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汇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960928

【导言】此例“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汇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企业家精神【第一篇】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再认识

一、对企业家精神的认知现状

企业家的成功经历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上升。随着企业家理论的发展和对优秀企业家的研究深入,“企业家精神”一词出现频繁,并且被认为是成功企业家独具的一种优秀品质。但是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概念,至今仍众说纷纭。归纳起来,目前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尤其是优秀企业家所具有的一种素质,它是一种从千千万万个企业家个体所具有的精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系统而普遍意义的精神。

2.人们或者“具有”企业家精神,或者“没有”这种精神。企业家精神区分了企业家与一般民众。

3.既然企业家精神是人的一种素质,则它具有长期存在性。即一旦人们拥有了企业家精神(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人们就会长期拥有它。

4.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

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而且是企业家精神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独特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显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的过程。据此,我们推出企业家精神主体不仅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企业甚至是国家;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不是定性的“有”或“没有”,而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在本文的最后,笔者提出一个投入——产出模型来概括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

二、企业家精神主体的再研究

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的主体不仅仅是个人(企业家),可以是团队(组织)、企业甚至是国家。诚然,企业家在一件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事件(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合理调配一定的资源,才能使一种新观点、新方法得以成为现实。但从上述对企业家精神显现过程的分析描述中不难看出,任何能从事这一创新过程的个体与团队都可以成为企业家精神的主体。

企业家的一项必备的个人素质是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使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趋向一致。那么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与企业家领导下的团队有何区别呢?我们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在企业家领导下的团队里,企业家是设计师与决策者,而一般成员则是执行者。成功的企业家会使团队成员具有更大的工作热情,但并不会改变上述角色位置。而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中,团队成员是决策的参与者,他们不仅是被动的接受命令,还会主动对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在创意的实施过程中,他们会在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时主动调整计划,适应环境,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每个人都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分子,整个团队共享最后的胜利喜悦。马若迪斯·贝尔宾()曾这样描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团队中会有一名成员提出创意,另一个人去确认它,由第三个人负责张罗资源,第四个人去促成,第五个人去改进,第六个人负责确保各项细节无误,第七个人去维护团体的士气。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团队可以是一个正式的团队,也可以是一个非正式组织,范围可大可小。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曾指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鲜明的特征,不论其是个人的,还是一个机构的”,并且专门讨论了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组织的特征。格泽戈尔兹·科勒德克也曾在《向市场和企业家精神的转变——系统因素与政策选择》中提出“……中国及越南的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最终成功都是依靠其经济中各部门的企业家精神的扩展而取得的……”。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事实上获得成功的概率要比同行业中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更大。(Brandit,1986;Kao,1989;Pinchot,1985)

将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个体或团队从事创新活动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企业家精神不再是抽象而神秘的,它不再仅属于某些个体所拥有的特质,而可能蕴含在大多数个人、组织、企业之中,因此,可能存在适当的方法挖掘这一潜质,通过激励组织、企业、国家的每个成员对机会的敏感性,对风险的意识和主动性增强,我们可能使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更具有企业家精神。

三、企业家精神的度量

既然企业家精神不再是一种依附于人的属性,而是个体、组织甚至于国家所具有的固有潜质,那么我们无法再用“有”或“没有”来衡量企业家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家精神的强度,它包含着企业家精神出现的频率和体现出来的创新性、风险性和主动性的程度这两个维度。我们用周期性/持★★续性来形容企业家精神的频率,用改良性/变革性来形容企业家精神的程度。由此得到五类不同强度的企业家精神。(参见表1)持续型/周期型是指企业家精神主体的创新活动是持续进行的还是间断进行的,改良型/变革型则是指与原来的经营相比,这种创新活动带来的是一场革命还是仅仅是改良。一般来说改良型的创新都是源于市场的需要,消费者的要求,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一种改进,所以创新性、风险性和主动性较低,而变革型则往往会创造出一些市场或消费需求,它是一种对市场的创造活动而不是适应行为。动态型是指企业无论在频率上还是在程度上都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表1企业家精神的度量与分类

当然,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度量也只能是一种时点上的度量。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如在不同的国家),同一企业家精神主体可能会体现出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强度。

为了更好的说明对企业家精神强度的测量,我们选取一些著名的企业家、大公司和国家,然后根据它们的特点划入不同类型。应当指出的是,我们的划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而是根据二手资料进行的一种主观评价,其目的并不在于准确的为这些企业家精神主体进行定位,而是为了说明企业家精神度量方法的运用。

