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策划方案 >

就业促进行动方案【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01699

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第一篇】

一、目标任务

重点解决社区“三公里”内困难群体就业不充分,县域范围内就业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一步发挥政府促进、市场调节作用,织密就业帮扶“一张网”,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更多暖心服务。

(一)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

20__年,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全县所有乡镇驻地社区实现全覆盖;20__年,全县所有社区实现全覆盖。20__年,“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覆盖率达到50%,20__年达到60%,20__年达到90%以上;20__年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居民累计登记人数1万人,入驻企业1500家,提供在线岗位1。5万个。力争20__年,平台居民累计注册登记4万人,入驻企业5000家,提供在线岗位5万个。

(二)促进重点企业用工

每年举办招聘会不少于76场次,服务企业不少于1280户次,达成意向数不少于1580人。大力提高技能人才供给,年均新增技能人才1200人。重点产业链企业动态缺工率不超过5%。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来__就业

精准对接重点企业用工需求,结合高校专业设置,每年开展“招才引智进高校”活动不少于10场,促进校企合作不少于3次,开展返乡毕业生专场就业招聘活动不少于2次。

二、工作措施

(一)实施三大计划,推进社区“三公里”就业圈提质增效

1、实施扩容增量计划。发挥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由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园区)汇总下属单位、辖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政府购买岗位招聘计划和招聘公告信息,同步在社区“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发布。加大市场开拓和岗位开发力度,扩大平台入驻企业规模,利用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同步发布各类企业公益性岗位信息。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帮扶纳入社区“三公里”就业圈服务范围,由运营机构协助社区免费提供高效、精准的实名制帮扶服务。

2、实施功能增值计划。依托平台技术革新,尽快熟悉系统完善和功能增值,完善社区就业人群标注,加强APP推送、微信通知、智能语音、短信推送等新功能使用。利用好新开发“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的直播系统,围绕地方特点和产业需求,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和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3、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兜底计划。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800个左右,托底安置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确保每一位有安置需求、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都能得到公益性岗位安置。20__年,为缓解当前阶段性就业压力,在乡镇(园区)、社区开发疫情防控员、安全信息员等临时性专项岗位500个,安置有就业意愿的因疫情等原因失业人员,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由财政资金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探索建立公益性岗位稳就业响应机制,积极开发、储备更多临时性公益性岗位。落实定期联系失业人员制度,完善困难人员档案,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职业指导工作室”,乡镇(园区)、社区建立一批“职业指导工作站”,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帮扶,使有就业需求的都能得到就业服务、符合条件的都能享受就业政策。

(二)实施三大行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1、实施“两诚两为”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市内就业。实施“诚邀外地大学生来肥就业,诚邀在肥大学生留肥就业”行动。每年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470个,20__年新增290个临时性就业见习岗位,安排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开展3—6个月就业见习。完成市下达的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政策性岗位招录(招聘)计划任务,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其中水电气、公交等领域国有企业岗位增加比例不少于5%。

实施“为企业找员工,为求职者找岗位”行动。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举办“2+N”特色招聘会,即每周三举办1次招工会、每周六举办1次招才会,平时举办N场各类特色招聘会。广泛运用空中宣讲、带岗直播等线上招聘方式,面向重点群体、用人单位、园区、高校等分类精准推送就业政策及服务信息,让公共就业服务“触手可及”。

2、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促进农民工本地就业。扎实推进“两强一增”工作,加强在乡农民工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畅通就业求助渠道,建立健全动态更新的岗位储备机制和多方联动的快速响应机制。优先帮扶有劳动能力且有在本地就业意愿的家庭,为有需要的农民工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个岗位信息、1个培训项目,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600人次以上。加强对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确保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对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确实需要裁员的企业,提前介入指导,同等条件下优先留用脱贫人口及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力争到20__年,农村居民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人数达2万人。

3、实施“就业起航”行动,推动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开展退役军人“就业起航”行动,组织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精准提供创业指导、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持续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建设,激励更多__籍退役军人回乡创业。

(三)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强化企业用工服务

1、建立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机制。健全重点骨干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充分发挥人社服务专员作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落实重点企业用工“包保”责任制。组建由县人社、经信、发改、商务等部门组成的招工服务专班、招工小分队,为重点企业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用工招工服务,让重点企业用工有保障、季节性缺工有缓解。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时,县人社等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招用工服务,为企业招引创造良好用工环境。

