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热选【汇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0326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热选【汇编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第一篇】

镇地处德阳西郊9公里,幅员33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1个场镇居委会,总人口万人。

在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xx镇党委、政府按照xx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作风工程来抓,着力建立长效机制,提高认识、周密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一是彻底结束了xx镇近20年来场镇交易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历史,商品交易分类、规范、有序进入了指定区域;二是彻底结束了xx镇主要干道万丰大道(也是过境公路-县道德孝路xx场镇段)长期以来逢场即堵、拥挤不堪的历史,如今的万丰大道,宽阔通畅;三是无条件全部拆除了场镇商铺林林种种、千姿百态的遮阳棚、遮阳伞及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各条街巷重现宽敞明亮;四是及时添置了一批环卫设施设备,加快建设了一批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硬件保障;五是xx镇城镇及各村组的“五乱”现象得到强力整治,清洁化、优美化、秩序化初见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xx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明显的成效,关键在于镇党委、政府坚决有力地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本镇实际,敢闯敢试,探索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把全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逐渐引入了制度化、有序化、科学化的轨道。

第一,建立干群联动机制。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坚持实行“干部带头、全民参与”。一是干部带头。主要指镇全体党政领导带头宣传,深入大街小巷、田间院落,向广大群众宣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和要求,让大家理解、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带头清扫,镇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带领党政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打扫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带头碰硬,梳理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多年来屡治未果的痼疾顽症,逐一研究制定处置方案,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率领由交通、公安、建设、工商、畜牧、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重拳出击,强力攻坚,群众拍手称快;带头承包,每一位党政领导均与签订责任书,联系承包了场镇某一区域、某一村居或某一方面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其实施指导、督促,其成效与个人全年目标考核挂钩。二是全民参与。主要指广泛深入地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七进”活动,分别举行启动仪式,以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的表率带头作用,激发、吸引全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中来,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热潮。

第二,建立督查问责机制。一是加大督查力度。成立了由镇分管领导牵头的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组,每周不定期深入城乡第一线开展2次以上的明查暗访,对正反两个方面摄影、拍照,制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片,定期组织镇村干部集体收看、评议,同时,向全镇各单位编发督查通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二是设置曝光台。向社会各界公布了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热线,安排专人负责接听、登记;在醒目位置张挂了专用举报箱;在镇广播站设置了曝光台,定时对通过督查组、举报热线、举报箱等各种途径收集到的问题进行曝光。凡被镇本级及上级党政、新闻媒体曝光的单位,其联系承包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均将按相关细则被处以定额罚款,直接上缴镇财政。三是实行约谈问责。对经督查、举报存在问题的单位,第一次由联系承包领导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二次由镇纪委书记约谈该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三次则由镇党政主要领导直接问责该单位的联系承包领导,并给予通报批评和定额罚款。

第三,建立环境保洁机制。一是加强教育。“清扫容易保洁难”,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保洁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很多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此,xx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七进”活动,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结合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着力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大家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努力从源头上促进保洁工作。二是加强巡查。针对一些经营户和个人乱倒垃圾比较严重的现象,在张挂宣传警示牌的同时,建立场镇管理办公室巡查制度和社会举报制度,对经巡查和举报发现的乱倒垃圾者,一律按相关规定给予强制清扫或处以罚款的处罚,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机制。三是组建保洁队伍。在城镇,聘请了4名保洁员,分片分段负责相应区域的保洁工作,既及时制止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又及时清除各种垃圾。在农村,各村分别聘请了1-2名保洁员,主要是对沿道路、沿沟渠等重点部位实施保洁。目前,镇党委、政府正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着手研究将场镇清扫保洁,以及将各村垃圾收集到镇垃圾中转站等事项,整体承包给劳务公司,以便将政府从沉重的保洁清运压力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抓好灾后重建、推动经济发展。

第四,建立垃圾处置机制。一是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场镇,由场镇管理办公室负责安排、聘请人员,将场镇各处的垃圾,用机动三轮统一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在农村,各农户将分享的“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热选【汇编8篇】”,各村聘请专人进行收集,或运往镇垃圾中转站由镇处置,或运往本村填埋场由村处置。镇政府花钱买服务,与德阳市环卫处签订垃圾清运处置协议,由市环卫处按照每天一次的频率,派专车到xx垃圾中转站,运走垃圾并予处置,彻底解决了全镇垃圾清运难、处置难的问题。

第五,建立巡逻执法机制。一是干部值勤。把城镇大街小巷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安排政府机关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村镇建设办、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等部门,由其安排出每日值勤轮次,报镇督查室备案。场镇逢场天,各大办公室值勤人员必须上午至少上街值勤2次、下午至少1次;冷场天为上、下午分别至少1次,主要负责劝导制止责任区的“五乱”行为,并由镇治理办和督查室进行检查、登记。二是队伍巡逻。组建了周一周三、周二周四、夜间队、周末队共4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巡逻队,分别由镇党政领导任队长、镇老领导任副队长,抽调有关部门、派出所、场镇管理办公室及居委会干部组成,所有巡逻队成员均佩戴统一的“城镇管理”标志,分别负责相应时段全镇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巡逻工作,发现、制止、纠正“五乱”行为。同时,各村还组建了“巾帼劝导队”,给予镇巡逻队大力支持。三是联合执法。确定每周星期五为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联合执法日,联合执法队由镇长任队长、分管副镇长任常务副队长,成员包括交通、公安、建设、工商、畜牧、卫生等执法部门人员及镇政府有关部门人员。每周星期五早上8:00,联合执法队全体成员均佩戴统一的“城管执法”标志,在镇政府集合,前往场镇及辖区其他区域进行巡逻执法,对各类“五乱”行为给予强力整治。场镇很多私搭乱建行为,特别是场镇口一家私营预制件厂,违规侵占场镇主干道人行道近200米近20年之久,此前多次整治无果,在全镇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钉子户,就在党委书记、镇长拒接一切说情,亲自率领联合执法队现场执法的强大声势下,被彻底铲除,起到了极大的警示教育作用,为全镇“打顽疾,拔钉子”活动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和实践基础。