首先,我们将研究几位著名的企业家。第一位是安利公司的创始人理查·戴弗斯()。他总是源源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以扩充现有产品系列。这些产品的推出主要是为了弥补原有产品的缺点或者是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是一种适应性的创新,因此程度比较低但频率比较高,属于持续型/改良型企业家。第二位是比尔·盖茨。他也是以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产品的创新性著称的。在这些新产品中,有的是革命性的如“视窗95”,另一些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如“视窗2000”。所以可以被列为动态型。第三位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赫布·凯莱赫()。他非常强调公司经营的服务导向,以战略鲜明、A集团管理著名。他的管理创新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乘客服务的需求变化,为了更好地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而进行的,因此可以列入周期型/改良型。其余如有线新闻网(CNN)的泰德·特纳(),日本本田的宗一郎等也可以根据其创新的频率及创新的目的等来分类。(详见表2)。同样,我们还可以对一些公司和国家进行企业家精神的度量(详见表3)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度量不存在价值判断,即并不是创新性越强或者风险性越大就越值得提倡。企业家精神主体所处的社会、组织环境与企业家精神强度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关系。例如,企业家的创新性、风险性和主动性与企业家的个性相关,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强度与企业所处的行业相关且常常体现在内部的组织结构、奖酬制度等方面。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曾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国文化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其权力等级距离、对性别的歧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创新性与经济活力。

对企业家精神进行衡量并了解企业家精神强度的影响因素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据此对企业家精神进行管理。例如当一位在美国很成功的企业家到西班牙去创业,他通过两国企业家精神的衡量明确其中的差异,推出需要降低创新的频率与程度。于是,这位企业家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个体企业家精神调节,另一方面则通过制订组织内的权力等级、决策链等制度来塑造一个适应该国环境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

四、总结:一个模型

根据上述对企业家精神主体、内涵、显现过程的讨论,以及对企业家精神度量的研究,我们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定义是:个人或团队成员通过挖掘现实社会中的机遇、筹集所需的资源,进行创造价值的创新活动的过程。它在一定的组织背景中发生,根据特定的组织背景产生不同的创新成果,包括新的企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内容、新的工艺过程、新的市场,以及新的技术等。

可以用一个投入——产出模型来表示企业家精神。(见图)

企业家精神【第二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家精神;中国实践;保护方略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其特有的运动逻辑彰显出巨大的历史变革力量和主体能动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文明已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和体验,更是一个急需积极探索的认识对象。当前,中国已经走向社会主义市场文明的自觉探索与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使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商品、货币拜物教现象盛行,商品欺诈(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商业伦理缺失(三鹿、长春假疫苗)等恶劣事件不断被曝光,阻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转。由此,对于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伦理规范的呼唤已经成为各方共识,其中,优秀企业家精神就是社会主义市场文明的典型代表,它既折射出改革开放伟大变革的鲜活经验,又彰显出不断上升的主体原动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一、企业家精神运行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

