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76464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篇1

甘薯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雷文华,廖菊英,梁天明,何胜生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介绍了甘薯全粉的加工前景,并对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和应用作了综述。关键词:甘薯全粉;加工工艺;综合应用

leiwenhua, liaojuying, liang tianming, he shengshe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long yan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 longyan 364000 , china)

abstract:the proocessing prospect of sweet potato powders were introduced;produc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owder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sweet potato powder;proocessing technology; utilization

甘薯是一种适应性强易栽培、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的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家,在中国粮食作物中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居第四位。由于鲜甘薯水分含量高,不便运输,长时间贮藏保鲜困难较大,且贮藏过程中养分消耗较大,病害损失严重。因此,研制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甘薯全粉深加工工艺,使其贮藏方便,并延长贮藏时间,且这种甘薯全粉能广泛用来做馒头、花卷、面包、糕点、馅料等的配料。甘薯全粉的开发,是生产甘薯系列加工产品的新途径,对甘薯增值、减少环境污染及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

1甘薯全粉加工前景

1.1甘薯全粉的概念

甘薯全粉是甘薯脱水制品中的一种。以新鲜甘薯为原料,经挑选清洗、去皮、切片、护色、热烫、冷却、烘干、粉碎等工艺过程而得的细颗粒状、或粉末状产品统称为甘薯全粉。甘薯全粉不是甘薯淀粉,主要区别在于甘薯全粉是新鲜甘薯的脱水制品,它保持了甘薯果肉的色泽、风味,包含了新鲜甘薯中除薯皮以外的全部干物质,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由于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甘薯细胞颗粒的完好性,复水后的甘薯全粉呈新鲜甘薯蒸熟后捣成的泥状,并具有新鲜甘薯的营养、风味和口感。而甘薯淀粉仅是甘薯中的淀粉,其它营养元素含量极低或不含,因此甘薯淀粉不具有甘薯所特有的营养、风味和口感。甘薯淀粉对甘薯的利用率不到20%,在淀粉提取过程中,蛋白质、矿物质、作者简介 雷文华(1972-),女,福建人,农经师,研究方向:甘薯育种及加工研究

粘蛋白、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全部损失掉了,而甘薯全粉基本上保留甘薯的全部营养,食用方便,易于消化吸收。

1.2甘薯全粉开发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家,栽培面积近×10hm,占世界的%,总产近

亿t,占世界的%。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愈显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面临着粮食需求的压力巨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甘薯投入少,产出多,单位面积可食用的干物质居各种作物之首;甘薯抗灾力强、耐旱、耐瘠薄,丘陵山区也能种植,在作物较难生长的地方,甘薯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甘薯营养丰富,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属“准完全食品”。随着人们对甘薯认识的提高,甘薯在我国食物结构中将会占有更大的份额。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甘薯在保障国家粮食

安全和能源安全的作用日益凸显。甘薯不仅有种植面积大、增产潜力大的优势而且转化利用效率高。许多专家认为:甘薯是21世纪最理想的食物之一,同时甘薯也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原料之一。

目前我国甘薯加工产品主要是薯脯产品及淀粉产品,工艺老化,产品单一,已不能适应

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而且,我市甘薯加工企业还存在由于鲜薯保质期短而导致加工时间短(4个月)致使生产高成本以及家庭手工作坊状态、加工设备简陋、自动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产品质量的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已严重地影响了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农民种植甘薯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广大的甘薯产区规模最大、最容易形成甘薯加工产业化的加工方式是利用鲜甘薯提取淀粉,或是以淀粉(甘薯)为原料生产各种食品。但目前甘薯加工提取淀粉过程中,薯渣含量高达lo%一14%。多年来,这些薯渣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除部分薯渣作饲料外,大部分作废料弃掉,资源浪费极大,造成主产品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困扰着加工企业的发展,同时又造成环境污染。因此,随着“甘薯热”的不断升温及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理性化认识,甘薯全粉的开发势在必行。

