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规章制度 >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最新5篇

题库发表时间 3488522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旨在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提升运营效率,防范风险,促进合规管理,保障资产安全,增强决策科学性,推动可持续发展。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内部控制制度 篇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包括:现金及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存货、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筹资及权益、对外担保、销售与收款、采购与付款、成本费用、税收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控制等。结合实践,笔者主要从如下方面阐述。

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防止现金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产生。它的业务内容主要包括现金收支及银行往来结算。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实施,必须达到以下几点:1保证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真实反映,其账户余额和资产负债表上有关项目的余额应与实际存在数额相一致。不准白条抵库。2所有收入必须及时、全部纳入账内管理核算,不准转移,不准私设“小金库”。3保证每笔现金的支出,都是实际支出,并有有效票据合法手续,并在票据上加盖附件章,以免重复报销。4现金的使用范围必须符合财经纪律和财经制度。5票据和银行印鉴的使用实行分离制,不可以一人掌握全部印鉴。

存货的管理

建立存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对存货管理和会计记录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存货验收入库、保管、稽核、发出、存盘等环节的控制制度,正确计算存货价值,使账、卡、物、金额相符,防止各项存货被盗、损毁和流失。

销售业务

保证销售收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保证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可回收性,客户的真实性。保证销货款尽数回收,销货折扣要符合规定,防止谋私行为发生。合理处理销货退回。

工程项目

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职责权限,实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责任制度,优化工程设计,防范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舞弊行为。工程项目控制包括工程项目预算、决算、招标、投标、评标、工程质量监督等环节。做到事前经济评估,事中财务监督,事后财务评价。

2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全面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涵盖单位内部的经济业务、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并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关键控制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经济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当处理好长成本和效益的关系,努力降低控制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协调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符合单位的中、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与单位其他管理控制制度相互协调,注重制度的整体实施效果。

时效性原则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不断评价和及时更新。

坚持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和回避的原则

保证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提高岗位设置的效率,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3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实行全面预算控制

建立责权体系,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过程中不同层次人员的权力范围及其相应责任。如费用报销签字权、签订合同权等,既要明确权力,又要分清责任。

要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和思想素质培训,既要忠诚、正直、认真勤奋,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加强财务管理的岗位责任制,与电算化系统不兼容的职务要进行分离,保证输入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及效率。资料要由专人保管,按时检查,建立资料借阅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 篇2:

一、内部控制的目的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指内部控制想要达到的目标,大致包括: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

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存在、可靠和及时提供。

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方针、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尽量压缩、控制成本、费用,以求企业达到更大的盈利目标。

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及时、准确地采取纠正措施。

保证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序地进行。

为了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应预先确立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正确记录经济业务执行情况,并将工作实绩与标准目标进行比较,借以发现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提出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二、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管理职能)、业务执行(保管职能)、业务记录(会计职能)、业绩检查(监督职能)兼容现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制度,内审机构、人员不全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滑。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帐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

同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抓好关键人,如分支结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

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

管好关键物件,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

控制关键工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

内部控制制度 篇3:

一、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正处于探索的阶段。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未意识到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甚至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存在诸多误解。很多企业内控审计薄弱甚至没有内控审计,导致企业一方面经济业务繁多,而内部控制审计机制缺乏或有效性低下;另一方面,内控审计思想散见于各部门、各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内部控制认识偏差。多数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成本、资产、会计制度的控制。因而只重视产销环节的控制,忽视内部控制内在影响因素整体的协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忽视� 企业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及制度的了解,是被动接受管理,认为领导人或相关负责人的签字就是内部控制。

2.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许多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实行了总经理负责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在表现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通常只有一个虚职,实施公司经营决策的董事会与从事日常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形成董事会弱,经理班子强,监事会虚设,造成了管理层次的混乱,权利分配的混乱,形成恶性循环。

3.不够重视对员工素质的管理。多数企业对如何建立一个能平衡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方面尚不成熟,更多的是凭借经验来管理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强。没有对员工的道德行为、知识和技能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难以形成一种很强的凝聚力。

