务用房无偿提供为老服务组织,建立面向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站点,开展助餐、助浴、代购、维修、家政、康复、医疗签约等多项服务。

(三)签约服务

注重开展多项签约服务,探索适合老年人看病就医便捷高效的新途径。市人民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为入住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急诊救治、中医保健等多项服务;19所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康复科,配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健康进行科学管理与评判。市辖区23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均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服务。目前我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万人,签约率%,健康管理率%,稳步构建“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回家”的新模式。

(四)定期巡诊。注重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服务,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定期开展巡诊和接诊,部分解决了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身体活动不方便的问题。没有条件建立医疗站点的敬老院,指导建立与二级以上医院协作对接,协作医院定期组织全科医生对入住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巡诊和接诊服务。目前我市4处中心敬老院、5处民办养老院已同市医院、华美医院、安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分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使老年人足不出户也可享受到医疗服务。

(五)平台建设。注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目前正与移动公司联合,在城市社区和基层卫生院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该平台肩负120急救、健康咨询、群众满意度调查回访,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多项职能。通过为老年人配备智能腕表,将老年人心率、血压、睡眠、出行、运动等一些基础数据及时反馈医院平台,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值班医师可随时实现健康监测。遇有紧急情况,还可以选择一键拨号至亲友电话或医院急救电话,获得及时救助。

医养结合是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积极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长久之策。要放眼长远、务求实效,稳步推进这项工作有序开展。但从工作实际看,由于社会认知、投入不够、政策保障、专业人才匮乏等多重问题,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之路并不顺利,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

(一)从养老机构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摸索多、经验少。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出台大量相关文件,对于解决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但对于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的结合缺少具体、符合我市实际、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历史短,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之中,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少,医养结合审批手续繁琐,承担养老服务尚且运营艰难,难以承受医疗护理重担。另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不能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严重降低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二是投入多、补贴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而养老机构普便运营困难,财政补贴的相关政策有待制定和落实。一般性养老机构建设,省、聊城市给予一张床位补贴1万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补贴万元,但相比建设投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张床位需要建设投资近20万元,缺口相差很大。目前,养老机构建设补贴主要依靠省、聊城市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县级财政还没有将补助资金纳入预算,省、市要求的每年本级留成的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要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没有落实。三是困难多、办法少。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政策、标准和专业人才队伍缺失,因为是我市是示范先行试点,上级的很多政策和指导办法还未及时跟进制定和出台,单靠自己解决难度很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开办诊所,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大部分传统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在养老机构从业对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这些现实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医养结合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从医疗机构看“医养结合”

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

一是缺乏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短缺现象较为明显,医疗机构开展自身业务就很紧张,开展养老服务压力更大。医疗机构在自身市场需求很旺盛的情况下,到养老机构巡诊、接诊,很大程度上没有时间精力、抽不出医务人员。

二是缺乏利益驱动。医疗机构和传统养老机构虽然开展了签约式服务,但是由于传统养老机构规模小、供养老人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为老服务不能获取经济效益,没能真正实现医养有机融合,还存在“两张皮”问题。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机构因为其更高层次、专业的医疗服务导致收费较高,把大多数老年人“挡在门外”,机构也难以获得经济效益。

三是缺乏政策保障。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日间照料中心,最老年人出现意外而引起纠纷,如果能开通老年人意外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后顾之忧。另外,医生多点执业问题的解决政策还未落地,医生离开医院到养老机构就业会有职业风险。

(三)从老年群体看“医养结合”

