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784531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4年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一篇】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些。而用一个式子表示一个量恰恰是学习列方程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因此,为了保证基础,突破难点,教材对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内容作出了更贴近学生认知特点的安排。即先学习用字母表示一个特定的数(例1),然后学习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即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例2和例3),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例4),这样由易到难,便于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代数式的训练,这是列方程的基础。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更感困难些。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代数式的训练,这是列方程的基础。而通过课前初步调查,学生对如“a+30”既表示老师的岁数总比学生大30的年龄关系,又表示老师的岁数,感觉很抽象,这是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甚至对“a+30”可以表示老师任何一年的年龄也出现困惑.因此,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首先,让他们理解老师和学生年龄之间的关系,把用语言叙述的这一关系理解透后,再改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老师的年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如:书面作业形式、口头回答、小组互说等形式。这样为学生解决最主要的障碍点。从而突破难点。

知识与技能: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理解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会根据字母的取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简洁性,提高学生数学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所学内容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会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含义。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写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预习作业:

1、课后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4、课后习题。

5、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课

播放茉莉花,学生说茉莉花的特点,(师重点强调茉莉花的平淡)

板书:爱

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

自己在预习当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班内抽查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解决。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用――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并在后面写出感受)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班内交流问题。

5组分工回答问题,一人回答如有遗漏,组内其他人可补充,其他小组的成员也可补充。

如: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写了妈妈对爸爸的关心,爸爸出差刚回来,不想让爸爸太担心了,这也是在履行自己的承诺。

课文第八自然段写了爸爸对妈妈的爱。

课文第10、11、12自然段,写出了爸爸怕妈妈晚上有事而在妈妈的床头、握着妈妈的手睡觉。

课文13、14、15、16自然段,写出了妈妈对爸爸的关心。

小结:爸妈的爱正是表现在平常的这些小事当中的,非常平凡却很持久,而茉莉花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在这里借物喻人,表达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为什么两次出现“爱如茉莉”?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总结课文,做课后第2题。

2、学生回顾有关爱的名言或词句。

3、课件出示改编的小诗《爱如茉莉》,再次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

四、作业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有关内容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三篇】

1、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文档为doc格式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四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探究这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使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讲授新课: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光照在地球仪上时,地球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中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交替。

提问: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

回答: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的某一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给绘出来。

师:此时,我们看到a点出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交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a一样)。ab所在的这条线上的各点在下一时刻都将进入白天,它叫晨线。地球上还存在一条昏线了。晨线和昏线共同构成一个经过地心的大圈,叫晨昏线,也叫晨昏圈。

二、晨昏线特点

三、晨昏线的判读

活动:自己动手画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照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课堂小结:主要学习了昼夜交替的产生和晨昏线的判读,大家要学会画图。

教后反思:

1、导入不够清晰,要有突破点,可以让学生说说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如地球、太阳等。

2、条理不清,知识间的联系不紧密,每个因素和昼夜现象的关系不清晰。可以对每一因素进行逐次假设,如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再假设只公转不自转;最后只自转不公转。

3、演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动起来。

4、重点不突出,在小节中要有体现

5、内容可以少点,但要思路清晰。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五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商大于1

:p16例1、做一做,p19练习三第1、2题。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6 ÷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反思:

学生们在前一天的预习后共提出四个问题:

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熊佳豪)

2,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 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郑扬)

3,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梅家顺)

4,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特别是第4个问题很有深度, 有研究的价值。 在这四个问题的带动下, 学生们一直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效果相当好。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六篇】

教学内容: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3、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运用数对准确表示物体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

1、介绍位置

先请若干名学生站上讲台,要求学生说出xx同学的位置。

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

2、谈话导入

(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

(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教学例1

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确定:列表示竖排,一般从前往后;行表示横排,一般从左往右。

(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

问:确定一个位置要用几个数据?

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据表示;

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

c、总结方法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

归纳:

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

2、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将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而且表示场馆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

(2)解决第(1)个问题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

海洋馆(6,4)

山(2,2)

大象馆(1,4)

(3)解决第(2)问题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问:如果两个场馆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灵堂第二个数相同呢?

