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心得范例4篇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毛泽东传》读书心得范例4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毛泽东传》读书心得篇1
石室初中党支部举行党组织学习活动,会后学校为党员同志们推荐了罗斯特里尔所著《毛泽东传》,读罢,感触良深,本书不仅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而且还将伟人的光辉品质和丰富内蕴展示出来,供我们学习和思考。
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保持了优美流畅、生动自如的风格,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敏锐新颖,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我们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画像”。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战略家”,他总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准确地预判国家发展的趋势,总能精准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总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感受到党的领导权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不能在领导权问题上放松和退却的科学观点。由于陈独秀采取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方针,忽视和放弃了党的领导权,造成了大革命的彻底失败。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军队的作战方式,那就是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继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重大的军事、政治思想课题。这些战术和课题的提出和运用,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党的“左”倾错误的实行,放弃了这些正确的方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得到认可,并逐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革命最终走向成功。
站在公元2018年读《毛泽东传》,感受伟大革命家的一生,感受在伟大复兴中的新中国的蒸蒸日上,感激感动感恩于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富强努力奋斗着的共产党员们的或平凡或辉煌的事迹,也倍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压力,也期待着通过我们的努力,欣赏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山花烂漫时”。
《毛泽东传》读书心得篇2
曾写下全球畅销书《毛泽东传》的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近日推出其新作《我与中国》。记者获悉,该书英文版尚未面世之际,中文简体版率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全球首发。
序言中,罗斯·特里尔这位出生于澳大利亚的美国人称,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是影响他人生的三个国家。“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小孩成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又通过个人和职业的方式接触到全球化时期的中国。一个澳大利亚乡村男孩最后来到中国的城市,观察到那里人们的生活。”就此著书写《我与中国》,特里尔称,“一个在对中国充满恐惧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朝鲜战争后,渴望叙写他与中国人民的交往。”
据罗斯·特里尔回忆,1964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当时国际形势不好,冷战笼罩着整个欧洲和亚洲。当时亚洲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而是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而出名的。”
6年后的1970年。作为哈佛大学教师,特里尔被要求陪同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参观哈佛大学校园。进餐时,李光耀称,因为想多一个角度看中国,打算去燕京图书馆看《人民日报》。特里尔当时就对李表示,“西方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而是“我们根据我们的意愿建构了中国共产主义社会”,并称“认识到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任何时候,想完全了解中国基本上都是不可能的”。
特里尔称,“自我长大后,中美关系的建立或缺失都影响着亚太地区。”“进入21世纪后,中美两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2008年7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出席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国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对该中心公共政策学者特里尔说:“中国与美国不再有共同的敌人,但面临共同的机遇。”
《我与中国》,是过去半个世纪期间特里尔和中国故事的见证。该书既有对中国政坛风云人物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中国普通民众生活的娓娓讲述,涉及的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文化名流,下至工人、农民、普通知识分子。作者还借助自己中外交流使者的身份,对作为时代背景的国际关系格局从紧张的冷战关系发展到世界一体的全球化时代作出了客观的、批判性的分析,并作为亲历者讲述了几十年间世界政治舞台的风云变幻,中美、中澳关系的峰回路转。
《毛泽东传》读书心得篇3
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在当时看来似乎还不错,毕竟温饱问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父亲对毛并不是那么宠爱,依然让他去地里干活,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个小工,不许他偷懒,经常拿毛的偷懒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来说事。这种家庭现状促使毛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屈服现状苟活一生,亦或是勇敢追梦,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透过书本这一窗口,毛看到了一个迥异于身边世界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在地里干活,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不得不说,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斗争中,在变与不变的斗争中,毛造了他父亲的反,卷起铺盖,离开家乡,上起了学堂。他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成就了他,也惹来了非议。