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预期和现实不平衡。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发展未来期望很美好,希望能尽快实现老有所养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现实中很多医养结合工作进展缓慢,有些措施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解决居家老人或养老机构入住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便捷医护问题,面对突发性重大疾病仍然束手无策,对多元化、高质量、近距离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二是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随着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我市老年人口对健康养老的社会化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养老服务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独子、失独家庭将很快进入面对社会养老问题的高峰期。从现实来看,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供给严重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市场实际供给严重脱节,如果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三是收入与收费不平衡。目前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只有市颐养中心一家,属中高端医养机构,收费标准相对较高。面对此类医养机构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大多数工薪阶层和城乡居民难以承受,传统的养老院又因为基础设施较差、服务项目单一不愿入住,面向社会大众的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势必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四)从政府部门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不完备”: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卫计部门是国家卫计委指定的医养结合牵头部门,而民政部门是养老服务具体管理部门,二者能否实现紧密结合至关重要。另外,据初步估算,医养结合项目从立项到正常运营至少涉及17个职能部门。在运营过程中,至少需要民政、卫计、人社、财政四个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机构处于“九龙治水”的困境中,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容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等问题,这些是医养结合工作推进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二是政策保障体制不健全。医养结合工作是试点性、创新型工作,政策先行是保证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很多配套政策需要提前研究制定。但从实践看,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比如说,养老机构内设医院或诊所能否纳入医保定点的问题,长期护理险扩面的问题,老人意外险试行的问题,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机融合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的问题,“1234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何时开通的问题,等等还有很多。

我市是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医养结合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调高任务目标,结合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部署要求,以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根本,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体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务求实效,及时化解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我市健康养老事业稳步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医养结合工作涉及改革发展深水区,示范先行市的定位决定了上级很多指导性配套政策滞后工作现实,需要大胆决策、实践和创新。一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尽快建立部门之间统筹联动工作机制,打破民政、卫计、人社三条线分立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问题。每周定期通报各自工作动态,共商破解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难题,多出经验、出办法、出典型,为我市养老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二是提高批办效率。建议民政、卫生共同编制申办养老项目审批服务指南,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推进“一门式”服务,对新办医养老结合机构推行并联审批,积极协调解决消防审批、竣工验收、卫生防疫、环境评价等实际困难,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加大财政对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将养老机构建设市(县)级需要配套的补助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严格落实省、聊城市要求,将每年本级留成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用于展医养结合工作,加快传统养老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对基层公立养老机构新建医疗机构或引入医疗机构分支机构,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严格按上级规定给予资金支持或运营补贴。

(二)务求实效,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议学习借鉴湖北省随州市“两室联建”工作思路,试点推进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一是科学化选址。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一村(居)一策”提出的选址建设方案,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作为建设地点。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模式: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在中心户、农资服务中心、电信服务网点等原有服务项目上建成并运营,卫生室就近建设。卫生室在村(居)委会已建成或正在建的,可以从村(居)委会调剂办公用房建设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卫生室和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都需要兴建的,必须统一规划,选择在人口密集、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联合兴建,并且要建有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二是标准化设计。依照“两室”功能定位和室内布局要求,对“两室”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实际设计图纸。严格按照标准设计,卫生室设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公共卫生室、药房;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设置“四室一厨”,即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学习室、健身康复室和厨房。三是优质化建设。选派质量监督代表进驻“两室”联建施工工地,对施工材料实行专人专管,实时跟踪项目建设过程。质量监督专班对所进原材料实行登记制度,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进入工地,及时开展工程建设质量验收。同时完善建设施工档案,实行责任追究制,施工单位对“两室”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在“两室”建设中,对床铺、档案柜、电脑、有线电视、空调以及厨具等硬件设施进行统一配置,对标识标牌、规章制度等统一制作。四是多元化投入。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将“两室联建”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的新路子,通过“土地资产置换、老板垫资、单位自筹、爱心资助”等方式多元筹资,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村办或个人办农村“两室”,通过实施驻村(居)工作队帮扶、慈善捐助、企业冠名等方法解决;同时,对建设资金严格监管,防止重复性建设、开发性建设、举债性建设。

