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优秀15篇】
旅游管理研究关注行业发展、市场趋势、顾客体验与可持续性,旨在提升服务质量与管理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与文化交流,如何实现更好的旅游资源配置?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旅游管理论文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旅游管理论文 篇1:
1.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专业技术和技能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较为突出,在旅游相关企业从事接待、导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据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满足旅游人才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来开展教学活动;二是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操能力,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高职旅游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旅游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要。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重理论轻实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培养操作技能优越型的实用性人才,各种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实训基地功能不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市场不对接、实训基地非常有限等各种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作保证。而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致使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策建议
为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特点,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的'纯理论课堂教学,创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协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时,应秉承协同创新理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加快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优化配置高职院校、旅游科研院所以及旅游企业等资源,打造良性循环的旅游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推行“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创新了“三明治”式“2+1”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明治”式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实践中去实习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社会和了解企业,之后再带着实习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目标回到课堂学习,将短期社会实践、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教学在三年内加以融合并穿插进行,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环节高度融合的目的。
优化师资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为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要建立起一支优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重点培养“双师素质师资”,建立专职教师下企业调研实践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专职教师有效激励机制,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完善用人机制。
作者:曾晓花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论文 篇2:
[摘要] 旅游危机事件是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扰乱旅游企业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旅游危机严重地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导致旅游危机广泛性的原因,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危机的发生频率,或者有可能变危机为机遇,给旅游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旅游企业;危机管理;预防措施
旅游业是一个对产业环境十分敏感的产业,发生在国内外的旅游危机事件必然对旅游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社会稳态情况下,经济及社会运行相对安全、平稳,公众对未来的预期与行为是稳定的,此时的旅游市场供给和需求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讲,旅游危机可能威胁到旅游相关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管理,并破坏旅游目的地的有关安全、吸引力和舒适程度的整体形象,导致人们的预期和行为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旅游愿望和出游行为,引起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大波动,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旅游市场陷入危机之中,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由于旅游业中各旅游企业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加之旅游企业经营环境的特殊性,所以旅游企业更易面临各种危机,因此,旅游企业必须推行和加强危机管理。
一、旅游危机及其影响因素
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危机是影响旅游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和干扰旅游业正常运营的意外事件。”亚太旅游协会(PATA)将旅游危机定义为具有完全破坏旅游业潜能的自然或人为的灾难。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信心,、经济危机、恐怖主义活动、战争以及疾病等危机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出游决策,当危机爆发时,旅游业受到的打击是最大的。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发现,一系列国内外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不断冲击着中国旅游业,“98洪水”、“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非典”、“美伊战争”、“印度洋海啸”等对中国旅游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危机主要受安全性因素、经济社会性因素、物质性因素三方面的影响。安全性因素包括危机中不确定性因素对旅游安全的威胁和对旅游预期安全的威胁。目前,大多数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的安全性要求程度越来越高,安全已成为影响旅游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旅游活动的过程和旅游愿望。经济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根本因素,这两个因素的波动自然导致旅游需求的波动。危机事件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系统的扰动,会改变旅游客源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可支配的收入状况,从而导致游客的出游能力和愿望的波动。物质性因素指旅游资源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危机事件往往可能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交通设施造成极大的破坏,降低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旅游资源质量,进而影响旅游需求。
二、导致旅游企业危机广泛性的原因
(一)从旅游供给角度分析旅游危机
1.旅游企业的关联性。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旅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是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购物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它的生产部门和行业不仅包括旅游部门内部各个行业(吃、住、行、游、购、娱),还涉及到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相关行业,如外贸、交通、工艺品生产、建筑业等,所涉及方面的任何变动都会波及到旅游业。旅游业由有关国民经济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等构成。从波特的产业价值链角度来看,旅游业的价值构成应是: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旅游工艺品。在整个价值链上,各个旅游企业以旅行社为中介组成战略联盟的形式,旅行社在事前以契约的形式向其他旅游企业预订旅游者所需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但如果某个企业由于人为的或外界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没有履行契约,就会波及到整个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每个企业都将遭受损失。所以,应加强各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消除危机以减少损失。
2.旅游产品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在完成整个旅游活动中得到的全部服务过程、旅游条件以及对整个旅游过程的感受。它是以服务为重要内容的非物质产品,旅游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和一般服务产品的特性,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时间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的特性。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种“经历”,是旅游者对旅游全过程的一种“感受”。无形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难以对其质量进行检验和客观评价,而只有购买了某一旅游产品,并且完成了整个旅游活动后才能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不可转移性的特点说明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时,与旅游产品相关的旅游资源和设施在所有权上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消费者只能自己享受购买的旅游产品,而无权让他人分享;时间性、不可贮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说明生产旅游产品是一种风险极强的行业。旅游产品是一个整体概念,即它是旅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旅游者购买的主要是整体旅游产品,任何一家旅游企业都只能提供一项或几项单项旅游产品。因此,只要旅游产品某一个环节、某一项服务出现危机,必然影响整体旅游产品,进而影响其他旅游企业。
(二)从旅游需求角度分析旅游危机。从旅游消费来看,消费者的旅游需求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旅游者的需求是有层次的,旅游需求是一种发自于要求参与社会交往,获得他人认可与尊重,实现个人价值目标等动机的一种非基本需求。生理和安全是其最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这两者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旅游才可能成行。旅游需求一旦受到外部因素的威胁,如:政治局势、经济危机、自然环境、传染性疾病、安全事故等影响,这种非基本需求必然要为基本需求让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也是这样的,安全和舒适是他们旅游决策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一旦旅游企业及旅游地发生了影响这两者的负面事件,旅游者会立即“抛弃”该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
旅游者对危机事件的敏感程度是有层次的。旅游消费者在做出旅游决策时,会伴随产生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而这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是可以被旅游者觉察的。任何危机事件都有一个阈值(或者临界值),即旅游者对所觉察到的旅游决策风险的容忍限度,每个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都有一个他们所能承受的特定的阈值,超过这个阈值,消费者就会想方设法降低风险。旅游者对旅游决策的主观评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旅游业发生的负面事件很容易被识别并获得认同,一旦发生了负面事件,就会使旅游业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旅游企业预防危机的措施
(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警系统是指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预警指标和预警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企业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预警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处理。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分析和评估子系统、危机预测子系统、危机预报子系统和危机预处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许多分散、零星的信息组织到一起,全面地监测、跟踪各种动态,向风险防范指挥部门提供决策的信息基础。旅游企业应时刻监测、搜集旅游市场上潜在的危机,及时掌握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对引发旅游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制定各种危机预案,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旅游企业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有助于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的与本企业发展相关的重要信息,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可以促进企业决策者预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二)制定危机处理制度。制定危机处理制度,将有利于旅游企业在危机发生时临危不乱,能够有条理地处理危机。旅游企业平时应对自己的所有产品和相关信息有通盘的了解,洞悉危机发生的潜在因素,然后列出危机评估表,将可能发生的危机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并制定好相应对策,主要包括:
(1)设立危机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这些成员必须提供24小时的联络方式,确保在危机爆发后成员间能形成顺畅的通讯网,每个人适时扮演相应的角色。
(2)预先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发言人。这个人可以是CEO、总裁或对危机最为了解的人,此人应具有相当的沟通能力,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可信度和权威感,在第一时间传递最适当的信息。
(3)注重与旅游业领域相关的重要媒体建立长期信任关系。这对旅游企业在“事件”发生时,能否引导媒体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是至关重要的。
(4)将危机管理制度制作成手册或文件,并按制度认真执行,否则危机管理制度将成为一纸空文。
(三)加强员工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危机管理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旅游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种“危机”氛围。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可以凝聚旅游企业内部员工的信念,建立共同的危机预防,增强旅游企业的战斗力,避免在危机发生时,把时间浪费在企业内部的危机沟通上。加强危机管理理念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反制危机的能力。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一线服务员工的失误是引发企业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为失误的内在根源多是由于企业缺少危机处理的教育训练。因此,结合职业训练,加强危机教育能够大量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危机。旅游企业危机教育不仅要注重单纯技术层面的强化,更要进一步加强危机处理前的心理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承受危机的能力,建立起处理危机的必胜信念。在服务态度上,要以顾客为中心,充分考虑并满足顾客的安全、健康、舒适等需要。通过危机教育,让员工深切了解到员工前途和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