笔者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2000至2018年间关于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200篇CSSCI来源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软件主要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抽取学界关于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前8位高频关键词,见表1。本文通过选取中国企业家精神高频关键词,探析经济增长、企业家群体与生产性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家群体是企业家精神的载体,生产性活动既是市场行为也是一个价值生产过程,是企业家精神的实现与表现过程,关键在于创新,其最终实现形式为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既是企业家群体价值追求,也是企业家精神的价值依托与物质基础,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据此,笔者尝试构建一种分析框架(图1),用来探索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逻辑,以期合理分析企业家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经济增长直接取决于资本、资源、劳动和知识的存量以及生产要素结合的效率。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存量与效率变化的结果,更是企业家行动的结果,企业家的作用体现在积累资本、合理利用资源。更为关键的是企业家有意愿为经济增长付出必要的生产要素资源,把技术和知识等资源投入到生产性活动来推动经济增长,反之,企业家把资源投入非生产性活动(寻租等),会阻碍经济增长。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企业家精神的中国实践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税收、技术创新、创业就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民营企业家群体功不可没。2018年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出台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这100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的事迹不仅是改革开放40年间涌现出的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史,更是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市场机会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发展史。笔者通过对这100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的归类分析,理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家精神,分别是个体经商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工业化进程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1]。笔者以企业家精神运行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为研究路径,深入剖析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家精神。(一)个体经商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开放早期,企业家精神是从个体经商创业者中萌发出来的。企业家精神率先体现在社会底层的小业主、小商小贩、手工艺者等群体之间,他们是市场经济中的探索者、领跑者。当时个体经商创业者往往被计划经济体制的条条框框束缚着,比如雇用他人生产的人数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强调雇工8人以下的小雇主不等同于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资本金。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雇工人数也越来越多,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政策滞后性与现实实践超前性的困境成为制约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矛盾。这一阶段典型的个体经商创业者的企业家代表“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就遭遇到雇工人数的合法性危机。这时邓小平做出重要批示,“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2]随后,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制度(公司制等)开始为市场经济的领跑者群体提供正向政策性激励,使企业家群体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摘掉“资本家”的帽子,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民对企业家群体经营是单一的牟利行为的传统偏见。由此,改革开放早期个体经商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是在面临着政治风险与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企业家群体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毅然投入到生产性活动中,使中国民营企业一步步由个体独资走到民营合资、政企合资,再到迈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公司制企业的道路,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增长。(二)工业化进程时代的企业家精神。1984年城市体制改革开始之后,中国真正开始步入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出现一大批实业兴邦的企业家群体,如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TCL集团的李东生等,他们以实业为本,使抓质量、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在大型企业中大放异彩。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物资供不应求、商品极其短缺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还不占据主要矛盾,大多数企业致力于扩大产能,但是这些优秀企业家群体则在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把握商业的本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企业至今仍活跃在企业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有的还继续引领着技术变革作用[3]。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的十年,随着公司法的颁布、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步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的企业一方面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激发组织创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大量体制内的公务员“下海经商”,意味着国家允许企业家自由发展才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增长的步伐。由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的十年,中国的优秀企业家群体在全面工业化浪潮下仍专注品质,秉持工匠精神不断提升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积极参与和政府的经济联系与互动,抓住市场机遇,全面提升生产性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推动了经济增长。(三)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大量移动互联网公司纷纷在中国成立,涌现一大批高科技出身和海归派的企业家群体,如阿里巴巴集团的马云、腾讯公司的马化腾、百度公司的李彦宏、华为公司的任正非等,他们利用5G、云计算、物联网、VR与AR、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积极探索与实践,引领新一轮技术创新的浪潮,推动产业模式的创新。从2010年以来的数年间,移动互联网技术及依托它而出现的新应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在加速推进中形成了全新的市场体系与新的竞争秩序。在这样一个变化与不确定的经济系统中,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却大有可为。这一时期的企业家精神极适合于承载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所必需的规模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影响下,互联网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政府顺应社会变迁的需要提出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持。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有助于提高中国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由此,21世纪初的十几年,追求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优秀企业家群体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积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提升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地革新生产性活动的质量与水平,推动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

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与保护方略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第一次针对不易测度的企业家精神,以专门文件肯定企业家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并对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内核、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原则与作用进行了全面概括,向全社会传递重视企业家、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信号,这对促进创业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建立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能否拥有一批具有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企业管理者。因此,新时代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是当务之急。笔者以企业家精神运行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为研究视角,探析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与保护方略。(一)建立平等保护企业家群体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新时代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权,增强其财富安全感,建立平等保护企业家群体经济产权的长效机制是激发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保障,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首先,建立起因政府行政规划调整、政策变化而造成企业家合法权益受损的依法补偿救济方案。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严格区分企业家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比如,最高人民法院改判张文中案,是纠正企业家冤错案件第一案,经核实张文中并未实施诈骗行为,而且所申报的项目符合国家当时的产业政策。通过张文中案展现国家保护民营企业产权的决心。其次,要明确政府自身职能,减少行政干预。企业家应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但不用承担不合理的负担。要给企业家减负减压,督促政府立规加压。比如,天津市将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凡目录清单之外收费,企业可拒绝缴纳。最后,建立企业家维护经济产权的安全渠道。建立省市县三级统一的企业家维权服务平台,让企业家投诉管用,安心于生产性经营活动。(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的灵魂,是促进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的核心动力,也是衡量市场力量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正向作用的关键指标。建立一个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确保企业家积极通过创新和改善产品质量来降低生产性活动的成本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前提与基础。一般而言,凡是市场竞争环境恶劣的地方,企业家精神水平就比较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具体表现在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市场准入机会公平、获得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成本及难易程度公平[4]。而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好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为此,需要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来打破所有制歧视,消除不正当竞争、不必要的垄断,加快推行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主的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5],变革一般性资源的配置方式,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让市场在生产性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才能让企业家放心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通过变革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三)建立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容错机制。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建立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容错机制。创新创业的生产性活动往往是在资源高度约束,高风险、高失败率的境况下快速开展的一种试错性行为,而且这种生产性活动不可能一帆风顺,很有可能需要在经历多次失败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这也是客观规律,不可避免。当企业家因此犯一些错误时,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对一些先行先试的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错误和失败,只要不涉及违反制度问题、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就可以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宽容,并继续给予创新创业的机会,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创新的环境。尤其是在一些国有企业,我们更要重视发挥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对于那些在国有企业开展改革创新的市场举措,上级部门要旗帜鲜明地支持他们大胆尝试,对因实践条件约束而导致的失败要宽大处理。反之,对实践中的有益成果要及时总结,推广创新的成功经验。可以说,只有建立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容错机制,才能让企业家敢于创新、勇于变革,使之转化为生产能力,拉动经济增长。