2、建立劳动力资源协作机制。深化与皖北等劳务输出地合作,建立区域对接、县县对接、乡企对接劳动力资源协作联盟,开展常态化劳务用工招聘活动。支持县内重点企业与协作联盟城市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交流,支持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输送学生来肥就业。

3、建立就业信息化平台共享机制。借助全省求职用工“一网通”平台,提高岗位供需匹配的有效性。加强企业岗位招聘信息、劳动者求职信息动态更新,通过__公共招聘网后台大数据精准匹配、信息推送,推动实现缺工企业岗位需求“一点发布、全省共享”、劳动者就业需求“一点填写、精准送岗”。依托__市人力资源服务子系统信息平台,推广使用全省求职用工APP小程序,让劳动者求职更加方便快捷、企业用工更加精准高效。

4、建立技能人才常态化供给机制。围绕社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每年开展补贴性培训7500人次以上。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为企业“量身打造”技能人才。推进企业、技工院校、社会评价组织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改革,引导企业将评价结果与待遇挂钩,多方位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5、深化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的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内部管理。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案件查处曝光,促进行业优胜劣汰。

加强“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就业观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劳动、积极就业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职业指导专业团队作用,积极组织职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等,指导青年群体、就业困难人员等合理设定就业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新光大道”等重点产业开展空中宣讲、带岗直播等线上招聘活动。

三、保障机制

(一)成立工作专班

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联系人社工作负责人和县人社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园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就业促进行动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

(二)加强政策支持

1、“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奖补。对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按照不低于6000元/年的标准给予奖补,主要用于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宣传及“三公里”就业圈宣传推广等,所需资金从县级财政资金列支。

2、“三公里”就业圈就业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对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公益性岗位对接,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到岗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经营实体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各项补助、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具体补助标准按照__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

3、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聚焦脱贫人口、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于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人员,按照“先缴后补、直补个人”方式,按培训项目不同,给予最高2400元/人的培训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发放生活补助;对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的,根据培训合格人数给予企业800元/人的培训补贴;对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按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分别按2000元/人、3500元/人、5000元/人给予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的《就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及补贴标准(20__版)》规定执行。省级目录内的职业(工种)补贴标准,我县不再提高;不在省级目录内的,按照市人社局核定标准发放。

4、阶段性稳就业补贴。按规定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对在保持正常生产、不裁员或少裁员的餐饮、零售、旅游、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

5、重点群体就业补贴。对非市域范围全日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来我县企业求职的,发放500元至1000元一次性面试补贴;对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我县重点企业稳定就业12个月以上的,3年内社会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给予全额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困难毕业生,按1500元/人的标准一次性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对中小微企业新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的,按照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与小微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照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企业补贴(不含个人缴纳部分),补贴期限不超过12个月;对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按照2000元/月标准发放见习补贴;对毕业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并连续缴纳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给予1万元初始创业补贴;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的退役军人、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并连续缴纳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落实吸纳就业补贴、园区房租、水电气补贴等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强化督导评价

工作专班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调度通报工作机制,强化监督问效,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作任务。成员单位和各乡镇(园区)按照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定期向专班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第二篇】

一、年度目标

20__年,力争50%的城市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募集青年就业见习岗位5100个左右,推动高校毕业生留皖就业率达71%以上。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个左右。举办招聘会不少于900场次。全年开展补贴性培训4。6万人次以上,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4万人次以上。

二、推进举措

(一)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扩大“三公里”就业圈覆盖范围,推动基层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共享,更多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扩大社区就业岗位供给,鼓励开发更多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岗位,加大社区周边个体工商户等实体岗位摸排,及时精准推送给社区居民,促进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

(二)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开展“百万大学生兴皖”“两强一增”行动,运用市场化社会化办法增加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创业岗位供给。常态化开展“接您回家”活动,逐步缩减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募集开发一批见习岗位和公益性岗位,确保有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参加见习活动,确保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都能安置公益性岗位。加强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帮扶,确保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统筹做好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三)强化企业招工用工服务。开展“两保五对接”“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落实重点用工服务“白名单”制度。落实援企稳岗政策,鼓励企业“点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上菜”。发挥市内、外劳务作 文 吧协作机制作用,常态化开展劳务对接活动。启动高水平技师学院、优质技工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创建,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开展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强化市场日常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围绕重点群体和重点行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组织职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等,开展求职能力实训试点,指导青年群体、就业困难人员等合理设定就业预期。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举办“2+N”特色招聘会。面向重点群体、用人单位、园区、高校等分类宣传就业政策及服务信息。