第六,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投入问题,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最头痛的问题。投入不足,将极大地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投入有: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今年6月以来,xx镇共筹措资金890余万元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场镇及各村组较大院落,新建了14余个垃圾池、果皮箱;为场镇配置了1辆大型垃圾清运车、2辆机动三轮车,为各村配置了1辆机动三轮车;完成了场镇主要道路的路灯建设工程和主要街道的改造美化工程,启动了垃圾中转站、场镇雨污管网、大型综合市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

四是机动三轮车保险费,共2辆,每辆每年1500元,小计每年3000元;五是机动三轮车燃油费,共2辆,每辆每天10元,小计每年7300元;六是机动三轮车维修费,共2辆,每辆每年500元,小计每年1000元;七是环卫、保洁工人设施费,小计每年1000元;八是场镇环卫设施维护费,小计每年5000元;九是垃圾处置费(协议委托市环卫处垃圾处理公司,从场镇垃圾中转站代为运输处置),每月6000元,小计每年72000元。由此看,场镇环卫上述八项每年总计需要资金151700元。按场镇常驻人口3000人计算,场镇环卫每年人均所需资金为元。各村方面,一是垃圾收集员,共1人,每月工资6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900元,每年需10800元;二是机动三轮车驾驶员,共1人,每月工资800元、保险金300元,小计每月需1100元,每年需13200元;三是机动三轮车保险费,共1辆,小计每年1500元;四是机动三轮车燃油费,共1辆,每天15元,小计每年5400元;五是机动三轮车维修费,共1辆,小计每年1000元。由此看,一个村环卫上述五项每年总计需要资金31900元(全镇6个村共需资金191400元)。按农村人口20000人计算,村环卫每年人均所需资金为元。此外,全镇86个组,按每组1名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补助算,每年共需资金309600元(此项可由各组自行解决)。要解决好上述数额庞大的投入问题,必须抓紧探索建立以上级支持、乡镇投入、村组自筹、社会捐赠为主要模式的投入机制,为深入扎实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七,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经党政办公会研究,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了对机关各部门、各村居及干部个人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占总分值的10%。在考核内容上,设置了组织领导、建立制度、人员队伍、集中行动、日常保洁、“七进”活动、满意测评、举报督查等8个方面;在考核形式上,把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平常检查与年终算账有机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在结果利用上,一方面,将此项考核得分纳入全年对集体、对个人的综合考核之中,另一方面,对此项工作实行单项考核,对获得先进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特别奖励,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投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第二篇】

根据许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相关要求,“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工作将于20xx年在全市全面铺开。目前,我县已初步拟定“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工作方案,现正在做进一步的讨论修订,为发现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工作方案制定的更加科学,根据县委《关于开展“调研周”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县教育发展领导小组组织人员于2月13、14日在我县湛北乡和颍阳镇开展了关于“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工作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1.湛北乡:该乡现有1所中学、4所中心小学(三个教学点)、5所民办幼儿园。其中,湛北乡初级中学和杨庄中心小学为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其余3所小学为市级办学管理规范化学校,1所幼儿园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全乡共有中小学教师197名,教学班70个,在校生2806人;幼儿园保教人员75人,幼儿班41个,在园幼儿1441名。

2.颍阳镇:该镇位于襄城县北部,与许昌市建安区毗邻。辖区内共有27个行政村,6万多人口。现有公办中学1所,在职教师116人,26个教学班,在校生20xx人;公办中心小学10所(教学点6个),在职教师194人,87个教学班,在校生2948人。有民办学校12所,其中,民办小学1所,8个教学班,在校生304人,教职工20人;民办幼儿园11所,教学班96个,在园幼儿2518人,教职工151人。颍阳镇在编教师326人,按上级原核编人数,该镇当前缺编教师30人。结合生源增加和教师退休情况,以及新建学校的投入使用,预测到20xx年教师缺口将达120人左右。

(一)校长职级制方面。

校长职级制是当前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热点,也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其在实施过程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评价标准方面。由于学校规模的不同,校长承担的工作任务、工作量不同,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大小规模不同、寄宿与非寄宿、城市与农村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科学。兼顾学校规模的大小、寄宿与非寄宿、中学与小学等方面的差异。如:中学与小学的校长,大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的校长,城市学校与的农村学校的校长,中心地带和边远地方学校的校长。