对于已经十几岁的毛,却要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一起上小学,难免会惹来异样的眼光。但毛丝毫不被这些小事影响,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毛的苦读加上天分,很快就使他在学校崭露头角,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此同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毛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入了共产党的门,毛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思索着中国的命运。渐渐地,他明白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与之一起拯救水火之中的中国。于是乎,他积极的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组织工人罢工,辗转奔波全国各地求援,即使多次遭到旧势力、军阀的镇压,险些丧命,却依然毫不畏惧,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农、工、兵、匪、丐、娼,只要愿意起来反抗,他便来者不拒。偏偏时运不济,在当时,新生力量还远远不足以和旧势力抗衡,无奈之下,毛带领他的残部来到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日子,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苏共中央的控制,因为党内毛的批评者们斥责他联合明显的落后分子。而事实上,只有这些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游民,才最有可能被团结起来,才最敢放手一搏,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顾虑。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日子还能过的下去的人,才最难团结,因为拥有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之本性。也许毛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自己的观点,把这些人紧紧团结起来,不惜与党中央对着干,所以有人说他这时候像个“山大王”。
我认为或许这只是形势所迫,党内矛盾没有化解,尤其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与毛的意见分歧很大,双方僵持不下。布尔什维克们认为自己是苏联的嫡系,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看不起毛的老土思想、老土办法,唯苏联是从,坚持要按苏联说的办法来革命。
而毛也跟他们正面硬刚,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理论和他国实践,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国内的实践经验,与他们不同的是,毛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底层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毛认为要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就要做实践调查,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在此期间,毛不仅要和党内的异己们斗争,还要和凶残的敌人斗争,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而他的妻子孩子和家人也遭到军阀何键的迫害,毛的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公开场合,毛不允许自己因悲伤而落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1933年,毛带领着他的部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悲壮迁徙——长征。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这其中的艰难。说它是光彩耀人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比奇迹还奇迹,因为不仅要跟自然环境斗,还要与敌人斗。幸运的是,毛不仅带领他的同伴们取得了这一史诗般征程的胜利,而且战胜了党内的对手,成为了党内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人。在延安期间,毛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并对党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使整个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延安给了毛一个很好的缓冲时间,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命运,以及如何改变中国的凄惨命运。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秘密组织哥老会他也努力争取,因为他认为只有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有可能救中国。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飞去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希望能够结成联盟,而后者却是一直想要将他除之而后快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做出如此决断,毛用生命豪赌了一场。我很钦佩毛的这种为求大义,甘做牺牲的精神。
可是好景不长,虽然成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可毛却始终无法赢得他的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蒋介石的好感,尽管毛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想换来国内的和平,避免内战,可一山不容二虎,中国人民还将经历一场同胞之间斗争的浩劫。苏联人说毛在抗日期间并没有全心全意,而是有意识的保存自己军队的力量,为的就是日后与蒋一决雌雄,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内战不可避免,因而他实际上帮助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导致中国人民极大的牺牲。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忍受日寇的残害而不管不顾,只为了自己未来能在中国走上权力的顶峰吗?他的同伴会支持他这么做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难道人们察觉不出来吗?一个愿意冒险去重庆赴“鸿门宴”的人怎么会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小动作?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毛的部队装备跟日寇差距太大,正面刚肯定要吃亏,与其让战士去送命,不如充分利用游击战、麻雀战在敌后战场发挥作用,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共御外侮。