三、支持政策

(一)“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奖补。对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按照不低于6000元/年的标准给予奖补,主要用于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宣传及“三公里”就业圈宣传推广等,所需资金从各级财政资金列支。

(二)“三公里”就业圈就业补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给予运营机构300-500元/年/人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100元/次/人的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就业帮扶车间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给予运营机构、就业帮扶车间400元/年/人的就业援助服务补助。

(三)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聚焦脱贫劳动力、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对企业员工开展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第三篇】

一、目标任务

着力解决社区“三公里”范围内困难群体就业不充分、市域范围内劳动力用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尊重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同时,进一步发挥政府促进、市场调节作用,形成“政府主抓、园区主责、企业主体、市场主导、高校主场”工作格局,通过“挖掘潜力、外引扩容、吸引回流、提技增能、线上线下”五条路径,织密就业帮扶“一张网”,为劳动者和用工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暖心服务。

(一)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20__年,实现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6万人、新增技能人才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为全市企业招工7万人以上。

(二)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业、充分就业。目前,__主城区共69个社区,其他6个县(市)共109个社区,力争20__年实现75个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达标率超40%;20__年实现100个社区达到标准,达标率超55%;20__年实现120个社区达到标准,达标率超65%;20__年实现130个社区达到标准,达标率超70%。

(三)促进人力资源精准匹配。聚焦劳动力资源供求信息不对称、技术工人紧缺等难题,发挥组织就业、技能就业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企业缺工问题。在__4所高校毕业生留__就业率实现逐年增长,安徽科技学院20__年留__率8%,自20__年每年增长10%以上,到20__年达到40%;__学院20__年留__率15%,自20__年每年增长10%以上,到20__年达到40%;__职业技术学院20__年留__率60%,自20__年每年增长5%以上,到20__年超70%;__城市职业学院20__年留__率45%,自20__年每年增长6%以上,到20__年超60%。20__年举办招聘会1000场次以上,达成就业意向不少于2。5万人。加大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力度,确保帮扶率100%。

二、工作措施

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深入实施“四大行动”和“六大工程”,同步解决“就业难”和“招工难”,以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实施“来__、正当时”高校秋招行动。抓住高校毕业生秋招黄金期,继续开展“千企百校·智汇__”集中云招引活动,将云平台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通过第三方平台推送至全国700余所高校,扩大信息宣传覆盖面。探索在市内高校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驿站”,助力市内高校毕业生留__就业创业,打通就业供需“最后一公里”。加强校企对接,充分利用部、省平台组织市内重点缺工企业参与或举办各类校园专场招聘会。出台高校毕业生筑梦亭城若干措施,从优化供需对接、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扶持等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留__就业创业。

(二)深入实施社保领域“降、缓、返、补、扩”助企纾困行动。实施“降、缓、返、补、扩”组合政策,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降,即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政策至20__年4月30日,费率按1%执行。缓,即针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企业,缓缴社会保险期限不超过1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返,即20__年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按30%、中小微企业按90%比例进行返还。补,即20__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9万人次,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1。1万人次,预计发放各类培训补贴1000万元。扩,即失业补助金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__年12月31日,按照规定给予继续发放失业保险金、给予2000元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

(三)深入实施“诊千企、优环境、促和谐”两年行动。加强企业和职工协调劳动关系能力建设、政府调整劳动关系能力建设和社会组织参与协调劳动关系能力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助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20__年,完成规上(限上)企业规章制度合规性诊断、法律法规宣传、用工服务指导1000户以上。20__年,完成全市所有规上(限上)企业诊断、服务工作,规上(限上)企业全部达到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认定标准。

(四)深入实施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维护公平、规范、竞争、有序的就业环境,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整顿“四项行动”:以打击“黑职介”为重点,清理非法人力资源服务活动;以打击虚假招聘为重点,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行为;以打击就业歧视为重点,查处用人单位招聘违法违规行为;以打击侵害劳动者人身财产权益行为为重点,严惩与职介相关违法犯罪活动。