从经济史的视角来看,唯有必要的社会经济制度架子予以支撑,一个社会才能真正地鼓励和释放企业家精神。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其独特的运动逻辑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企业家精神投身于生产性活动的实践。无论是改革开放早期的个体经商创业者、工业化进程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还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企业家精神,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旗帜下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结果。民营企业家一直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创造者,但是,国有企业是否真正存在企业家精神?有哪些具体的指标可以衡量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如何激发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对于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探讨还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摸索和总结,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余菁。企业家精神的涌现:40年的中国实践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J].经济体制改革,2018(4):12-1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1.

[3]张玉利,谢巍。改革开放创业与企业家精神[J].南开管理评论,2018(5):4-9.

[4]李政。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作用与激发保护策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9(1):79-85.

企业家精神【第三篇】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培养环境;体系建设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企业家各种不同层面的精神发展的研究文献有很多。在企业家精神发展成长环境方面,郑海航(2006)等认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地方及民族文化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1]高波(2007)等认为培育企业家精神需要在国家地区等社会层面上注重思想自由、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上强调价值观念的包容性。[2]张美岭、陈勇勤(2015)等认为企业家精神一方面受到行业特征、个体特点、区域差异的影响,一方面也受到金融系统、产业集聚及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3]张守凤(2011)等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相互融合逐步推进,即企业层面、个人层面、社会层面。[4]谢茂拾(2012)等认为生命周期短暂是我国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最大困境,全社会需要营造一个生态位,该生态位要适宜于企业家精神持续健康发展和成长,将有助于解决我国企业家生命周期短暂问题。[5]江春(2012)等认为中国存在诸多不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政策和制度障碍,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不容许我们不予重视。[6]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未来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任务。培养优秀的企业家精神,需要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建设良好的企业家精神成长和发展的系统环境,充分发挥系统力量,促进优秀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成长和健康发展,这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建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系统应包括:建设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环境;建设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法制环境;建设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政策环境。

一、建设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法制环境

法制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性创造,法制不张,野蛮就失去了缰绳,则国无宁日。加强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法制环境建设,主要是要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财产权、企业家合法创新权益、企业家自主经营权,这是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制度前提。(一)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财产权。合法财产不可侵犯,这是一个良好社会秩序的最基础保障。企业家是通过对财富的运营进而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的财富创造者,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财产权是实现企业家社会价值的第一条件。因此,建设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法制环境首先要建立健全对企业家合法财产权严格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优良的保护企业家合法财产权的法制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落实国务院2016年11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切实落实各项措施,依法严格保护企业家各种无形产权等财产权;二是依规及时办理有关各类合法产权的认证、确权和产权证等问题,高效解决企业家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典型性事件;三是建立健全依法严格保护包括私有制和公有制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家合法产权的有效机制,完善因政府规划、政策实施、政策执行和政策变化造成各类所有制企业家合法权益受损的补偿措施;四是在尊重和自愿基础上,积极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家陷困资产的产权重组、优化、盘活和再生,建立健全陷困资产再生诊断和挽救机制。(二)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创新权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项政策措施在积极的制定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时期,创新是第一动力,企业家在我国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居于关键地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因此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创新权益,建立健全严格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的法律制度体系,这对于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成长至关重要。政府应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创新权益,第一要按照《商标法》、《技术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文件,对企业家合法创新权益给予最有力地保护;第二要执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尊重和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创新权益,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坚决严厉彻底地打击一切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保护企业家敢于创新、能够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创新精神;第三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额度确定办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所得的利益;第四要完善证据披露、诉讼规则以及证据妨碍排除规则,提高执行效率,探索实施非诉行政强制执行绿色通道,为企业家维权提供最大便利;第五要根据时展需要,研究制定商业模式和文化创意等新型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满足企业家维权需求。(三)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自主经营权。自主经营是发挥企业家财创造价值的必要社会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公共管理部门不得越过企业家合法自主经营权的边界,充分尊重企业家的合法自主经营权利。政府部门要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自主经营权,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除自愿以外,杜绝分派一切不该企业家承担的社会事务,为企业家自主经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不得以任何不正当理由干涉企业家依法进行自主经营活动,坚决清理涉企一切形式的乱摊派、乱收费,大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三是避免选择性和歧视性执法,推进综合监管,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市场协同监管,提高全市场监督的效率;四三是推行监管清单制度,减少公共部门自由裁量权,规范监管主体的监管依据、监管方法、监管内容和监管处罚;五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企业家维权和维权服务体系。