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赶走侵略者后,中国人民又不得不在两派力量中选边站。刚开始,两派力量的相差实在太悬殊了,但毛和他的同伴们就像蛇吞象一样,不是一口气吞下,而是一口一口的把国军吃完了。中国人民在内战的水深火热中又煎熬了四年后,终于和毛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无法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过着怎样的生活。
建国后的过渡时期,毛是真心的想把这个饱受战火的国家建设好,他也知道想一下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从社会主义慢慢发展到共产主义。毛并没有完全否认资产阶级的价值,他还说要接纳资本主义的存在,让资本主义帮着国家一起搞建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明智和大度。但后来,毛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他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满怀希望的以为找到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事实却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不能以此来怀疑毛的初心,他的初心就是要把国家建设好,想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在次期间,也许毛犯了冒进的错误,因为毛的同伴曾提醒过他步子迈的太大了,可他似乎听不进去,有点一意孤行的感觉,颇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个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但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毛一定的理解,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说苏联曾有一段时间搞得不错,但最终是失败了的,所以说这时候毛和新中国其实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前进的无人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不知道怎样干才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实在不应该苛求一个人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极致,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勇敢尝试是唯一的出路,而试错是有成本的。
对毛的指责声最大的我想就是文化大革命了。原本是一场针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实验,毛只是希望给人民发声的机会,整顿一下官僚主义,凝聚党心民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事态的发展似乎并非是毛想象中的那样。实际上,后来事态已经完全失控了,没有人听他的,他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以林彪和四人帮为首的激进派和以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温和派已经剑拔弩张了。本想依靠年轻的红卫兵那种敢说敢做的造反潜力来打倒那些官僚主义们,却未曾想这股年轻力量虽然是一把利剑,但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实际上毛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真实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根据这样的虚假消息做出的决策难免会出现误判。很多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丧生,确实悲哀,毛原本只想教育一下,可下面的人却把教育变成了教训。原本完全有能力和毛抗衡的刘少奇,为了避免党内分歧引发的动荡给人民带来劫难而在这场运动中选择了牺牲自己,这种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在毛的内心应该也会为刘留下几分敬意吧。从历史的角度看,开国之君对开国重臣的处理方式大多非死即贬,这似乎是不成文的历史规律,在毛身上,我彷佛也看见了这规律的影子。不可否认,毛要对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后果负主要责任,幸运的是,毛后来有所醒悟,并没有完全放纵林彪和四人帮胡作非为,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更大的悲剧发生,说白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极力改错,正因如此,邓小平、叶剑英等人才能保住性命。
毛并非一个完人,在管理国家方面他是不太足的,在同伙伴们的合作中也显得不是那么理智,毛极强的个性既成就了他,也成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黑点。即使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也存在黑点,我想这也许符合《易经》里的阴阳论,即阴阳合一。毛的伟大功勋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犯了一些错误而全盘否认。不要说什么即使没有毛泽东,也会有其他人带领中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这是没有良心的说法。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而毛泽东只有一个,作为上天选中的人,毛终其一生在救中国,建中国,强中国。承认吧,没有毛泽东,谁也不敢说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我们是幸运的,学会感恩吧。
另外,我觉得毛的诗词也写的挺不错,虽然不像郭沫若吹捧的那般登峰造极,但是都是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他的理想,他的艰难,他的得意,他的无奈,他的激动,他的彷徨,他的孤独。很多诗读起来是那样的大气磅礴,雄浑有力,读他的诗词,也许更能深入的认识他了解他。毛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一直在斗争,与父亲斗,与旧社会斗,与资本主义斗,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斗,与日本人斗,与蒋介石斗,与苏联斗,与美国斗,与竞争对手斗,正如他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孤独的斗士!
《毛泽东传》读书心得篇4
