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精编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6443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精编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一篇】

刘慧。

联系电话:5811996。

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4、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并理解算理。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分数加减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探索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作铺垫。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整体;分数的意义;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突出重点的策略:

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几分之几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彻底理解算理。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原因分析:学生对分数概念实效接触,而且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分苹果、分桃子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因此,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个整体。

(2)原因分析:学生对容易混淆一个整体与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同分母大小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画、剪”,在此过程中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多个个体合在一起,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原因分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分母相加。

(3)解决策略:可以利用直观图形分析,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策略。

策略1: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知道,把一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教材中的“填一填、涂一涂、圈一圈”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做好过程--适合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策略2:“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必须知道,直观只是手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根本。--适合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策略3: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用(图形、线段图)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合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字。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

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1/8>1/4。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时,容易造成思维惯性,把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然后涂色,用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1)有什么规律?2)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只有发现规律,才能最经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错例2:2/8+3/8=5/16。

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错误,或把整数的加减法计算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针对错误,我们可采取图形,线段图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的练习题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p96第2题。

(2)p97第6、7题。

(3)p98第10、11题。

(4)p101第1题。

(5)p102第5题。

(6)p103第8、9、10题。

2、练习题中常出现的错误:

填空题:

3/8是()个1/8,11个1/12()。

1里面有()1/5,有()个1/7。

判断题:

1、把一块饼分成5份,其中一份就是1/5。()。

2、1/6+5/6=6/12()。

3、7/10千克表示1千克的7/10()。

七、课时分配:(共7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

3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4练习3课时。

5、机动1课时。

八.教学流程: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桃子、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桃子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桃子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师演示分桃子。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3。

1)要得到一个蛋糕的1/3应该怎样分,这个1/3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3。

(2)教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分成三块,每块是它的三份之一。

(3)小结: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表示方法对吗?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实际应用。

如果小新只有5角钱,正南有1元5角,两人凑钱买了一个汉堡,该怎么分才公平?

5、问号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二、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

a.分数的结构认识:3/43----分子4----分母/-----分数线。

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

c.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1。

1/2()1/3。

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2、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

2、巩固练习。

(1).看分数,图颜色。

1/25/83/4。

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大小。

5/9()4/9。

(3)、比较大小。

2/5()3/57/9()2/911/15()13/15。

1/9()1/63/8()5/81/36()1/35。

(4)、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3、能力提高:

(1)、比较分数大小。

1/2()2/5。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二篇】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

14--15平均数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分享的“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精编10篇】”,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反馈。

小组汇报。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

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分享的“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精编10篇】”,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学生举例。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

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1、欣赏《嘀哩嘀哩》,能体会歌曲的欢快的情绪,并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和动作表达歌曲。2、通过学唱《春天的小河》,了解强弱的处理在歌曲中表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童声齐唱《春天悄悄地走来》。

师:刚才我们在歌中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春天里还有些什么景象,你可以用一句歌,或一个动作来告诉大家,看看谁表现得最清楚。

二、欣赏:《嘀哩嘀哩》。

师:春天有那么多景象,那么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跟着歌中的小朋友去找一找吧!

1、初听全曲一遍。

要求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歌中的内容,说一说歌中唱到的春天在哪里?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复听:你能用动作来把歌曲表达的情绪表达一下吗?

要求可能自由结合为一小组,分配角色。

师:让我们到日本去看看春天的小河又是怎样的?

1、教师范唱。

2、学生轻轻跟琴唱,注意两字对一个音的地方。

3、讨论用怎样的歌声来表现歌曲?

学生讨论后回答,特别是最后一句(要求处理得渐弱)。

4、用有感情的声音完整地表现歌曲。

5、试着边做手势边唱歌曲的前8小节歌谱。

6、用线条连一连水泡里的音符,唱一唱。

7、一半学生唱主旋律歌词,一半学生唱沙啦、沙啦。

四、欣赏歌曲《樱花》,初步了解一些日本的音乐和文化。

五、小结。

春天是美丽的,描写春天的歌是动听的,去找一找,唱一唱还有哪些是描写春天的歌曲。

第二课时欣赏《渴望春天》学唱《小春笋》。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渴望春天》并让学生有感情地哼唱,启发学生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小春笋》来赞美幸福的生活,抒发远大的理想。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歌曲愉快的情绪是重点,唱好歌中的附点音符和休止符号是重点。