二、建设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契约经济,公平、平等、透明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也是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经济价值精髓。培育优秀企业家精神成长,我们需要着力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大力提高市场化水平,加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加强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建设,构建有利于激励和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成长的市场环境和规则体系。(一)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首先要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大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大力减少政府部门对经济的过界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自由裁量权范围,切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效率;第二要在保障市场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加大有关交通、银行、资源开采、电力等行业向民营经济的市场开放度,降低行业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积极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推进市场化竞争水平的提高;第三要补齐改革短板,矫正改革偏差和改革过度,提高改革的精细化、理性化和科学化水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第四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深化“放管服”三方面结合、提高效率,做好“放管服”改革涉及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第五要加强与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交流和沟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经营困难问题。(二)加强透明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建设。市场作用充分高效的发挥依靠的是“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建设,所有的市场主体都不被歧视和不被不平等待遇,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才能得以健康成长,最优秀的企业家才能脱颖而出。为此,政府部门要公平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让企业公平的在市场中竞争,让最优秀的企业发展壮大,让最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得到最好的发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和领域,不设置歧视性门槛;切实实行两个凡是,即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在棚户区改造、环境治理、市政道路建设等有关政府项目,反对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和不正当市场垄断;大力优化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市场环境,特别要提高土地和资金要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废除对非公有制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不合理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的各种政策规定和歧视性做法,让包括私有制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在相同市场规则下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三)建设优良的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诚信守法环境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工程,也是企业家精神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业家、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诚信守法机制建设,优化坚守契约、诚信经营、遵法守法的市场环境。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第一是居民要提高诚信守法意识,在生产、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提高遵章守纪和诚信守法行为能力,营造良好的全社会民众诚信守法民风;第二是企业家要主动抵制走私贩私、逃税漏税、污染环境、制假贩假、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自觉诚信依法合规经营和依法治企维权,在遵法守法和诚信经营方面争做社会的表率和标杆;第三是政府部门首先要树立诚信守法榜样,兑现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承诺,诚心诚意帮助各类所有制企业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困难和问题,解难题,促发展,讲实话,办实事,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第四要根据诚信记录,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的失信联合惩戒和守信联合激励机制。

三、建设培养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政策环境

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其优秀企业家精神成长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植。如果把企业家精神成长比喻成大自然万物之生长,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就是企业家精神成长的大地,而政府制定并实施有力的促进企业家精神成长的政策则如阳光和雨露。新时期,基于新发展的需要,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成长需要的政策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设培养企业家追求创新的政策环境。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重要改革任务,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全民创新精神,特别是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加强培养企业家创新拼搏精神的政策环境建设,政府部门应让更多的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规划、政策、标准和立项等工作,积极吸纳企业家们合理建议和意见,积极搭建科技大市场、专项科技创新招标会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试验、开发、应用、推广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家推进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企业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机制建设,采取项目共建、技术共享、收益均沾等方式,提高合作效率和水平;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发展科学评估团队和评价体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健全和完善创新发展税费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企业以研发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健全和完善企业创新发展项目的风险分担政策机制,打造高效率地方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建立保险、担保、银行、社会风险投资和政府基金投资等创新发展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二)建设激励企业家追求高品质产品的政策环境。高质量发展需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产品制造需要工匠精神为基础。这不仅需要技术工人拥有大国工匠的技艺,更需要企业家具有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把对产品无瑕疵零缺陷和精益求精作为企业最核心的文化元素。培养企业家的工匠精神,需要在全社会建设优良的工匠文化,在政策上激励体系建设,政府应该制定和优化品牌发展战略和推进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家以品牌建设为企业发展核心,以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打造全国全球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争创世界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筛选一批优质企业,在采购、人才使用、生产用地、金融和税收等方面有重点地支持它们做优、做精、做强,精心发展自己的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校企共建的方式,着力建设一大批名牌技工学校,完善技工职称评定和激励奖励制度,着力培养大量技术精湛技艺高超的高级技工人才;建立优秀品牌企业发展困难解决政策和机制,对一时陷于困境的优秀品牌企业,给予必要和及时的税收、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三)建设优秀企业家表彰和再教育政策环境。市场经济是优选经济,劣者淘汰,胜者生存,因此追求卓越永无止境,企业家只有追求卓越,才能立足市场于不败之地。成就卓越的企业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英雄,应该受到社会的充分尊敬、赞扬。在培养企业家追求卓越精神的政策环境建设上,我们应完善对功勋卓著的企业家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定期隆重奖励那些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所有制优秀企业家;完善企业家年度经济人物评选和表彰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展示优秀企业家可贵的拼搏创业、追求卓越、担当奉献精神;健全企业家培训政策,开展精准化培训,支持和鼓励有关高等学校和行业协会开展企业家培训,锻造新时代企业家优秀素质和品行,增强企业家整合资源、创造价值、追求卓越的本领;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化任务,政府宣传部门要定期利用媒体加强对德才兼备、勇于担当、成就卓越的优秀企业家开拓进取追求卓越的典型事例宣传报道,以实际行动营造尊敬卓越企业家、赞美卓越企业家和向卓越企业家学习的新时代崇尚企业家卓越精神的政策文化环境。

