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3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1
以上观点不仅对于国有企业适用,对中国的多数企业也有适用性。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准确把握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有效性。
1、党政合一的管理体制
马连福等学者认为,党委参与公司治理成为我国国有公司治理中的一大特色,具有独特的历史缘由,其在企业经营、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国企改革的进程而不断变化,但即使经历了数次改革和制度调整,党政共管的二元体制格局以及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动摇。1党政合一的管理体制是讨论公司治理问题时避不开一大要素,因此带来的一些问题为很多学者诟病,但在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探讨这个属性的更大动因在于如何做到因势利导。
2、“大锅饭”倾向
在激励方面,不可否认,国有企业中与一些外企公司相比,激励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惯性的采取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遵照等级关系进行管理。无论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存在激励模式单一,激励不足的问题。在内部分配上,较少考虑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不同职能部 门只要岗级相同报酬就相同,同部门同岗级不管干多干少报酬就相同,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员工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严重挫伤了员工积极性。
3、典型的“社会人”企业文化
除非自愿离职或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国有企业基本没有退出机制,以致在很多人眼里,进入国企与考上公务员大同小异,意味着拥有了一份“金饭碗”。这种稳定性与一般民企相比,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大的优势。虽然有学者认为其容易导致低效率而进行批评,但恐怕未找到关键。世界上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另一种是日本式。日本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行长期雇佣和终身就业是其重要特征。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关键是是否能最大程度发挥契合文化背景,发挥效力。
4、知识型员工密集
20世纪5O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提出“知识型员工”的概念。认为,知识型员工是用自己的知识资源(含技术、技能等)作为职业锚,外在表现为用脑力多于用体力的那些员工。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型员工密集的地方,管理方式上要从员工群体特性来着手,以提高有效性。学者们认为,知识型员工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2)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知识型员工主观上不愿受制于人,客观上不愿受制于物,愿意在工作中进行自我引导、自我控制。(3)需要不断学习。随着知识和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知识型员工为了保持其能力与价值,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
二、基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策略
1、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治理中的作用,这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在此框架下寻求思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工作可以考虑:(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观。把人才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视为“投资”而非成本,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2)变革组织机构。据调查,经过多年的改革仍有%的国有企业不考虑企业的规模、产品、工艺、市场等内外情况采用科层制的组织模式,无法快速响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压缩管理层次,按照内在要求和现代企业流程再造原理,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建立起适应现行管理体制要求、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扁平式”管理体制。(3)精简新产品审批制度。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要避免过于烦琐的新产品审批程序,侧重行动和试验,一方面增加了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大大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1)提供对内公平、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分为三大类:技术类、管理和营销类,成长需求与激励机制也要分类进行。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关于薪酬满意度的调查资料显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看其绝对值,而是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作为国有企业,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思想严重,是必须正视并解决的问题,平均奖励等于无激励。企业薪酬体系在构建时要注意奖罚分明,对于一些压力大、任务重、环境质量差的职位,可在薪酬方面进行适当的照顾。对取得超额利润的部门及人员实行超利润提成方式,实行利润共享。激励要及时,很多企业基于某些考虑往往把年终奖拖到第二年才发,殊不知已经失去了激励的作用。(2)变管控为搭建平台,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对知识性员工来说,他们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努力程度,而非工作时间。通过授权为团队提供其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人员并利用信息技术来制定更好的工作方法。招聘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进行详细的岗位分析,并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应聘者,以确定员工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在员工使用过程中,可以建立员工与岗位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公司内部适时公布各部门的空缺职位,为感觉员工和岗位匹配度不高的个人或部门提供调整的机会,以此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效能。对管理行为,德鲁克建议,应当“引导”而非“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各种繁杂的规章制度和“监工头”式的严格监督下,可能丧失工作激情和创造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知识型员工密集的地方对该群体特征要有充分的认识,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使命也不再是布置任务和监控、监督,而是搭建发展平台,进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去价值创造,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3、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重塑企业文化,发挥国企文化特有优势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2
科学研究素养好的人,往往有利于从事创新工作。在某些项目中,科研能力甚至是创新的基本功之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都需要做研究,都需要探索未知的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探索、需要逻辑推理、需要科学计算。
科学研究往往起源于某个客观存在的、预料之外、难以解释的现象。科学家的工作首先确认这个现象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尽量用已知的、基本的科学原理解释。如果这种解释经得起证伪,就是科学发现。如果足够幸运,科学家还能发现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
技术创新往往起源于用户期望发生、尚未的某种现象。这种现象就是用户的需求。工程师的任务是找到一个办法,让这种现象真实地发生。工程师的办法要符合科学原理才会有效。所以工程师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才容易找到合适的办法。
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从事技术活动。
在技术跟随和模仿阶段,技术人员往往首先需要对别人的、已经存在的先进技术进行研究,搞清楚这些技术的原理。这个过程,与科学研究是非常类似的。
另外,有些技术创新也往往起源于某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比如,生产过程中发生异常时,可能会发生人们预想不到的现象。这时,就可能有两种技术创新的诉求:一种是避免不期望的异常发生;一种是让异常现象中出现的好的效果保持下来。这些都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探索原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少部分数学模型的研究,就是典型的科学研究。
所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往往都需探索知识。但相对而言,科学家探索的科学规律可能会被用到多个场合,而技术研发往往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由于这个原因,技术创新必须要创造价值才算成功,而科学研究则不必强求。所以,技术创新必须是现实的价值驱动,而科学研究则必须强调“首次发现”。科学发现不强求创造价值,但有些研究确实能够直接创造价值,如青蒿素的发现。
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初、在某些科学学科诞生之初,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界限其实不明显。科学家经常做技术方面的创新工作,而工程师的工作也能为科学研究带来灵感和动力。但是,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创新工作逐渐出现分化。在大多数高科技产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在单位的运动会上,长跑冠军可能也是短跑冠军。但是,在奥运会上,短跑冠军不可能是长跑冠军。高水平竞赛的竞争激烈,选手必须进行专业化的训练才能取胜,科技竞争也是这样。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和评价体制是完全不一样的。把科学家和工程师混在一起评价,就像把长跑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放在一起训练。显然是不合理的。
工程师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就像“厨子”用食材做菜;科学家发现新知识,就像为“厨子”提供食材的“农夫”。两者是不同的工作、工作和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当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少时,学历高的人在企业的优势很大,体现“知识就是力量”;但掌握科学知识的人多了,人们就要善于应用知识。正如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强调的:有了知识会应用才是力量!