(四)注重危机公关。由于危机情况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因此尽管事先已制定出危机应变计划,由于不可预知危机的存在,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危机公关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在企业的信誉、形象等遇到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作为当事人的企业所应采取的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旅游企业发生危机,应立即查明危机的原因和来源,及时向旅游者公布,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并以诚信的原则主动与旅游者进行沟通,任何一个不谨慎的反应都有可能使旅游企业遭受更大的破坏,而有效的危机应对措施则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更快地从危机中走出来。危机公关的好坏,一方面体现出危机当事人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更直接影响到危机当事人的信誉和利益得失。旅游企业形象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有的公关行为都要围绕着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这一中心来开展,危机公关也不例外。因此,凡是有损于企业社会形象的事都不能做;当具体利益与维护社会形象发生冲突时,应该毫不犹豫地舍弃具体利益。当事件只涉及具体利益时,应该立即将其与社会形象明确区分开来,不让其与社会形象挂上钩;如果事件涉及到损坏社会形象,则应该马上以修复社会形象为主要目标展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关行为。我们都不希望出现危机,但危机到来并不意味着企业对此无能为力,不意味着问题不能解决,事态不能向好的方向转化。只要旅游企业能够注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把握好危机公关的每个过程步骤,积极引导舆论,就能安然渡过难关。而且有些危机事件处理得当,还能给企业提供一个改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美誉度的机会。
(五)引导旅游者改变行为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危机的影响。危机过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仍会潜伏在旅游者心中,并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研究危机事件后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有利于及时、合理的设计和推出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经过SARS的洗礼,旅游者逐渐认识到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赞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公共卫生条件及其防疫防范服务配套设施设备的要求和选择将会变得比较挑剔。安全顺畅旅游、健康卫生旅游、文明有序旅游,将成为旅游者选择旅游项目活动的第一要求。旅游企业应该根据危机后旅游者可能的行为模式,引导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有利于促进旅游者的旅游愿望、旅游信心的恢复和旅游目的的实现。引导旅游者行为模式的改变应包括:
(1)引导旅游者出游方式的多元化;
(2)引导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空选择多元化;
(3)引导旅游者主动承担旅游行为的社会、生态责任,促使旅游者接受生态化的旅游行为模式;
(4)引导旅游者改变不良的日常行为模式,推广文明的日常行为和旅游行为模式;
(5)引导旅游者逐步提高旅游目的的层次。
四、结论
旅游企业的危机主要来自质量、天灾、人祸、品牌、财务、犯罪、事故等方面。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它的发展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外部因素往往是旅游业本身难以预料和控制的。负面事件对旅游企业所导致的破坏,不仅仅表现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还可能由于负面事件所引起的恐慌及流言在市场中的长期扩散,从而对旅游企业具有持久性的负面影响。它会导致游客对目的地负面性的认知,进而对旅游目的地有关安全、吸引力和舒适度的声誉造成损害,以至旅游者数量减少、旅游支出减少,当地旅游经济出现衰退,并使当地旅游产业活动的持续经营发生中断。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导致旅游企业危机广泛性的原因,建立有针对性的预防危机的策略。旅游企业进行危机管理时,首先,应该强调忧患意识,建立危机预警系统,以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其次,应制定危机处理制度,注重危机公关,树立旅游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提升美誉度。再次,应认真研究危机事件后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变化,设计和推出新的旅游形式和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
旅游管理论文 篇3:
一、当前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旅游管理的诸多优势,许多旅游单位已经开始开展旅游管理工作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速度极快,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管理过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景区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缺乏对景区的合理规划
面临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旅游景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景区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导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低下,由于规划合理性不足,导致景区资源的极大浪费,给游客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而且景区基础设施匮乏,不能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旅游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数量很多,但是整体素质偏低,对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不足,自身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质都不高,这给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虽然工作人员很多,但是旅游管理工作的效率却比较低,旅游企业的投入很大却收不到相应的效益。
(三)地方政府部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管理
与旅游机构的管理工作不协调。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对旅游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使不同旅游单位的管理工作的标准和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形成统一化管理,而且与旅游机构的交流沟通不足,二者之间的工作步骤缺乏协调性,许多好的政策得不到顺利实施。
(四)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够健全,法律的威严性和约束力不足
针对旅游管理,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数量比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造成了法律上的漏洞,不能对旅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同时还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于违法行为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法律的威严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旅游管理的优化策略研究
要促进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旅游景区应当加强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应当对景区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规划,打造出符合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提高风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要注重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景区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使其能满足游客高峰期的使用需求。
2.旅游单位要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旅游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队伍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工作的专业性、责任感及个人职业道德素质等,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充分为游客的利益考虑。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审查机制。
3.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协调与旅游机构的工作步伐。政府部门应当充分参与到旅游管理中,并发挥带头作用,对景区的旅游管理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严格执法,杜绝违法行为的出现。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步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律的约束能力,将旅游相关的各种行为都纳入法律的约束范围内,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同时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理要法律化、严格化,提高法律威慑力。
三、结语
当前在旅游行业中发生的种种不良现象是旅游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需要开展旅游管理工作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约束,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但是旅游管理的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才能净化旅游行业环境,维护旅游业的合理秩序。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 篇4:
本文通过理念引领、现实途径两大部分的分析,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这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事业从理念到实践进行了阐释与解读。建设世界一流专业学科,离开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引领,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了理念引领,在实践中,应关注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与学科建设,才能将建设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事业不断推进。
早在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就曾在他的名篇《少年中国说》中发出呐喊。
时至今日,我们探讨如何创建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本质上就是探索现代大学中的专业学科如何更好地建设,如何更好地育人,育出雄于地球之少年,进而推动行业,进而强国兴邦,强雄于地球的之国,兴雄于地球之邦。
一、理念引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本世纪,究竟是誰的世纪?谁能够拥有更多的世界水平的大学,就是谁的世纪。发展中国家,想要在国际竞争中,摆脱配角的身份,不甘于捡拾大国的残余,不甘于做大国的手脚,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就是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科技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水平。
世界上某个区域兴旺发达的重要而明确的标志就是在这个区域里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回顾大学从产生、转型到发展的各个阶段,千年以来,都在佐证这一事实。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根本前提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国家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必然拥有领先的高等教育。
林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愿景的引领。在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建成轨迹中,可以借鉴很多宝贵经验,如果说每一所大学都有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可能,那么,某一个学科,某一个专业率先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可能性应更大。旅游管理专业对于林业院校来说,并不一定是成立最早、积淀最深、影响最大、优势最多的学科专业,但在创建世界一流林业院校的愿景引领之下,带有林科特点、打上森林旅游、生态旅游等烙印的旅游管理专业必定会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在开放办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区域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不断突破,具备发展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可能性。
二、现实途径: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与学科建设
(一)国际战略
着眼未来与优先地位 —— 导向是国际战略的重点。校级管理机构主要以宏观视角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进行导向和指引,许多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国际化战略中都有贯彻战略过程始终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前瞻原则与优先原则。
旅游管理专业国际战略在考虑当前挑战的同时,还要培育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新方向。多数世界一流大学的旅管专业国际战略规划都包括对专业内外部环境的充分分析,重点建设方向的战略选择以及战略测评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战略呈现出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特征。我们不难发现,国际化在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国际战略的政策地位较高,往往处于优先决策的地位。
强强联盟与重点区域——伙伴是国际战略的重点。在资源驱动力的作用下,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战略伙伴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第一,选择重点区域进行战略合作。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选择若干重点区域和大学进行战略合作,其中旅游业强国成为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战略的重点合作对象。第二,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强强联盟。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选择实力与自身水平相当的强校相关专业作为战略伙伴,通过战略联盟避免利益冲突和恶性竞争。
宏观微观的三个结合 —— 实施是国际战略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国际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校长的积极性与教师的主动性相结合。国际化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相关人员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大学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在国际化战略中主要发挥解读、倡导与行动的作用。其次,管理导向与学术需求相结合。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国际战略中涉及导向性、制度性、服务性、评选性的部分,而院系等学术实体机构是国际战略项目的实质行动机构。第三,宏观组织制度与微观个人职责相结合。世界一流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战略在规划如何将国际化维度融入大学核心职能的同时,从对学校宏观的组织体系设置到微观的个人职责都有明确规划。
(二)教育理念