四、结语

面对新时期的重大任务,我国企业家应该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共创共赢的共享精神、放眼世界的合作精神、是诚信守法的契约精神。为了培养企业家优秀精神,国家需要从五个大的方面建设培养企业家精神特质的体系:一是建设培养企业家精神的法制环境;二是建设培养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环境;三是建设培养企业家精神的政策环境;四是建设培养企业家精神的公共服务环境。古今中外,成就卓越的企业家都有着自己显著的精神特质:他们百折不挠、意志坚定、精益求精、勤于学习;他们勇于创新、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奋勇拼搏;他们善于合作、思想开放、乐与共享、讲求诚信,他们实现了自己人生价值,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时代的骄子和人民敬仰的偶像。在新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重大历史发展任务和艰巨的调结构处转型挑战。中国企业家应该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在关键历史时期贡献自己重要力量,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郑海航.中国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56-58.

[2]高波.文化、文化资本与企业家精神的区域差异[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5):39-47.

[3]张美岭,陈勇勤.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2015(7):12-14.

[4]张守风,周海洋.企业家精神发展路径及其研究方法[J].华东经济管理,2011(5):141-143.

[5]谢茂拾,黄海艳,唐晓曼.企业家生态位及其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12(1):237-241.

企业家精神【第四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企业家精神发展

在当今社会,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的竞争,而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竞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途径,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产业化日益突出,教育产业已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去了。然而,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企业家却又是民办高校办学者中主要力量之一,积极探索企业家精神将直接关系民办高校的发展。

首先,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它一方面为人类生产和创造着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更为人类承载与传播着精神文明。企业成长已经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基础,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长期以来,企业的寿命与成长成为世界范围内深切关注的话题。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精神首先是一种思想形式,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主观的概念,精神相对于意识,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企业家群体独有的显著的精神特征就和其他群体特征区别开来,人们日常也把它看作是成功的企业家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并以此标尺可以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所谓“民办高校”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在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当中不乏有企业家成份,企业家精神直接关系民办高校的发展。

(1)企业家的办学目标定位:企业家精神往往体现出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个人素质高低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办学目标的确定;价值取向来源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为办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思维模式形成于企业长期来积累的经验和财富,同时为办学者准确定位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办学目标定位准确与否,制约着高校发展规模与办学效益。现实办学者中,往往因为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理科类高校定位工科成份,既加大办学者的成本投入,又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企业家的办学特色思路:企业家精神往往体现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成功的企业固然有成功企业家的因素在内,同样道理,民办高校能否得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办学者的远见和卓越,其关键所在就是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民办高校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对办学者提出考验。然而在现实办学者中,多数办学者存在直接干涉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未能把办学投资者和学校管理者区分开来,未能将自身在成功经营企业时的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发挥出来,而是沾沾身喜所取得成绩,不思进取,把高校当作企业来看待和管理。