1.3甘薯全粉开发优势

由于新鲜甘薯储藏期短,大部分品种储藏十几天后就开始腐烂,而甘薯全粉在常温下能

安全储藏18个月。由于甘薯全粉具有新鲜甘薯的营养、风味和口感,以及良好的复水还原和再加工性能,因此大规模采用甘薯全粉的形式来保存甘薯,可为食品加工业提供原料,有效地回避甘薯原料供应的季节性对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避免因储存甘薯时产生的霉变、腐烂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采用甘薯全粉为原料生产甘薯食品,就像采用大米、面粉、7

2油脂等原料生产其它食品一样,完全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安排原料的采购和贮存,为企业生产提供更灵活的空间。甘薯加工成全粉,用水少,无废料,其产品用途广,不仅延长了甘薯的利用期,而且增加了甘薯的附加值。在甘薯全粉生产过程中产生很少量的薯皮,这部分薯皮可作为家畜的饲料,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排放的废水中仅含有少量的沙尘、淀粉,经沉淀后即可排放或用于农田灌溉。生产甘薯全粉与生产淀粉相比,排污总量可以忽略不计,减少排污,保护周边环境,因此,甘薯全粉厂的建设,对于形成区域性订单式甘薯种植、加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具有积极的意义。

2甘薯全粉的用途和应用

甘薯全粉是甘薯块茎经脱水后分散的单个细胞的产物,这种产品因细胞壁是完整的,细

胞内的物质没有流失,产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原有的营养物质,且产品也因细胞破碎率低,物理特性得到改善,故可获得良好的商品性,如低的粘度、扩展大的分散性、均衡的复水性。由于产品的物理特性有本质的改善,甘薯全粉的用途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食品种类。可以说,目前的甘薯加工食品几乎都可以采用甘薯全粉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几乎马铃薯全粉能加工出来的花色品种,甘薯全粉同样也可以加工出来,可用做面包、馒头、膨化食品、汤料、冲服剂等制品的原辅料,在方便食品、冷冻食品、调理食品的加工制造中有广泛的应用。甘薯全粉既可以制成即食食品直接食用,也可以作为其它食品的添加成分,以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甘薯全粉加入一定辅料,如葛根、大米、马铃薯等生产出来的产品,用热水冲调,可制成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即食糊;加以辅料进行油炸,可得到油炸甜食;与米渣蛋白质或其它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挤压膨化,可制成蛋白质含量较高,其它营养成分丰富,易消化、易吸收、具有良好口感和色泽的膨化食品。

3甘薯全粉的制取

4.1甘薯全粉品种的选择

要根据甘薯全粉的不同用途来选用不同的甘薯品种。加工全粉的甘薯要求水分含量中

等,薯块大小均匀,薯皮光滑,如岩薯5号、龙薯1号、济薯18等。

4.2 工艺流程

红薯→挑选→清洗→去皮→护色→刨丝→烫漂→冷却→烘干→粉碎→包装→成品。

操作要点4、3、1原料选择

原料收购装运过程做到通风透气,产地到加工运输时间掌握在10t内。原料要求新鲜良好,薯块大小均匀、光滑,无病虫害、无霉烂发芽现象。原料运输途中必须用编织袋包装,尽量避免原料在装袋、运输过程中出现破皮现象。

去皮

用清水洗净甘薯表面泥沙,用削皮刀去除甘薯两端,削去表面薯皮,挖除表面根眼。

护色

将已去皮的红薯立即放入配置好的1‰柠檬酸溶液中进行护色20min,护色液漫过甘薯即可。

刨丝

将护色好的甘薯人工刨丝或送入刨丝机中进行刨丝,厚度1~2mm之间。

烫漂

刨丝后的甘薯放入约95℃的温水中烫漂2~3min。

冷却

烫漂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却。

烘干

将冷却后甘薯丝或片放入烤房干燥,烘制水分含量小于8%以下。烤房烘干条件选择为70℃~75℃干燥10h,中间翻动2次;干燥容器选择为细孔钢盘;