(五)深入实施“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工程。大力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帮助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便捷掌握就业政策、就业岗位招聘信息等,达到“三公里”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近就业。鼓励开发更多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岗位,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就业需求。当前重点稳定29家平台企业,实现近3000人的外卖骑手岗位,1300多个网约车驾驶员岗位以及4500个网络货运驾驶员岗位。6月底前,完成对社区周边个体工商户等实体岗位需求摸排,及时精准推送给社区居民。积极推进“零工驿站”建设,20__年建设30个网点,为求职者提供1分钟登记、1小时工作意向反馈、1天与企业有效对接、1周就业、1个月跟踪回访的“5个1”服务。

(六)深入实施“一中心多点”网络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中心,以零工驿站、创业就业驿站等为载体,打造网络化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市、县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职能,将就业服务增容、就业阵线前移,打通政府、企业与求职者的信息壁垒,让劳动者享受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与第三方联手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时跟踪了解就业动态数据,形成矩阵化联动体系,实现区域就业闭环。探索推进__公共招聘网与在__高校网站数据互通共享,推广求职用工APP小程序,让劳动者求职更加方便快捷、企业用工更加精准高效。按照“五五”打法,持续推进“政府+园区+企业+市场”帮招模式,健全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机制,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落实用工包保责任制,确保帮招7万人以上,缓解企业用工难题,促进劳动者就业。

(七)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就业扩容提质工程。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开展“四进一促”“人社局长进校园”等活动,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每年募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3000个以上,确保每一名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够参加见习活动。20__年,开发2000个短期见习岗位,安排未就业毕业生参加3—6个月就业见习、疫情防控服务等;机关事业单位、“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政策性岗位招录(招聘)计划不低于1600个;持续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统筹全市32家国有平台公司加大招聘应届大学生力度,其中供电、公交等领域国有企业岗位增加5%以上。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每年开发3000个公益性岗位,实行托底安置,确保每一位有安置需求、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都能得到安置。20__年,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开发疫情防控员、安全信息员、交通文明劝导员、环境监督员等临时性专项岗位2000个,安置有就业意愿的因疫情等导致失业人员,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由各级财政资金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针对农民工群体,扎实推进“两强一增”工作,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以上,为有需要的农民工免费提供1次职业指导、3个适合的就业岗位信息、1个培训项目。失业农民工可在户籍地、常住地、就业地、参保地进行登记,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密切关注受疫情影响从沪苏浙等地返乡农民工情况,通过本地消化和市内协作,引导尽快实现就业。常态化对脱贫人口外出务工情况进行监测,同时,积极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就业作用,加强对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确保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针对退役军人群体,开展退役军人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就业起航”行动,组织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不少于16次,拓宽就业渠道,精准提供创业指导、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每年培训900人,促进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

(八)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围绕社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__年开展补贴性培训3万人次以上。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实现__技师学院独立办学,支持企业举办技工院校,稳步扩大系统培养技术工人规模,提高高级工培养比例,每年稳定向社会输送2000名以上合格技术工人。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为企业“量身打造”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在相近或社会通用专业中选拔在校生组成“订单班”,根据企业需求组织教学,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开设“新型学徒制班”,打造“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业与院校双师联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以企业、技工院校、社会评价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引导企业将评价结果与待遇挂钩,多方位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年新增技能人才1。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000人以上。

(九)深入实施八大产业链产才融合工程。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完成对__八大产业链用工底数摸排,发布月度、季度、年度八大产业链就业指数报告;通过“线上就业E站+线下就业驿站”模式,实现市内用工支撑;通过“市内+市外”模式,实现更大范围人才支撑;通过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加强八大产业链人才培育和集聚。开展线上“48+12+2+N”模式招聘推荐会,即每年48次(每月4次)单行业小型专场网络招聘、每年12次(每月1次)跨行业中型网络招聘会、每年2次(年初、年中各1次)多行业大型网络招聘会。线下搭建专项就业驿站10个、开展3场专项招聘会、八大产业链求职咨询会议2场。

(十)深入实施人力资源产业园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__年达到30家,20__年达到60家。积极构建“一个园区+一批平台+一套体系+一支基金”的产业培育模式,既为企业用工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同时也大力培育人力资源产业。鼓励各县(市、区)、__经开区、中新苏__高新区建设1个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暂不具备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条件的,要结合地方主导和人才需求,建设专业性、行业性人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市场。依托省劳动力资源协作联盟,常态化开展市外劳务对接。充分发挥驻外农民工工作站作用,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加强与皖北地区人力资源劳务协作,建立市县乡企对接机制,适时组织园区企业赴皖北举办招聘会,引导皖北劳动者来__就业,帮助皖北劳动者提升技能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融入就业地生活。