1960年6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读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著的《一种清醒的作法》一书后写下这样的批语:“很有意思,必读之书”。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好友徐中远的《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一书饱蘸着浓情厚意问世了。这本书详实地记载了毛主席在生命最后岁月里读书读报的一幕幕生动场景和感人画面,是一部权威性解读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的珍贵史料。
作者是毛主席晚年图书管理服务工作人员之一,毛主席的读书习惯、风格、特点和方法,永远烙印在他的记忆里。“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通晓古今、知识渊博的伟大学者。毛泽东同志的读书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国外。一生几十年如一日,紧密联系中国和世界的革命实际,广泛地阅读各种图书”。这是汪东兴同志在序言中作出的评价,也是作者追述和表达的主题。毛泽东读书,不仅能把字里行外聚拢在自己的脑海里,更读书上没写的部分,于是那本书就是一条船了,思绪的双桨划动着装满遐想的大船在破浪奋力远航。
捧着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心中知识的港湾里又多了一条划向彼岸的船。书中有两组特定的历史镜头在眼前深深地定格:毛主席生前喜欢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他去世前几个小时还让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关于美日两国领导人竞选的《参考消息》,掩卷长思,不禁使我感慨良多,腑有千言。
重温毛主席读书的故事,检索我们的读书过程,别有一番滋味。论读书条件,无疑现在比过去要好;看学习方式,新媒体时代把“图书馆”都送到每个人的掌心上;讲学习机会,信息快捷,知识更新,每个角落都可以有要读的文字。即便这样,是不是我们都能真的静下心来读书呢?面对五光十色的炫世界,应对各种各样的酷诱惑,有些人思绪乱得无心读书,追逐名利,讲排场、比阔气、找享受,把读书学习挂在嘴边;有些人动机不纯假读书,手捧书本四处望,包装自己;有些人则是盲目效仿乱读书,读了没记住,记住的没有用,甚至还有副作用。如此一来,把书读得“颗粒无收”。其实读书是有目的性的,不仅要读,还要真读、精读、深读、细读,用心去读。民以食为天,书是精神食粮,也是一个天!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年度调查显示在对全国各地年龄在18岁至70岁的16500人抽查中,竟有多达45%的受访者全年没有看过一本书。就连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日前在浙江大学演讲时都坦率地承认:“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2012年,中国人平均看本书,远低于日本人的本和韩国人的11本,更不能同英国、法国、德国,特别是以色列犹太人相比了。这让我们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炎黄子孙情何以堪?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人约有450万为文盲。眼下,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订在全国推广阅读的法律规定。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说:“识字而不读书的人,比起文盲,其实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读书是知识增长的阶梯,要一阶一阶上,一本一本读。有的同志可能会说,现在应酬多工作忙,挤不出时间读书,说忙是一种借口,关键不在忙闲,而在认识、在习惯、在于升华的境界。读书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本之终,更不是吃老本。现代人“悦读”方式应该是从阅读中得到快乐。马克思一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啃书本”,他还幽默地说:“书是我的奴隶”。英国哲学家密尔把阅读称为:“享受高度乐趣之能力。”早在1958年9月19日,毛主席视察安徽芜湖时就讲到:“读书看报,每天都不能少。”就像这部书中所记录的故事一样,他老人家真正是活到老读到老,老不离书。
谈毛泽东晚年读书,犹如夏日晚风拂来,清爽中有惬意,景仰中有感悟。我们的青年朋友正当时,多读多受益,精读早成才;我们的中年人并不老,读书正在旺盛期,是学以致用的好时候,多读多收获;我们的老同志壮心不已,读书是休闲也是修养。在一个重效益和讲成本的社会,常常会有人问:“读书到底有啥用?”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像病毒传播击垮了一些健康人的肌体。于是,把读书看成过时,把读书当成寂寞。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认为,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的确,阅读是“独行”,你需要的只是一本书和一盏发出昏暗光线的孤灯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在本质上和骨子里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时代、阅读人生。
毛主席伟大的政治智慧多是在阅读中积累的。就是人在暮年,读书也在为他加氧。读书真的能快乐一生,而且能把最精彩的思想留给后人。当年,毛主席曾以东吴大将吕蒙发愤读书之事作比。他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深感不便。接受孙权劝告,勤奋苦读,成为东吴统帅。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毛主席抓紧行军打仗的间隙读书,不仅解乏也解渴。他认为读书能读出“神仙”来,可以解除痛苦、恢复精神上的平静。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在庐山和方志纯说:“读书是很有趣味的嘞,一个人只有多读书,知识面才宽。”“总之吧,要想办法多读书。治国安邦,不读点书,怎么行呐?”毛主席读书达到了“三无”的境界:一是“无信不立”,就是有坚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二是“无学难为”,就是学识广、学问大和学道精;三是“无实必败”,就是讲实际重实践办实事。心理学家佛洛姆也说过,一个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资本”有多丰厚,从他读过多少书就能看出来。读书能够做“灵魂之壮游”“智慧之攀登”,从而体会到一种超然忘我的乐趣。所以,阅读的真正意义,就是在提升自己境界的高度。豁然开朗是打开书本后的壮美和开阔,书中不仅有“黄金屋”,书中还有“强国梦和强军梦”。
习主席强调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创造这一经验并带头读书学习的典范,当数毛泽东。延安时期,毛主席经常讲“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就是在他弥留之际,也要让工作人员给他读书念报,给我们做出了不朽的榜样。在前进的征途上,还有许多未知之域、未解之困、未开之路,需要我们的闯劲和担当,更需要我们用新科技知识去迎接挑战。早日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宏伟目标,对每个军人来说,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读强国的书,长强军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