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专业【精彩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0525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专业【精彩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第一篇】

3月30日上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三农”重要思想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城乡发展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确保我市“三农”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为“浙江的今天”“中国的明天”贡献更多的杭州实践、杭州素材、杭州智慧。

徐立毅主持会议。王金财、叶明、于跃敏、潘家玮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马晓晖通报全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工作考核结果。西湖、萧山、余杭、富阳、桐庐、淳安、建德、临安等区、县(市)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区、县(市)设分会场。

赵一德指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的一系列事关“三农”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三农”重要思想,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切实巩固良好发展势头,更加坚定发展自信,确保“三农”工作继续为全局作贡献。要树立更高目标追求,推进城市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更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建设国际化的大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大杭州,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市民更向往。要着力补齐补好“三农”工作短板,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农村“拆治归”,系统推进“三农”发展全面转型,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为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夯实基础。

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趋势,久久为功发展美丽经济,持续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抓实抓细春耕备耕工作,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以城乡统筹为根本路径,着力补齐农村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短板,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守住平安底线,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要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在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上求突破,激发“三农”发展活力;要以“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为有效载体,强化组织领导、基层组织和作风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徐立毅要求,要紧紧围绕杭州发展大局,以高的站位、宽的视野、新的理念科学把握“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再强化、财政投入再倾斜、工作推进再加速,扎实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在高起点上继续跑出加速度。要认真落实重点举措,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提升、环境治理、乡村建设和农民增收上出实招、下功夫,探寻“三农”发展新路径,打好美丽乡村建设组合拳,让改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要抓好村级组织换届、春耕生产、疫情防控、森林消防、防汛安全检查、平原绿化等当前工作,把各项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第二篇】

2月20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结束后,我镇及时在全镇范围内对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为目标,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确定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2月23日我镇召开党委会,由党委书记、镇长肖尤利同志传达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并根据我镇实际情况作了具体安排。根据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目标,确定了我镇的工作思路、奋斗目标及工作措施。二是2月27日召开了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委主任、镇直单位负责人会议,对市县会议精神予以传达,并对我镇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了安排和部署,要求以上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

(一)2009年工作奋斗目标2009年主要目标是,农业总产值达到2884万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年增300元。最终实现全镇农业农村工作质量和效益大提高,集镇、新农村建设水平大提高,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大提高,将胡家营建设成郧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的特色门户镇。

2009年我镇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一主四化”方针和“三个依托、三个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加快发展、深化改革、确保稳定为主线,突出实施“生态立镇、项目兴镇、产业强镇、开放活镇”战略,培育壮大桑蚕、木瓜、中药材等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加快我镇土地沟村的桑沙保健枕等系列产品的品牌入市;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具体措施如下:

以产业为纽带,谋划我镇的农业农村发展。要立足实际着力抓好“桑蚕、木瓜、药材、牲畜”四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稳定桑蚕、木瓜、药材种植面积,力争做到稳中有增。突出完善设施、科学管理和扩大规模三个重点,一方面要对现有基地进行改造,完善产业基地的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扩大木瓜、桑蚕、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和家禽牲畜的养殖规模,推进品种改良,加强疫病防控,推进科学管理,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形成农村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高度关注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严格执行五项制度,认真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活动,强化检查督办和专项审计,规范“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申报审批程序,用足、用活“一事一议”筹资酬劳政策,健全并完善农民负担和惠农政策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致力培育全镇的品牌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采取多项措施,扶持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今年要在做大蚕沙保健枕时,力争有新突破。同时,紧紧围绕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保证原有合叶桑蚕专业合作社、桑蚕协会、互助资金合作社的正常运行外、继续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农产品营销协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济队伍,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突出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争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过硬的政策措施,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用足、用活、用好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为亮点工程提供资金支撑。一是要积极争取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和小农水建设项目。二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要积极争取生态农业、荒山造林、“一池三改”沼气、生态能源等重点工程项目。三是要突出抓好农村通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寄宿制中学改扩建工程。四是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启动农村新型社会养老工作,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五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办好农民学校,实现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完成村级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等。六是积极争取扶贫重点村和新农村建设师范村项目。

总之,干事业关键在人,而好的精神状态、明晰的工作思路、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的干部队伍、良好的组织纪律、规范的公务行为、高效的行政效能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必备要素。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今年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工作一定能再上新的台阶。

做好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国60年献礼!

胡家营镇人民政府。

二零零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第三篇】

各位领导:

委、县人民政府就我县2005年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攻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年来,通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自然灾害、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效保持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了《丽江市2005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吨,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比去年增125元,增长;解决了3800人的温饱问题。全年财政支农资金3975万元,比上年增,其中上级下达1942万元,县财政安排2033万元,比上年增长。

(二)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

果蔬协会、xx芒果专业技术协会、文乐松竹果蔬协会等。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第四篇】

1月18日下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部署全市“三农”工作。市委书记孙雪涛,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青出席会议并讲话,张庆宏主持会议。市领导方新生、杨新林、李祥、郑作栋出席会议。

孙雪涛指出,陇南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无论从人口分布,还是产业结构看,农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以“433”发展战略为统领,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三农”工作助推精准扶贫,进一步强化解决“三农”工作中的重点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着力强化政策资金保障,确保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孙雪涛强调,各县区要以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认真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严格督考问责,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持续有力推进,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要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立足各自实际,发挥优势,充分借鉴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把美丽乡村打造成我市又一张叫响全国的名片。要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围绕农产品的开发和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水平,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要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用活用好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认真抓好供销社改革、电商发展和金融支撑等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不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重要价值的.认识及保护生态是最大政绩的认识,围绕“把陇南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目标,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发展上走出新路子。

陈青指出,20,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任务,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特色产业开发、扶贫攻坚、农村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持续趋好和扶贫攻坚迈出新步伐、农民增收致富跃上新台阶、现代农业发展闯出新路子、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的显著特点。同时,我市农业农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陈青强调,20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着眼点,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立足点,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重点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重点任务的落实。要全面抓好中央、省市确定的各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落实,抓实基础性工作,抓好重点任务和东西扶贫协作各项任务落实,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共同建设”的原则,整合新农村项目建设资金,管好用好国开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同时加强群众的教育管理和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要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经济林果确权颁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强化跟踪问责,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今年农业农村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开创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就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张庆宏强调,各县区、市直涉农部门要尽快究制定重点任务工作计划,尽早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具体方案,建设一批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项目,在现代农业园区创建、龙头企业培育、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全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带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全面发展。

会上,杨新林通报了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获得中央和省上表彰奖励情况,书面传达学习了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通报了2016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部分县区和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围绕各自工作重点,作了经验介绍和表态发言。

各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县区委农办主任;各县区农牧局长、林业局长、扶贫办主任、水务局长、供销社主任;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第五篇】

各位领导:

在年根岁尾,我区各项工作走向冲刺阶段,并着手制定明年大盘子的时候,耿书记带领市政府的其他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必将对我区的各项工作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我们总结去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得失和安排来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能够给予及时地指导作用,我代表榆次区四套班子对耿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从一号文件出台以来,从中央到省、市的各级领导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重要举措,为此,我区在指导今年的经济工作中转变了工作思路,由原来的以城市工作为重心,转向城乡并重,并突出农村。我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围绕农民增收这篇文章,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投入是增收的基础,只有高投入,才有高回报。榆次是个“吃饭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单靠财政,那只是杯水车薪,如何增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成为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投入这个主要环节上创新思路,创新机制,采取“财政引导、政策调动、农民为主、大户牵头、引资上项、股份经营”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搞活了四方面的投入机制。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机制。今年我区“吃饭财政”的困难显现越发突出,由于中央不断出台调资政策,加大了一块支出,各条条单位要求财政在一些经费的支出上逐年递增又挤了一块,有些政策因素减少了行政收费,增大了财政支出,又有了一块,象教育系统实行一费制,公务经费完全由财政负担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困难下,我区为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足额到位,做到了四不,即“不挤、不占、不少、不挪”。“不挤”,象今年的支农支出我们预算安排439万元,比上年增长%,目前已全部到位;“不占”,所有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随便占用,象粮食直补资金,我们按照严格核定的实际面积不差分毫,100%直补到位;“不少”象科技研发管理费用,就是以前说的科技三项费用,按要求不少于财政收入的%。榆次的财政收支能持平已经够吃力了,但给这块的预算安排就达到132万元,占到财政收入%,并全部足额到位;“不挪”,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是项目专款,包括饮水工程、节水灌溉、综合开发、道路维修、危房改造等,资金总额为556万元,已到位556万元,仅此一项比上年增长%。由于做到上述四点,使我区的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比上年增长了%,比年初预算安排增加%,达到7835万元。

二是落实政策投入机制。我们主要抓了“四个一”,即:落实了一项政策,就是“粮食直补”政策。通过摸底造册登记,经督查和两次公示后,核实小麦面积万亩,玉米面积万亩,发放粮补资金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深化了一项改革,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在去年“四取消、一调整、一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农业税再减少个百分点,减免绝对额219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元;健全了一个制度,就是“一事一议”制度。象东阳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全省确定的五个试点之一,除上级拨款资金外,村级也需配套资金100万元,东阳镇就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的。100万元中其中50万元通过筹工消化,剩余25万元现金已全部到位,25万元随工程进度以物折资逐步到位;突出了一个主体,农民投入始终是农业农村投入的主体。据调查统计,全区2004年农民自主投入蔬菜粮食种植、红枣开发、养殖小区建设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的农业资金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31%。

三是引深“三资”投入机制。就是争取上级资金,吸纳国外资金,引入大户资金。在争取上级资金上,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对灌区改造、节水示范、农村饮水等方面投资的机遇,减轻农民在资金投入上的分担比例,仅近2年就引进国家及省级水利项目46个,如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淤积坝建设工程、水保治理工程等,共计总投资约6800万元。“863”计划是国家科技部在我区实施的农业节水项目,从2002年起至2005年四年建设期,建设规模10万亩,主要是以高标准灌溉为主的节水工程,涉及张庆、郭家堡、修文等三个乡镇的44个村。今年已完成投资800万元。

在吸纳国外资金上,我们主要抓了三大项目。第一是世行贷款发展养牛项目。该项目从2003年实施,到目前项目建设提供报帐已完成,共发放贷款891万元,涉及7乡镇28个村,直接受益农户469户。第二是日元贷款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贷款万元,政府配套万元,以劳抵资万元,现已发放贷款万元,发展大户70户,完成面积公顷,占到总任务的%。第三是中德技术合作项目,涉及我区什贴镇6个村,面积20688亩,现已完成投资130万元,其中德国投资62万元,通过项目的开展,使我区农民学到了参与式的高效集约管理方式,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

在引入大户资金上,我们根据我区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创出了“三结合”模式,即:开发与生态相结合。象华玉荣香椿有限公司就是利用什贴镇李坊村一片生态较好的山坡,进行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四位一体的综合开发,现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已经具备观赏旅游的框架;开发与治河相结合。东赵乡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金300万元,开始大规模潇河治理,筑坝10公里,加宽取直河道,工程竣工后可使潇河岸3000亩旱地变水浇地。该工程采取边建设边开发的办法,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河沙开发的利润。开发与治荒相结合。象我区的红枣开发大户就达到180余户,开发面积16万亩,占到全区红枣面积的一半以上,累计已完成投资6200万元。

四是搞活股份投入机制。今年我们在修文镇、张庆乡、东阳镇的部分村开展了小型水利资产的置换,进行了水井的承包和购买。东阳镇下丁里村350户农民集资54万元,打井18眼,保证了全村2964亩的地浇水。象什贴镇的雨水集蓄工程,坚持了井随地有,国补建设,谁出地,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除国家予以资金补助外,其余部分由农民以土地、配套提水设备等入股。建成后,集蓄设施全部归农民个户管理,使用20年。多元化的投入新格局,明确了各个项目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促进了农建基础工程和特色产业的同步发展。

从现阶段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来自“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三化”抓了三点,有效地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民增收的支撑点

榆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阶段,就是要搞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为适应当前市场准入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进程。为此,我们狠抓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对接。

1、扭住产业化龙头,优化区域布局。我们根据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按照晋中市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在全区范围内共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梁),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27万亩,总产量达到9亿公斤,总产值亿元,平均亩产量3519公斤,比全区蔬菜平均亩产量高出%,平均亩产值1759元,比全区蔬菜平均产值高出%。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5600头,比去年增长%;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万亩,比去年净增万亩,增幅%,全区玉米总产量达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

2、构建产业化基地,状大特色产业。蔬菜产业——农民增收的半壁江山。200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含马铃薯、瓜类),其中占用耕地万亩,复播面积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421公斤,商品率85%以上,其中省外销量亿公斤,较上年增长%;全区蔬菜销售收入亿元,较上年增长%;仅此一项,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553元,较上年增长155元,占全区农民纯收入的%。

红枣产业——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榆次种植红枣有千年历史,现红枣开发面积已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初步形成了北起乌金山镇、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为全面提高枣园的生产效率,今年我区实施了“四个一工程”的枣园发展模式: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提供有机肥、叶面肥)、一座保鲜库(拉长销售期)、一座烤房(处理裂果)。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增效十分明显。为此,晋中市为我区的四个红枣园挂了示范园牌子,榆次又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省里还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样板在全省推广。2004年全区红枣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进入盛果期,全区红枣总产量可达万吨,产值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可增加到460元。

畜牧产业——农民增收的亮点。全区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养殖总量已达到全区养殖总量的65%以上。2004年全区肉蛋奶综合产量将达到万吨,比上年增长15%。畜牧业为农民提供总收入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516元,比去年净增48元。增收的构成情况是这样的:价格因素增长元,增产因素增长元,新技术推广因素增长元。