粉碎

将烘干后的红薯片或红薯丝放入多用粉碎机中进行粉碎,细度为80-100目。

称量、包装

在全自动包装机上将混合好的配料进行定量包装。包装箱要符合食品包装要求,用胶带

封口,注明产品名称,净重,规格,生产厂家代号,生产日期。包装时所用的一切器具均应编号,使用前后要清点,以防装入成品箱内。为防止塑料袋破损,包装时切勿捶打纸箱。5小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甘薯全粉有着广泛的用途,原料供应有保障,因此作为一种新产品,甘薯

全粉产品可用来做馒头、花卷、面包、糕点、薯酱、甘薯面馅料等的配料,也可作为饮料直接冲调。甘薯全粉较大程度地保留了甘薯原有的生物活性物质与全部营养成分,口感细腻、爽滑,易消化吸收,具有纯正的甘薯香味。加工成粉状,水分含量少,便于运输储存。这对开发我国甘薯资源,促进特色甘薯综合利用产业化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虹,张超凡,黄光荣,刘士寻,甘薯全粉的加工与应用湖南农业科学2006(05)

[2].张立明,王庆美,王荫墀.甘薯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3(07):44

[3] 冯凤琴,刘东红,叶立扬.甘薯全粉加工及其挤压膨化食品特性的分析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l,17(3):99一102.

[4] 王丽娟,王琴,温其标.甘薯全质微粉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j]食品工业科技2008(09):21~23

[5]程坷伟,许时,王璋.甘薯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进展.食品科技,2003(6):92~93

[6]周玲.甘薯与保健.中国食物与营养,1998(5):47~48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篇2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梁剑平九三学社兰州市副主委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态势,发达国家在以植物农业为主,向以动物农业为主阶段转变过程中,奶业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一头奶牛富裕一个家庭,一个奶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论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同。牛奶是兼有营养和保健双重功能的食品,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健康长寿,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奶业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显著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是否切实提高的具体体现,因此积极发展奶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兰州市奶产业现状

兰州专业化奶牛业发展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全市奶牛养殖从几十头,发展到今天的13000多头,分布在全市的三县五区,主要集中在城关,七里河,西固,榆中,永登五县(区)。据统计,2002年全市牛奶产值7843万元,占全市畜牧业总产值的%,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002年全市牛奶总产量由1978年的4338吨增加到39216吨,年均递增达

%,人均牛奶占有量由1978年的公斤增加到公斤。近几年,奶业发展速度较快,奶牛由1999年的7700头发展到2002年的13000多头,年均增长%,奶产量由26873吨,增加到39216吨,年均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量由千克增加到千克。

随着全市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牛奶总产量和商品率的大幅度增加,乳品加工业得到发展。1995年兰州雪鸽乳品厂,1997年兰州好为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兰州庄园乳业有限公司和2001年兰州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建设,使兰州市奶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自1982年起,兰州市乳品加工企业数量从1家,增加到2002年的25家,主要有兰州乳品厂,兰州好为尔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兰州庄园乳业有限公司,兰州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兰州奶牛繁殖总场,兰州盛福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实验奶牛场,兰州军区司令部副食品基地养殖场,甘肃仁和大草原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兰州雨琦乳品有限责任公司等25家乳品加工企业,生产产品涉及鲜奶,酸奶,乳酸饮料和奶粉四大类,几十个品种。

以七里河区为例,2012年5月,在七里河区政府的扶持下,晏家坪村自筹资金万元,争取国家补助扶持资金500万元,兴建占地面积近300亩,新建养殖规模3000头的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另外,兰州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与七里河区合作,加强了奶源基地建

设。西果园镇是一个养奶牛大镇,目前有奶牛存栏2048头,年产鲜奶686万公斤,奶牛产值达到1029万元。

二、兰州市奶产业存在问题

1.受饮食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影响

首先是受饮食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影响,经济收入虽然也影响乳品的消费,但更多的还是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的影响,使兰卅i市人均奶类消费水平低,并有明显的城乡差距。2002年全市人均乳品消费公斤,是北京市人均消费的三分之一,而全市农村居民乳品消费水平极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仅公斤,人均消费水平不到城镇居民的5%。多数农村至今仍是乳品消费的空白区,这是影响13兰州市乳品消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基地建设重视不够