教学内容:

二.欣赏《渴望春天》。

1.初听全曲一遍。

提问:说说这首歌曲表达的情绪?(学生回答)小结:歌曲表现了少年儿童盼望春天早点到来。

2.介绍莫扎特。

教师介绍:这首歌曲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1971年创作的一首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首歌曲,在写这首曲子时他已经疾病缠身贫病交加,可另人惊叹的是,在这首曲子里没有丝毫的伤感和绝望,由此可以看出作曲家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3.再次听全曲,用身体动作感受歌曲的节拍。并“啦”轻轻哼唱。

4.跟着钢琴学唱歌曲第一段。

先老师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奏及放音乐等形式使学生逐步准确并有感情地演唱。

三.新授歌曲《小春笋》。

出示竹林的图片师:春天多美好,连竹林里的谁也在泥土里藏不主了,着急的要申出头瞧瞧美丽的春色呢(学生答)对了!让我们再来听一首小春笋的歌吧!

1.教师范唱歌曲。提问:这首歌里把小朋友比做什么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2.跟琴轻轻哼唱。3.解决歌曲难点。(附点和休止符号)4.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5.歌表演。分各小组讨论,分配角色。交代要求,表演动作要尽量合着音乐的节奏,否则失去歌表演的意义。先请一到两组上来表演,学生评价。最后集体合着音乐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

四.全课总结。

师:“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同学们你们就象春天里的花儿一样美好,你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愿你们在明媚的春光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以后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你们的一份力量。

第三课时歌曲《春天来了》。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歌曲《布谷》,学唱春天来了,学生能用不同的速度,声音演唱歌曲。并能体会由此而转换的不同情绪。教学过程:

一.复习《布谷》。

教师:我们先来复习上学期学过的歌曲《布谷》注意强弱。

1.学生演唱歌曲。

学生讨论后回答。

2.改变速度演唱歌曲《布谷》,体会情绪的转换。

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唱《布谷》,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改变了歌曲的什么,使情绪发生了变化?刚才你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的?

教师小结:我们改变了歌曲的速度,还用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了歌曲,歌曲的情绪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活泼欢快了,但是同样可以表现出春天蓬勃向上的意境,符合歌曲歌颂的对象。

二.新授歌曲《春天来了》。

2.用“啦”字哼唱全曲。师:你发现那些地方容易哼错需要注意的?

3.请学生把歌谱完整地唱一遍。师:我们一起来唱整首歌曲的歌谱,注意断音记号,要唱得短促有弹性。舌尖的动作要敏捷轻巧。

4.唱歌词。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呢?学生思考后知道该用有弹性的声音来唱,再唱一唱。

5.改变速度演唱《春天来了》体会情绪的转变。师: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我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现在你跟我的琴声唱一唱体会歌曲的情绪是否发生了变化?用连音法唱。

学生用较慢的速度唱体会歌曲的情绪,体会情绪,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同学门说的很好,速度的变换影响歌曲的情绪,只要符合歌颂的对象,我们在唱歌的时候,也可以该边一下速度,让一首歌曲唱出几种味道来。

6.处理歌曲唱好歌曲。教师:刚才我们用的是连音唱法,要注意有的地方不能连起来唱。

7.看书完整的演唱。注意强弱、断音和连音。

师:用你的声音来营造一个美好的春天吧!三.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学习竖笛伴奏曲《春天来了》。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春天来了》,了解歌曲可以用两声部来表现这一形式,初步理解和声在歌曲中的作用。

2.学习用竖笛吹奏跳音sol,la,ti,为歌曲《春天来了》伴奏。

教学内容:。

一.复习歌曲《春天来了》。

1.全体同学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注意歌曲中断音和连音记号的地方。

2.老师演唱两遍,要求学生听出不同的声部。

教师:现在你们仔细的听我唱两遍,你能分辨出不同之处吗?