粮食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由于宣传到位,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中央及我省粮食补贴政策的措施得力,从而一举遏制了粮食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的局势,今年粮食面积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万亩,比去年增加万亩,增长31%。粮食总产亿公斤,比去年增长6000公斤。预计今年粮棉油生产总收入可达万元,比去年增长万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95元,比上年净增198元。

另外,果树产业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过程中,也有较好的收成,总产量达到亿公斤,创历史新高,总收入达到9000万元,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38元,比去年净增97元。

3、拉长产业化链条,完善市场体系。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第一,抓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全区初具规模的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发放营销“绿卡”500余张。第二,抓营销大户。全区常年从事蔬菜营销的农户达到4000余户,销售的蔬菜占到榆次蔬菜生产总量的60%。其中以王二只、赵四清为首的年销菜千万公斤以上的大户有15户。第三,农业连锁经营服务体系,这是城乡统筹发育最好的市场体系。普家乐农村服务项目,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三位一体”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现已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第四,在继续完善东阳等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什贴葵花籽集散地专业市场也已经投入运营。同时,华北最大的“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报省计委立项,总规划占地400亩,总投资亿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即将开工建设。

4、提升产业化级次,狠抓标准化建设。今年我们又对4个项目16个产品进行了申报认证,其中绿色认证产品1个,无公害认证产品15个。全区蔬菜新增认证面积7万亩,认证品种达到15个;特别是东阳镇在已认证万亩产地认证的基础上,今年把面积扩大到5万亩。以“魏榆”、“串串红”为主的品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也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水果认证工作也有所突破,黄金梨、新红星苹果有2个产品申报认证;红枣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中昌基地的梨枣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认证面积300亩,另外,还新注册了“宁早”、“老树”2个红枣专用商标,标志着我区红枣标准化生产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同时为全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城镇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着力点

第一是实施扶贫移民工程。扶贫移民工程涉及全区6个乡镇38个村,1393户4553人,采取地理位置上就近联片,经济发展上强弱结合的办法,使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集中和充分利用,进一步调大了一些农村集镇的村组规模,优化了边远山区有限的资源配置。第二是在集镇建设上,与特色产业一同规划,齐步发展。东阳镇是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是国家小城镇经济建设综合开发示范项目镇。该镇在集镇建设中坚持以旅游产业带动集镇建设,以生产观光农业促进集镇建设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东阳镇的东清路商业街,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路两侧共建设134幢商住楼,商贸服务业经营户达到300余家,商贸业收入达360余万元,是全省城镇建设的示范工程和精品工程。另外,常家庄园的修复运营,使东阳镇的旅游业由一张白纸到旅游综合年收入达到1500万元。东阳镇的集镇建设带动了鸣谦、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七个小城镇建设进程,这些乡镇也先后被列入了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

城镇化的推进,使二、三产业的发展由分散到集聚,并产生互动效应,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为此,根据晋中市的统一安排,我区承担实施了国家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任务,依托晋中农校和山西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学校,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餐饮服务、物业保安、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专业。全年共培训农民工1856人,超额完成任务的%,其中有60%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珠海、无锡、深圳、太原等地就业,就业推荐率达到100%,就业成功率达到82%左右,就业稳定率达到95%以上。

据调查,我区农业劳动力总数为万个,其中18—45岁的10万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为6万个,剩余劳动力即需转移劳动力万个。2004年全区累计转移劳动力总数达到万个,占总需求的75%,比上年增长%。从我区2004年农民现金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贡献率为%。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其中,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为649元。

(三)新型工业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落脚点

加快工业化能够为农业提供广阔市场,推动农村工业化,还可以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像我们搞的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涉及3个乡镇8个村,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妥善安置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成为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制定了两条措施,第一条是产业转移,一方面,工业园区现有企业建设投产后,将新增近两万个就业岗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着手制订了培训计划,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目前,园区已投入资金15万元,对101名农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安置846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到一期工程所涉及4个村总劳动力的40%。另一方面,我们在园区内规划了若干生活服务区,为农民提供非常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向餐饮、娱乐、购物、运输等第三产业转移。第二条是产业带动,我们结合榆次区的产业特点,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象白象方便面8条生产线投产后,年消化面粉就达12万吨。可以预料,随着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将对我区农村工业化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新形式培训,造就农业专家。面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势,我们全面实施创新工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通过租赁农民承包地、参与农民土地入股和技术承包等方式,建立以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优良种苗繁育、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示范园为“田间课堂”,通过现场参观,使解决问题有针对性,不再是“黑板上种田”,农技推广效率大大提高。技术部门还根据各自的业务经常深入乡村进行季节性实地指导,现场培训,印发一些实用技术的“明白纸”,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逐步实现一户一个明白人和村村都有科技示范户这个目标,造就了一批不走的农业科技专家。什贴李坊村农民从未搞过温室大棚,今年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利用集雨旱井建温室50套。蔬菜中心在技术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抽调了一名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驻该村,从温室的规划设计到种植品种、育苗及苗期管理等一系列均进行全方面指导。目前,棚内西红柿长势良好,估计亩均效益在万元以上,并为全区及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同时,我区还继续开展了“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发放光盘25类150盘。共培训农民1800余场次,培训人数万人次,发放资料34万份。修文、乌金山等乡镇还组织外出学习,更新观念,引进技术,发展当地经济。

新技术推广,加速农民增收。为了全面提高蔬菜竞争力,今年我们引进并推广了防虫网、杀虫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10多项高新技术,引进蔬菜新品种40余种,全区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抵顶6%的农资上涨因素,今年蔬菜产业为全区农民人均增收的155元,其中科技贡献率占到了62%。水果品质低一直是制约效益的重大障碍,今年我们在推广常规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狠抓了果实套袋和果型剂的应用。东赵乡小壁村果农张吉禄的富士苹果,往年拉出去5毛一斤不好卖,今年套袋后,在家一块二每斤全部批发出去;庄子乡果农小陈的亩新红星苹果园,往年果品一共可卖2000元左右,平均元/斤,而今年应用果型剂后,生产出的苹果果形高桩,五棱突起明显,着色艳丽,品质极上。直径8公分以上的果可卖1元/斤,特殊大的卖到元/斤,最差的元/斤,收入达到12000元,而一瓶果型剂成本才200元。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使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人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后,我区迅速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领导组,在全区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一号文件的高潮,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党日活动、开辟学习专栏、板面、广播等形式把《意见》精神和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到每个干部中,贯彻到广大农民群众中。使“一号文件”精神真正做到了进村入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督查调研,制定方案,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了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以春耕生产和主导产业开发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工作。3月29日—30日,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组成了10支督查调研队伍,分赴全区10乡镇进行了一次督查调研活动。随后又分别组织各乡镇、农口各单位、涉农部门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就各自所处的位置和职能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意见87条,如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品牌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等。在这次督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榆次实际,出台了《榆次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各乡镇结合各自的实际也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同时,深入开展了帮农、支农、济农活动。区包乡领导和农业局下乡干部带来了科技书籍和种、养殖生产技术光盘等学习资料,无偿发放给农户;蔬菜、枣业、畜牧等技术部门干部还深入乡村举办种、养殖以及农村多种经营技术培训班,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送科技、送信息、送技术下乡,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三)项目捆绑,龙头带动,大力提升农业产业级次。2004年我区列定实施农业工程项目16项。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我区组织农业、水利、财政、科技等部门联动,将各部门同类性质分散的项目捆绑实施,使有限的小块资金捆绑使用,从而避免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让小资金启动大项目,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