基地建设重视不够,饲料种植面积小,养殖基地少,养殖积极性不高,科技投入不足,良种繁育水平低,致使奶牛资源不足,整体奶牛单产低,牛奶总产量不高。兰州市有规模的国营、集体、股份和民营奶牛养殖企业共28家,存栏奶牛数占全市的近60%,其余均属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粗放的小型养殖场、奶牛养殖专业户和养殖农户。2002年全市奶牛存栏13000头,牛奶总产量39216吨,仅是呼和浩特市的%和%。生产经营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奶牛单产水平较低。存栏成母牛年平均单产4500公斤左右,制约了全市原料奶总产量的增长。

3.乳品加工企业过多

近年来,市域内乳品加工企业增至多达25家,隶属关系复杂。有省、市、区、个体、部队和厂矿企业,国有、集体、民营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加工能力低,产品质量不稳定,品牌杂乱或没有,品种单一;部分养殖企业和养殖专业户也搞起小规模乳品加工,形成自产、自加、自销一体化经营;许多企业设备简陋并不具备生产和加工条件,甚至连质量都很难保证,而且卫生条件根本达不到生产标准,属作坊式加工企业。全市25家乳品加工企业同处理鲜奶80吨左右。部分国有乳品加工企业由于企业在设备、技术、品种和包装等方面比较落后和单一。也制约了奶业的发展。

4.质量制约奶业发展

目前,全市牛奶生产中70%是手工挤奶,且日益增多的个体奶牛养殖户不注意奶牛疫病防治,原料奶细菌超标、抗生素含量过高等问题,生产的牛奶无法满足生产优质液态奶需要,特别是“uht”(超高温灭菌)奶的需要,制约着乳品加工业的发展和乳品质量的提高,加之部分乳品企业加工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等原因,造成乳品质量低,使消费者对乳品质量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到整个乳品的消费。在城郊部分地区“铃铛奶”还在销售。

三、兰州市奶产业发展前景

1.全市人口300多万,庞大的人群将成为潜在的乳制品消费市场,人均消费量在由公斤基础上每人增加1公斤,就增加了300万公斤的消费量,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00公斤,可想其潜力是多么大。

2.奶牛是饲料转化率最高的动物,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而且劳力资源充足,牛奶又是营养安全的保健性食品,可强壮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因此,养奶牛、喝牛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奶牛单产增幅空间大,目前的养殖水平,只要搞好品种改良,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防病治病等,完全可以提高奶牛的单产和牛奶品质,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有5000公斤的单产增幅空间。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奶牛产业的发展思路是:立足我市区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秸秆利用为基础,良种推广为前提,科技培训为支撑,农户饲养为保障,规模经营为重点,小区建设为核心,鲜奶质量为关键,提高效益为目标,以奶牛产业化为切入点,坚持质、量并重的原则,大力培育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建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努力把我市奶牛产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人均饮用奶达到10公斤以上,为增加人民体质,振兴兰州及七里河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对策

1.抓宣传,提高认识。我国是严重缺奶的国家,兰州及七里河差距更大,主要制约因素是对发展奶牛产业的意义认识不足,对饮用奶制品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重要性缺乏了解,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尽快提高对发展奶牛产业重要意义的认知度。

奶牛产业是朝阳产业,转化率高、成本低、营养丰富,而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奶制品销售网络和奶协的广大会员特别要抓住每年5月20日的牛奶日,组成专门宣传队伍,深入中心城区,各种休闲娱乐场所、托儿所、幼儿园、老年公寓举办报告会,专题讲座进行宣传,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形成大力发展奶牛产业、饮用奶制品的共识,从而把奶牛产业作为农区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2.抓科技、提高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针对奶牛产业现实存在的问题,突出做好以下

几个方面:

(1)千方百计推广牧草种植和玉米杆青贮。采取重点突破,逐步普及,坚决做好。2斤青贮饲料,斤苜蓿可以分别转化1斤牛奶,这样的高转化率为什么推广不开?关键是认识不到位,怕麻烦,科技意识薄弱。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切实搞好服务,把此项工作搞好。