建议学习借鉴河南省新乡市“12349”平台建设经验,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养老服务。一是建好信息平台。依托“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将老年人的基本资料、健康情况、家庭信息、个人兴趣等相关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并以该系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实现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二是选好运营模式。老年人会使用、企业愿意参与是信息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根据老年人理性和节俭的消费特征,探索开展积分制养老模式,凡系统登记的老年人在指定的联盟单位消费可以积攒积分,积分可以在与12349信息平台合作的超市、医院、餐馆等服务网点抵现金使用。三是盘活社会资源。大力宣传并营造养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加入信息平台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大力整合家政服务、旅游、医疗、商场、物业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资源,以信息平台为纽带、以积分制为核心,建立异业联盟,在扩大服务中产生规模效益。

(四)强化激励,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一是抓人才流动。建议学习借鉴安徽省亳州市模式,探索实行镇街卫生院托管敬老院,卫生院院长兼任敬老院院长,促进“两院一体”发展,破解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两张皮”难题。鼓励医疗机构执业医师、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进行轮岗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吸引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的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满一定年限后,可给予一次性适当经济补助。二是抓待遇提升。建议将社会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抓职业培训。建议将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护理员纳入政府培训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创新发展,构建医疗保险体系。一是针对性解决老人经济负担重的问题。建议调低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诊所的医保定点申请标准,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依照申请纳入,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入住的参保老人按照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同时,适度放宽需要治疗的老人医保范围,对于失能程度较重、病情严重且花销较高的老人,可设立一定的报销比例,解决部分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问题。二是完善社保医保政策。建议扩大长期护理险范围,研究出台《临清市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惠及更多人群,特别是居住在农村需要长期护理的广大老年人。继续细化和完善《临清市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办法(试行)》,扩大护理范围,将小脑萎缩、失智老年人划入护理范围,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标准,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三是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积极引导各保险公司,设计开发健康险、养老机构责任险、老年人意外伤害险等多种形式的险种,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保障服务。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第三篇】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为更好推进这种模式养老机构建设,下面是本站网友为大家搜集的医养结合的。

供大家参考。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养老和医疗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养老机构能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养老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可实现最大化利用。老年人不仅得到养老服务,而且还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从而缓解当前“养老难”和“看病难”的问题。

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促进养老和医疗跨行业发展,近期,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合肥、六安等地,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370家。这些养老机构基本上只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缺乏专业医疗救助能力,不能提供正规的医疗服务。而当前现实情况是:全国有失能半失能老人3000多万,其中我省有170万左右,这些老年人很多需要入住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随时需要专业化养老和医疗服务。当前我省医疗机构床位十分紧张,许多老年人大都是慢性病,医院不可能将有限的床位长期给这些老年人使用。而我省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占全省总数不足1%,医疗保障问题在养老服务业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由于不能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给老年人及其家属带来许多困难和精神压力。

为了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和医疗保障问题,一种“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省契机,部分养老、医疗机构大胆创新,敢于尝试,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优势,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如合肥市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利用三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投资500万元,把三里街养老机构改造成为“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拥有床位260张,主要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床位使用率超过100%。合肥市滨湖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依托雄厚的医疗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2019年3月建立了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结合”老年科,拥有床位236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以上。该院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实施自理型、半自理型、全护理型和临终关怀四种类型的个性化养老服务。此外,安徽省针灸医院利用中医针灸优势,六安市金安区人民医院利用社区门诊医疗技术,正在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这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受到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属的欢迎,床位供不应求。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医保政策方面。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老人医保费用难以全部报销。如,入住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的老年人,属于合肥市职工医保、新农合只能报销部分护理费,属于省直单位医保、工伤等其他医保不能报销。二是在养老服务政策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难以享受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如,民政部门虽然给合肥市滨湖医院颁发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使其有从事养老服务资格,但由于政策问题,医院得不到地方政府在养老床位和运营补贴等方面政策支持。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

尽管“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但随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蓬勃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1.社会现实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9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亿,占总人口%,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亿,占总人口%。2019年我省60岁以上人口万人,占总人口%,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万,占总人口%。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医疗保障成为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重要考虑因素,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充分整合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利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入住老年人提供舒适养老和优质医疗服务。