一是集雨灌溉配套旱作农业项目的组装。集雨旱井工程2003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完成旱井407眼,今年在什贴镇李坊村项目区引入了旱作农业工程,完成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墙体大棚50座。目前大棚菜长势良好,预计每棚收益可达到1万元以上,效益是原来的30多倍,成为旱垣地区高效农业的一项富民工程。

二是农村能源(沼气)项目与世行贷款养牛项目的组装。通过沼气项目与世行贷款山西发展养牛项目、博瑞乳品公司奶牛基地组装,将养殖户、银行、企业、财政、世行资金进行集中使用,养殖户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建设牛舍,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奶台,财政资金建设沼气,世行贷款购进奶牛,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奶牛养殖园区。该园区已建成沼气池24套,并已正常产气。建牛圈4000平方米,入园农户22户,饲养奶牛500头。该项目集效益、生态、示范于一体,户均年增收可达4000元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的建设。围绕我区的菜、枣、养殖主导产业,我们重点对福大蔬菜、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企业进行了扶持,其中福大蔬菜和博瑞乳业被列入市“双百”项目。博瑞乳业依靠世行贷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北胡乔、陈侃、逯村、南谷四村建四个奶牛养殖园区,北胡乔、陈侃2个奶牛园区已经完成,进驻养殖农户76户,养殖奶牛500头,逯村奶牛园区即将完工。为了提升奶产品的质量,博瑞公司还投资60万元,建设两个挤奶平台,减少了环节,降低了污染。丰元枣业公司今年列入我区的农业重点工程,正在积极引入资金,扩大规模生产,力争今年的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税280万元。2月初,我区还专门成立了农业项目领导组及办公室,加大了争投资、跑项目的力度,并综合协调项目的实施,达到以项引项的效果,从各个层面、各个渠道吸引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通过项目捆绑建设,龙头带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级次。

(四)信息引导,加强服务,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解决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我区今年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在建设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加快网络延伸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截止目前,以区农业局为中心,农口单位和各乡镇已建立起14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并全部注册应用“一站通”,将我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信息及时地发布出去,寻找最广阔的市场,解决农民生产营销中的卖难问题。庄子乡注册“一站通”以后,发布了销售葡萄的信息,第二天便有浙江的客户来电联系,第四天来人直接订货,成效立显。葡萄由滞销变为脱销,而且价格每公斤还上涨了1元钱。为了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以及大户中重点推广了宽带上网、电视上网(机顶盒)、电话上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媒介,仅张庆乡就推广宽带和机顶盒97户,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同时建立起145名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并正逐步走向完善,让农民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所需的各种信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往来,6月份,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和企业参加了哈洽会,在大力宣传榆次的同时,拿回了许多定单。10月11日至15日我们还组织华玉香椿等7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销售总额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海玉食品有限公司在参展的同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由央视大腕肖维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个经销商及2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共签订销售协议7000余份,一次拿到订单价值总额3000余万元。

今年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突出了三点。

首先,对任职20年以上(包括20年)的离任农村支部书记,实行了生活补助。我们首先通过各乡镇党委根据离任农村支部书记任职年限提出人选,再经区委组织部审核后,由区财政转移支付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生活补助。全区共有九个乡镇的65名离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符合条件。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感情,拉近了距离,他们把感激之情化解为行动,积极投入到农村基层各项工作中,有力促进了农村工作的进展。

其次,在全区开展了为期一季度的整顿后进农村支部工作。此次整顿由区委组织部牵头,重点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村“五个好”为目标,重点解决农村支部班子不健全、不作为,“两委”关系不协调,村情不稳、经济不发展等问题。通过一季度的整顿工作,以前村支部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加强。

第三,开展了农村党支部(总支)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我区农村党支部(总支)班子任期届满,需进行换届。这次我们换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选举,把我区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我区“五大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此专门出台了《二00四年农村党支部(总支)换届选举工作方案》,目前换届工作正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有序进行。

(一)农资涨价和电力紧张。春播期间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度上涨,特别是今年春季电力供应的普遍严重短缺,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温室蔬菜受阻,调产成果受到挑战。在今年的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影响下,粮食播种面积猛增,蔬菜面积增长缓慢,与去年基本持平。特别是温室大棚建设实施较难。一方面是严格保护耕地政策的约束,不但与发展畜牧业形成矛盾,也使调地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是温室大棚的高投入加之上半年建材上涨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三是优质不能优价,也制约了我区温室面积的规模扩张。如张胡的温室套袋黄瓜,由于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使温室效益大打折扣。

(三)重点工程进展缓慢。银行信贷较难,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特别是围绕我区菜枣主导产业发展的福大、丰元,由于资金上的问题,动作不大;万头奶牛基地工程、红马营生态养殖园区等也都存在相同的问题。

(四)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区委农委、区农业局仅设四个科室,四个编制(4人),要对应上级部门(晋中市委农办、农业局)13个科室(130余人)的业务,给正常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队伍急待建立和加强。

一是正确处理好确保粮食安全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同时,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为切入点,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为保障,围绕区域性绿色农业中心建设目标,加快建设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四大基地的速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温室大棚工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动,典型带动,搞好培训,继续扩大温室大棚面积;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积极解决畜牧业小区建设用地,加快万头奶牛建设工程的步伐;对于龙头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制定和落实扶持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使得福大、丰元等早日建成运行。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充分发挥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督促力度,在全区10个乡镇全部建立起农村信息服务站,在农户中延伸网络100个。要在全区范围内尽快制定和实施农产品标准技术规程,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推进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制度,以适应市场化和准入制度的需要。

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认真总结今年实施“阳光工程”的经验,组织安排好明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思路,努力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是积极落实农业综合市场建设项目。榆次农业综合市场建设,下一步要加大支持力度,积极运作,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第六篇】

****镇人民政府镇长(2011年12月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镇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开展情况及2012年工作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认真落实中、省、市、县支农惠农扶农系列政策,坚持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抓,积极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全力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000万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5152元,比上年增加1361元,增长37%。

一、工作开展情况。

1、畜禽养殖实现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我镇以发展壮大畜牧业经济为目标,大力提倡家庭规模养殖,推广品种改良,狠抓动物防疫,推进畜牧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建成以土鸡、生猪养殖为主的规模养殖大户19户,其中养猪大户5户、养鸡大户11户,养羊大户2户、养鸭专业户1户,预计今冬明春全镇生猪出栏可以达到1万头,牛羊出栏5000只,家禽出笼6万只,畜禽养殖总量突破10万头(只),规模化养殖比重大幅提升。