(2)建议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引进和推广奶牛良种,充分发挥奶牛良种冻精补贴作用,以尽快提高奶牛的群体质量。要建立专门的奶牛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杜绝投机商以次充好,劣质奶牛充良种的坑害奶农的事件发生。

(3)开展以乳房炎、子宫炎、不孕症、结核病为主的防病治病工作。奶牛的生产资料供应方面,建议药检、饲料主管部门搞好兽药、饲料等的市场整顿,确保用药、用料的安全有效。

(4)乳品加工企业要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树立超前意识,加大科研投入,招揽科技人才,研发牛奶的新品种如凝固型酸奶、酸奶片、酸奶小食品、低乳糖奶、黄油、奶酪等,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确保企业立足于不败之地。

3.抓改革,积极推进奶牛业的产业化。

奶牛产业化的内涵就是“种草养防产加销管”的一体化,即奶牛繁育良种化,草料生产机械化,饲养管理规范化,疫病防治制度化,乳品加工标准化,销售产品品牌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模式合作化。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篇3

西乡县大河镇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 文

学 校:西乡县农广校 班 级:2011级

专 业:农业技术推广 姓 名:张 峰

二〇一三年七月八日

西乡县大河镇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香菇产业是加快西乡县大河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兴产业。通过分析该镇香菇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提出了推进大河镇香菇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条件;对策;西乡大河

一、发展现状

西乡县大河镇下辖12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仅有按板镇种植香菇,种植农户30户,共种植香菇2万袋,总产鲜菇160斤,产值8万元,菇农共计获纯收入6万元,农户最高收入达万元。目前,西乡县大河镇栽培种植的品种有135、939、9608等5个,其中以939品种产量最大、效益最好。食用菌人工种植过去在大河镇一直是空白,香菇是大河人工种植的第1个食用菌品种。

2010年,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县委、县政府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加快该县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农民寻找增收新途径,引进香菇订单生产试种,当年引导农户生产种植了10万袋,总产值32万元,平均产菇 kg/袋,产值仅元,纯收入元/袋。造成产量低、效益差的原因是因为技术人员对该镇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缺乏充分的认识,照搬照抄福建的种植管理技术,致使菇农在种植管理中出现了问题,且公司在收购中不严格执行标准,压级压价,严重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但有少数几户种植成功,香菇产量平均 kg/袋,产值达元/袋,纯收入元/袋,效益达到了香菇种植较好的中上等种植水平,极大地增强了政府发展香菇产业的信心。

2012年底,政府又引进了袋料香菇种植,并签订了2年的发展合同。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织香菇生产。同时,政府组织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回来后协助进行生产管理,组织发动群众。这期间,香菇种植曾一度发展到了6个村150户农户中,最高年份曾发展到了120万袋,产量126 吨,产值万元,纯收入万元,平均纯收入元/袋,香菇产业呈现出兴旺、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种植管理技术较好的农民组建起来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大量香菇产品涌到收购点时,根本无法组织大量资金按合同收购;加之缺乏有效的大批量的销售路子,资金周转困难,出现了“打白条”现象,诚信受到了菇农的质疑,使香菇产业跌入低谷。但是通过连续3年的发展,广大香菇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出菇量和品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培育出了一批从菌种选育、生产到栽培技术的本地农业科技专家。大河镇香菇在全县有了不小的声誉,部分县市纷至沓来取经学习。

2011年,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建起了香菇生产基地,建起了冷库。至目前香菇产业逐步跨入了正轨,并形成了一条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销售网络。几年来共计种植香菇60万袋,共计产鲜菇326吨,其中县内销售200吨,总产值230万元,县外销售126吨,销售收入达89万元。但菇农产值仅为2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菇农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力量不成熟

香菇生产工序多,辅料多,运距远,是一项消耗型的产业石油价格不断上扬,成本高,达元/袋。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在辅料的替代产品攻关能力方面力不从心,难于在短时间内降低成本。西乡县大河镇香菇种植采用高架棚栽培技术。高棚架栽培效益好,投入产出比高,但一次性投资较大大部分农户投入较为困难;加之香菇市场价格多变,风险比较大,农民不敢冒险投入,从而限制了香菇生产快速发展。大部分菇农未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低,未能全面地掌握技术,影响了香菇产量和质量,使产业效益未显现出来。

