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39904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第一篇】

在这个长达一月的寒假里,我参加了xx文化中心第xxxx期的传统文化学习,讲座的主题是:幸福人生。这是一次封闭学习。不但学习了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里给了我不少触动。在这里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达中心的时间是下午,xx文化中心位于xx市xx区的一个比较偏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是社会给界爱心人士筹资建设起来的。虽然简陋一些,但是也让我体会到他更深一层的含义。

刚到文化中心的时候,就发想了一件事。人们见面时是鞠躬礼。起初我不明比为什么。中心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了大家一个答案。要学会谦卑,最实际的方法,就是低下头,放下身份。这才是鞠躬的目的。养成这种习惯,人自然而然就学会谦卑。如同一个永远装不满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输更多的东西。学会鞠躬,做到谦卑,是我在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获。

第二天在上我们很早就起来了。天都没亮,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一套健身操。然后按秩序进入课堂向孔夫子敬礼后进行早读。早读的内容是国学经典——《弟子规》和孝经。我曾经看过百家讲坛上有关于《弟子规》的解读。内容是明白的。本以为学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上课根本脱离了书本!因为咬文嚼字不是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讲座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健康、教育、经济、和谐、礼仪。

而第一天早上的学习内容是:健康。

主讲师是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仅介绍了饮食和常见病的关系。还提出了五行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应关系关系,并且提出了相关的事实依据。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和器官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文化与健康的理论。此外他还用事实论据告诉我们素食与健康的关系。在这里,他提倡的健康饮食和绿色饮食是基于现代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现代低碳生活的要求来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里,三餐都是吃素的。经过这次讲座,没有人抱怨。结束的时候很多的学员都自发的要求坚持下去。要知道坚持吃一个月的素食所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树18棵。而养活一个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积是一个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实。正如广告上经常出现的口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说的,保护环境,从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题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人们有一个共同感的语言,就是音乐。当我看到乐谱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歌曲我并不陌生。然而,当老师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问题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讲师来自于汤池。当她唱起《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泪湿了眼眶。抬头看去,周围的人也都是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我们接受了好几场关于“孝”的事迹报道会。

有xxxx年照顾植物人父亲的儿子,也有用相机记录父母三十年光阴的摄影展。孝经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我深切的感觉到,不管身处什么养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礼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礼仪培训的课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古语有云:德挥动于内,而礼发于外。在学习和运用各种礼仪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成为一个讲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道义而非金钱。至于当今社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想起以前在院学生会里工作和当亚运志愿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说,礼仪确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墙上用这样子一句话——学为人师。刚进入中心时我发现不光是见面要鞠躬,这里的每一位,包括学员,都被称为“老师”。上了课,才知道,只一句“老师“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鞭策的力量。来到这里,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人人都有这种精神,整个环境就不同了。本次讲座的大部分学员是大学生。刚来的时候对于鞠躬,食素,剩饭,早起都不太适应。可是几天的讲座下来,大家都能做到。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安安静静地,大家自己改了过来。想起在学校学习的生活。不得不让我感慨中国的传统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个教室,大到整个社会,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吗?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除了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别无他法。

而在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关于国学的教育更是引来各方争议。然而看见日韩两国尊孔重道,对于源于中国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是否失去了什么。

回顾过去几十年,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和事物,却没有让我们完全的抛弃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会流传下来。问题在于,如何辩证的继承和发扬。我认为文化的传播,并不单是口头的“告诉”。“身教”不但是老师们应该做到的,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会“身教”,那么周边的人也会受影响。这就是教育。

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社会经济活动中不良现象开始说起的。贪婪,欺诈,骄奢,不诚分别对应了不仁,不义,不礼,不信。如果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机,也未必没有生机。中山大学的钟茂森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了这个论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想立而不倒,同样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持,这种支持来源于内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实,很感动。我学会了忏悔自己的过往,感恩别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中国人,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养分,做一个合格的中华儿女。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第二篇】

我认为,虽然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千万不能迷失和放纵自己。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应是体验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空壳,我们理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第三篇】

通过调查家乡的民风民俗,使自己开阔视野,更加了解家乡,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二、实践时间。

寒假回老家期间。

三、实践方法。

1、询问爷爷奶奶、姑姑姑父以及当地居民。

2、上网查找一定的资料或翻阅相关书籍,与实地调查到的资料相结合来分析。

四、调查内容。

从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春节。周口属于豫南地区,和我们这儿的过年习俗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是二十八才到老家,之前几天的民俗是通过向奶奶他们询问得知的。

采访开始。

问:奶奶,二十三咱们也祭灶吗?