三、支持政策

(一)“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奖补。积极参加省级“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评选申报,力争我市成为全省3个较好市之一,至少1个县(市、区)获省评充分就业社区,除省级财政分别给予奖补外,对获评的县(市、区)由市级财政再给予30万元奖补。对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按照不低于9000元/年的标准给予奖补(其中市级财政补贴3000元、县级财政补贴6000元),主要用于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政策宣传及“三公里”就业圈宣传推广等,所需资金从各级财政资金列支。

(二)“三公里”就业圈就业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就业援助服务补助。对经营实体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公益性岗位对接,服务就业困难人员到岗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经营实体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各项补助、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列支,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安徽省购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导目录执行。

(三)全省公共招聘服务平台补贴。通过政府购买信息化、精细化就业服务成果的方式,市财政每年按照中央及省下达就业创业资金的5%予以配套支持,主要用于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改造、维护、运营公益性我市公共招聘服务平台,完善注册企业与注册求职者精准对接的功能,根据实现稳定就业的人数,对运营机构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补贴;加大皖北地区劳动者转移到我市稳定就业补贴力度,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

(四)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聚焦脱贫人口、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需求,精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20__年,因疫情防控实施静态管理7日以上的天长市,可对因疫情防控停产停业的中小微企业,依据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按500元/人标准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同一企业只能享受一次,所需资金由失业保险基金承担。

(五)阶段性稳就业补贴。结合稳就业需求,按规定统筹使用就业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可对在疫情防控期间保持正常生产、不裁员或少裁员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稳定就业补贴。

(六)临时性专项岗位奖补。对临时性专项岗位安置因疫情等原因失业人员就业的,根据安置人数,由省级财政给予岗位所在地3000元/人的一次性奖补,各县(市、区)财政再给予1500元/人的一次性奖补。

就业促进行动方案【第四篇】

一、年度目标

20__年,力争18个城市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募集青年见习岗位不少于63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380个。举办招聘会不少于60场次。全年开展补贴性培训不少于740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不少于2400人。

二、推进举措

(一)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职能,深入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建设,推动基层就业服务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共享,更多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帮助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便捷掌握就业政策、岗位招聘信息等,达到“三公里”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实现就业的目标。开发更多灵活就业、新形态就业岗位,满足居民不同就业需求,帮助劳动者在“家门口”实现“宿速就业”。

(二)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大力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扎实推进“两强一增”工作,运用市场化办法增加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众就业创业岗位供给。募集开发一批见习岗位和公益性岗位,确保有需求的未就业毕业生都能够参加见习活动,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困难人员都能得到就业服务、符合条件的都能享受就业帮扶。加强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帮扶,确保务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精准提供创业指导、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保障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众充分就业。

(三)强化企业招工用工服务。开展“两保五对接”“三级三方服务千企”行动,落实重点用工服务“白名单”制度。落实援企稳岗政策,鼓励企业“点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上菜”的服务模式。发挥劳务协作机制作用,常态化开展劳务对接、劳务输出、劳务转移等,有序实现本地劳动者转移就业。积极推广全省求职用工“一网通”平台,推进实现缺工企业岗位需求“一点发布、全省共享”、劳动者就业需求“一点填写、精准送岗”。围绕社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和劳动者就业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开展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为企业“量身打造”技能人才。

(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开展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强化市场日常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围绕重点群众和重点行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组织职业指导进校园、进社区等,指导青年群体、就业困难人员等合理设定就业预期。常态化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活动,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举办“2+N”特色招聘会。面向重点群体、用人单位、园区、高校等分类宣传就业政策及服务信息。

三、支持政策

(一)“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奖补。对认定的“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按照不低于6000元/年的标准给予奖补,主要用于社区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及“三公里”就业圈推广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二)“三公里”就业圈就业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运营机构组织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灵活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按规定给予运营机构300—500元/年/人的稳定就业服务补助、100元/次/人灵活就业服务补助。对运营机构、就业帮扶车间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根据就业人数,给予运营机构、就业帮扶车间400元/年/人的就业援助服务补助。

(三)公共招聘服务平台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改造、维护、运营公益性公共招聘服务平台,完善注册企业与注册求职者精准对接的功能,根据实现稳定就业的人数,对运营机构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补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8 260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