我国要发展工业科技,关键是要培养出一批会“用知识”的技术人员。会用知识的人,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短缺资源。
科学家的观点可以有很多,但科学的真相只有一个;研究同一个科学问题的人很多,但科学发现只有一次。科学家之间的竞争,是谁先发现、提出或者验证。但对同一个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都可以用来创造价值。技术方案的竞争,是哪个方案更好。
科技素养与高新技术3
作为全社会一个受教育水平较高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不仅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还承担着向其他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何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不能是简单的一线技术工人,而应该是我国未来产业工人的中坚力量,是未来我国技术的革新者,是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但是,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实用,出现了功利主义,导致现在培养的人才多是简单的操作工,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比较低,不能承担促进未来技术革新的大任。
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决定的。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基础较差、缺少自制能力等,这些自身因素制约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由于在中学阶段被边缘化,对科技知识和科技竞赛等兴趣不高,阻碍着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高职教育起步晚,学校管理理念落后,校园文化气氛不浓等,针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选修课较少,校园讲座基本没有,不能满足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需求;高职教育理念偏差,过分强调实用,过分强调以就业为主,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在提升自身科学素养上投入时间少: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氛围不够浓郁,社团活动以娱乐性为主。这些内外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相对较低。
关于提升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革课堂教育。提高科学素养
目前的说教式教育和满堂灌的教育方法,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枯燥的知识使得原本就对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1.在教材选择上,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避免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内容上以渐进式为主,要结合本专业或者当今科技发展进展逐步引导,提高兴趣,提高探究能力。2.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在过程中,从传统上的主导变为引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的摒弃纯粹理论的讲授,能结合本专业和本学科的科技最新进展来吸引学生。3.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有想法的特点,多安排实验课和实习实训课,充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但在实训过程中,少安排机械性的实验,尽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主。4.要改革高校传统的考试内容,有意识地将能体现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考查的内容渗透到学科知识的考查中去。要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不仅要在书面考核题型的设置上体现出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而且要在传统的书面考查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一步丰富考核形式,采取任务设计、模拟问题情境、对话等多样化的形式,从不同侧面开展对大学生素养的考查与评价。通过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将对高校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一种合理的引导、激励作用。
二、科技小论文充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要从纷繁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且能够利用它。由于高职学生主动性差,很少去主动阅读、浏览科技书籍和文章。例如在笔者教授《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时,在每章结束后为学生布置1篇小论文,一些是和数学有关的,例如:你对数学的认识,你对某个数学人物的认识等:还有一些和数学无关但和科技有关的,例如:“李约瑟难题”之我见:评价当今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等。强迫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去搜集有用的信息,通过思考,写出论文,并且抽查部分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对某个科技方面感兴趣,或者经常能关注科技新闻,或者主动去了解和自己有关的科技知识。
三、公选课和校园讲座的地位不可替代
相对于中学阶段,繁重的升学任务,高职学生更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扩展知识面。在开阔学生视野和在提升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公共选修课和校园讲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高职院校中,由于开设了和本科院校一样的课程,使得学生疲于奔波于课堂,没有时间去选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使得很多教师没有经历去开设公共选修课,使得开设公共选修课变成了任务。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变成了鸡肋。不可否认的是,公共选修课在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调查问卷显示,学生的文理知识并不均衡,所以必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例如:开设一些跨学科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供学生学习,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课程。
相对于本科院校随处可见的校园讲座的海报,高职校园里却是凤毛麟角。但是,校园讲座对高职学生同等重要。这些讲座是高职学生汲取最新科技进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媒介。邀请校内外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系列人文讲座、科普讲座等。当然,由于高职院校条件限制,校外的专家学者可能较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可以鼓励这部分教师多进行相关方面的讲座。但是在高职开设讲座,应尽量减少专业知识,多以科普性和励志方面的为主。
四、合理的引导是高职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关键
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学生虽然存在学科基础较差、自制能力较弱等缺点,但是可塑性更强。由于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被边缘化,很多活动都不允许或者没有机会参加,逐渐变得惰性较大,探知欲望不强烈。在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来激发求知欲望。例如:笔者在调查中发现,60%的同学对身边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科技事件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关心科技发展了。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例如网络、宣传栏、广播等媒体,介绍科技发展史、科技新发现、世界科技新动向和新成果、科学新知识、科学名人名家。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相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更强。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淡化名次,把学生的参与和学生的过程体验放在首位,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兴趣为主。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引导,多组织科技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引导工作,要从小处着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课外活动中;不仅是基础课教学,也要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是专业教师,也包括学生管理人员等。
总之,提升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是事关我国未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大事,关系到未来我国科技发展。但是提高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但需要学校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让高职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活跃在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