2.学校领导与一般工作人员人员的待遇问题。一是如何处理校长与一般教师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校长与中层管理人员的关系。例如:中小学副校长的职数如何统一;书记和校长的.职级认定如何区别;中层管理人员待遇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校长职级制待遇的问题。由于校长职级制的待遇政策是按照其现行工资的比例享受的,但由于同级别的校长也存在着职称级别及岗位工资的差异,其目前待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校长职级制的实施会导致以下情况出现:高职级校长待遇没有低职级校长的职级待遇高、校长职级相同的职级待遇却有差异等。此外,既然校长岗位是相同的,确定职级后同职级的校长是否执行同样的职级待遇也是有待考虑的问题。

(二)“县管校聘”方面。

“县管校聘”,主要目的是加强县域内中小学教师统筹管理,突破推进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但在目前情况下,实施“县管校聘”可能引发以下问题:

1.管用分离与学校自主管理的矛盾。县管校聘的实施会使教师的个人编制和身份管理相分离,将打破了教师和学校之间人事关系的束缚。这种关系变动会导致以下情况出现:一方面,教师的管理权脱离学校之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权威下降,部分教师自可能以系统人为理由,不服从学校的管理,不承担教学以外的任何行政工作,不参加教学以外的任何活动;另一方面,学校校长的权力无形变大。哪些教师该流动,哪些教师不该流动,如何聘用,都将取决于校长个人的意见,无形中将学校的关系复杂化。

2.教师交流的受阻问题。现存体制机制并不完善,没有彻底打破教师流动的政策壁垒,因此现行的关于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各种措施时效性不足,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优质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待交流态度消极。尤其是优质学校的教师不愿意交流到薄弱学校,他们认为参加校际交流会给生活、工作带来不便;同时在实现同城同薪的地方,许多农村与薄弱校的教师也不愿意参与交流,他们认为交流到中心校压力较大而放弃参与交流。二是流动投机性较强。因为参与交流后,可以提高晋升职称的概率,缩短职称评审等待时间。所以,也存在薄弱学校部分教师利用身份转换的机会寻找优质学校的现象。三是学校本位思想严重。一些校长为了保留学校优质教师资源,保证学校办学质量,保持学校的办学品质,一般不愿意把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纳入交流行列。

3.县管校聘的“刚性”和教师自身实际的矛盾问题。例如,根据需要进行交流时,有的教师确实有实际困难(如孩子小、赡养老人、交通、住房等问题),应分别实施解决。学校规模的大小,教师工作量的多少,需在聘任时进行合理的安排。

(一)关于实施校长职级制的建议。

1.明确改革定位。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初衷是去行政化和实现专家治校,改革的切入点是围绕校长进行岗位、职级、绩效的一体化管理。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调动校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然而,校长职级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行校长职级制后,副校长、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普通教师的激励问题也需作出相应调整。在通过校长职级制改革实现专家治校、教育家办学的同时,更应该将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改革目标,通过简政放权、管办评分离、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与中小学校长行使办学自主权相结合,建立新型校政关系。

2.加大宣传和引导。在启动中小学职级制改革时,应注意动员发动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多举行座谈会、通气会、征询意见会等,多宣传职级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引导大家更多地关注该项改革在促进由懂教育的专家办学、推进校长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形成校长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推进政校分开与管办分离、尊重校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促使好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意义,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职级工资等次要方面,否则有可能引发某些不和谐因素、不利于调动中小学管理团队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推进校长职级制配套改革。伴随改革的深入,必然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干部体制问题、人事制度问题、资金问题等。建议从高一级层面成立专门督查和调研机构,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职级制工作的督查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调研力度,及时总结、提炼出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在关键领域消除体制性障碍,理顺管理关系,重新设定各方管理权限,建立统筹兼顾、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配套管理机制,明确推行校长职级制的基本原则、程序、方法、权责、保障、监督等政策规定,广泛征询意见,凝聚共识,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

4.加强校长专业化建设。要严格校长资质准入制度和校长职业化管理制度,科学确定校长职级条件、职级结构、职级工资,提高校长工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长期担任职校长岗位。健全中小学校长内外交流机制,建议对去行政化后中小学管理人才的流动、岗位设置等问题作出专门规范,明确程序条件,既便于推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岗相宜”,又便于引进高层次人才,促进主管部门的专业化。完善校长绩效考评制度,从侧重校长个人修养、专业素养考评向侧重办学成效考评倾斜。

(二)关于实施“县管校聘”的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对教师流动进行因势利导。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深入阐释实施县管校聘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教职员工对县管校聘制度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提高推动县管校聘制度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城乡教师流动问题,在搞好县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大局的前提下,重视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消除教师顾虑。三是及时报道临近区县推进县管校聘的新进展、新举措、新经验,促进区域建设经验的交流共享。

2.完善县管校聘政策的保障制度和机制。加强政策的舆论引导,不断完善县管校聘政策的保障制度和机制,特别是利益补偿机制。一是建立对交流教师的相应补助制度。除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外,还要建立实施交通补贴、生活补贴等人性化制度。二是建立教师流动保障体系。为交流教师提供周转房,解决交流教师子女入学等问题,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教。三是建立县管校聘评估制度,对县管校聘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并且将监督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避免出现督导不力情况。四是进一步细化县管校聘人员的相关管理措施,形成教师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制定好编制、职评、评优等方面的配套细则,保障工作开展平稳有序。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第三篇】