(二)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大河香菇产业发展一开始就以企业带动起步,但引进的公司、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有的不是以发展壮大自身为目的,只是来进行投机生意,无法带动香菇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公司没有长远发展目标,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菇农的积极性,导致香菇产业发展徘徊不前。

三、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

西乡县大河镇位于西乡县的西南部,地处巴山腹地,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北接本县左溪乡和骆家坝乡。距县城105公里,全镇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80米,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境内峰峦叠翠,山水秀逸。大河镇位于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境内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地形波状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复杂,形成了暖温、亚热、热3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立体气侯、立体农业十分显著。境内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温 ℃,最高 ℃,最低 ℃,月均温≥10 ℃有365 d,日平均≥10 ℃的积温6 781 ℃,年均降雨量1 279 mm,年相对湿度为77%,年日照时数2 h,平均日照 h,无霜期达340~365 d,特别是11月至翌年4月,月平均温在~ ℃;境内无工业大气环境污染;优良的气候环境条件非常适宜香菇的生产和发展。

(二)丰富的原料资源

大河镇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自然常绿阔叶植被保存较好,乔木层、灌木层次清楚,有着丰富的常绿原生黄栎、青冈栎、山茶花、麻栗树、水冬瓜树、野樱桃等树种,是发展香菇产业的优质原料,资源丰富,只要采伐得当,不但不会破坏生态,还会促进林产业发展,达到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三)独特的区位优势

大河镇的独特区位,在对外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两省三县交界处,东邻镇巴县永乐乡、大池乡,南与四川省通江县空山乡接界,西连南郑县白玉乡,是西乡西南部通往外县及外省的重要门户,虽然该县香菇产业起步较江浙沿海地区晚、规模小,但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大河镇的香菇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四)良好的发展基础

大河镇香菇种植有4年的历史,产业发展从开始就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之手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手段。从行政上成立了香菇产业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宣传发动,积极协调林木采伐,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栽培技术,负责香菇的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运作方面引进、支持汉中市外具有一定种植技术、营销经验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体来大河开发基地,进行订单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高技术的科技人员队伍,他们可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了二级菌种的大规模繁殖技术及生产能力,能保证香菇产业所需的大量菌种,香菇产量产值得到了逐年提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示范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因而,发展香菇产业有良好的技术及栽培基础。

(五)优惠的政策环境

政府采取协调低息或无息贷款,无偿使用国家闲臵的公共设施等措施,扶持引进的香菇企业和种植大户,调进各种香菇辅料,预先给带动起来订单生产的农户先期赊用,交菇时分批结款,为各菇农解决了生产中资金周转难的问题。同时,出台了香菇种植户进行香菇种植时必要的林木、简化采伐办证手续、菇农无需交育林费、育材费由香菇企业统缴纳等对菇农有利的一系政策。

四、发展对策

(一)加大投资力度,增强香菇产业发展后劲

香菇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技术研发、推广、广告宣传、行政执法等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要继续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镇沅,进行香菇产业化开发。财政今后要采取对企业和基地农户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香菇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各级金融单位资金支持,确保香菇产业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推进香菇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香菇对生产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从育种到栽培、产品干燥,一个小的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同的品种,县(市)乡(镇)村和菇农之间,产量有多有少、质量有高有低、效益有大有小,究其因之一就在于标准化生产的水平不同。要迅速扩大香菇发展规模,应把工作的着力点转移到标准化生产上来,这就应认真制定和完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广泛宣传规程,让菇农家喻户晓。层层培育示范大户,用典型引路,让事实说话,靠示范的力量启发、引导和激励菇农。聘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专业人员、示范大户和广大菇农进行培训。定期检查标准化生产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和交流先进经验。对新菇农,应力求使他们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对老菇农,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开眼界、长见识,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标准化生产。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努力打造镇沅香菇品牌。积极引进、研制和推广拌料、装袋、打孔、烘干等生产机械,用机械化保证和促进标准化。还应坚持不懈地积极努力,逐步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三)强化科技服务