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拥有在相关专业领域成为世界一流水准的可能性,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这一点是已建成的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经验反复告诉我们的,办学历史、办学环境与办学条件等这些因素都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那么,能够起到决定旅游管理专业是否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因素究竟是什么?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管理专业的思想支柱。
一所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能否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前提条件是有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理念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形成的关系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理念如果离开了学校传�
1.学校传统。为了科研需要,人们往往会将世界一流大学划分为古典与现代两大� 实际上,各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别,即使它们是同一类型。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更是如此。学校传统使得学校富有个性色彩,也使得教育理念的演进总会留下传统的烙印。离开了学校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没有个性特色的,更是没有发展潜力的。
2.时代思潮。纵观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形成过程,当每一个时代思潮汹涌而来之时,总会有那个当下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之伴生。甚至,在某些特殊时代,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理念体现出引领时代思潮的态势,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挺立潮头。旅游行业的时代思潮是孕育先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温床,先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往往也会引领旅游行业的时代思潮。
3.领军人物。当我们仔细研究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时,会发现,所有的被研究对象都拥有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对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产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专业领军人物。这里所说的领军人物是指那些专业建立者、相关专业学院院长、杰出的相关专业教育领袖以及主要倡导者等等。他们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大学旅游管理專业教育理念的形成,并使之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4.社会环境。旅游管理专业,在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过程中,都在教育理念上对旅游行业环境变化作出积极回应,使得它们所拥有的教育理念具有现实合法性。因此,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教育理念的形成以社会环境作为背景与现实条件。
(三)学科建设
1.和谐统一的连续与创新。尊重传统与追求创新的和谐统一,创新下的连续与连续下的创新,是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共同历程。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已建成的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演进轨迹中,离不开所在学校建立早、积淀深的强势与主干学科的支撑,而这类学科往往在相关学科中始终保持领先。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这些学科为支撑与结合点,不断走融合发展与特色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已建成的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共同点在于始终恪守自身传统与优势,保持发展的连续性,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不会随意改变发展轨迹。
2.共同理念的共性与个性。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科建设理念的把握是共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是学科与外部世界诸元素之间、内部诸元素之间关系的基本把握,是人们对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使命、性质、功能、结构与文化的基本认知。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在共同的学科建设理念的指引下,由于传统、背景与目标各异,又逐渐发展出不尽相同而各具特色的学科建设理念。秉承传统的哈佛与耶鲁,推陈出新的麻省理工学院,共荣共生的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兼容并包的伯克利大学。
3.异彩纷呈的建构与模式。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建构呈现出坚守与创新兼顾、和谐与一流同步以及优异与广博并存的特点。可见,世界顶尖旅游管理专业在飞速发展,创新引领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与自身应坚守的内容,相反,坚守与传承并不影响这些世界一流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异表现与不断创新。学科建设模式上,往往表现出平衡发展与重点突破模式、有限发展与全面发展模式等。
笔者尝试将本文主要观点小结为:一流专业途径明,国际战略话引领。教育理念为支柱,学科建设重在行。
旅游管理论文 篇5:
[摘 要]游客管理是旅游管理的重要突破点,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杭州景区游客管理为例,从游客管理容量、满意度、行为、体验、投诉、安全管理方面杭州景区内游客管理存在优势和不足,提出景区游客管理措施,从重视游客管理意识、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进行人性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实现对景区游客管理,最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最大化发展。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提供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管理措施依据。
[关键词]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杭州景区
一、前言
游客管理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活动,通过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同时实现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管理是保障旅游景区正常运转的基础,游客管理可以减少游客因不文明行为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倡导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保护旅游资源、优化游览环境、保证游客心情畅快,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促进景区管理目标的实现。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多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大量涌入的游客,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难点,特别是自然资源极易遭到破坏的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类景区,游客游览所带来的资源破坏所带来的局面制约了景区开发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这对我国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对我国旅游业及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重现实意义。
二、旅游管理概念、内容
1、游客管理定义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旅游管理内容
游客管理包括对游客旅行目的地管理、游客容量管理、游客满意度管理、游客行为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游客影响管理、游客安全管理等。
三、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游客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合理的管理对旅游景区的维护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环境内涵,实现旅游景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最大化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及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出现了资源损毁、游客满意度下降,旅游需求减退等使多方利益蒙受损失的局面。游客管理在我国景区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只有在旺季时才将游客管理作为景区工作的重点。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管理。
过度重视旅游经济效益,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目标重点在于如何吸引大批量的游客,缺少对大批量游客对景区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考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部分地方为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促使游客消费,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充耳不闻;即使部分大的景点实行游客管理,通常也是在旅游旺季将旅游工作的重心倾向于游客管理,但一旦回归到淡季,便忽视了游客管理。
2、 管理内容仅局限于游客行为管理,管理手段偏重硬性措施
景区通常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游客管理的内容大部门偏重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实行减少游客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方面地管理,忽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缺乏对游客的安全管理;对游客的满意度及投诉行为缺乏合理的处置和规划。
由于在管理内容上倾向于游客行为管理,使得管理方法和手段过于硬性化,如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实行巡视、处罚或限制活动等。无法让游客意识到文明化环境氛围,甚至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对抗性行为,硬性管理还存在着被动性、高技术性、高成本,因此旅游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3、 缺乏对旅游景区综合规划及管理
这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对区域旅游景区的规划甚少,甚至对目的地旅游景区也缺少综合规划利用,对区域内的旅游景点缺乏合理的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景区的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不合理感到不满意,如在同一个旅游景点的不同处,一些地方过多的人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而部分地区则出现无人状态。服务设施不合理,有些景区很大一个地方也找不到一个厕所。旅游景区缺乏有效管理,如景区内对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使得景区内的卫生环境脏乱,促使游客环保意识减弱,继续破坏环境。
4、 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同时很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要求,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国内的很多景区,游人会随意触摸文物古迹,在文物古迹边嬉戏,并和文物拍照,而从业人员对其视而不见,使得文物资源在不经意见被逐步破坏。
四、杭州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1、 游客容量管理
杭州景区在处理季游客容量问题有着独特的方式,免费门票和营造四季特色文化旅游是对游客容量很好的处理,减少了在旅游旺季因游客数量激增而引起游客排队时间长、可玩项目减少、满意度下降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也增加了旅游淡季的游客量,由于西湖周边的景点免费较多,因此游客体验及排队的时间减少,从而增加了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
杭州实行低碳旅游,公共自行车、电瓶车、在方便环保及低费用的同时。对游客进行了分流,同时 还有水上巴士的、游船的运用,减少了部分陆地游客量,水上巴士同时还是连接了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西湖,形成“五水”相通的水上旅游线路,增加旅游收入。
2、 游客满意度管理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设施、规范景区服务,杭州景区每年都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对景区区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根据调查内容将数据统计并编写出年度游客满意度分析报告,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公司领导。并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善环境,同时更新旅游热点,如对西湖、西溪等老景区通过不断升级改造。2009年第二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为,在40个样本城市中,杭州、无锡、广州、珠海、沈阳、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满意度指数较高,均超过80。其中,杭州排名第一。
2010年国庆黄金周新推出江洋畈西湖湿地、新中东河、中山南路中华美食夜市、城北半山游步道等新景点,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并推出游船体验。都是对游客满意度管理进行地调整。
3、 游客行为管理
杭州景区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在景区内对游客进行规定:景区通过宣传对游客入景区须知规定:公园提倡尊重、理解、和谐的文明行为,禁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毁坏财物、等不文明行为,如经发现后不听劝阻者,景区有权要求游客无条件离开公园;景区内严禁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景区内安保部门及工作人员有权现场制止,并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在夏季的时候,西湖禁止游客跳入湖中游泳、洗澡,对于此不文明行为一旦被安保人员发现,先通过安保人员温馨提示及时制止,如经劝导后依然继续不文明行为者,景区通过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4、 游客体验管理
随着杭州旅游方式向休闲旅游,体验成为杭州景区的新兴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体验旅游对杭州旅游有重要作用。杭州景区为游客提供新、奇、特的游乐体验和安全优质的游乐服务,打造中国休闲城市。杭州西湖景区的游船体验,让游客在游船上享受从水中看西湖,在水中看杭州,并结合西溪湿地等处开通水上通道,使游客们体验不一样的旅游方式,体验水中杭州。杭州部门景区将游客观赏、体验纳入了游客旅行的一部分,如西溪湿地的采柿子节,西溪采菱,游客们可以在秋季的时候采摘柿子,在水上采摘菱角,让游客们感受西溪特色的民俗活动,加上西溪越剧、说大书、皮影戏、龙凤舟体验,让游客更亲近西溪,体验节庆的热闹。
5、 游客投诉管理
游客对杭州景区的满意度为我国前茅,杭州西湖名胜区 以争创“投诉率最低、满意度最高”为目标,从规范市场秩序入手,从提升服务品质着眼,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实现低投诉率;相比而言景区的投诉较少,以前,西湖边的景区集中在野导游、堵车、停车上投诉,为此杭州景区管理在处理黑车、野导方面进行了专门跟进调查,在停车场专门有负责人员管理,并进行停车电子扣费;对于无证导游,有一套野导黑名单,在投诉时可以快速查询目标,进行跟进。
现已推行异地投诉,游客可通过来电、来信、网络等各种形式的投诉。游客服务中心首先填写《游客投诉登记表》,初步判断责任归属,并做出答复。运营管理中心督导室负责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拟定回复意见,答复投诉人。对网上投诉,市场部网络管理员负责将督导室的处理意见回复给投诉人,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领导反馈情况。
6、 游客安全管理
杭州景区始终将把安全(包括设备安全、餐饮安全、游客在景区的游玩安全以及财物安全)放在第一位。杭州景区设置的基础设施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一些大型进口设施同时拥有国际、国内双重安全标准保证,通过了国家级、市级相关检测管理机构的认证。管理对景区内设备进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定期跟新一些设备,始终以游客安全为己任,对景区内的餐饮进行检查
对景区内湖边、河流边、溪边等活动特别注重游客安全管理,通知游客安全须知、漂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警示标志、准备应急处置预案等,加强船只、游艇、皮筏的日常检查、救生设施配备、沿线安全岗哨设置、督促游客穿好着救生衣、上下筏码头的安全措施等,景区内管理人员根据管理部门的建议要求完善和改进相关设施和制度。加强景区内管理、严格执法,加强山林保护和文物保护,防止山林火灾,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确保游客安全、财产安全。