为期两周的2012伦敦奥运会落下了帷幕,对于许多体育迷来说,念念不忘的也许不是某些比赛,而是令人费解的伦敦奥运会的裁判工作。申雅岚、丁宁、陈一冰等接连遭到不公判罚,这届奥运会误判、错判、错罚等现象屡见不鲜,裁判的工作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有人评价本届奥运会是“最肮脏的一届奥运会”。于是,我做了一次大众对伦敦奥运会裁判工作的评价的调查报告。

路人,同学,好友等。

大众对于伦敦奥运会裁判工作的评价的调查问卷。

1.您对于伦敦奥运会裁判工作的评价如何?

a.满意b.不满意c.一般d.没有留意伦敦奥运会。

2.您对于伦敦奥运会裁判工作有何看法、意见或建议。

我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50张,收回有效问卷40张,结果如下(只针对第一问):

选择a.满意的2人,选择b.不满意的30人,选择c一般的5人,选择d.没有留意伦敦奥运会的3人。

1.从调查问卷中第一问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大众对伦敦奥运会的关注度是十分高的,四年一届的奥运会的确吸引了人的眼球,估计有92%的人观看了伦敦奥运会。

2.有74%的人对伦敦奥运会的裁判工作是不满意,说明这届奥运会的裁判员的工作是不能让观众满意的.,裁判几乎成了奥运会的主角。

3.为数不多的不是投“不满意”的大多是外国人或者是偶尔关注伦敦奥运会的人。

2.从第二问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有一位好友开玩笑地回答:“谁要是没被耍过,就不能算参加过伦敦奥运会。”由此可见,裁判工作的失误给大众留下了许多不好的影响。

2.有人说是运动员对裁判进行了贿赂,并提议要查出个水落石出,看得出大众对裁判的质疑声是十分大的。

3.也有人建议奥运会应该改制度了,避免类似女羽四队消极比赛的出现。

3.就连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也对伦敦奥运会十分不满,以前的萨马兰奇对历届奥运会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而对本届伦敦奥运会的评价却是可怜的“期待下一届”。不过,我们也应该正确看待伦敦奥运会,有人也说误判、错判也是奥运会的一部分,而伦敦奥运会其他方面的一些工作也应该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这届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这届奥运会让许多年轻人得到了锻炼机会;这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也是十分地新颖和独特,充满了英国风味等等。

4.伦敦奥运会的错判、误判,导致许多代表团申诉。好好的一届奥运会变成了“申奥会”,让奥运变了味,违背了体育道德精神。从裁判工作这点来看,这届奥运会是失败的!

5.希望奥委会能好好总结,不让失误在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重蹈覆辙,别让裁判成了奥运会的主角!还广大体育迷一届干净的奥运会!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第四篇】

2.在掌握学校对校本课程“孝敬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的情况后,对“孝敬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对象为张官屯中学校长、教导主任及七年级。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实习学校实地考察法、访谈法。

3.调查时间:20xx年6月5日。

1.孝敬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及实施措施。

与校长和教导主任座谈,校长说:“为了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我校始终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突破口,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孝敬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编印了《孝敬教育》校本教材,使孝敬教育真正走进了课堂。给学生编写制定了《孝敬父母十条》,印发了《孝敬教育双签协议书》,倡导家长、学生共同孝亲敬老。学校每年都利用“五一”长假和暑假,适时开展“感受生活,孝爱双亲”的活动,活动倡议学生利用假期帮助父母做家务,下地干活,切身感受父母的辛劳,学会感恩父母。组织开展孝敬教育,通过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育学生、感化家长。”教导主任强调:“孝敬教育教材每年修订一次,由学校校长、主任等人员一起修订,完善教材内容。”

实地考察:校园里有许多关于“孝敬教育”的宣传栏,有《孝敬父母十条》、《学生八心》、《社会主义荣辱观》、《孝敬教育产生幸福》等;楼道里的走廊文化是以孝敬教育为主,在楼道里每个班的外部墙壁上有“古二十四孝”之一,分别为“涤亲溺器---黄庭坚”、“行佣供母---江革”、“弃官寻母---朱寿昌”、“鹿乳奉亲---郯子”、“卧冰求鲤---王祥”、“百里负米---仲由”、“扇枕温衾---黄香”、“卖身葬父---董永”等;学校在七年级开展孝敬教育课程,一周一节课,并有专门的老师给学生讲授课程,每个班里都有孝敬课的班委任命。

2.“孝敬教育”的影响和成果。

采访学生:在初一八个班,每个班随机采访十名学生。主要问题是:“古二十四孝你都了解哪些?”、“孝敬课上大家的听课状态如何?”、“上完孝敬课之后你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学生们百分之四十六“古二十四孝”能说出十个以上,百分之四十三的学生能说出五个以上,百分之八的学生能说出二到三个,百分之四的学生一个都说不出来。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孝敬课,听一些孝敬故事,只有极少数学生上课不听课。全部同学都有孝敬父母的意识,比如给父母做饭、洗脚、不和父母吵架、好好学习等等。