4.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不够到位。影响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较多,如经营策略所形成的风险;行使经营手段所形成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信息风险;环境与法律风险;灾害风险等。而针对如此多的风险,企业却缺乏相应的控制,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人员和适当的控制活动,造成企业的隐形失控因素。

(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

1.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建立模式不够合理。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为了加强自身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在隶属层次上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受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另一种模式是受总经理领导。这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前者使内控审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受董事会或监事会之托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监督,但会造成经营者对内控审计的误解,从而不同程度引发审计风险;后者作为总经理的参谋和助手,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但是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利益的限制,涉及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控制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从而引发审计风险。

2.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方法滞后。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的弊端日渐突出,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由于过分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这本身就蕴藏着很大风险,而

另外,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控审计是事后审计,这样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地认为内控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还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削弱了自己的权威,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内审人员无职无权。另外,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经营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规范企业的经济行为,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必然参与到企业的各类经济行为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多元化,不仅要懂得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企业的各项相关业务。内控审计人员的素质成为开展高层次审计监督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审计即是审账”的思想,大多数的内控审计人员都是财务出身,知识面比较单一,缺乏经营、管理、生产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审计内容方面,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合法上,认为这就是内控审计,他们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账证、账表、账账是否相符,忽略了企业管理和经营领域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控制度审计的内涵,使得内控审计仅从凭证和账面找问题,难以从实际工作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

4.内部控制审计体系中相关机构的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有关审计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另外一方面,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数据失真现象严重,甚至有些单位搞真假两套账,这样内控审计人员就面临不能查清事实真相的风险。管理的法规不健全,也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几率,审计人员难以发现企业经营中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形成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审计

目前,一般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审计,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围绕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定的遵循,保护资本的安全,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来展开的。但内部控制审计从机构的设置、审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方式和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内部管理的作用,更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首先,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无法保证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一般也不对同处一级的其他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下属(或控股)企业。公司应在监事会下设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同时也对董事会负责,地位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控制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次,内部控制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建议,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越来越少,内部控制审计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分析和评价转变。再次,内部控制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它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控制审计人才。随着内部控制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是多元化的,要选择有丰富经验的、精通各相关业务的人员加入,同时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使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强化企业内审,能有效防止企业内控失效。

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信息失真;(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时,就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首先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其次加强内部考核的力度,使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制度化;再次建立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违法违规现象起到震慑作用。

2.要顺利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也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1)建立、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企业内部建有独立的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是达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企业财产完整,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内部控制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是内部控制审计人员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

(3)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确保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的贯彻执行,是内部控制的又一基本目标。内部控制审计在保证内部控制达到这一目标上更是大有可为,查证审计是内审的传统内容之一。

(4)外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审计的补充和再监督,不能替代内部控制审计。两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对内部控制进行更有效的监督。总之,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并有效运行,首先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审计,必须与风险管理相融合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日趋紧密。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审计,需要与风险管理相结合。这种结合有其客观必然性,是环境因素和其本身因素的影响。

1.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对发展的渴求。

内部控制审计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控制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国际内部控制审计师协会才不遗余力地倡导进军这一领域,并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

2.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至少不是单独承担),因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忽视对材料规格、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各业务部门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由于其独立性使得它完全可以胜任。

(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内部控制审计具有独立性,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因而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有些企业尽管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隶属于管理系统,不具有独立性,其作用受到限制。内部控制审计机构可以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的重视程度。