五、杭州景区游客管理不足方面
1、 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培训、管理不到位
就对景区实际情况而言,杭州做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的水平和素质都还未到国际级旅游城市水平,从业人员及导游对游客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游客管理方面考虑不周全,同时很多导游都属于兼职,导致导游水平参差不齐。杭州部分农家乐景区,由于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不是很高,对其管理不是很到位,因此存在投诉现象,如误导游客进入旅游景区高价产品。
2、 人性化管理不够全面
在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时候,会采用硬性化手段处理,缺乏通过教育、引导游客改善不文明行为,缺乏人性化处理手段;一旦进入西湖景区内很少有停车场地,在寻找车位存在着很大困难;杭州实行公共自行车无疑对减少了车子进入西湖景区,即保护了西湖资源环境、减少污染,同时也增加了游客旅行方式,但一旦到旅游高峰期,很多景区边的停车位置不是缺自行车就是无法归还自行车。
3、 夜游景区欠安全性
杭州部分景区推出夜游景区,夜游也成了很多游客喜欢的方式之一,但在夜游景区内通常夜游指示牌不明显,缺少适当的照明指示,导致夜游西湖景区或是其他景区找不到着厕所、出口等现象,迷失了方向;在夜间需要帮助时,不太容易找到服务人员,只在出口处见到几位管理人员,夜间管理人员巡逻少,一旦在湖边、溪边、河边发生不安全事故不容易找到人救助。
六、景区游客管理措施
面对以上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一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通过对杭州景区的游客管理分析,提出对景区游客管理相应建议,实施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和谐最大化的发展景区旅游。以下为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
1、 重视游客管理意识
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很多旅游目的地都重建设、轻管理,使得旅游目的地管理严重滞后。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游客管理并最终提升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游客管理,将其纳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管理范畴,并针对游客管理存在问题,找寻相应对策,合理科学规划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人性化管理等。
2、 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
结合杭州景区规划,对我国旅游景区进行城市游客管理地规划,寻求可持续、合理实现旅游目的地环境、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计划明确规定具体的管理主体、客体、方法和程序等内容,同时对景区旅游游客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控,及时反馈、改进,实行动态管理。在景区游客管理总体计划的指导下,要求各部门、各景区制定具体的游客管理分计划。建议在今后的景区旅游规划中单列一章专门制定游客管理计划。景区游客管理计划的制定不仅使实际游客管理中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使旅游主管部、经营管理者们在观念上重视游客管理,最终将其纳入城市旅游日常管理范畴。
3、 进行人性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构建合理布局、统一管理、服务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实现提前安排游玩线路。
通过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宣传其他景点/区、开发新的景区、排节事活动等对游客进行分流,吸引淡季人流,分散旺季部门景区人满为患的人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游客旅游体验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高水平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更是保证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得到良好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游客投诉体系,保障游客安全、利益,更是指明该旅游目的地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正管理方式和内容,更好的实现景区的管理。巩固游客安全管理,游客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中,是吸引其他游客来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也是保障游客安全、利益的基石,因此要巩固游客安全管理。
七、总结
针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对杭州景区游客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景区游客管理措施,从重视游客管理意识、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进行人性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实现对景区游客管理,最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前途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最大化发展。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提供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管理措施依据。
参考文献:
[1]何贵香。杭州旅游对南宁旅游发展的启示[J] 。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7
[2]周玲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陶犁等译。城市旅游游客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何方永。城市游客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 篇6:
摘要在对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发展研究水平。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发展;教师继续教育
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在专业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研究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相关概述
1旅游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旅游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以其自我成长发展需要为主要动力,以其自身专业发展或者职业成熟为主要目标,在不断地实时适应着动态化发展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环境的变化和不断地满足相关旅游管理客体的多种不同需求,以及合理性地体现主体价值中,[2]通过内在的“主动生效”+外在的“辅助促成”的学习、反思,不断地提升自身知、情、意等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和个体化动态可持续专业发展水平的终生教育过程。2旅游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的概念旅游管理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专业教师培训的诸多优点且迎合用人单位对集“旅游理论知识+职业技术能力”于一身的全方面应用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满意程度和需求程度层面等前提下,[3]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教师教育等三个方面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符合其学科特性的教育有效活动,最终实现其终身性和可持续性的专业化发展。3旅游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的关系威多森教授[4]曾指出,从事应用型专业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其自身职业性的素质要求水平,充分发挥其自身专业性教师的创造创新性。因此,地方性本科高校应该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与其教师自身的专业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重要关系,利用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追求,从而有利于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达到可持续性的全方面专业发展。
二、高校旅游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所特有的'应用性特点要求可知,其专业教师应该具有“社会人”和“文化人”的双重身份。[5]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与培养中应该注重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向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方向迈进。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继续教育的规划缺乏长远性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处于“边缘学科”或者“弱势群体”的地位,虽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所关注并且日渐成效,但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时候往往采取中短期进修、一般性培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接受过专业性的长期培训和专题研究式继续教育培训等,因此从整体上存在着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与发展规划的长远性、全面性、整体性。同时,对其终身教育理念和专业发展的内涵方面也没有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2继续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缺乏实效性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也迫使相关旅游教育培训部门对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内容方面进行不断丰富和在形式方面日趋多样化。[6]通过调查数据可知,继续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方面有时缺乏实效性。因为大部分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多年的学习工作中往往只是单一性地强化对自身“师德师风”的培养,缺乏对前沿的旅游管理专业性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摄取能力的培养。在继续教育内容与方式的设置方面,培训机构往往以单层意愿出发,缺乏对其专业教师真实实效需求的实证调研,没能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往往忽视了其专业性发展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使得对其进行的专业继续教育变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从而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3继续教育的管理缺乏规范性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本身具有两个特性:一是专业发展要具有与社会市场适应性的特性,二是对其专业性教师教育要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性。[7]因此,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管理的专业性发展中,应该保持“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在职教育”的连续性的一体化教育和管理,才能够使得整个培训体系达到更加成熟、全面、实效性的专业发展目的。但从实际的调查情况得知,除了专业性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以外,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需由所在专业的二级学院通过极力争取才能获得名额,并没有完全纳入学校统一规划的有效管理当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性的缺乏,使得教师的职业培养路径不断紧缩。
三、基于专业发展的高校旅游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建议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肩负着要随着旅游市场经济时效性动态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自身高素质专业性的全面双能型的有效提升的重任。[8]因此,相应的地方本科高校培训方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培养时,应该将对其进行继续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技能提升纳入到其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从而寻找真正适合其健康成长的多元化发展有效路径和对策建议。1加强继续教育规划的长远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需要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为依据,将专业理论素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地自觉调整和完善继续教育的有效方案,才能够真正地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自我应有的价值。在加强继续教育规划的长远性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引导,帮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造和生成其专业性的教育智慧,帮助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应对旅游市场发生的危机状况,从而及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补充与更新,不断与自身职业和旅游市场进行融合。二是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充分的专业化发展的学习机会。首先,要从旅游管理教师的本位方面入手,组织开展同行业间和同专业间的人员交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给予教师以全球化、本地化、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及经费支持。其次,要从旅游市场发展的角度入手,[9]给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国内外教育培训的学习机会,给予其到相关旅游管理企业深造的机遇,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2增强继续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实效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追求“职业生命”价值。因此,在对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要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实效性,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部+外部”相互融合,不断地坚定其职业信念,提高其专业自我效能感。在内部教育的内容中可以增加传统文化、政策法规及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规章等外部环境教育内容,同时,外部教育中不断通过校内理论课程学习、观察和参与教学实践来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实时反思现有的教学信念,完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内部体系。二是通过在地方本科高校内部建立有效的共同体和完备实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等,减轻教师的工作灰色压力,[10]并通过给予专业教师一定的自主性,调动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三是通过现代化教育应用技术的引进和积极创造经费条件,开展对其专任教师的相关技能培训和专业培养,以满足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多元化和专业知识多样化的需要,培养其职业素养,提升其职业尊严感。3提高继续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水� 二是健全和完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和合理分配评价管理机制,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全面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在专业性发展中完善自身不足,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总之,为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性发展,相关的专业性培训机构需要广开渠道,采取与旅游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实效性的培训方法,培养专业教师的有效参与意识,将被动培训转变为教师主动需求培训,
参考文献
[1]涂三广。英国继续教育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6):21—23.