张官屯中学对孝敬教育非常重视,孝敬教育的展开与实施状况很好。在课程的开设、老师的授课、教材的修订等方面都在有条不紊、规范的进行着。在校园孝敬文化建设、走廊孝敬文化建设、学生孝敬课收获等方面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从校长到主任,从老师到学生、从校园建设到走廊文化,到处都渗透着孝敬文化。达到了孝敬文化深入人心的效果,学生孝敬意识也有所提高。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更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好多不懂得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孝敬父母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张官屯中学校本课程“孝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们的孝敬意识,增强学生们孝敬父母的情感,进而促进家庭和谐和幸福。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孝敬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加强了思想道德的建设。

校长对“孝敬教育”的重视就决定了“孝敬教育”的顺利开展。校长带动了学校孝敬文化的建设,增强了学校的德育建设。教材的定期修订,为“孝敬教育”添加新鲜元素,补充新问题、新知识、新思想。校园“孝敬文化”和走廊“孝敬文化”让老师和学生经常观看学习,“孝敬文化”深入人心,校园里到处都有孝敬的气息。孝敬课程的开展让学生的心灵能经常接受孝敬的洗礼,让孝敬的意识深深印在学生们心中,并让学生经常回家实施孝敬父母的行动。这样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会日益增加,继承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张官屯中学校本课程“孝敬教育”开展与实施状况良好,也取得建设性的成绩。不仅增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孝敬意识,使中学生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学校应该定期展开“孝敬教育”的实践活动,“孝敬课堂”可以走出教室,走向养老院等场所,展开一些实践活动。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第五篇】

办税服务厅是基层税务机关对外的窗口,是税务机关展示内在素质的平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前沿阵地,处于税收征管工作“风口浪尖”,对于规范税务执法行为,提升国税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办税服务厅的工作,获得了纳税人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与服务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解决目前税收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摆在基层税务机关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题目。

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自从征管软件文秘杂烩网上线后,凡是纳税人到国税机关办理的涉税事项,都是在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统一办结,内部流转。这就对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人员业务素质比较差、计算机水平不高,在日常工作中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时不时出错和办理时间过长;特别是办理涉税事项时没有按规定一次性告知纳税人所需资料,造成纳税人来回跑,给纳税人带来诸多不便,也增加了自身和文秘杂烩网其他部门的工作量,增大了征税成本。

2、征收、管理脱节相互之间信息传递不畅。由于征、管分离,办税服务厅与管理分局之间协作不够,互相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办税服务厅发现的征管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不利于提高纳税服务质量,不利于文秘杂烩网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3、纳税服务意识淡薄。部分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服务理解不够深,甚至有的认为纳税服务可有可无,对优化纳税服务缺乏必要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责任心不强,没有大局观念,缺乏使命感,责任感,服务水平不高,态度不好,服务不到位;二是服务认识不清,一谈到服务就觉得态度热情,礼貌待人就行了,没有把优化服务与收好税密切结合起来。

4、纳税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低。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普及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计算机依托功能没能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纳税服务的程度还比较低,税务干部的信息化观念和数据管理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影响了纳税服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一是计算机使用水平低,大多数仅限于以电脑代替手工劳动,发挥其数据输入及表证单据的生成功能,而其信息共享、管理监控、决策分析功能却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二是基层税务机关信息采集重复,准确性不高,建设质量、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仍然较低,税收管理行为仍然较多地依赖于手工信息和人工干预;三是硬件设施尚不健全,计算机网络不畅。一些基层单位受办公条件和资金短缺的制约,办税服务厅尚未达到标准,配置较高的微机数量不足,设备陈旧老化,信息传递缓慢,税务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不能很好的为优化服务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

5、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压力大。由于办税服务厅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机械操作,长期座姿与计算机、数字打交道,容易产生疲劳、厌倦、消极等情绪,从而导致效率降低、服务质量不高,甚或与纳税人时有不快等不良行为发生。加之是窗口单位检查多、考核多、要求高,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压力很大。

1、提高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纳税服务作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对税务干部的素质、税收征管的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思想文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文化素养和纳税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办税服务厅人员业务培训、计算机技能培训,提高其税收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使其胜任综合办税工作。

2、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树立积极的、从“心”开始的现代税收服务理念,“视纳税人为顾客”,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以纳税人满意为目标,积极拓展对纳税人服务的范围和空间,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贯穿在税收征管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及时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纳税服务。充分发挥办税服务厅纳税服务主阵地作用,针对纳税人性质不同,开展个性化、多元化服务,搭建与纳税人沟通平台,为纳税人营造良好的办税环境,拓展服务内容,实行人性化服务,在现有首问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导税制度,设立专职导税员,负责引导服务、现场审核纳税人涉税事项、解答纳税人的政策咨询、辅导帮助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有条件、适宜的地方,可办起“纳税人之家”,设立税收宣传栏、资料箱、触摸屏、电脑等设备,为纳税人提供阅、看、问、查的全方位税收咨询条件。公布办税指南,公开岗位职责,公开工作纪律等。

3.建立规范和完善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根据税收工作实际和需要出发建立规范、系统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明确各级、各职能部门的纳税服务职责,统一规范纳税服务的.部门责任、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业务关系、责任追究、考核监督等内容,()并界定纳税服务的具体工作内容,每一项工作的细化标准,每一项工作的操作规范。

原来的单一型过渡到全能型,全面受理各项业务,切实改善办税厅工作效率,提高纳税服务水平;三是归并办税业务。将相同相近的业务归并,简化办税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的服务模式,解决纳税人“多头找、多次跑”的问题。四是规范内部业务流程。