内部控制制度 篇4: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结构

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结构主要由环境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方面组成。环境控制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及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与行动,表现为管理者经营思想和经营作风、单位组织机构、管理者的职能与对这些职能的制约、确定权责的方法,以及管理者监控方法、人事方针、实施举措与影响本单位业务的各种外部关系。会计系统是指单位为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业务活动并保持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与程序。控制程序是指管理者制定的方针,用以保证达到特定目的的行动步骤,主要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活动批准权,明确有关人员职责分工,有效防止舞弊发生,即凭证账单设置、使用应保证业务活动的正确记载、财产及记录的接触、使用有保护措施、对记载的业务及计价复核等。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有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和实物控制四种形式。①实物控制即对单位实物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限制接近、定期进行财产清查。②预算控制是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预算或计划,并通过授权,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执行情况的控制,一是编定的预算应当体现单位经营目标,并明确责权;二是定期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三是预算执行中应允许经授权批准对预算调整,以切合单位实际。③授权批准控制即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必须经授权批准方可进行,以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既定管理方针的执行。授权批准控制包括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两种形式。④组织规划控制即对单位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控制。一是组织机构的相互控制二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除以上四种基本方式之外,内部控制还包括文件记录控制、业绩控制、职工素质控制等多种方式。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1岗位责任制度。就是单位经营管理者在合理设置机构的基础上,按程序定位和内部牵制原则,将各职能部门业务细划为若干工作岗位,按岗位赋予其权利和职责,由此建立一套自我制约和自动检查的岗位工作关系。

2业务程序处理制度。即单位内部在明确岗位责任的基础上,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能按一定规程有效地运作而制定的、各项业务处理所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至少应有授权、主办、审批、核准、执行及记录等业务环节。

3考核标准。即单位内部为使各项活动的考核评价建立在客观可比基础上而制定的有关指标,如产品质量检查标准、材料到货验收标准和各项业务活动应达到的基本水准。

4会计制度。会计既是一项管理活动,又是一个为单位(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具有连续、综合的特点,在经济信息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能保证会计系统真实可靠,防止“真账假算”和“假账真算”,保障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执行的控制制度如账目核对、财产清查等。

5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稽核包括审核财务、成本、费用计划指标项目是否齐全,依据是否可靠,计算是否正确,内容是否衔接,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财务收支是否合法,账簿凭证、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各项财产物资增减变动、结存与账面记录核对是否相符。

6内部牵制制度。是指凡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发)、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业务,均须由2人或2人以上分工办理,以起到互相制约作用的一种工作制度,如现金、存款支付应由会计主管或授权的人审核批准,出纳付款与记账员登账不能由一人同时担任;出纳不能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以及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自登记;单位购人材料须由采购人员办理采购报账手续,仓库保管验收入库,记账员登记账簿;材料发出须经使用单位领导审批、经办人领用、仓库保管发料、记账员登账等。

7内部审计制度。它是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和程序是否得以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利用是否合理有效,单位经营目标是否实现。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一种特殊形式,它独立于会计机构之外,对会计工作实行控制和再监督。

8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方法。该制度是以合理性、效益性为目标,对单位预算、收支和资产管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程序与方法。这些财务内控方法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控制法、固定资产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收入控制法、授权控制法、组织控制法、应收及管付款控制法,它们分别对于严格货币资金收支管理,防止资产流失、毁损,强化预算约束,保证收入合理合法,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未经授权限制接触具体业务,保证清理、结算款项及时到账,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 篇5:

关键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制度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是制定后续规范的基础与依据,该规范的出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我国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

以上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比如企业将付款环节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作为关键控制点,但供应部门因弄虚作假或失职,购进了质次价高的材料,会计部门依然会在审查原始单据无误后照价付款,这就只能实现会计的事后核算、监督功能,未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从有关定义中看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可以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也是内部控制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产生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而高质量的会计规制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规制,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会计规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执行人员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二是执行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制。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即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会计规制制定者将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制的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这是由会计规制质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不属于内部控制所能影响的范围;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规制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由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则是指出于主观故意或外部压力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

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是内部控制应着重关注并加以防范的失真。

针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目标,内部控制要对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规制性失真进行治理。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施行新的会计准则,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现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停止使用。这个过程使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增大。首先,新准则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准则的应用指南于20*年底正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及掌握新会计准则,并做出适当的衔接调整。相比现行会计规制而言,会计人员若对新准则理解不够准确、专业判断有失偏差都可能增加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其次,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存在很多讨论。国际趋同后的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更多的专业判断,这些选择空间本身就增大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因此,按照我国“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他控制”的内部控制的思路,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控制”中最基本的环节就向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则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顽症,其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偏差程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后果也比另外两类失真更加严重。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完善法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的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上岗证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同时,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使内部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掌握了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起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作用。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普通员工,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基本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5 348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