[2]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xx(10):63—65.
[3]谢妙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xx(4):62—64.
[4]AlexanderMcTier,:theroleofcommunity玻猓幔螅澹洌欤澹幔颍睿椋睿纾郏剩荩PolicyStudies,20xx(1):73—90.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6.
[6]胡文芳。校本培训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xx(2):76—77.
[7]黄崴。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Z].20xx玻埃氮玻埃担
[9]刘晓明。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xx(6):36—39.
[10]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20xx(6):76—79.
旅游管理论文 篇7:
[摘要]
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选题不合理,阅读文献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差;教师投入不足,监管不严。从学生、教师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对策
毕业论文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对本科期间理论与实践学习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是多角度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1]。由于旅游业的产业特性,实践教学环节一直备受各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视,其中毕业论文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对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搞好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改进策略,这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以及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院旅游管理專业概况
我院地处鄂西北,位于有中国“汽车城”之称的十堰市,是一所以� 1999年,为拓宽办学方向,更� 2000年,经过多方努力,该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始正式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几年来,该专业本科招生一直维持在1~2个班的规模。经过20年来的发展,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共有8个班级,在校生207人。师资方面,现有专业教师8人,已初步形成一支在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方面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副教授占25%,讲师占75%;硕士占%,学士占%;35岁以下占%,36~45岁占75%,46~55岁占%。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从近几届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论文环节都安排在第8学期,第7学期学生面临找工作、研究生考试的巨大压力,第八学期又是毕业生择业的高峰期,有些用人单位会要求签约的同学提前上岗,考研初试通过的同学忙于复试,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精力投入毕业论文中。还有不少同学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走过场,随便对付一下就可以毕业;有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并且就业去向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因此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不求上进,只求能通过;也有些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论文成绩不影响毕业分配,消极对待毕业论文。可以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题是否恰当对毕业论文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部分同学完成毕业论文的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对论文的选题缺乏深入思考,被动依靠指导老师,对指导老师拟定题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并不了解,同时也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能力,造成选题不合适,影响毕业论文的最终完成质量。还有部分同学在选题时尽量选择一些简单、耗时少、工作量小的题目,认为这样任务轻,容易通过毕业答辩。
学生阅读文献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差。阅读大量文献是写作论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了解论文研究内容,掌握研究方法的基础。通过阅读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不仅可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同时有利于确定研究进度和研究方案[2]。但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的文献综述是文献的堆积罗列,并没有进行认真阅读和系统的归纳总结,思路不清晰,表述观点不明确。存在语言表述不流畅、东拼西凑、逻辑混乱等问题。
(二)教师指导方面
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培养学生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老师指导论文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师指导论文的时间未得到保障,有的是因为教学任务重不能保证指导时间,有的则是因为管教不严、教师松懈造成的。指导毕业论文对教师要求较高,但不少专业教师缺乏科研与旅游业的实践经验,学术背景和能力的制约也影响到他们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此外,目前毕业论文一直沿用教师“个体”指导模式,这种指导模式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由于每位教师学科知识领域有限,当指导过程中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领域时,指导不够深入,加之近年扩招后师生比逐年递增,指导力量明显不足。
(三)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方面
为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和经济管理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存在问题看,一方面学院在毕业设计管理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实施文件,但有些规定缺乏具体操作与管理措施,缺少严格的管理方法,使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另一方面从二级学院和教研室方面看,有关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许多环节还存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漏洞,如在选题审题、中期检查、过程监督、指导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存在着选题、审题把关不严,指导过程监督不力,过程检查流于形式,成绩评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毕业论文写作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对于异地做毕业论文的学生,在具体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没有一种有效的制度或措施来保障这部分学生论文的进度及最终质量。
(四)其他方面。毕业论文的软硬件设施不配套。随着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学院在教学经费、电脑设施、图书资料软硬件设施等方面逐年健全提高,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图书资料仍不能达到要求。另外,有些毕业论文需要实地调研和实践,但因缺乏经费支持,也不能做到真题真做。
三、今后毕业论文改进措施
(一)学生方面
引导学生端正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好论文工作的动员,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的基本任务,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进程的监督和指导;适当调整毕业论文及相关实践环节的时间,给学生相对充裕的论文工作时间等。总之,要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选题和审题方面
毕业论文选题和审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条件,选题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还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论文题目的确定,可以借鉴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质量保证体系,从选题标准、选题程序、相关机构、参与人的职责以及记录,评估选题质量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第一,要制定选题标准。第二,选题程序必须制度化。第三,规定参与机构及相关参与人的职责。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各负其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第四,对选题质量进行评估,可以采取专家评估、师生评估和答辩后评估相组合的方式进行。旅游专业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别的院校的经验建立自己的选题质量评估體系。审题环节方面,必须加大执行力度,把审题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严格“把关”。选题委员会和二级学院要切实发挥监管职能。
(三)教师指导方面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指导教师整体水平和精力的投入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必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一是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与旅游行业相关的考试,如导游证、领队证、旅行社经理资格考试等;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旅游行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三是从企业引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四是根据我系的特点,实施主辅导师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助教协助高职称教师共同参与毕业环节的指导工作,促使青年教师更多地参与科研,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五是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教师的素质并解决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进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2.加强指导教师对论文过程的指导。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是从学生选题到答辩结束的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对于每次指导情况,要求教师填写指导过程记录表,一一记录在案,学生填写签到表,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向教研室汇报。对于学生缺席和指导教师指导时间不足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如取消学生答辩资格或者扣减教师工作量。
3.积极探索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改革。旅游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单一的以教师个体为主的指导模式存在许多不足。可以考虑改变现有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校内外相结合的群体指导模式和“3+1”模式(各学年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在“3+1”模式各学年写作小论文的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给学生增加一些讲座或课程,如文献检索、文献综述的写法、统计方法的应用等。在学习中,学生还可以申报校级和省级学生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的学术训练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好基础。
(四)毕业论文工作和组织方面
1.在管理方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将选题、开题的时间前移,将选题时间由第七学期前移至第六学期,将开题时间由第八学期前移至第七学期,第八学期初开展中期检查,第八学期末进行答辩。
2.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确立实践教学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班主任五级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进行系统的检查监督和管理。
3.加强对开题报告的质量监控。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设计思路和方案经指导教师签字后方可开题。教研室应组织师生召开开题报告讨论会或者答辩会,让学生介绍论文开题准备、对论文内容的思考等,教师帮助分析优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要回答教师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分数,成绩不合格的不得进入毕业论文的下一环节。
4.做好中期检查和最后把关。对于毕业论文要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修改、完善论文内容。在毕业答辩之前,毕业论文工作小组要严格把质量关,对学生论文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学生方可进入答辩环节。
5.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做到公平、公正。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综合评价,应不断完善评价机制,细化和补充评分指标,避免掺杂个人情感,尽可能保证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3]。
四、结束语
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关系着学生的就业,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从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出发,探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旨在逐步提升该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相信随着各方面的重视及相应措施的出台,同时注意汲取其他院校的经验,一定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达成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家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02):43-44.
[2]唐楠。园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及质量提升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9(12):227-229.
[3]王利,陆毅华,李养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J].轻工科技,2017(3):160-161.
[4]李小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与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27):99-100.