确保了补贴资金发放准确、透明。

5、陕南移民搬迁进展顺利。启动了总投资约4500万元的***村移民安置点建设,按照“实际实用、突出特色、节约用地”的原则和“统一标高、统一门窗材料和规格、统一雨棚尺寸、统一屋顶模式、统一外墙颜色、统一散水尺寸”的要求,由县上统一规划设计,镇上组织实施,农户自行建设设。一期工程已于今年8月全面开工,目前,邻近东红路的第一排29户基础工程已完工,第二排21户待杆线迁移到位后,实施基础工程,力争年底前启动一期房屋主体建设。

6、扶贫开发项目扎实推进。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示范点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要求,总投资万元,已完成投资234万元,其中群众自筹万元。目前,房屋涂白、改厕改圈、院落硬化、路砖铺设、路灯安装等任务已基本完成,联户路硬化、便民桥建设、花坛修建以及水毁道路修复等工程正加紧实施,各项工作保持有力有序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带动农民增收作用不够。农业一直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短腿,基础相对薄弱,主导产业品牌效应不明显,产业键条短,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境内企业规模小,自身实力有限,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升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员短缺,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群众需求。

3、发展不够均衡,部分村组贫困面貌依然严重。***村位于大西沟铁矿800万吨项目规划区域内,由于项目一直未能开工建设,影响和制约到村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投入项目的实施,尤其是居住笊篱沟的群众还相当贫困,与邻近村相比发展迟缓,村容村貌变化不大。

三、2012年工作打算。

1、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强农村发展后劲。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认真研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找准突破口,把握对接点,搭好连心桥,积极主动地外出争资金、跑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县内外和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扩张投资总量。围绕大西沟铁矿800万吨采选项目建设,全力做好群众发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基础工作,持续推进***镇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点二期建设、****村西坡铁路二线移民安置点建设、***村砖厂循环生产线、***沟开发、***沟乡村游等一批项目建设,为推进农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第七篇】

各位领导:

在年根岁尾,我区各项工作走向冲刺阶段,并着手制定明年大盘子的时候,耿书记带领市政府的其他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必将对我区的各项工作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我们总结去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得失和安排来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能够给予及时地指导作用,我代表榆次区四套班子对耿书记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自从一号文件出台以来,从中央到省、市的各级领导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重要举措,为此,我区在指导今年的经济工作中转变了工作思路,由原来的以城市工作为重心,转向城乡并重,并突出农村。我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围绕农民增收这篇文章,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增加投入作为农民增收的基础,在机制上创新。

投入是增收的基础,只有高投入,才有高回报。榆次是个“吃饭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单靠财政,那只是杯水车薪,如何增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成为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在投入这个主要环节上创新思路,创新机制,采取“财政引导、政策调动、农民为主、大户牵头、引资上项、股份经营”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搞活了四方面的投入机制。

一是强化财政投入机制。今年我区“吃饭财政”的困难显现越发突出,由于中央不断出台调资政策,加大了一块支出,各条条单位要求财政在一些经费的支出上逐年递增又挤了一块,有些政策因素减少了行政收费,增大了财政支出,又有了一块,象教育系统实行一费制,公务经费完全由财政负担就是这种情况,在这种困难下,我区为确保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足额到位,做到了四不,即“不挤、不占、不少、不挪”。“不挤”,象今年的支农支出我们预算安排439万元,比上年增长%,目前已全部到位;“不占”,所有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随便占用,象粮食直补资金,我们按照严格核定的实际面积不差分毫,100%直补到位;“不少”象科技研发管理费用,就是以前说的科技三项费用,按要求不少于财政收入的%。榆次的财政收支能持平已经够吃力了,但给这块的预算安排就达到132万元,占到财政收入%,并全部足额到位;“不挪”,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部分是项目专款,包括饮水工程、节水灌溉、综合开发、道路维修、危房改造等,资金总额为556万元,已到位556万元,仅此一项比上年增长%。由于做到上述四点,使我区的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比上年增长了%,比年初预算安排增加%,达到7835万元。

二是落实政策投入机制。我们主要抓了“四个一”,即:落实了一项政策,就是“粮食直补”政策。通过摸底造册登记,经督查和两次公示后,核实小麦面积万亩,玉米面积万亩,发放粮补资金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深化了一项改革,就是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在去年“四取消、一调整、一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农业税再减少个百分点,减免绝对额219万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直接增收元;健全了一个制度,就是“一事一议”制度。象东阳镇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全省确定的五个试点之一,除上级拨款资金外,村级也需配套资金100万元,东阳镇就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解决的。100万元中其中50万元通过筹工消化,剩余25万元现金已全部到位,25万元随工程进度以物折资逐步到位;突出了一个主体,农民投入始终是农业农村投入的主体。据调查统计,全区2004年农民自主投入蔬菜粮食种植、红枣开发、养殖小区建设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的农业资金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31%。

三是引深“三资”投入机制。就是争取上级资金,吸纳国外资金,引入大户资金。在争取上级资金上,我们充分发挥国家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对灌区改造、节水示范、农村饮水等方面投资的机遇,减轻农民在资金投入上的分担比例,仅近2年就引进国家及省级水利项目46个,如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淤积坝建设工程、水保治理工程等,共计总投资约6800万元。“863”计划是国家科技部在我区实施的农业节水项目,从2002年起至2005年四年建设期,建设规模10万亩,主要是以高标准灌溉为主的节水工程,涉及张庆、郭家堡、修文等三个乡镇的44个村。今年已完成投资800万元。

在吸纳国外资金上,我们主要抓了三大项目。第一是世行贷款发展养牛项目。该项目从2003年实施,到目前项目建设提供报帐已完成,共发放贷款891万元,涉及7乡镇28个村,直接受益农户469户。第二是日元贷款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贷款万元,政府配套万元,以劳抵资万元,现已发放贷款万元,发展大户70户,完成面积公顷,占到总任务的%。第三是中德技术合作项目,涉及我区什贴镇6个村,面积20688亩,现已完成投资130万元,其中德国投资62万元,通过项目的开展,使我区农民学到了参与式的高效集约管理方式,推动了林业产业发展。

在引入大户资金上,我们根据我区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创出了“三结合”模式,即:开发与生态相结合。象华玉荣香椿有限公司就是利用什贴镇李坊村一片生态较好的山坡,进行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四位一体的综合开发,现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已经具备观赏旅游的框架;开发与治河相结合。东赵乡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金300万元,开始大规模潇河治理,筑坝10公里,加宽取直河道,工程竣工后可使潇河岸3000亩旱地变水浇地。该工程采取边建设边开发的办法,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河沙开发的利润。开发与治荒相结合。象我区的红枣开发大户就达到180余户,开发面积16万亩,占到全区红枣面积的一半以上,累计已完成投资6200万元。

四是搞活股份投入机制。今年我们在修文镇、张庆乡、东阳镇的部分村开展了小型水利资产的置换,进行了水井的承包和购买。东阳镇下丁里村350户农民集资54万元,打井18眼,保证了全村2964亩的地浇水。象什贴镇的雨水集蓄工程,坚持了井随地有,国补建设,谁出地,谁使用,谁维修,谁受益,除国家予以资金补助外,其余部分由农民以土地、配套提水设备等入股。建成后,集蓄设施全部归农民个户管理,使用20年。多元化的投入新格局,明确了各个项目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促进了农建基础工程和特色产业的同步发展。