答:当然得祭,咱们家还是简单,摆上麻糖和火烧,放上一挂鞭,再祷告几句,希望来年全家平安。有的人家还会贴上灶爷像,烧香祭拜。

问:哦,原来如此。那么二十四都干些什么呢?

答:二十四是打扫房子,为迎接你们和叔叔家回来,我着重收拾打扫了你们的房间,把被褥晒一晒,屋里的犄角旮旯都扫一扫,抹一抹。好让你们回来时干干净净!

问:辛苦您了,书上说二十五磨豆腐,咱家也有这个习俗吗?

答:以前有的人家还自己磨,现在都是去集市上买几块现成豆腐。不过咱们这边还兴做干豆腐皮,自己拿豆拿油,别人管加工。知道你们都爱吃,我那天让人家给你们做了一大袋子。

问:那二十六呢?

答:我早早的就骑上三轮车来到菜市场,采购鸡鸭鱼肉。鸡子买了三只,肉买了三十斤,还买了两条大鲢鱼。我寻思多买点,怕过年人多不够吃。

(我心想:全是大鱼大肉,这么多还会不够吃?)。

问:一大缸馒头是什么时候做的?咱们自己蒸的还是买的?

答:馒头是二十七你姑姑来蒸的,蒸了三大锅。我还嫌不够,自己又去买了一百个馍。

采访结束。

二十八那天我们刚到家,便看到奶奶在忙着盘饺子馅,一大盆肉,半盆切碎的萝卜,再加上各种佐料,混到一起,用手把它们拌匀。我目瞪口呆地问:“这么多饺子馅!什么时候才能吃完啊?”奶奶笑眯眯地说:“咱家到齐快三十口人,我还怕不够呢!”

二十九,奶奶、妈妈和婶婶又忙着过油,就是把该炸的东西全都用油炸一遍。有鱼块、丸子、豆腐、麻叶子。她们炸着,我们吃着。到该吃中午饭的时候,几个小孩竟一口饭都没吃,许是肚里早已吃饱了吧。

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看春晚。今天要忙的事情可不少,刚吃完早饭,奶奶就催着爸爸叔叔贴对联,说人家隔壁都已经贴上了。晌午刚过,奶奶她们就开始忙碌着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五点多一点,饭就准备好了,爸爸先去放了一挂鞭,全家人开始大快朵颐。收拾完,就开始坐在电视机前静候春晚的开始。一直看到快十二点,随着整点钟声的敲响,家家户户鞭炮齐鸣,迎接新年的到来!

五、实践结果。

通过对奶奶的采访和我自己的感受,老家的习俗和我们这边,没有大的差别。

六、实践体会。

这次实践,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春节,为什么在每个人心里有着如此重的分量。为了团圆,爸爸叔叔驱车几百公里赶回家;为了团圆,奶奶天天忙碌着,准备着,等待着。大家能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是幸福的。看我们吃得开心,奶奶幸福;看奶奶笑得开心,我们更幸福!

同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阖家幸福!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第四篇】

实现中国梦需要集中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传统文化就是一项主要的资源,是最有利于调动国人的积极因素。但传统文化也有其局限,如果不深入探究其精神实质,一味模仿复古,只会起消极作用。如果不注意创造性转化,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且传统文化的正确理念往往只停留在概念,集中于精英,今天必须使之形成社会实践,面向大众,方能发挥作用。