3、全课总结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播放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中的1~5题

第2题:(1)观察棋盘,与第1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五”所处的位置。(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第3题:第1小题,用投影展示学生所确定的区域。第2小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表示结果。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连接ea。

第5题:(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列,行)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七篇】

1、教材分析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6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并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围绕“乘法的分配律”这一核心知识,通过“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她带了150元钱,够吗?(香蕉元/千克,苹果元/千克)”的相关图片、信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掌握了乘法的三种运算定律,会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五年级再一次安排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简算方法的有效迁移,学会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正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归纳概括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案例描述

自学自研,教室里静得出奇,孩子们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享受着独立思考的快乐;小组交流开始了,组长有序的组织,教室里热闹起来,你补充,我纠错,他质疑……合作的氛围热烈而真诚。当教室里慢慢静下来的时候,小组交流结束了,全班展示交流开始:

生:(二组组长杨宇宁)因为我们组的1、2、3、4、5号同学全没做出那种简单的方法,而6号同学做出来了,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师:真好!我们还学会了激励性评价!现在,我们目光聚焦前黑板,请对抗组来点评1组的展示。

(二组朱琪大方地走上讲台)

生1:大家好!我代表二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14+×14=(+)×14=10×14=140(元),140﹤150,我认为最后这步比较很重要,还应该加上单位“元”,二组同学做对了!我给他分,因为他们的书写上山了,最后一步还没写单位。

(马上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

生3:(4组的陈思彤从座位上站起)我反驳,我认为最后一步单位不加也可以,因为题里已经明确给了单位,既然140﹤150写出来了,大家都明白单位是元。

师: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单位可以不加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可)点评,我们给几分?

(学生有的在喊“3分”,有的伸出手指示意。)

师:因为朱琪这一学期刚转到我们学校,但她很快融入了我们得集体,有勇气上台点评,所以老师给他加1分的勇气分,给她4分,大家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师:请大家目光继续聚焦我们的前黑板,请对抗组点评5组的展示。

……

师:点评我们给她几分?说出你的理由!

生:4分,因为声音太小了!

生1: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

生2:(郭一萱迅速站起来)我有不同做法!×14=(元)×14=(元)+=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来,你说,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在这种做法综合算式的旁边)

生3:(郭一萱的话音刚落,1组的贾鑫卓站起来)老师,我也有不同做法,+=10(元),10×14=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我们先来看郭一萱的补充,再与一组的展示做一下比较,两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吗?我们看郭一萱是怎么做的?(分步,孩子们边分析边回答着)那1组展示的是什么算式?(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综合”)对,两者只是分步与综合的区别,所以同属于一种做法。贾鑫卓补充的也是。另外,两位同学的补充应该在两种方法点评完毕,下次注意!

师: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种?

生:(2组的杨宇宁站起)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

生:(4组的陈思彤又站起来)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

生:(郭一萱又站起来)我反驳,因为这种做法计算容易出错,还不如列综合算式得分多!(听课老师笑了,讲课老师也笑了,多么真实的课堂!)

师:刚才你们都是从分数角度来分析的,我们能从其他角度来想一想吗?

生: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

师: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

生: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同样适用,但我们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同学们愿不愿接受更难的挑战?那就请你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

三、教学反思

在自学自研部分,虽然老师只叫两组不同方法展示,但在全班交流环节,分步、综合两种方法全展示在黑板上:(1)×14+×14=(+)×14=10×14=140(元)140﹤150(2)×14=(元)×14=(元)+=140(元)140﹤150(3)×14+×14=(+)×14=10×14=140(元),140﹤150(4)+=10(元),10×14=140(元),140﹤150而且当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多角度的:“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14=(元)×14=(元)+=140(元)140﹤150),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随着孩子们讨论的逐步深入,老师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在孩子们思维的交锋中,每个人都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或(1),或(2)……虽然算法多样化为构建过程提供了开放的场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时空,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想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由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逐层优化,逐步达到算法的个体优化。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孩子们的精彩成就了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尽情享受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超市尽情畅游,体验生命的狂欢。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思考,思考让我们逐渐深刻!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八篇】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no:1

教学内容:上 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78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