(2)推行“一窗式”服务,做到内部业务流程设计科学流畅。一是压缩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改进审批办法;二是下放审批权限,取消审批过程中同一机关层层签字的做法,实行谁审批谁负责,实现窗口功能合理最大化;三是实行权力与责任挂钩,办理每一项业务时,窗口人员在享有处理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3)完善相关机制。搞好“一窗式”服务,人员是关键,制度是保证。一是细化分工,在办税厅实行大厅主任领导下的窗口负责制,各窗口工作人员对所发生的业务进行统计、分发、传递、核对和小结;二是优化考核,在绩效上实行科学分类,在利益上实行最佳分配,在业务上进行量化考核。

4、大力推进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快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提升纳税服务效果的必然途径。通过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十分便捷地为广大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和税务咨询,提供电话自动查询系统,利用因特网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法辅导,帮助纳税人及时、完整、准确地掌握税法信息,了解如何履行纳税义务。建立程序服务系统,为纳税人提供多种简便、快捷的纳税申报方式和便利的纳税场所,如电话申报、邮寄申报、电子申报、银行网点申报、自助报税机等。积极推进财税银库横向联网,有效解决纳税人“排长队,跑远路”等现象。加强税务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手机短信服务系统整合,逐步建立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维护方便、信息共享的电子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纳税人权益保护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税务机关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文件、执法责任、处罚结果向纳税人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保护纳税人的权益,使纳税人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增强纳税意识,自觉依法纳税,努力营造一个法治、公平、文明、高效的税收环境.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第六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支农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增加,这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以往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检查情况看,在具体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本文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一简单的分析,就如何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模式和机制进行粗浅的探讨。

1、支农资金管理主体不顺。一是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目前,支农资金管理有财政、发改、交通、民政、扶贫、农发、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多个部门。二是同类资金涉及部门多。如:涉及农村公路资金的有发改、交通、扶贫等部门;涉及土地分享的“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热选【汇编8篇】”,有国债资金、转移支付资金等。

2、立项不科学。这些年,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一些地方急于争取资金,对项目的可行性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盲目夸大项目效益,立项报告真实性不够,可行性内容空虚,对风险评估不够,缺乏科学性。“办公室项目”多,项目申报随意性大。

3、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是资金使用重复。目前,项目管理普遍不规范,申报随意性大。一些项目经过包装后,同时向多个部门申请资金。多头申报、重复申报严重。更有甚者,以此套取国家资金,谋取个人私利。二是资金使用分散。支农资金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有些项目资金使用分散,发展重点不突出,效益低下。

4、资金监管难。由于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多,来源广,同一项目可能得到多个部门的扶持资金,而各主管部门之间又缺乏配合,信息不畅,给监督检查带来难度,难以及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和违规资金的多少,跟踪管理流于形式。

5、个别项目资金有被挤占套取现象。由于一些项目管理费难以到位,或个别项目单位经费紧张,在无其它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在项目建设资金上打主意,使项目建设内容大打折扣。

1、部门之间不协调。现行体制下,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分头管理,在政策和资金的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沟通、配合。客观上,部门利益思想仍广泛存在,许多部门仍掌握着对财政资金的“二次分配权”,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拨付,甚至滋生腐败的温床。

2、预算分配不健全。现在,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但是,每类项目建设,地方一年到底有多少资金,年初预算很难准确地反映。另外,支农项目和计划一般都由业务主管部门自行研究决定,并按各自渠道上报、批复,而一些主管部门对项目批复的随意性较大,透明度不高,不便于地方对资金的统筹安排。

3、事权财权不统一。支农资金并未按其性质归类管理,许多业务主管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资金管理混乱,出现同一部门管理多类资金,同一项目可在多个部门争取资金的现象。这也造成了支农资金多头申请、重复申报,甚至损失浪费,同时,加大了监督检查工作的难度。

4、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目前,我国仍有许多县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财政增收困难,预算安排捉襟见肘,事业单位经费和绩效工资难以保障,在无其它增收渠道的情况下,许多单位想方设法在支农专项资金上做文章,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同时,财政的困难,也使得许多项目配套资金难以真正落实到位,造成一些项目难以按设计要求完整落实到位,工程量有所折扣,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5、县级规划不到位。县级部门没有对全县项目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缺乏通盘考虑,项目库建设不到位,难以按照规划统一申请立项,统筹考虑,往往是由项目单位自行申报,而上级部门难以全面掌握下面的详细情况,项目的合理性难以判断。资金到位后,更缺乏统一的.监管协调机制,对资金的使用方向不明,到最后,项目资金来了多少,做了什么,没人清楚。

1、充分赋予县级统筹资金权限。为反映支农资金全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资金过于分散,对上级下达的专项,除给农民的直接补贴、救灾资金等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外,在不改变其基本用途的前提下,由县财政把握总量、优化结构、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真正做到同类项目一个部门批,同类资金一个笼子出。

2、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一是完善预算分配制度。在转移支付项目的设立上,按资金性质,如农村公路、水利、林业、土地整理等大类设立;在分配上,按各地农业人口、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利工程处(座)数等,并结合当地财政收入及经济状况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二是完善现行支农项目和资金下达方式,取消部门对财政资金的“二次分配”权,支农资金打包下达到县,增强县级财政在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中的自主权。县级项目报省、市备案,除重大项目外,省、市对县的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不过多干预,只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县级政府对资金使用安全负责。