例如中国的传统孝道,如果我们只是理解为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那其他文化无不如此;如果只是让青少年披上汉服,穿上唐装,叩头跪拜,更是连形式也做不到。实际上,孝道的本质在于维系家族的精神支柱,保证家族和社会的繁衍,所以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孝道的继承与弘扬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现代化国家和发达地区都面临着生育率降低、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加剧的难题。如果将传统的孝道转化为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保证家庭和社会的繁衍是每一个人的义务,更是青年不可推卸的职责,同时摒弃将“后”限制为男性的陈腐概念,保障男女平等,那么这种孝道就能在中国发挥独特的巨大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第五篇】

在这个寒假里,我作了有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调查,发现总体情况并不是很好。在我的学校中情况稍好,可在居住的地方情况却很差。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在意。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是世界上的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巨大的财富与精神的食粮。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内容,是传承至今的主流文化思想。除了儒家文化以外,还有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文化流派。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道德准则与价值观念,是每一代炎黄子孙的重要学习资源。在《乐羊子妻》这篇文中这样说道:“羊子路遇金饼,拾之归家,妻见大怒,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短短一句话,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的道德追求。在《三字经》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它清楚地表达了为人便要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礼让兄弟这个道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书简单易懂,成为古代孩子们经典的启蒙读物。

除文章以外,唐诗宋词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存在。一首诗词便是一个江湖,一次凝眸就是一个过场。我想念我心中的那个女子,想念那长安城中叱咤风云的女皇;想念那“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的巾帼宰相;想念那“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却只为黎民兮嫁与天一方的乌孙公主;想念玉环那仙乐风飘的霓裳......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朔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人生百年,沧海一粟,有时候,世界似乎只剩下一扇窗。有人望出去,是山河故乡;有人望出去,是净土气象。看苏子聊发少年狂,挽雕弓,射西北天狼;盼岳飞收拾旧山河,百死报家国,守土复开疆。永不改变的是他们满腔的壮志豪情,永不磨灭的是他们一生不变的信仰。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应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应该明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另外,万物发展皆有其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亦是中国人民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我们应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做到承前启后,据旧创新,沉淀底蕴,厚积“厚发”,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第六篇】

在校大学生。

20xx年6月10日。

问卷调查法。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探寻一下大学生传统文化丢失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与传文化的接触程度,对传统文化现状所持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见解等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们调查了大学生对传统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于第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60%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36%认为“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第二题“你对传统文化的未来怎么看?”有共有62%的同学看好传统文化未来前景,由此可见大多数同学在理性上认同传统文化,认可传统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后的有关传统节日,四大名著以及四书五经的问题,各有56%,46%,56%的同学给予其较高评价,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态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认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却更加感性,例如在问题“你会听一些民族音乐或者戏曲吗?”只有22%同学回答“很喜欢,听得很多。”另外在问题“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没看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大学生在理性上认同传统,但是兴趣并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们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而经典书籍和传统技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调查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大家平日里看韩剧看动漫看电影,欣赏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古今历史的时间已寥寥无几。因此,我认为,“接触机会不足,热爱精神不够”,这是传统文化失宠的一大原因,也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弥补的地方。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首先我们问到“你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选择了解很深的只有8%,绝大多数选择有些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很多不足。随后的问题“你对下列那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是有些了解”同学们的选择不一,但56%的同学都选择“古典诗词赋或小说”,这肯能是由于中小学学科教材中古典诗词赋或小说占很大的比重。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四个关于具体文化知识的问题,以期通过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绘画的,当被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样看待我们的国画”,有4%的大学生回答可以较为专业的评价,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进行较专业的点评,46%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不少作品还是看不懂,28%完全没有鉴赏能力。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的,当被问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6%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4%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两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书法的,当问及“你能区别一般的书法字体吗,比如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体,对中国书法史也有些了解,22%可以区分,40%勉强可以,26%不能区分。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你知道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吗?”16%几乎所有节日都知道,38%了解大部分节日,30%只了解常见节日,16%了解的很少。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而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互相配合、协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体系。家庭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在子女沟通中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政府部门在思想上重视、在经费上落实、在行动上支持,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开展起来并持续下去,如近期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该将公共性和公益性摆在首位,着眼大局,放眼未来,克服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局限,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再次,社会团体、公共部门应该最大可能地为青少年开放相关资源,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场馆、走向文化舞台、走近经典、亲近传统。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第七篇】