旅游管理论文 篇8:
旅游景区的收入具有季节性强、周期性强的特质,同时受到较多主客观性因素的影响,波动性较大,因而景区的运营往往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的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会计通过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降低运营风险,有效减少、甚至规避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但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运用并不广泛,并未真正发挥其协助决策的作用,文章就管理会计在旅游景区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旨在为企业降低景区运营的风险提供参考。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必要性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系统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重在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为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管理会计与此对应,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旨在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相对而言,管理会计通过对相关财务数据的进一步加工,侧重于为内部管理者提供服务,更重视对当下的把握和未来的预测,所涉及的内容也更为宏观、广泛,更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
旅游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的行业,但是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高风险、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窘境,为旅游景区的运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旅游景区收入周期性强、季节差异大,景区对城市的配套设施依赖严重,投资运营成本大,使得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不足、投资决策不够科学合理,面对这样的问题,加强管理会计在景区运营中的运用可以帮助管理层更好地进行决策,有效降低甚至规避财务风险,保障旅游景区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景区运营中存在的风险
(一)旅游景区收入波动性较大
旅游景区的运营首先存在收入波动性较大的风险,这也是旅游景区运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旅游行业尚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行业中的竞争压力较大,而旅游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虽然旅游景区给予的消费体验具有独特性和排他性,但是相似的旅游景区存在着彼此替代的关系,旅游景区间的竞争加剧了这种替代性;另一方面,旅游景区一般以文化、自然环境为依托,因而会受到自然灾害、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控的因素较大;此外,旅游景区存在明显的旺季和淡季之分,季节差异性也是旅游景区主要的风险成因之一,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旅游景区也唯有积极采取措施来降低损失。
(二)资金管理不善,资金运营中存在潜在风险
景区运营往往会占用较大的投资运营成本,因而资金的管理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十分重要,旅游景区的资金运营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景区的资金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SOP流程,精细化程度不高,或者流程建立之后并未严格得到执行,而较之于其他企业,旅游景区的在途资金、库存资金金额较大(如较多的门票现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景区的资金管理带来了难度;二是资金的需求量控制不准确,虽然旅游景区的现金流量很大,但景区运营投资大、回收期长,因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景区在进行资金使用规划时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三是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薄弱,景区是围绕着消费者建立起来的复杂系统,涉及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旅游景区与多方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景区也并非强势的议价方,在应收账款的回收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景区财务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短期借款
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对资金的需求量大,而旅游企业的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需求,加上收入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旅游企业在进行景区运营时势必会涉及到筹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主要的融资渠道仍旧为银行短期借款,融资渠道单一,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融资环境所致,金融环境的不完善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旅游企业不重视金融创新,缺少必要的财务管理意识所致,很多企业对于筹资的管理意识仍旧停留在“钱不够了找银行借”的层面,忽视了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匹配。同时,融资成本的高低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结构有关,旅游景区投资又是一个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对短期借款的过度依赖使得旅游景区的财务结构不合理,增大了财务杠杆,提高了财务风险,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
三、管理会计在旅游景区中的运用
(一)对收入波动进行分析预测,协助成本的分析管理
针对旅游景区的收入波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收入波动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实际收入散点图,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收入的波动幅度以及增长趋势,找出波动的规律对未来的收入进行预测,同时,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旅游景区的收入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散客游的`收入占比,团体客的收入占比,观察二者的增长特点;其次是针对季节性差异收入,旅游景区可以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不同年份、季节、日期导致的时间序列数据波动进行分析,将连续的四个季度进行移动平均,找出每次的平均点,然后分析每个季度收入偏离平均值的情况,以均值的波动趋势为基准,将偏离情况作为波动增加值,对未来的收入进行预测;再次,旅游景区可以建立成本分析系统,加强对成本的管控,目前常见的成本分析方法有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成本相关性分析等,其中,成本性态分析就是将旅游景区的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决定了景区的经营杠杆,变动成本则决定了景区的边际利润,为景区控制成本提供了视角,本-量-利分析则是分析盈亏临界点,可以帮助管理层预先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出现亏损,成本相关性分析则是分析旅游景区的成本是否可控,对于不可控的成本,景区无需过多关注,而对可控的成本,就需要梳理成本的构成,找出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成本;最后,旅游景区可以加强费用管理,重视对费用的分析和审核,这也可以通过预算制度来进行保证,避免过多的开支。
(二)加强资金管理,对资金运营进行统筹规划
将管理会计运用到资金的管理上,可以协助管理层更好地对资金进行安排。首先,旅游景区可以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通过资金预算编制、执行来对资金的管理进行有效监控,同时也可以解决对资金需求量预测不准确的情况,依靠预算管理,旅游景区可以对所有的资金收入、支出进行全盘考虑,增强资金的计划性,进而改善资金管理的粗放状态,针对运营支出、项目支出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按照事情轻重、金额大小、进度等进行支出规划,也有利于收入和支出的匹配,降低景区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同时,对于编制的预算,要做到严格执行,并建立预算修改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对资金使用的监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监测预算的合理性;其次,旅游景区要增强资金的管理意识,降低资金被盗用的风险,由于景区拥有相当部分的门票现金收入,因而在日常中会涉及较多零散资金的管理(尤其是在旅游旺季),需要景区不断加强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安全地入库,做到现金日清月结,及时送存银行,并考虑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盘查,保证现金账实相符,此外,由于旅游景区的门票也属于潜在的资金,变现能力强,因而也需要将其视为现金进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盘点,并将数量、金额在备查账簿中进行登记;最后,针对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景区可以建立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进行动态更新,并针对不同等级的客户建立起不同的信用优惠制度、应收账款额度,在保证业务顺利开展的同时降低坏账风险。
(三)协助管理层进行筹资分析、决策
不同的筹资渠道可以对旅游景区的财务结构进行调整,在进行筹资决策时,景区管理层可以通过对不同筹资方案的分析来选择最有利的筹资方式,避免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以及债务到期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首先,鉴于旅游景区明显的季节性,景区可以分析历年不同阶段的资产构成,将资产区分为长期资产、稳定性流动资产和波动性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和稳定性流动资产是旅游景区在淡季也必须持有的资产,而波动性流动资产则是为应对旅游旺季而增加的资产,针对稳定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可以用长期负债、股东权益以及自发形成的负债(如应付职工薪酬,信用期内的应付货款)来维持,而对波动性流动资产则采用短期借款这种临时性负债来维持,如果过多的短期借款支撑稳定性资产,就需要不断地举债、还债,加大了筹资的困难和风险,如果用较多的稳定性负债来维持运营,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其次,旅游景区需考虑各负债的构成,例如长期借款、股东投入占比,长期借款固然可以保证景区的正常运营,但是成本较高,银行又是议价强势方,因而可以考虑采取私募债券融资,向特定方发行长期债券,或者将收票权进行资产证券化,这也是获得长期资金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后,旅游景区需要分析股利分配政策,较高的利润留存率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但为下次股权融资带来困难,而较多的利润分配又对于景区运营不利,景区可以将利润留存视为内部融资渠道,根据资金预算来决定利润留存率。
四、结束语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旅游景区的运营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在激烈的竞争中已难以为继,利用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问题,可以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应对风险,科学地进行决策,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参与更加激励的角逐奠定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 篇9:
2015年11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申报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该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超计划完成了张家界景区志愿服务任务。作为指导教师,基于指导学生建设项目的所思所想,形成本文。
一、志愿服务概述
(一)志愿服务概念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意志,秉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与财富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为己任而从事的各项活动。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但我们不能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慈善活动,特别是不能把非营利性理解为志愿者的服务绝对没有任何报酬,而是指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旅游志愿服务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旅游企业非常注重经济效益,他们不愿培养未来不确定能否为其服务的实践学生,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实践难。而旅游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对提高目的地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作用。而有配套资金支持的旅游志愿服务,就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企业通过旅游志愿服务获得名利,学生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学得了知识和技能,学校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完善了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旅游志愿服务是沟通校企生的纽带,是校、企、生三赢的催化剂。
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一)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
在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时了解到,其旅游志愿服务以旅游咨询、文明旅游宣导、导览讲解为主,另有应急救援和质量监督等服务。这些服务以常规服务为主,而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水平高的服务比较少。
(二)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及效果
张家界旅游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推行的志愿服务,如我们团队的志愿服务,这也是我国旅游志愿服务最常见的形式;二是由旅游企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旅集团在金鞭溪设置的咨询服务;三是由协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家界导游协会发起的导览讲解服务。
张家界三类型的旅游志愿服务中,张旅集团发起的旅游咨询服务已成为一种常态,服务人次多,效果好,而政府部门和协会发起的旅游志愿服务,因缺乏常态性,影响和效果都较小。故我们须在很好地完成政府部门发起的志愿服务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构建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新模式,使之常态化运转下去。
三、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模式构建
作为高职学院构建的旅游志愿服务模式,应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起到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需要学生、学校和企业都重视旅游景区志愿活动。
(一)多方重视共抓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
1.政府重视,项目引导
国家旅游局为了培养旅游英才,于2015年启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旨在培养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人才在旅游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期间众多立项的子计划都是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从政府审批的角度可见,政府也认可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系于旅游英才,旅游英才的培养可从志愿服务入手。
2.企业重视,配合实现
作为国家5A景区的张家界一直很重视志愿服务,特别是金鞭溪景区志愿服务更是形成长效机制。基于此,我们去张家界旅行社和各景区联系时受到了热烈欢迎,企业立即与我们确定志愿服务时间、方式,并形成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正是企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学校重视,统一监管
学校非常重视这个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设。在建设之初,就派专人负责,按阶段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全程监管,落实项目成效。同时,后期还将采用本项目成果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大纲》,将旅游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项目纳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之实践教学体系。
4.引导学生,认知志愿服务
在我国,由于社会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广大民众对志愿服务缺乏了解,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一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出风头”“博名利”,借服务“作秀”和吸引社会关注。二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劳力”“免费劳力”,不仅琐碎事务都占用志愿者时间精力,而且随意支配斥责,毫不尊重。三是有些人将志愿者精神随意拔高,认为是“崇高”“神圣”“大公无私”“毫不利己”。这些认知误区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我们在项目申报前,加大了对学生志愿服务的宣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故团队成员积极性高,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为我们超计划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取得良好的成效和社会、行业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构以�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 通过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应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可按表形成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政行企校“五共”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建构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模式,须多方共举。政府从政策方向上引导,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支持,行业、企业配合学校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设、共同监督来实施,共同分享培养成果,校企共同研讨形成可推广的长效运行机制。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本文是在国家万名英才项目实施后形成的,在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志愿服务与旅游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建构以� 这种模式的运行既能扩大旅游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又能为我省乃至全国高职旅游专业开展旅游景区志愿实践教学提供成功范本,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增设旅游志愿服务项目板块提供参考,以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的服务意识、专业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周湘宁。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完善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王瑾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改进策略的研究:来自美国服务学习的启示[D].南昌大学,2011.