二、把推进“三化”作为农民增收的主线,在重点上突破。

从现阶段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来自“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三化”抓了三点,有效地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民增收的支撑点。

榆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阶段,就是要搞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为适应当前市场准入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进程。为此,我们狠抓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对接。

1、扭住产业化龙头,优化区域布局。我们根据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按照晋中市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在全区范围内共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四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梁),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27万亩,总产量达到9亿公斤,总产值亿元,平均亩产量3519公斤,比全区蔬菜平均亩产量高出%,平均亩产值1759元,比全区蔬菜平均产值高出%。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0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5600头,比去年增长%;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万亩,比去年净增万亩,增幅%,全区玉米总产量达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

2、构建产业化基地,状大特色产业。蔬菜产业——农民增收的半壁江山。2004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含马铃薯、瓜类),其中占用耕地万亩,复播面积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亿公斤,平均亩产量3421公斤,商品率85%以上,其中省外销量亿公斤,较上年增长%;全区蔬菜销售收入亿元,较上年增长%;仅此一项,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1553元,较上年增长155元,占全区农民纯收入的%。

红枣产业——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榆次种植红枣有千年历史,现红枣开发面积已突破30万亩,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初步形成了北起乌金山镇、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为全面提高枣园的生产效率,今年我区实施了“四个一工程”的枣园发展模式:即,一项矮密丰技术、一座沼气池(提供有机肥、叶面肥)、一座保鲜库(拉长销售期)、一座烤房(处理裂果)。目前已在大户枣园中普遍推广,增效十分明显。为此,晋中市为我区的四个红枣园挂了示范园牌子,榆次又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省里还把榆次的红枣发展模式作为样板在全省推广。2004年全区红枣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进入盛果期,全区红枣总产量可达万吨,产值亿元,为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可增加到460元。

畜牧产业——农民增收的亮点。全区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养殖总量已达到全区养殖总量的65%以上。2004年全区肉蛋奶综合产量将达到万吨,比上年增长15%。畜牧业为农民提供总收入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516元,比去年净增48元。增收的构成情况是这样的:价格因素增长元,增产因素增长元,新技术推广因素增长元。

粮食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由于宣传到位,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中央及我省粮食补贴政策的措施得力,从而一举遏制了粮食种植面积连年下滑的局势,今年粮食面积实现突破性增长。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万亩,比去年增加万亩,增长31%。粮食总产亿公斤,比去年增长6000公斤。预计今年粮棉油生产总收入可达万元,比去年增长万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95元,比上年净增198元。

另外,果树产业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过程中,也有较好的收成,总产量达到亿公斤,创历史新高,总收入达到9000万元,为全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338元,比去年净增97元。

3、拉长产业化链条,完善市场体系。主要抓了四方面工作:第一,抓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全区初具规模的营销组织发展到20余个,发放营销“绿卡”500余张。第二,抓营销大户。全区常年从事蔬菜营销的农户达到4000余户,销售的蔬菜占到榆次蔬菜生产总量的60%。其中以王二只、赵四清为首的年销菜千万公斤以上的大户有15户。第三,农业连锁经营服务体系,这是城乡统筹发育最好的市场体系。普家乐农村服务项目,用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起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三位一体”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现已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第四,在继续完善东阳等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什贴葵花籽集散地专业市场也已经投入运营。同时,华北最大的“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已报省计委立项,总规划占地400亩,总投资亿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即将开工建设。

4、提升产业化级次,狠抓标准化建设。今年我们又对4个项目16个产品进行了申报认证,其中绿色认证产品1个,无公害认证产品15个。全区蔬菜新增认证面积7万亩,认证品种达到15个;特别是东阳镇在已认证万亩产地认证的基础上,今年把面积扩大到5万亩。以“魏榆”、“串串红”为主的品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也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水果认证工作也有所突破,黄金梨、新红星苹果有2个产品申报认证;红枣以丰元枣业为示范基地,建立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中昌基地的梨枣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认证面积300亩,另外,还新注册了“宁早”、“老树”2个红枣专用商标,标志着我区红枣标准化生产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同时为全区红枣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城镇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着力点。

第一是实施扶贫移民工程。扶贫移民工程涉及全区6个乡镇38个村,1393户4553人,采取地理位置上就近联片,经济发展上强弱结合的办法,使生产要素能够有效集中和充分利用,进一步调大了一些农村集镇的村组规模,优化了边远山区有限的资源配置。第二是在集镇建设上,与特色产业一同规划,齐步发展。东阳镇是全国500个小城镇之一,山西省35家中心镇之一,是国家小城镇经济建设综合开发示范项目镇。该镇在集镇建设中坚持以旅游产业带动集镇建设,以生产观光农业促进集镇建设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东阳镇的东清路商业街,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路两侧共建设134幢商住楼,商贸服务业经营户达到300余家,商贸业收入达360余万元,是全省城镇建设的示范工程和精品工程。另外,常家庄园的修复运营,使东阳镇的旅游业由一张白纸到旅游综合年收入达到1500万元。东阳镇的集镇建设带动了鸣谦、北田、长凝、什贴、修文等七个小城镇建设进程,这些乡镇也先后被列入了全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行列。

城镇化的推进,使二、三产业的发展由分散到集聚,并产生互动效应,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为此,根据晋中市的统一安排,我区承担实施了国家农业部的“阳光工程”培训就业任务,依托晋中农校和山西省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学校,对农民工职业技能进行实地培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餐饮服务、物业保安、电子装配、服装加工等专业。全年共培训农民工1856人,超额完成任务的%,其中有60%学员输送到北京、天津、珠海、无锡、深圳、太原等地就业,就业推荐率达到100%,就业成功率达到82%左右,就业稳定率达到95%以上。

据调查,我区农业劳动力总数为万个,其中18—45岁的10万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为6万个,剩余劳动力即需转移劳动力万个。2004年全区累计转移劳动力总数达到万个,占总需求的75%,比上年增长%。从我区2004年农民现金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贡献率为%。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其中,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为649元。

(三)新型工业化是农民增加收入的落脚点。

加快工业化能够为农业提供广阔市场,推动农村工业化,还可以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像我们搞的工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涉及3个乡镇8个村,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妥善安置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成为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制定了两条措施,第一条是产业转移,一方面,工业园区现有企业建设投产后,将新增近两万个就业岗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着手制订了培训计划,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大军。目前,园区已投入资金15万元,对101名农民进行了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安置846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到一期工程所涉及4个村总劳动力的40%。另一方面,我们在园区内规划了若干生活服务区,为农民提供非常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向餐饮、娱乐、购物、运输等第三产业转移。第二条是产业带动,我们结合榆次区的产业特点,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象白象方便面8条生产线投产后,年消化面粉就达12万吨。可以预料,随着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将对我区农村工业化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在推广上出新。