(3)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在于成功经营企业,让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家在成功经营企业的背后,就是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轮到企业家办学,往往也将如何“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作为衡量高校发展的重要依据。在现实办学者中,多数存在直接要管理效益的问题,殊不知“向管理要效益”不只是管理方法一个层面,也不能只管人、财、物这个标,更重要在于高校的管理体制、机构、机制。高校的办学体制、高校的机构设置和高校的管理机制是否运转灵活自如,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办学成本、教学条件的投入、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学校管理的效益,以及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等。

再次,民办高校企业家办学精神更多体现为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学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高校发展的大学精神也正是在历史沉淀下形成,如企业家精神中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作法,能够在当代大学生中继承和传播,将有利于大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反之,企业家们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以降低办学成本,不重视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短期内企业家们会获得利益,长期以此,高校将面临重新抉择之路,甚至面临毁灭结局。现实例子中,有的企业家们在办学之初,全身心投入办学,将企业家精神的良好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待到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家的家族人员纷纷投靠来了,能安排按资排辈安排,不能安排先到校实习或学习来了,能直接进入学校管理层者直接投入工作,能担任学校重要管理岗位者直接接替,无论行或不行,也不论学历、资历和能力,统统“相聚一堂”,其结果是自家人不干事,外人无法干事,管理效益低下,外行人管内行人,局面极其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家精神有其积极上进的一面,其精神对民办高校发展带来直接利益关系,发展中的民办高校既要继承企业家精神,又要时刻警惕企业家的家族式管理,积极贯彻执行民办高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切莫执行董事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做到责、权、利、效分开,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沃土,实现民办高校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亮。《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王安全。《公司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经营业绩关系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3]宫文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持续成长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周冬梅。《论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秦文婷。《全球化时代企业家精神的特质及孵化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6]崔凯。《中国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精神【第五篇】

企业家阶层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总体价值的化身,企业文化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家也应运而生,他们凭着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胆识,通过艰苦的奋斗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企业家这一特殊的阶层也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领导、决策能力,而且更主要的取决于企业家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表现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政治品质、一种思想格调、一种价值取向、一种道德情操。它不受时空条件限制,能通过形象感染、舆论宣传而征服人心。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格的解释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由于通过分析人格,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倾向,心理学家也十分关注人格问题。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亦称“个性”,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两个方面,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前者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后者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机构,共同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

企业家是人类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源动者”,企业家作为一种特定社会阶层的人,必然具有一些特定并稳定的意识倾向、心理结构及行为倾向,如独特的知识能力、品德取向、价值标准及动机等,这些都构成了企业家的人格特质。

“企业家”一词源于法文,原意带有冒险家的意思。现在,英语中企业家一词Entrepreneur意为创建企业并担任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并不是一般的企业经理都能称之为企业家,只有那些有创新思想并有创新业绩的企业经理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熊彼特首次提出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把创新分为产品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市场创新、原料创新和组织创新。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应该具有以下能力:1、发现投资的机会;2、获得所需的资源;3、揭示所从事的事业的美好前景;4、有效地组织企业;5、担当风险的胆识。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家才能通常被视为与劳动、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第四种生产要素,即管理要素。是生产要素中的稀缺资源。正是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共有的心理品质,是企业家人生道路选择和事业追求的内在价值取向,是作为企业家所应有和特有的人格特征的内在动力,是支撑企业家创业成功及永续经营的内在动力。

所以,企业家人格除了指企业家性格、气质、能力等思想和行为特征以外,还可以进一步综合、概括化为反映企业家特性的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指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精神的核心和支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精神具体体现为企业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素养、理想信念等。它不仅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也包含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正是这些人格特质造就了企业家,使之能在市场舞台上叱诧风云。

2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和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界定我国民营企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但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

随着混合经济体制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之一,它的发育、成长、壮大对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意义重大;而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培育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三个不适应:

知识文化底蕴不适应

表现为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家知识水平不高,文化底蕴不深厚,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现代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素质要求距离较大。一些民营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准确吸纳先进文化的精髓,扬弃落后文化的糟粕,还不能把所领导的企业培育成为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经营管理理念不适应

许多企业仍然局限于传统家族式的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现代企业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有的民营企业缺乏市场诚信,法制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意差,治理企业、处理问题随意性较大。企业内部决策独断,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精神境界不适应

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缺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念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有的精神不振,信仰缺失,经不起不健康的东西的诱惑;有的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小富即安,停滞不前。

提出企业家人格塑造的任务,重视企业家人格塑造的问题,就是要倡导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向适应的企业家精神,建立一种企业家人格培育的机制和氛围。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和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家来说,这个任务尤其重要。