3.缓解“养老难”和“看病难”问题。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一方面缓解当前“养老难”问题,另一方面老年人既能养老,又能共享医疗资源,缓解了“看病难”问题。同时,老年人的治疗费用还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减轻了老年人看病费用。

“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将会成为未来养老服务业发展方向,为更好推进这种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应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养老业整体服务水平。

1.加快制定政策措施。养老政策方面,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包括床位和运营补贴等;医保政策方面,相关部门完善医保有关政策措施,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土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建设用地采取划拨方式,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只能用于养老公益性事业,不得用于其他用途。此外,“医养结合”是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制定建设标准和合理收费标准,对设备配置、医疗水平等方面要有明确要求。

2.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中央补助资金支持,重点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倾斜;各级政府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

3.鼓励集团化发展。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合肥九久夕阳红集团就是从一家民办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起来,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发展成为拥有7所老年公寓、2所学校、1个职业培训学校等集团化企业。合肥滨湖医院属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该集团也是拥有多家医疗机构,目前正建设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护理中心,正在向医疗、养老集团化发展。

4.明确服务对象和内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重点收住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包括有急性和慢性病的老年人,肢体残疾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以及高龄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等。这些老年人除了需要生活照料外,更重要的随时都需要医疗保障、康复保健等服务。

5.创新管理模式。努力打破行业界限,大力发展跨部门、跨行业的养老机构。管理模式上要积极创新,可以通过公共招标、委托管理等形式,引进有先进养老服务管理经验和先进医疗、康复技术及设备的专业机构经营,以提高养老专业化护理水平。

6.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医疗等机构培训一线护理人员;鼓励高校、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和管理专业人才。此外,还要发挥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缓解当前一线专业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短缺问题。

“我们医院有一个老龄病人,达到出院条件已经一年了,至今仍住在病房里。目前,老人养老的医疗需求很迫切,但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服务能力,而医院床位又紧张,无法提供必要的养老基本服务。”在今年“两会”期间,一位农工党政协委员指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刻不容缓。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支持(至少内设医务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不足20%。而有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是全体人群的3至5倍。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人及子女十分关注的医、食、养等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不少大医院又面临老人“压床位”的现象,医院床位紧张,患者看病难。

当前多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负担。发展养医结合,有助于解决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的“硬伤”。

目前,全国多个省市正在摸索“医养结合”的方式。北京市推出了“医养结合”试点的扶持政策及相关的行业规范及标准、质量评价体系。河南省推出了老年医养协作联盟,通过医院牵头,养老机构加盟,实现了区域内的医养协作、双向转诊。

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经理高峻松表示,大多数老人患有慢性病,但由于养老机构不能解决医保,很多人选择长期住院。如果“医养结合”试点能解决医保问题,将吸引更多老人,并分流一部分大医院的住院病人,解放一部分医疗资源;与医院联合建立绿色通道后,养老机构的护理也会更加专业。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第四篇】

为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医养结合模式,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区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医养结合是在做好传统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既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含健康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等公共服务,也体现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紧密合作,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是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了养老和医疗的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和市里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服务资源优势,积极满足不同群体养老服务需求,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三种医养结合模式:

1、整体照料模式。由单一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养老院办医院,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设施。如天颐和养老院和区养老中心先后引进华泰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健康检查服务。二是医院办养老院,即在有条件的一级医院增设养老病房。如学府医院和长江医院建设了医养护一体化病房,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综合服务。另外我区明丰医院将部分病房改建为自费养老病房,收治了一批老年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

2、联合运行模式。即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开展驻点服务,在方便老人就医的同时,实现互利共赢。如几年前康泰养老院建院初期就与邻近长江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长江医院在康泰养老院内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入住老人以及周边居民服务。

3、支撑辐射模式。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近年来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开设老年号、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设立家庭责任医生等多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或社会医疗机构还进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社区老人服务。

虽然我区在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目前仍处于初试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政府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相应的公共资源也由卫生、民政等不同部门分配,而且医养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要真正实现医养统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资源壁垒,加大工作协同力度。