教师第一遍唱高声部,第二遍唱低声部。

学生讨论回答。

3.请学生唱一唱双声部的歌谱。教师:高低声部来各唱各自的歌谱。我们来分成两部分练习一下。

高声部先唱,低声部做好准备。学生按要求唱歌谱。

4.唱歌词,注意双声部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学生练习数遍。师:你觉得歌曲听起来怎么样?(饱满了有立体感了)。

二.音乐游戏《异曲同唱》。

具体乐谱见教材第五页。乐谱略。先让学生唱乐谱。

1.分开乐谱练习。交换一下,两段都要练习。2.唱乐谱合一下。也需要交换合作的练习。

3.分开唱词旋律,交换。4.合唱词“啦”的练习,也要交换。

整个练习过程提醒学生避免喊叫,声部的声音大小、力度做到两声部基本上相近就可以,但速度绝对要一致。

师:我们了解了不同的声部可以让歌曲听起来更加饱满有立体感,我们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让个曲更动听,那就是请出我们手中的竖笛来帮忙。

1.学生学习伴奏歌谱。分析节拍注意断音记号和休止符号的地方。

2.跟琴练习伴奏旋律。分句学习,注意单吐音和气息的运用。

3.教师用打击乐器敲节奏,学生吹奏伴奏的旋律,练习节奏的稳定性。

4.练习个别难点处。单句挑出练习。

5.合着钢琴的旋律吹奏。

6.分工合作,一半学生唱歌曲,一半用竖笛吹奏,然后交换。

四.全课总结。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四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初步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字词。

教法:

谈话法。

学法:

合作交流。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伊始,春天的一切都将重新开始,春天的小雨正是唤醒万物的精灵。

3、提供展示台:把你课下搜集到的赞美春雨的图片或名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引导学生交流)。

二、出示预习提纲,检查汇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标出生字,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读生字,理解生字,生词。

3、课文主要描写春天的什么?

4、你读懂了什么?

三、展示汇报,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指导写字。重点指导:

推:左、中、右三部分布局要合理,右边的四画不要写成三画。

密:下部的“山”不要写成“虫”。

五、质疑。梳理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留待第二课时深入探讨。

1、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2、“咚—咚—咚”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五、作业:

1、写生字词、读书。

1)出示文字投影片,检查并纠正带点字的读音:跌下来、似的、播种、仰着脸。

2)出示文字投影片,指导学生记住字形:沟、蹄、滑、密、撒、播、乳。

3)重点指导“播、乳”字的书写,学生练习。

4)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词义:你推我挤、播种。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最喜欢的春天入手,自然地引出春雨这个话题。让学生搜集关于春雨的资料,汇报交流,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雨的课件)看,这就是春雨,听,这就是春雨的声音,滴滴滴,多么动听啊!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春天的小雨给我们带来的美妙的歌声吧!

2、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

二、预习交流。

1、小组合作探究:春雨美不美?美在哪里?

2、边读边想边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读自悟,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展示交流。

一)体会描写春雨声音美的内容。

二)感受描写春雨形象美的内容。

三)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的内容:

四)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

五)齐读最后一段,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

1、谁能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

3、再次朗读课题,结束学习。

五、布置作业:文章着重写了春雨的声音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以后写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六、课堂测试。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六篇】

本课执教的内容是三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春天的歌》。本单元的主题为“春天”,单元内容有: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新春乐》;唱《春天的歌》、《顽皮的杜鹃》;知识点设定了:认识女高音、呼吸记号、顿音记号。那么,在本课中我选择性地安排了教学内容是:主要是学唱歌曲《春天的歌》、并初步认识呼吸记号、弱起节奏。整堂课的设计可以说是在区级音乐课题“技与趣关联的研究”的引领下,来设计安排的。

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我认为在音乐课堂中,“激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激趣”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服从于教学目标。所以在本课激趣导入环节,我围绕“找春天”这一主题,从视觉、听觉多种感官渠道进行;又从欣赏、绘画、肢体等不同的动觉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兴趣,紧抓住春天的“美”,让学生得到愉悦享受,并且提升他们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

现在二期课改强调提出淡化知识技能,但不是说有意去回避歌中的知识点,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花工夫进行“知识点”教授方法的研究,教师的方法一定要贴近学生、合适恰当,学生就会学的有兴趣,掌握的也会很快,最高境界就是做到教师寓音乐中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学生是在无意间得到理解和记忆。