新形式培训,造就农业专家。面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势,我们全面实施创新工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通过租赁农民承包地、参与农民土地入股和技术承包等方式,建立以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优良种苗繁育、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示范园为“田间课堂”,通过现场参观,使解决问题有针对性,不再是“黑板上种田”,农技推广效率大大提高。技术部门还根据各自的业务经常深入乡村进行季节性实地指导,现场培训,印发一些实用技术的“明白纸”,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逐步实现一户一个明白人和村村都有科技示范户这个目标,造就了一批不走的农业科技专家。什贴李坊村农民从未搞过温室大棚,今年实施旱作农业工程,利用集雨旱井建温室50套。蔬菜中心在技术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抽调了一名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驻该村,从温室的规划设计到种植品种、育苗及苗期管理等一系列均进行全方面指导。目前,棚内西红柿长势良好,估计亩均效益在万元以上,并为全区及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同时,我区还继续开展了“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发放光盘25类150盘。共培训农民1800余场次,培训人数万人次,发放资料34万份。修文、乌金山等乡镇还组织外出学习,更新观念,引进技术,发展当地经济。

新技术推广,加速农民增收。为了全面提高蔬菜竞争力,今年我们引进并推广了防虫网、杀虫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10多项高新技术,引进蔬菜新品种40余种,全区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抵顶6%的农资上涨因素,今年蔬菜产业为全区农民人均增收的155元,其中科技贡献率占到了62%。水果品质低一直是制约效益的重大障碍,今年我们在推广常规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狠抓了果实套袋和果型剂的应用。东赵乡小壁村果农张吉禄的富士苹果,往年拉出去5毛一斤不好卖,今年套袋后,在家一块二每斤全部批发出去;庄子乡果农小陈的亩新红星苹果园,往年果品一共可卖2000元左右,平均元/斤,而今年应用果型剂后,生产出的苹果果形高桩,五棱突起明显,着色艳丽,品质极上。直径8公分以上的果可卖1元/斤,特殊大的卖到元/斤,最差的元/斤,收入达到12000元,而一瓶果型剂成本才200元。

四、把强化措施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保证,在落实上下功。

(二)督查调研,制定方案,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为了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以春耕生产和主导产业开发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工作。3月29日—30日,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组成了10支督查调研队伍,分赴全区10乡镇进行了一次督查调研活动。随后又分别组织各乡镇、农口各单位、涉农部门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就各自所处的位置和职能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意见87条,如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品牌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等。在这次督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榆次实际,出台了《榆次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各乡镇结合各自的实际也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同时,深入开展了帮农、支农、济农活动。区包乡领导和农业局下乡干部带来了科技书籍和种、养殖生产技术光盘等学习资料,无偿发放给农户;蔬菜、枣业、畜牧等技术部门干部还深入乡村举办种、养殖以及农村多种经营技术培训班,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送科技、送信息、送技术下乡,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三)项目捆绑,龙头带动,大力提升农业产业级次。2004年我区列定实施农业工程项目16项。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我区组织农业、水利、财政、科技等部门联动,将各部门同类性质分散的项目捆绑实施,使有限的小块资金捆绑使用,从而避免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让小资金启动大项目,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

一是集雨灌溉配套旱作农业项目的组装。集雨旱井工程2003年开始实施,至今已完成旱井407眼,今年在什贴镇李坊村项目区引入了旱作农业工程,完成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墙体大棚50座。目前大棚菜长势良好,预计每棚收益可达到1万元以上,效益是原来的30多倍,成为旱垣地区高效农业的一项富民工程。

二是农村能源(沼气)项目与世行贷款养牛项目的组装。通过沼气项目与世行贷款山西发展养牛项目、博瑞乳品公司奶牛基地组装,将养殖户、银行、企业、财政、世行资金进行集中使用,养殖户通过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建设牛舍,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奶台,财政资金建设沼气,世行贷款购进奶牛,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奶牛养殖园区。该园区已建成沼气池24套,并已正常产气。建牛圈4000平方米,入园农户22户,饲养奶牛500头。该项目集效益、生态、示范于一体,户均年增收可达4000元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的建设。围绕我区的菜、枣、养殖主导产业,我们重点对福大蔬菜、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企业进行了扶持,其中福大蔬菜和博瑞乳业被列入市“双百”项目。博瑞乳业依靠世行贷款,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北胡乔、陈侃、逯村、南谷四村建四个奶牛养殖园区,北胡乔、陈侃2个奶牛园区已经完成,进驻养殖农户76户,养殖奶牛500头,逯村奶牛园区即将完工。为了提升奶产品的质量,博瑞公司还投资60万元,建设两个挤奶平台,减少了环节,降低了污染。丰元枣业公司今年列入我区的农业重点工程,正在积极引入资金,扩大规模生产,力争今年的加工能力达到80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利税280万元。2月初,我区还专门成立了农业项目领导组及办公室,加大了争投资、跑项目的力度,并综合协调项目的实施,达到以项引项的效果,从各个层面、各个渠道吸引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通过项目捆绑建设,龙头带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级次。

(四)信息引导,加强服务,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为解决农民获取致富信息、市场信息渠道单一的问题,我区今年启动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在建设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加快网络延伸和信息员队伍建设。截止目前,以区农业局为中心,农口单位和各乡镇已建立起14个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并全部注册应用“一站通”,将我区的特色农产品供应信息及时地发布出去,寻找最广阔的市场,解决农民生产营销中的卖难问题。庄子乡注册“一站通”以后,发布了销售葡萄的信息,第二天便有浙江的客户来电联系,第四天来人直接订货,成效立显。葡萄由滞销变为脱销,而且价格每公斤还上涨了1元钱。为了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在龙头企业、示范园区以及大户中重点推广了宽带上网、电视上网(机顶盒)、电话上网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媒介,仅张庆乡就推广宽带和机顶盒97户,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同时建立起145名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框架初步形成,并正逐步走向完善,让农民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所需的各种信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往来,6月份,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和企业参加了哈洽会,在大力宣传榆次的同时,拿回了许多定单。10月11日至15日我们还组织华玉香椿等7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销售总额达到6万元,达成合作销售协议83个。海玉食品有限公司在参展的同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由央视大腕肖维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个经销商及20余家新闻媒体参加了发布会。共签订销售协议7000余份,一次拿到订单价值总额3000余万元。

五、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在制度上完善。

今年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突出了三点。

首先,对任职20年以上(包括20年)的离任农村支部书记,实行了生活补助。我们首先通过各乡镇党委根据离任农村支部书记任职年限提出人选,再经区委组织部审核后,由区财政转移支付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生活补助。全区共有九个乡镇的65名离任农村党支部书记符合条件。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区、乡镇两级党委、政府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感情,拉近了距离,他们把感激之情化解为行动,积极投入到农村基层各项工作中,有力促进了农村工作的进展。

其次,在全区开展了为期一季度的整顿后进农村支部工作。此次整顿由区委组织部牵头,重点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农村“五个好”为目标,重点解决农村支部班子不健全、不作为,“两委”关系不协调,村情不稳、经济不发展等问题。通过一季度的整顿工作,以前村支部中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得以解决,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加强。