在这个长达一月的寒假里,我参加了xx文化中心第xx期的传统文化学习,讲座的主题是:幸福人生。这是一次封闭学习。不但学习了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里给了我不少触动。在这里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达中心的时间是下午,xx文化中心位于xx市xx区的一个比较偏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是社会给界爱心人士筹资建设起来的。虽然简陋一些,但是也让我体会到他更深一层的含义。

刚到文化中心的时候,就发想了一件事。人们见面时是鞠躬礼。起初我不明比为什么。中心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了大家一个答案。要学会谦卑,最实际的方法,就是低下头,放下身份。这才是鞠躬的目的。养成这种习惯,人自然而然就学会谦卑。如同一个永远装不满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输更多的东西。学会鞠躬,做到谦卑,是我在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获。

第二天在上我们很早就起来了。天都没亮,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一套健身操。然后按秩序进入课堂向孔夫子敬礼后进行早读。早读的内容是国学经典——《弟子规》和孝经。我曾经看过百家讲坛上有关于《弟子规》的解读。内容是明白的。本以为学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上课根本脱离了书本!因为咬文嚼字不是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讲座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健康、教育、经济、和谐、礼仪。

而第一天早上的学习内容是:健康。

主讲师是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仅介绍了饮食和常见病的关系。还提出了五行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应关系关系,并且提出了相关的事实依据。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和器官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文化与健康的理论。此外他还用事实论据告诉我们素食与健康的关系。在这里,他提倡的健康饮食和绿色饮食是基于现代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现代低碳生活的要求来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里,三餐都是吃素的。经过这次讲座,没有人抱怨。结束的时候很多的学员都自发的要求坚持下去。要知道坚持吃一个月的素食所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树18棵。而养活一个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积是一个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实。正如广告上经常出现的口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说的,保护环境,从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题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人们有一个共同感的语言,就是音乐。当我看到乐谱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歌曲我并不陌生。然而,当老师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问题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讲师来自于汤池。当她唱起《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泪湿了眼眶。抬头看去,周围的人也都是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我们接受了好几场关于“孝”的事迹报道会。

有22年照顾植物人父亲的儿子,也有用相机记录父母三十年光阴的摄影展。孝经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我深切的感觉到,不管身处什么养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礼者,天地之序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礼仪培训的课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古语有云:德挥动于内,而礼发于外。在学习和运用各种礼仪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成为一个讲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道义而非金钱。至于当今社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想起以前在院学生会里工作和当亚运志愿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说,礼仪确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墙上用这样子一句话——学为人师。刚进入中心时我发现不光是见面要鞠躬,这里的每一位,包括学员,都被称为“老师”。上了课,才知道,只一句“老师“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鞭策的力量。来到这里,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人人都有这种精神,整个环境就不同了。本次讲座的大部分学员是大学生。刚来的时候对于鞠躬,食素,剩饭,早起都不太适应。可是几天的讲座下来,大家都能做到。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安安静静地,大家自己改了过来。想起在学校学习的生活。不得不让我感慨中国的传统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个教室,大到整个社会,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吗?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除了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别无他法。

而在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关于国学的教育更是引来各方争议。然而看见日韩两国尊孔重道,对于源于中国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是否失去了什么。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们学习好思想,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和事物,却没有让我们完全的抛弃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会流传下来。问题在于,如何辩证的继承和发扬。我认为文化的传播,并不单是口头的“告诉”。“身教”不但是老师们应该做到的,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会“身教”,那么周边的人也会受影响。这就是教育。

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社会经济活动中不良现象开始说起的。贪婪,欺诈,骄奢,不诚分别对应了不仁,不义,不礼,不信。如果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机,也未必没有生机。中山大学的钟茂森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了这个论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想立而不倒,同样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持,这种支持来源于内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实,很感动。我学会了忏悔自己的过往,感恩别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中国人,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养分,做一个合格的中华儿女。