旅游管理的毕业论文 篇10: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各个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和培养规格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旅游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多问题。
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很多高校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追求学生数量的增长,而忽略学生培养的质量,这就导致高校在教学计划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不能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因此,难以达到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酒店管理、旅行社和景区方向,但是其各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一致的,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缺乏。
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较差
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可以把实践性的培� 目前,一方面由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教学的实践性较弱。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学生上课沿用听和记的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开设的实践课程也较少。另一方面,现阶段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实习的体系。实习环节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高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方向大多仅限于酒店,而且实习的时间要求较短,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实习只是一种形式,难以从实习环节中得到锻炼。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
教师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就必须要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就目前来说,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教师的能力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教师或者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或者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有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些高校一味的跟风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而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适合,而这些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其它专业转过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很难符合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缺乏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括了众多其它的学科内容,如民族学、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对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只能从其它国家的课程设置中借鉴。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很多高校没有依据自身的条件以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只是一味的抄袭,导致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细化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等多个方向,但这些方向的课程设置都会包括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虽然表面上专业进行了划分,但在课程设置上却相差不大,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
二、对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为了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现代旅游业的适应性,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创新
各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导向是学生的就业,宗旨是为学生服务。要依据社会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高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新要求。
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使教师成为同时拥有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水平,具备教师教学的资格和职业资格,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能够成功的引导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一,高校可以将本校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派到其它高校进修,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使
建立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教学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必须要对各门类的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建立有效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可以依据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及侧重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实习等。在进行课程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都是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在课程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侧重的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及时讨论关于如何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的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得来说,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所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为了确保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够在工作实际中顺利实现。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和各个高校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依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体系和评价反馈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以及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有效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综上所述,只有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高速稳定发展。高校应结合当代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以及高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办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篇11:
一、海南旅游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个全面的、公认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必会涉及到指标的确立问题。指标体系过于简单或是过于繁杂都是会有问题的,难以全面的反映教学质量问题,又或者在实际的工作中难以操作等等,所以在选择确立质量评价指标时要避免繁琐、不全面、重复和难操作等的问题。本文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具体情况,将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教学目标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这三部分全面了解海南旅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的状况。
(一)教学目标评价
教学目标评价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制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条不絮地进行。只有制定高效、科学的教学目标管理办法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稳定专业教学的质量。因而,教学目标管理的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参照已有的相关研究,将教学目标评价指标分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其中,专业培养目标是教学目标评价的首要环节,它全面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关系到实施怎样的教学计划、输出什么样的人才;专业培养方案指导了教学进程,它综合了培养目标、专业要求、主要课程和实践安排、专业特色等各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不仅要符合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而且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和规律特点。
(二)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是在制定高效、科学的教学管理办法基础上的实施开展环节。合理的教学过程安排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将教学过程的评价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我国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理论教学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主要教学方式。所以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评价也是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以教师为考察对象,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文案准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研究能力、课堂互动气氛与教学状态等。实习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从学生方面评价学生在实践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程度及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能力。除此之外,还从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旅游行业的了解程度、工作及学习态度等指标评价学生的实践教学。从教师方面,从实习指导老师的教学经验,对实习内容的熟悉程度,工作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及开办的实习讲座、专题报告等指标进行评价。从学校组织实践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实践教学体制的完善程度,如实践教学大纲、实习方案制定、实习制度制定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和校内实践场所建设的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效果评价
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映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措施在于建立反馈机制,即教学效果的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社会用人评价三个方面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随机听课专家的评价和来自学生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教师的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人际关系、知识面等常被忽略的因素进行评价。还有在每届学生论文答辩后毕业前,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师德素养、教学能力做出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感受者,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具有最全面的了解和感受。学生学习质量不仅通过学习结果质量来进行评判,还需要考虑其学习过程质量。学习结果质量主要是指考试成绩及作业成绩。学习过程质量主要是包括课堂上的表现、考勤和实践活动等。在如今主张创造自我价值及个性张扬的时代,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及发挥其自身优势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传统学习方式上的你教我学。社会用人单位评价是学生就业后来自社会、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评价。让学校更好的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促进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参照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根据上述三个层次建立三个维度,七个指标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是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这三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其下属为二级指标。
二、海南旅游管理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全面的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的目标(标准)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于保障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以《高等教育法》为基础,从海南本地实际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对旅游人才培养制定科学的标准定位。一是符合学校教学大纲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二是以海南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三是教师的各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标准;四是教学管理质量的标准。
(二)加强旅院系资源建设
一方面,需要加强旅游管理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和旅游研究机构进修,以此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及专业水平。除此之外学校在教师聘任的制度中应该聘请毕业后再研究所或是旅游公司工作了若干年,有一定的旅游社会实践经验并在旅游行业有一定名声的教授。为了提高旅游管理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界专家学者和在旅游企业任职的知名企业人士担任本专业的教师。另一方面,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理论是死的,实践是活的',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践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旅游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旅游人才的有效措施。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奖惩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不仅要有全面的质量标准、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还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奖惩机制,包括优秀教师评选、学校惩处制度等等。比如,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应督促其自我反思不断改进其教学质量;对那些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和无贡献的教师给予辞退,避免没有能力的教师滥竽充数和不求进取。这样的机制能够有效的防止教师终身制的弊端,又能高效的激励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学术水平。对于在教学模式、方式具有创新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等。这样的奖惩机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四)制度管理建设
制度管理作为一种硬性的保障,使教学活动过程规范化,管理方法科学化。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保障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完善教学管理、监督、考核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利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在教学管理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进度,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执行教学活动,不能随意改动。在监督实行校外校内相结合的监督制度,根据专业性特色建立院内部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将全方位的介入高校教学活动中,其主要的工作职责有控制、检查、指导、沟通、反馈、评价、激励等,而具体的工作手段有巡视、随机听课、座谈、问卷调查、抽查等”。虽然海南各大高校都有建立督导制度,但不规范,随意性大,所以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很有现实意义。在考核与评价方面,考核以定量指标进行,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制度的重要依据。
(五)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的实施由当地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或是专业的专家组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采用的社会评价的做法,这有利于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需求,质量评价更趋于公正。完善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评价机制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建立校、系、院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门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机构。
三、总结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质量的保障问题是海南各大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海南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由于海南的教育基础较薄弱,现有的教育结构及教育理念远远不足以支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旅游业蓬勃发展,这对海南高校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完善和建设海南旅游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保障机制是海南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旅游管理的论文 篇12: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逐渐兴起,很多高校开始设置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一些弊端逐渐显露。文章提出了建立专业化的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当前旅游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旅游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其中,最为需要的四类人才有技术过硬型、应用广泛型、服务到位型及创新型的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高校是向各大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大本营,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要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本质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当然,还要根据当前旅游业的动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理念尚未革新的高校来说较为陌生,其主旨是在正确的思想教育的指导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等诸多重要因素进行组合。所以,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诸多课程有重要意义,即有助于对上述因素进行调和,并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还是较早的,其 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旅游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教育层次不同的高校为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前铺设好了道路。但旅游界与旅游教育界之间的南辕北辙导致二者一直在一片批评声中度过,其原因就是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尚不成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自主动手能力与学习能力差;结构与框架设计不合理,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外流等情况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能投入旅游行业中进行工作的占比不足50%,而能在岗位上坚持下来的不足40%。这个统计数据对旅游教育来说,意味着旅游专业几年的学习时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相对于国内的旅游教育来说,国外许多高校的旅游教育较为成熟。其对人才的分配较为合理,能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合理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条与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相符的道路。所以,对国外模式进行借鉴,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对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文章着重从明确办学特色、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专业精神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办学特色
任何事物若没有其特点,便很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将旅游院校比作一株参天大树,那么院校的特色便是此树的根。旅游院校应本着突出特色的宗旨来办学,然而,当前的`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模仿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以致于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应优先考虑自身的地区特点、学生来源,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课程的分配上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
(二)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欲速则不达,数量并不能解决质量问题。以往许多高校将扩招学生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能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办学,以致于使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本质上的牧羊教育问题。所以,各大高校应认清当前的市场行情,明确其培养目标,将自身最具优势的资源与专业特长相结合,这也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立足之地的关键。
(三)培养专业精神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文明礼貌、环保、诚信、敬业等是旅游业专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引导作用,从礼仪、态度、职业用语等方面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同时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旅游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对旅游业产生认同感,进而以专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还可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打扫教室、校园,培养学生的环保精神;为学生提供旅游景点实习机会,让学生置身其中学习专业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设计诚信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诚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 总之,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定局,这将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面临全新的挑战。高校必须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及方案,从而培养出与市场相符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当前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育革新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期使专业人才不但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6-27.