说到这我就要谈谈本节课中重难点解决的问题了。我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两个歌曲的重难点,一个是弱起,还有一个是呼吸记号。今天这两个难点的解决我都试图把它融在音乐中,让学生在反复感受中去体会。比如弱起的解决:你用成人的乐理讲解去告诉他,那肯定是难懂的。在备课中我们反复推敲,认为只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从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入手,找准强弱弱的感觉,再用直观的歌曲中典型节奏型出示,让他自己去探究弱起节奏中强弱位置的细微变化,才能帮助他建立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再说说“呼吸记号”的解决。这个难点我们也是反复试教修改。从最初我是直接出示“呼吸加号”,作为学唱过程中的一个小环节,稍带讲解后马上学唱,到今天呈现给大家的这样一个有坡度的教学过程:先从理性上认识“呼吸加号”,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唱去体会,再到教师引领——标示第一个呼吸记号让他去唱,去感受老师的用意,最后学生准确找到呼吸记号的位置,可以说是整个学习的氛围和学生的这种求知状态是大有改善的。最关键的就是它和音乐紧密结合,在感受中去领悟。

还有一个技能的训练就是对学生歌唱技能提高的解决。作为一堂新授课,最终检验的就是学生会唱了吗?学生唱好了吗?前面铺设了这么多环节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歌曲,而学会后怎样唱好,这又是一个难点的解决。说实话我本人最不擅长的就是学生歌唱的训练,在试教学唱歌曲环节中,我在每一遍唱之前都生硬地提出要求:速度快一些、位置高一些、要注意连起来等等,结果每一遍都在原地踏步,没有长进,后来听试教的老师们就给我建议,应该牢牢抓住“春天的美”,用学生感兴趣的、充满童趣、充满美感的话语,比如:春姑娘加快了脚步,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来告诉学生这一遍演唱速度要加快。等等,去激发他们的歌唱感觉,提升歌唱技能。

通过这次备课、试教、展示这样子一个学习的过程,给我最深的思考就是: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环节的实效性。这个问题分几点来讲:1、教师基本素养。教师要能随时关注学生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就对教师本身的课堂驾御能力、音乐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教学内容安排密度上要合适。现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或者说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设定了很多闪光点,不舍得取舍,就把教学过程安排的满满当当,这样一来,每个环节都只能走过场,做不透,就影响了教学的最终效果也就影响了实效性。3、又要回到“技与趣的关联”上来了,教师在教学中纯粹是为了兴趣而兴趣,还是在激趣时注意适时、适量和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提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效果和作用。

下面是本站网友分享的“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精编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七篇】

1.认识生字4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节。

3.说说比喻和拟人的作用。

4.体会作者喜爱春雨的感情。

教学建议。

1.这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字作家陈木城先生创作的1篇散文。文中第一到第十四节描写了春雨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发出不同的声音。作者大量运用了贴切的象声词,模拟这些声音,使文章读来极富韵律。课文的其余小节写了雨中观雨,感受春雨,体现了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春雨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生机。

2.“阅读芳草地”中的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春雨落在了哪些物体上,然后再理解正是因为这些物体本身的质地不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而作者的象声词运用得非常准确。

3.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精彩句段,特别体会比喻和拟人的作用。如“整座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与上文一连串像声词连在一起,比得贴切,也相当形象。“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想像奇特。“品尝一下这大地的乳汁”,形象生动地点明了春雨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于是,春天听到了雨的鼓声,醒来了……”写出了在春雨滋润下,花草树木充满生气,蓬勃生长……指导时,可以让学生朗读体会,而尽量不要出现术语。

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句段进行背诵积累。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八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意,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教学课件各种秋景的图片配上曲《秋日私语》。

一、享受秋天,发挥想象。

1、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秋天的雨》一文写了什么内容啊?