3、充分理顺支农管理部门,合理调整各部门的职能。发。

改委等综合性的部门不具体分配资金、审批涉农项目,主要负责预算执行的监督、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及政策的研究,将预算的具体执行、项目的具体审批和组织实施等职能划归相关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具体组织项目实施,并对项目建设的真实性、质量、项目效益等负责。财政部门要确保财政资金到位率,同时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日常监管。

4、适时调整县财政配套政策。近年来,国家对基层的大量投入,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相当一部分项目都要求地方配套,对一些财政困难县来说,压力相当大,配套不到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造成工程质量低下或不能按计划完工,影响资金效益发挥。建议在国家财力已经好转的情况下,逐步取消县配套。

5、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一是认真规划、科学建库。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分类建立项目库,作为项目申报的依据。二是加强项目资金设计的合理性。对项目资金,在支出计划中,要适当安排设计、监理等管理费用。三是建立项目销号制度。在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的基础上,建立项目销号制度,对已完成建设的项目,在一定周期内不再立项安排资金,形成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有效防止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第七篇】

因势利导与时俱进。

前郭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

2010年12月30日。

前郭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协会按照省计生协会《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万村(居)示范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吉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在我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开展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健全完善组织机构,确立“两委”干部新机制。

切实抓好基层组织的整合,完善机制创新,提高组织能力。召开了计生协会员代表大会,及时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和理事会成员。修订完善了符合本县实际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并经过乡镇代表会议通过。各乡镇党支部书记任计生协会会长,计生员任计生秘书长,两委成员任理事会,同时将计生协会小组长及妇代会当中的各小组长和共青团小组长进行有机融合,由妇代会委员和妇代会小组长兼任协会会员小组长,并吸收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员为协会会员,会员人数达到各乡镇总人口的10%以上,每个会员必须相互联系,逐步形成会长—秘书长—理事—会员小组长—会员—会员联系户为主的计生协会网络,进一步强化计生协会的地位和工作力度,通过整合、完善基层力量分散的问题,进一步确立“两委”干部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两委”干部在权威、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形成相应互补,共同做到依法办事,克服农村新管理模式带来的不适应症,使“两委”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确保计划生育“诚信计生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制定规章制度,步入民主科学管理的轨道。

为了使计生村民自治能够规范运作,我县计生协会按照“依法建制,照章理事,双向制约,民主管理”的原则,结合本县实际,在落实好《计划生育自治章程》的同时,指导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工作制度,使工作更加具体化、程序化、规范化。有创造性的提出“包保”制度,严格执行县规民约。

一是凡在我县居住的居民,必须符合结婚条件,办理结婚证。早婚男女青年责令其分居。并向当事人收取三千元的限制早婚费,并采取相应可靠地避孕措施。和当事人签订协议书,如果领取结婚证前未怀孕的退还当事人两千元,否则按计生部门规定的依法以最高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

二是违反计划生育的家庭原则上不允许参加各种民营团体,如蔬菜大棚协会、稻米加工联合体等。

三是强化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地处江边、公路边、城郊等地方,针对流动人口多、难掌握的情况更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例如在2009年2月份从大安搬来一对新婚夫妇到我县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做买卖,两委成员来到这小两口家里,首先查验四证,发现他们只有身份证并且早婚。向他们讲清生育政策并且征收社会抚养费,否则就要清户;并跟房主沟通,否则房主也要接受处罚。规章制度的实施给我县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震动,连续几年计划生育早婚早育超生现象有了明显的减少。

三、搞好计生宣传服务,改变群众生育观念。

计生部门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凝聚力在于服务。为使村民了解、知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我县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各乡镇建立本县特色的“会员之家”,组成宣传队伍,以大秧歌、文艺表演等形式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并经常参加演出活动。这是一支非常具有有生命力的基层宣传队伍,不仅能够宣传生殖健康知识及艾滋病预防知识,还非常活跃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我县计生部门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位,群众需要什么,就想方设法服务什么,以真心实意的服务赢得群众对计生的支持,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也切实地确保了计划生育惠民政策的落实。我县出台了《前郭县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文件,对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农村家庭,每年发给720元的奖励扶助金。生育两个女孩并实施绝育手术的家庭,一次性给予不低于800元的奖励。并对其优先发放生产的小额贴息贷款,无偿提供项目、技术、信息等服务,帮助计生困难家庭和独女户家庭排忧解难。把以往“群众上门求服务”转变为“我把服务送上门”,积极开展生殖保健服务,送优生优育优教知识上门;为育龄群众健康检查上门;送避孕药具和使用知识上门等。

我们在实际计划生育工作中始终坚持:

第一,党组织领导和上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居民民搞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党支部的领导、示范、带头作用,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基层干部受条件限制,在政策的掌握运用上是有局限性的,上级部门对一些不规范的作法加以正确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健康有序进行。