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报告中的实践与探索【第八篇】

在这个长达一月的寒假里,我参加了至诚文化中心第42期的传统文化学习,讲座的主题是:幸福人生。这是一次封闭学习。不但学习了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在这短短的学习时间里给了我不少触动。在这里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达中心的时间是下午,至诚文化中心位于湛江市赤坎区的一个比较偏的地方。后来才知道,这是社会给界爱心人士筹资建设起来的。虽然简陋一些,但是也让我体会到他更深一层的含义。

刚到文化中心的时候,就发想了一件事。人们见面时是鞠躬礼。起初我不明比为什么。中心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了大家一个答案。要学会谦卑,最实际的方法,就是低下头,放下身份。这才是鞠躬的目的。养成这种习惯,人自然而然就学会谦卑。如同一个永远装不满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输更多的东西。学会鞠躬,做到谦卑,是我在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获。

第二天在上我们很早就起来了。天都没亮,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了一套健身操。然后按秩序进入课堂向孔夫子敬礼后进行早读。早读的内容是国学经典——《弟子规》和孝经。我曾经看过百家讲坛上有关于《弟子规》的解读。内容是明白的。本以为学起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上课根本脱离了书本!因为咬文嚼字不是我们这次学习的目的。讲座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健康、教育、经济、和谐、礼仪。

而第一天早上的学习内容是:健康。主讲师是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仅介绍了饮食和常见病的关系。还提出了五行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应关系关系,并且提出了相关的事实依据。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与金木水火土和人体的对应关系。提出了文化与健康的理论。此外他还用事实论据告诉我们素食与健康的关系。在这里,他提倡的健康饮食和绿色饮食是基于现代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现代低碳生活的要求来提出的。在文化中心的日子里,三餐都是吃素的。经过这次讲座,没有人抱怨。结束的时候很多的学员都自发的要求坚持下去。要知道坚持吃一个月的素食所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树18棵。而养活一个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积是一个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事实。正如广告上经常出现的口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说的,保护环境,从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题是“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人们有一个共同感的语言,就是音乐。当我看到乐谱的时候,发现里面的歌曲我并不陌生。然而,当老师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问题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讲师来自于汤池。当她唱起《母亲》这首歌的时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泪湿了眼眶。抬头看去,周围的人也都是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我们接受了好几场关于“孝”的事迹报道会。有22年照顾植物人父亲的儿子,也有用相机记录父母三十年光阴的摄影展。孝经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这里,我深切的感觉到,不管身处什么养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礼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礼仪培训的课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古语有云:德挥动于内,而礼发于外。在学习和运用各种礼仪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企业管理者成为一个讲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是道义而非金钱。至于当今社会,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而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表现,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想起以前在院学生会里工作和当亚运志愿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说,礼仪确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墙上用这样子一句话——学为人师。刚进入中心时我发现不光是见面要鞠躬,这里的每一位,包括学员,都被称为“老师”。上了课,才知道,只一句“老师“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鞭策的力量。来到这里,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人人都有这种精神,整个环境就不同了。本次讲座的大部分学员是大学生。刚来的时候对于鞠躬,食素,剩饭,早起都不太适应。可是几天的讲座下来,大家都能做到。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安安静静地,大家自己改了过来。想起在学校学习的生活。不得不让我感慨中国的传统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个教室,大到整个社会,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不就和谐了吗?英国的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就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除了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别无他法。而在现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关于国学的教育更是引来各方争议。然而看见日韩两国尊孔重道,对于源于中国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在这几十年里,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是否失去了什么。回顾过去几十年,要辩证的看待问题和事物,却没有让我们完全的抛弃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会流传下来。问题在于,如何辩证的继承和发扬。我认为文化的传播,并不单是口头的“告诉”。“身教”不但是老师们应该做到的,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学会“身教”,那么周边的人也会受影响。这就是教育。

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社会经济活动中不良现象开始说起的。贪婪,欺诈,骄奢,不诚分别对应了不仁,不义,不礼,不信。如果做到了仁义礼智信,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时机,也未必没有生机。中山大学的钟茂森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了这个论点。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想立而不倒,同样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持,这种支持来源于内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实,很感动。我学会了忏悔自己的过往,感恩别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作为中国人,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养分,做一个合格的中华儿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203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