让学生说一说(适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师:是秋雨用一盒神奇的颜料,点染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也是秋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是啊,秋天不仅有美丽的景色,它还有丰富而美妙的声音呢!大家请听——(音乐响起)(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同学们,你觉得秋的声音怎样?谁能用下列句式说一说”出示句式:秋的声音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表达的话语个性化、多样化。

3、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学生读课题、跟着老师写课题。

老师强调“声”字上横长下横短;课题中间逗号朗读时略略停顿,因为秋的声音要用心听才能听出它的美妙。要求、读得美一点。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1、感知内容。师:这么美的课文,想亲自去感受感受吗?赶快打开语文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

(学生分段朗读诗歌)。

3、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用老师教也能读好课文了。老师可要好好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抖抖振动掠过绽开。

话音歌韵叮咛、歌吟。

刷刷口瞿口瞿。

学生自由轻声读,指名读,齐读。

(1)请同学们读第一行,你发现什么了?(让学生明白这些都是动词引导学生以后写作时注重细节描写)。

(2)读第二行词语你们又发现什么了?(引导学生明白同样是写声音但可以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在以后写作上应注意灵活生动的运用词语)。

(3)读第三行词语你们还发现什么了?(引导学生区分并灵活运用象声词)。

三、读读,说说,感悟秋的美好。

师: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就美美地读读那一段。

1、感悟落叶之美。

师:谁喜欢黄叶的声音?读给大家听听。

抽生读。

师:黄叶一片片从树叶上掉下来,像什么?

出示课件黄叶飘飞,学生想象。

师:黄叶和大树妈妈道别,说了些什么?

师:你能用朗读表现黄叶飘飘悠悠,依依不舍和大树妈妈道别的情景吗?

学生朗读,师相机点评。

2、感悟蟋蟀歌秋。

师:谁喜欢蟋蟀的歌唱?

抽生读第二小节。

师:想象一下,蟋蟀在唱什么?

学生有感情朗读。

3、感悟大雁深情。

师:(出示幻灯片——大雁南飞)天凉了,大雁嘎嘎叫着向南方飞去。

齐读描写大雁的诗句。

师:我们用联系生活的办法理解了叮咛就是反复地说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

师:多么深情的大雁,临行时一串串叮咛让我们感到一阵阵温暖。

齐读。

4、说说,秋的声音。

师: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师:同学们真会听,尽管秋天的脚步轻轻又悄悄,我们还是听到了这么多丰富而美妙的声音。带着发现的喜悦,齐读最后三小节。

师总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四.总结。

(1)回顾板书,师生一起总结:是啊,在这辽阔的(音乐厅)里,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刷刷”),那是落叶飘飞和大树道别的(话音),(“曲曲”)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嘎嘎”),那是大雁南飞撒下的(叮咛),(“呼呼”),那是秋风为金色的田野送上的阵阵(歌吟)。

括号里为板书内容,学生读。

(2)最后,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读,为金秋唱出我们的歌韵。

学生配乐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设计:

1、我想背:背背诗中自己喜欢的小节。

2、我要读:读读课外写秋的诗文,积累好词佳句。

3、我能写:以《听听,秋的声音》或《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为题写一首诗,并给诗配画。

板书设计:

黄叶话音。

音蟋蟀歌韵。

乐大雁叮咛。

厅秋风歌吟。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九篇】

教学目的: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初步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提出不懂的问题。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朗读题目,了解题目。

二、检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文字投影片,检查并纠正带点字的读音:

跌下来、似的、播种、仰着脸。

2、出示文字投影片,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沟、蹄、滑、密、撒、播、乳。

3、重点指导“播、乳”字的书写,学生练习。

4、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词义:你推我挤、播种。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随机板书,理清文章的脉络。

四、质疑。梳理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留待第二课时深入探讨。

(问题梳理:1、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2、“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五、作业:

1、写生字词、读书。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年级第七册触摸春天的教案【第十篇】

经我这样一提醒,学生就仔细阅读,认真思考,他们发现,“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铁皮屋顶上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而“滴滴答答”是因为雨落在树叶上,所以声音比较轻微。他们就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练习朗读,去处理感情,去调整节奏。从而使学生懂得,有时为了理解一个段落,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需要认真阅读全篇课文来抓住课文内容上的矛盾处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本课的教学中抓住象声词读出轻快的感觉,然后将句子读顺,进而在读中表达出作者对于雨的喜爱之情。学生之间的范读、评价、赛读有声有色,读的效果也层层明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46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