第二,利益导向机制的原则。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为调动村民参与和支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积极性,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开展的活动,有关的承诺都要注重向计划生育家庭、独女户家庭倾斜。第三,以人为本的原则。计划生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项群众性极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育龄群众为中心,出台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开展的活动,要看村民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需要坚持的三项原则,有些村民认识不一,有些村民片面强调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要反映村民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会员,“组织健全、活动经常、带头、宣传、交流”的作用,走家串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统一了村民的认识,保证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报告【第八篇】

村民自治是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与群众自我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体是村民,其核心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因此,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作为国家制度排下的民主实践活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初步深入,为我国农村社区治理探索了一条有效的出路,是今后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今年暑假,我们“求真务实促发展”实践小分队深入基层,针对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目睹了自治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从调查结果反映来看,尽管在一些地方村民自治成效显著,但整体呈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自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状况令人担忧!见下表:

现象调查。

占调查数目的情况反映。

村民自治现状是否满意。

不满意:70%。

村务政务财务公开状况。

从不或很少公开:67%。

现行村委会的组织制度及工作满意状况。

不满意:60%。

选举过程是否能民主规范、畅通渠道、发动群众。

能一直这样:15%。

村委会对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及治安卫生执行状况。

不满意:80%。

上级政策的落实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比较顺利:52%。

因此,就现阶段村民自治发展状况,我们认为主要体现以下三大现象:。

一、“梗阻”现象即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政策严重脱节,调查中群众普遍反映,存在“好经被念歪”的政策落实问题。村民对于村委会的无能表示强烈不满。

二、“空壳”现象即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或集体经济被挖空,造成村内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无人管。正如上表反映,在关系农村发展的农田水网改造、教育卫生及环保治安等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村民自治缺乏经济支持。

三、“离心”现象即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威望低,缺乏凝聚力,干群关系紧张。调查中发现,村委会工作及组织状况混乱,正如村民反映,村委会“跟上不跟下”,长期充当政府的.“代理人”,多偏重于执行上级任务,工作被动难以真正体现村民自治的意义,激化了基层矛盾偏离了自治精神!

基于以上认识,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外,我们结合调查分析认为,还存在以下三大原因:

一、法律总体指导与执行中的技术程序性设计失衡。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指导性的法律规范,但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还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法规约束,调查发现,很多村没有相应的自治章程,管理缺乏规范性长效性的措施,因而执行中随意性人为性较大,而且易形式化走过场。

二、政府的启动、引导、宣传、监督、规范作用不足。调查发现,政府对村民自治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基层村民自治建设。长期以来,过于强调行政化的手段,误入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景动而影从,带来基层干部的被动执行,这或许是相当多地方村民自治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缺乏示范效应的带动。村民自治的意义在于对村民利益的维护和村民权利的尊重,由于参与各方缺乏认识,村民自治的实际功能难以发挥,调查中很多群众认为自治没意义,进而影响了参与性。因此有必要通过示范,让村民认清其中的实惠,激发其参与积极性。

结合各种情况,我们认为要积极稳妥地推动自治的有效开展,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健全的法制体系是保证村民自治运作规范化的基本条件。由于村民自治体现的是村民在本村范围内享有管理本村事务的自治权,因此必须要强调村民对于法律制度体系制定和执行的参与,使村干部与村民根据自治章程规定进行管理。同时对于自治过程中的新情况予以及时明确的解释与界定,要在充分体现国家法律原则精神的条件下,根据实际通过自治章程的制定确立管理规范,规避自治中的非规范化现象,使村民自治由法规条文转为规范化的具体活动。

二、政府积极引导加强调控。

任何自治组织都是相对的,村民自治需要政府的管理与引导,要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合理运用政府的权威,加强政府在自治过程中的“启动,引导,宣传,监督,规范”的职能,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推动村民自治的有效运作。

同其他民主政治的形式一样,村民自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内容十分丰富,不可能齐头并进。因此要使村民自治走向规范化,必须要注重村民自治的步骤和节奏,着力于及时处理一些群众最关心反映最激烈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开展自治活动,使村民体验到自治的实惠。在现阶段,至少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在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中,着重突出民主选举、民主监督,以此来带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一方面要通过民主选举,真正把有能力的人选入自治组织,满足广大村民发展经济、实现小康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这一选举,使村委会干部在从事决策时能充分尊重民意,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现村民的监督。

(2)健全自治组织体系。自治组织是村民参与村务,实行自治的组织依托和规范化保证。所以现阶段除了加强村委会的建设外,还要着力加强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的建设。从调查看,这也是当前自治中的薄弱环节,但确是村民参与村务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遵循自治组织的基本轨道,强化“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建设,实现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的转换!

(3)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开展村民自治活动。村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只有抓住这一中心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所以村委会要在执行好上级任务的同时,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村民的联合发展和合作组织的建立,加强信息引导、政策扶持和技能培训,作好农产品的“产——供——销”工作,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反映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4)加强村组联系。从调查来看,有不少村是在原来几个村的基础上合并而来,因此范围大,人口多,村民经常性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较为困难,而村民自治是在村的范围上展开的。所以现阶段要实现自治的正常开展,必须要以村民小组作为一个小的自治单元,使村民通过参与小组事务来逐步创造参与村级事务的条件,真正实现村民自治。或许村民自治的建议还远不止这些,但我们相信,任何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建议,抑或反思与争辩都将有利于我们关注问题的最终解决!希望我们的调查能给村民自治的实践提供一点建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320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