[2]张娜。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20):267-268.
旅游管理论文 篇13:
浅析旅游纪念品特色开发
摘 要:作为连接旅游者和旅游地的情感纽带,旅游纪念品成为提升旅游地和旅游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标识,然而不少旅游景点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重要认识,使得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特色化开发的角度,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 特色; 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 旅游纪念品是指在旅游过程中供游客购买的富有当地特色的商品,是地域性与纪念性相辅,文化与娱乐相融的一种特色商品。旅游纪念品是提升旅游地和旅游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标识,也是拉动旅游收入的关键商品,更是对外宣传旅游目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不少旅游景点缺乏对旅游纪念品的重要性认识,使得旅游纪念品在开发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旅游纪念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纪念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旅游纪念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是当地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连接旅游者和旅游地的情感纽带,因此旅游纪念品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将其恰当地融入到旅游纪念品中, 是旅游纪念品开发中增强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但一些旅游纪念品开发商本身的文化素养较低,加上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使得前期的旅游纪念品市场需求调研及产品设计资金投入不足,同时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旅游纪念品自身制作工艺粗糙,质量低劣,缺乏以当地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因而使旅游纪念品缺乏相应的文化附加值,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2.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关系到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特色化的旅游纪念品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旅游纪念品市场混乱,产品没有特色,缺乏个性,同质化现象明显,已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市场上批量生产的纪念品,他们更偏向特色化的、独一无二的产品,因此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但目前市场上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仅仅考虑生产成本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等层面,对于不同游客的需求并未得以准确的把握和满足。
二、旅游纪念品的特色开发
针对旅游纪念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唯有走特色化开发之路,才能凸显旅游纪念品对当地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
1.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应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旅游纪念品的特色化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本土化,即保持地域特色。如与当地着名的历史典故进行结合开发旅游纪念品,与当地旅游资源特色结合开发旅游纪念品等。洛阳重渡沟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就很好的挖掘了当地资源特色,重渡沟盛产竹,当地的竹林被称作重渡沟三绝之一,因此,重渡沟的旅游纪念品也围绕“竹”展开,竹水枪、竹水杯、竹制太阳帽、竹水桶、竹扁担、竹箫等,价格不贵,而且有重渡沟独有的特色,自然十分受游客喜欢。
2.增加旅游纪念品的差异性和丰富度,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以社会消费文化需求为对象,力求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即旅游纪念品的内涵装潢、商标的设计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旅游纪念品,切忌无的放矢。同时,消费市场是对旅游纪念品文化是否有价值的客观检验,二者应具有统一性,否则这样的文化品位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3.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新颖别致
旅游纪念品不仅要具有古朴的风韵,也要与时代相结合。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能够使旅游者对于产品产生强烈的兴趣。以厦门市为例,厦门正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中旅游纪念品创意开发,是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具体步骤,厦门市举办相关的设计比赛,让更多企业、院校、设计公司和设计师、工艺美术师、民间手工艺者、学生来为厦门创意设计旅游纪念品,从而推动厦门旅游纪念品的创新,越来越多设计独特、新颖别致的旅游纪念品出现在厦门旅游市场上,如别具风格的厦门市旅游地图,以“漂流慢递”形式寄给将来的自己一张张祝福明信片,有艺术气息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等,极大的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4.要有品牌意识
旅游纪念品市场同质化严重现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其设计者、生产者无品牌意识,新的旅游纪念品一经推出,便有大量的商家开始跟风、仿造生产,形成无序竞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者可以申请专利,利用专利权维护品牌,防止假冒和伪劣产品的侵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旅游纪念品。
参考文献:
[1]康兵。厦门市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与开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2):7-9
[2]李树。文化因素与商业行为――中外旅游纪念品比较[J]艺术百家,2007(5):180-181.
[3]周进。旅游纪念品开发主打特色牌[J]河北日报,2005(2)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论文 篇14:
摘要: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良好的礼仪行为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旅游服务中,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精准服务,才能够为顾客带来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这就关系到是否有得体规范的礼仪服务,因此,在教育当中,应重视礼仪教育,对学生专业素养、服务技能进行专业培养。本篇文章针对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并注重于礼仪教育,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旅游人才专业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礼仪教育;模式
在我们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中,礼仪是必不可少且不可或缺的,礼仪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被社会共同认可,能够表达相互尊重。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礼仪能够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旅游业是服务行业的一种,在旅游的过程中,消费属于附加行为,同时消费大部分是精神消费,精神上的满足是游客的重要需求,换而言之,消费能够为顾客提供有助于改善个人形象、气质以及举止等服务。因此,在礼仪教育中,应加强对于礼仪服务的重视程度。
1、礼仪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政策的实施者,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培养的有效性。旅游业其实主要提供无形服务,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在与客人进行直接的接触的过程中引发旅游服务,礼仪行为作为最主观的表现,能够决定顾客的好感。因此,应保证良好的礼仪服务,目的在于加强与旅游者之间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服务内容。总体来说,旅游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礼仪,他不仅仅是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更能够体现一个人是否具有核心素质、核心技能,礼仪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保障。我国加入WTO以来,旅游业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其变得更加开放,同时随着全球多样化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以及普遍,礼仪服务愈发成为了重要的因素,因此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相关行业礼仪人才的礼仪知识足够丰富,同时应保证在服务过程中,保证高尚的礼仪素质、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以及娴熟的礼仪服务技能等。
专业教育的基础和主线
在旅游服务行业,旅游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仅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进行培养,而且还对服务能力以及礼仪服务技能进行培养。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对于其专业素养的培养与体现,礼仪教育应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开展教学,并且根据学生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要求,使其贯穿整个教学周期,开展系统化的学习。
2、礼仪教育的现状
无完整的课程教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旅游业务》《前厅服务与管理》等课程,课程的共性是单一的针对某一服务岗位进行教学,存在知识点分散、课程重点不突出的问题。针对目前部分设立旅游专业的高职学校在专业能力培养方向上的不完善的情况,应对课程教学内容展开调查。
礼仪教育脱离旅游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礼仪课重视实践性,更加注重与对职业礼仪习惯以及礼仪服务技能的培养。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依赖于教师讲授的过程,有限的案例分析和讲练结合,并不能够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3、改善礼仪教育的措施
加强专业教学,培养职业意识
专业教育应该贯彻到学生学习的整个周期内,入学时,应进行旅游专业介绍,扩展学生对旅游就业岗位的了解程度,介绍的内容包括各岗位的职责,胜任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及专业素养。在整个专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专业见习、课程教学、模拟实践、实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目的在于通过不间断的教学过程培养职业意识,培养相应的沟通能力以及从业人员个人形象、言谈举止等方面的培养。
建立环境育人策略
环境对于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能够有效地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习惯,包括生活、学习环境、礼仪环境、校园文化等的。通过环境的潜移默化,能够有效地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技能的教学,能够充分地使学生培养自身的能力。
改进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
旅游市场的全球性以及专业性使得旅游服务重要性以及专业性越来越强,在此基础上,对于旅游礼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加强对于旅游礼仪的重视程度,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体现,提高酒店礼仪、商务礼仪、会展礼仪、会议礼仪等内容的教学,并且应进行情景教学的形式创新,通过师生互扮角色模拟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等教学模式进行礼仪知识与专业操作的教学。
融入军训与体育教学中
在开学军训的过程中,应加入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对于学生的行为、体能、意志等进行锻炼。依据旅游专业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对学生军训中的军队训练模式适当改进,引入适合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独特培训模式。军训的模式也可以加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持续的训练,才能够保证形体的塑造,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设置相应的体育课教学,主要以形体训练�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礼仪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中,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对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不断地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过程,包括建立礼仪文明的大环境,加强礼仪教学的比重等,深入的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相应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润钢。反思我国饭店职业教育[Z].湖南省首届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会议参考资料。
[2]杨宇。酒店服务类专业礼仪教学模式探析。职业技术,20xx,(5).
[3]余芳。高职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礼仪教育模式初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旅游管理论文 篇15: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 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 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习总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
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1]杨尚英,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201.
[2]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