2、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指引不明确。目前我市对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尚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明确的政策支持,给区级政府推动此项工作带来了阻碍。如,我市对内设养老床位的医疗机构除现有医保政策外,没有来自财政和民政方面的资金补助,在实际运营中也没有统一收费标准。又如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首先要解决下属医院纳入医保结算问题,但实际上医保资源有限,民办养老机构等非医疗单位能搭上医保的车很难。

3、优质资源少,提升标准高。养老机构在向医养机构转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方面要医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有资质的数量充足的医师和护士。目前我区24家区管养老机构绝大部分为民办,除规模较大、设施较好的天颐和养老院、康泰老年公寓等4家实现医养结合外,其余规模较小的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尚没有力量自建内设医疗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4、社区医养服务总量不足,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受到个人习惯和现实条件影响,目前90%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关注的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及中医保健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还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础上进行医疗诊断、康复护理等服务。但是目前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药品单一、设施简单、医务人员缺乏的问题,要想实现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大难度。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人们在养老理念、医疗理念和消费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必须依靠全市乃至国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不是区级层面所能改变的。但就我区来讲,面对21万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应立足实际主动作为,力争成为全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试点区。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规划引导,健全协调机制。

医养结合涉及多个部门,需要明确的规划引领和统筹联动的机制。一是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十三五期间根据全区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20xx年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之一,成为惠及全区老年人的重要举措。三是建立民政、卫生、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2、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

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模式顺利推进的基础,据报道,国家民政部已经协调卫生、人社等部门,简化优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推动解决异地就医结算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也在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我区应在认真落实国家和我市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区情实际,加大对医养结合专门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体、操作性强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养老机构用地的预留和储备,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用地,对新建项目的土地出让金可适当优惠,同时强化对医养结合设施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改变用途。在机构管理方面,尽快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制度,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在医保政策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将更多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和扩大报销范围。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的重要内容,对由医院转型的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老人护理院给予审批;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法规,对养老机构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给予审批,并加大对这些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民营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很高,政府应探索建立对医养结合机构的财政补贴制度,使各类符合条件的机构均可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保定点等方面与公立机构相同政策;在水电气热费用上与居民价格持平等。另外,除公立机构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严格执行政府价格政策外,其他服务主体可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或供需双方议价,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营。在社会融资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护理院、康复医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激发医养结合市场的活力。在金融支持方面,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尝试设立由政府统筹协调、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南开区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提供金融信贷支持。

3、结合区情实际,完善服务方式。

在统筹推进现有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医疗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无缝对接。一是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鼓励有条件的区属一、二级医疗机构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病房,可借鉴上海市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护理站、医务室补贴10万元;门诊部、护理院补贴50万元),招用专职医护人员按医护人员数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40%标准给予补贴。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将其作为医养结合的支持平台,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委派医生上门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合作,会同社区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料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增设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三是优先考虑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照护问题,在全区新建、改建23所医养结合护理院(或称失能老人医护养老中心),缓解了医院病床紧张问题,也使老人得到专业护理,有尊严、有质量的安度晚年。

4、发挥科技优势,推动服务创新。

将医养结合纳入智慧南开惠民工程,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养结合信息化进程。一是在南开区养老服务管理云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来自区域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资源,打造老年人群数字化健康管理云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实时健康管理服务信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部门提供老年人群健康情况动态数据,并通过三方的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库,推动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二是广泛复制昔阳里社区经验,建立居家养老一键通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等多种载体,推广应用家用健康检测、治疗智能终端,实现网络覆盖。三是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投资养老市场,与专业医疗机构对接,开发可穿戴式健康监护设备,开展远程医疗监控服务,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5、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应加强专业护理人员和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养老服务人员,建立合理的酬薪保障机制,从薪资水平、薪资结构及福利待遇方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签定的人员按规定给予补贴,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养老护理队伍中。二是发挥南开区社区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有计划的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不断规范护理人员的服务内容与服务行为,提升老年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三是健全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87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