3时代对民营企业家的人格塑造的要求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成长除了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之外,更需要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作为保障与推动。可以说,企业家的人格如何直接反映了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它关系到企业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营企业家担负着发展企业、振兴企业、实现民族腾飞的重任,强烈的创新精神、永不停止的发展冲动、坚韧不拔的内在毅力、对市场变化的灵敏触觉、极强的复合素质,是他们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家应具备如下的基本人格要素:

主体精神

企业家的主体精神指的是发展企业家的个性和创造性,鼓励竞争、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长过程中,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主体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在我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创业主的非公企业家,在他的个人价值取向中首先要具有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主体精神。敢于迎难而上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魄力,也赋予了企业不折不挠的勇气,这种精神让企业家不因困苦而失望,不因环境改变而沮丧,不因遭受挫折而萎靡,是企业家保持旺盛生命力和顽强斗志的源泉;追求卓越作为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精神,是企业家独特的性格和人格魅力,它更是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和创造力的源泉。市场是残酷的,只有具有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成就意识的人,才能创造和拥有一分属于自己的事业。熊彼特讲:“企业家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的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可见,自主精神是企业家成功的核心特质。

创新精神

积极进取、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熊彼特曾说:“企业家就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那些人”。纵观中外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正是由于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才敢于大胆采用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技术,勇于改革经营组织和经营方法,因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有先机。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会发展。但是,有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冒险意识,所谓冒险意识是基于创业冲动而产生的开拓精神,它是一种理智的冒险,是经过成熟考虑之后的敢于承担后果和责任的行动。作为非公企业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效地克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依赖心理,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

负责精神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有强烈的成就需求,更要有深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企业家的责任感要求企业家的行为要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我国非公企业家的成长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企业家在把企业做大、做强,成就自我的同时,也应该树立产业报国,回报社会的理想。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非公企业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这也意味着其社会责任的加大。

企业家的责任包括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家要想赢得尊重,必须从最基本的经营活动做起,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先进的文化理念,不能为了盈利而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同时一个企业家的一举一动都应该力求对社会带来积极的辐射效应,关心慈善公益事业、热心“服务社会”。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中,企业家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企业群体,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精神

企业家的道德是构成企业凝聚力的很重要的部分。可以说,企业家的道德人格如何直接反映了企业家的素质,关系到企业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财富是有品德的,需要有品德的人来掌管它,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力。企业家不仅是经济人,还应当是伦理人,人文精神应追求更高尚的人生意义和人格尊严,企业家应树立一个道德法则及目标,以此来约束和激励自己。

在企业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企业家自身素质的修养和管理风格、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产品与经营中的信誉都离不开道德的约束和规范。现代化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因而,企业的发展必须以良好的商业道德为前提,“至诚守信、见利思义”应成为企业家行为的重要准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激烈的竞争固然不可避免,竞争中的合作才是最终目标,这也需要企业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小的企业与大的社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4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的途径

要推进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就要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经营管理能力、民主法制意识显得尤为紧迫。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以以人为本为理念,尊重民营企业家的劳动创造和价值选择

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和非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有着平等的人格。虽然国家的政策方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给与了充分肯定。但从目前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运行环境还尚待改善。在现实中,歧视、排挤、误解民营企业家的情况还很多,他们应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还有待认可和尊重。这种客观状况,使得民营企业家的人格完善受到许多负面影响。所以,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民营企业家,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充分理解民营企业家的艰苦付出和创造性劳动,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贡献,让民营企业家自强、自立、自尊、自为,这一切是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的基础条件。

以公正公平为原则,给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谐因素,概括起来是三个环境的问题:准入环境、融资环境和行政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准入环境方面,2005年国务院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市场准入做了不少原则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隐性壁垒。如某些资源性的行业设定准入门槛很高,民营企业受到各种限制,很难进入。在融资环境方面,民营企业多是中小企业,有迫切的融资需求,但是针对他们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很有限,还没有建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事实上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以及长期的思想意识遗留问题,最终造成了现在的融资渠道不畅。另外,民营企业对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还比较低,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很弱,在总市值中的比重也很低。在行政环境方面,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行政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不高、行政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不少地区民营企业处于商业信息缺失的劣势地位。构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民营企业家人格塑造的必要条件。新晨

以独立自强为动力,增强非公企业家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能力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创新能力上。对于现代企业家来说,仅考虑投资、设备和传统生产要素已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获取新知识,新科技、开发创新产品,培养生产创新产品的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要引导民营企业家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发挥创新潜能,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同时,进一步引导民营企业家在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大胆探索,创建符合国情适合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以管理创新解决企业生存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96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