第三,开展了农村党支部(总支)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我区农村党支部(总支)班子任期届满,需进行换届。这次我们换届的指导思想就是要通过选举,把我区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我区“五大中心”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为此专门出台了《二00四年农村党支部(总支)换届选举。

工作方案。

》,目前换届工作正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有序进行。

六、存在的问题。

(一)农资涨价和电力紧张。春播期间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去年同期出现大幅度上涨,特别是今年春季电力供应的普遍严重短缺,直接影响着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温室蔬菜受阻,调产成果受到挑战。在今年的农业税减免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影响下,粮食播种面积猛增,蔬菜面积增长缓慢,与去年基本持平。特别是温室大棚建设实施较难。一方面是严格保护耕地政策的约束,不但与发展畜牧业形成矛盾,也使调地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是温室大棚的高投入加之上半年建材上涨使其发展受到了限制。三是优质不能优价,也制约了我区温室面积的规模扩张。如张胡的温室套袋黄瓜,由于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使温室效益大打折扣。

(三)重点工程进展缓慢。银行信贷较难,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大,特别是围绕我区菜枣主导产业发展的福大、丰元,由于资金上的问题,动作不大;万头奶牛基地工程、红马营生态养殖园区等也都存在相同的问题。

(四)服务体系有待加强。区委农委、区农业局仅设四个科室,四个编制(4人),要对应上级部门(晋中市委农办、农业局)13个科室(130余人)的业务,给正常开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队伍急待建立和加强。

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一是正确处理好确保粮食安全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同时,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为切入点,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为保障,围绕区域性绿色农业中心建设目标,加快建设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四大基地的速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是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温室大棚工程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动,典型带动,搞好培训,继续扩大温室大棚面积;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积极解决畜牧业小区建设用地,加快万头奶牛建设工程的步伐;对于龙头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制定和落实扶持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使得福大、丰元等早日建成运行。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充分发挥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督促力度,在全区10个乡镇全部建立起农村信息服务站,在农户中延伸网络100个。要在全区范围内尽快制定和实施农产品标准技术规程,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推进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和质量认证制度,以适应市场化和准入制度的需要。

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认真总结今年实施“阳光工程”的经验,组织安排好明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思路,努力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是积极落实农业综合市场建设项目。榆次农业综合市场建设,下一步要加大支持力度,积极运作,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二oo四年十二月。

一季度农业农村工作汇报【第八篇】

近期,宜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总结农业农村情况,分析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新趋势,研究部署的农业农村工作。

宜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敏,市政府副市长梁基武,市政协副主席彭中华、韦景超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20,面对复杂形势和多重挑战,宜州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粮食生产保持继续增长;甘蔗产业发展稳中提质;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领跑全国县域第一,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继续保持自治区县域第一,荣获“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称号;建成广西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标准最高的县级粮库;成功承办第九届中国国际丝绸闭幕会;核桃种植总面积达万亩;建成食用菌示范基地33个,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花椒种植6163亩。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宜州市围绕“六个精准”强力推进“七个一批”脱贫攻坚举措,全市7个贫困村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9945户贫困户每户获得产业扶持小额信用贷款5万元,户均直接增收4000元以上;桑蚕、甘蔗两大支柱产业为农民带来收入超过30亿元;林下经济、食用菌、水果、花椒等特色产业为农民带来增收8亿元;新建区、市、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11个;新增河池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42个发展到342个,家庭农场由19家发展到32家;完成农田水利投资亿元,新建续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座,河道治理工程6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3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及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灌片10个,抗旱引调提水工程5处,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周飞在会上讲话时说,年,虽然该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二是土地流转增收效益不明显;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周飞强调,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全局稳。宜州市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认清形势,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周飞说,要突出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进粮食生产现代化。扎实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融合,重点抓好玉米、超级稻及优质稻米产业带建设,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增加总产。力争20完成超级稻种植万亩、玉米单交种种植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实现粮食产量21万吨以上。要全力推进桑蚕生产标准化,继续大力推广桑、蚕新品种及节本增效养蚕技术,引进新优、抗病桑树品种及条桑育进行试验示范;强化商品小蚕共育管理和服务,实施商品小蚕共育规范化建设;加大蚕病动态监测点建设力度,做好桑蚕病虫害测报防控,推动全市形成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的优质原料茧基地。同时,结合“美丽宜州·宜居乡村”活动,继续探索创新工厂化和农村千家万户蚕沙治理途径及模式,提高蚕沙的利用率,年内在巩固原有村屯的基础上,每个乡镇新增1个蚕沙治理示范屯。要全力推进甘蔗生产集约化,不断创新经营主体和模式,鼓励支持种蔗大户和经济能人参与甘蔗集约化经营,引导制糖企业、种植公司、家庭农场、甘蔗生产合作社等建设主体参与“双高”基地建设,提升“双高”基地建设规模和质量。积极推广小型农业机械,逐步实现农户从甘蔗种植、护理、砍蔗、倒运等各环节使用机械作业的新模式,降低甘蔗生产人工成本,提高种蔗效益。大力推广高产、高糖、抗逆性强、宿根性好的新优品种,新种甘蔗良种率达100%,进一步提高甘蔗新优品种占有率。同时,继续全面推广深耕深松、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深施、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甘蔗单产,力争2017年全市原料蔗平均亩产达吨以上。要全力推进核桃管护常态化,全面推进“管、补、造”三位一体建设,加强核桃开发、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促进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全力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加快推进全市16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步伐,助推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抓好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乡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以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为主线,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切实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以上。要全力推进桉树整治长效化,各级各部门要坚定立场,加强源头管理,切实履行执法职能,对桉树育苗基地及苗木运输、销售等环节层层管控,有效遏制基本农田种植桉树的现象发生。

周飞要求,宜州市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创新,全面提升“三农”工作水平。特别是要围绕强化基础建设,整合各类资金,加大农村道路、水利、农村电网改造等投入力度。要在巩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宜居乡村”建设。以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个专项活动为主要任务。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农村住房、饮水、能源、道路、照明、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新提升。要进一步实施全面精准脱贫攻坚战行动,凝聚合力攻坚“正能量”,重点在产业扶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实现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六个到村到户”。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力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建设幸福新宜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宜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宁主持会议。他要求,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当前的农业农村工作,特别是要精心谋划,统筹安排,不违农时抓好春耕备耕、农作物田间管理工作;要充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春植蔗生产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全年甘蔗种植任务;要抓好核桃的种植和管护工作,要按照“管补造”三位一体的要求,确保面积只增不减和今年核桃种植各项任务和完成。

会上,宜州市林业局、国土资源局、糖业局负责人分别就核桃种植管护、基本农田桉树整治、甘蔗生产工作作了发言。

当天,全体与会人员还参观了石别镇屯蒙街甘蔗种植及桉树整治现场。周飞、梁宁等领导还来到地里与当地群众一道种植春植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0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