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在品种选育、标准化配套技术研究、菇品加工储藏、新材料开发(如辅料的替代产品的开发)等方面深入研究,探索对策。要加速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的革新,直接减少菇农损失,提高栽培效益,服务菇农,增加收入。

(四)扶持香菇合作组织

要尽快成立镇香菇协会,将真正关心支持香菇产业的单位和个人、专业人士吸收到协会中来,共同为振兴香菇产业献计献策,形成行业自律的中心;同时让协会与公司协调好与菇农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要对各类从事香菇行业的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扶持,让其在产业的基地化、组织化、标准化升级、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五)扶持种植大户

要鼓励发展种菇大户,以联户、农庄等形式组建标准化生产大户,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农户,一头连企业,成为香菇栽培、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生产的带路人,引领其他菇农共同致富。

(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香菇产业化发展

按照“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基地、覆盖一批农户”的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对开展香菇产销服务的经营大户,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使其扩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对外来的客商要热情服务,帮助其组织好货源,协调办理相关手续,疏通外销渠道。建立“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通过增加投入、强化素质、优惠扶持政策等办法,逐步建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营销能力强的香菇龙头企业或专业营销队伍。发挥其拓市场、带基地、连农户、搞加工的作用,推动香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王宏宇,侯桂森,王长娜.林下栽培香菇培养料配方筛选[j].食用菌,2010(1):43-44.[2] 朱海平,叶建军.袋料香菇烘干加工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8.[4] 赵翠芳,张忠伟.香菇覆土栽培模式[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24-25.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篇4

经管系学年论文

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作者

指导教师 杨 攀 张正琴

论文摘要:亳州是中国四大药都之首,又是神医华佗的故乡和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亳州现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有中药资源170科,4000多个品种,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达七万多公倾。亳州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中药材市场,著名的药乡。近年来,亳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亳州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但是,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产业发展规划不合理、科技应用水平低、交易市场不规范、制假售假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的梳理,并结合亳州市本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发展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药饮片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文化旅游药材基地

一、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药材种植基地

亳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佗故里,药材之乡”。目前亳州市有中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中药材种植11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亳州市正在逐步朝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有规范化种植基地8个。其中白芍、桔梗等8个中药材品种获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示范研究课题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白芷、丹皮两个品种通过良种农业规范认证。

(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加工基地

全市现有中成药加工企业6家,中药饮片企业超过50家。其中华佗国药厂现生产片、丸、胶、颗粒、单味药等系列产品70个品种,企业注册商标“华佗”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济人药业公司现生产颗粒剂、中成药、饮片3个剂型1000多个品种,年产值亿元,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中药材饮片生产1600个品种,年产量1万吨,年产值亿元。全市现有饮片加工企业58家,年加工总量16万吨,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三)建立多元化中药材销售流通模式

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交易中心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中药材年成交额达100多亿元,中药材对外贸易额2890万美元;亳州市另外还有中药材批发市场、中华药都,养生中心(在建)、华佗国际中药城等中药材销售流通中心。其中有6个中药材批发市场分布在亳州市不同的县区,方便亳州市内药材种植户及药商的交易。中华药都、养生中心(在建)是现代化中药材精品养生、展销、体验中心。预计建成后以销售名贵中药材为主;华佗国际中药城致力于发展为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中医药科研服务中心、仓储中心。发展药材交易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第 1页

新的销售模式。

二、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药材种植还没有形成基地化和规模化

亳州中药材生产地分散,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10万亩。种植方面以散户为主,散户种植中药材面积达99万亩,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90%以上,未形成连片规模。gap产地认证和品种认证少。

(二)以初级饮片加工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企业竞争力不强

亳州市虽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超过50家,但是制药企业仅有6家。中药材加工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鱼龙混杂,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制药企业只能挣得初级饮片加工费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亳州市的中药材精加工程度低,中成药生产知名品牌少,饮片加工低水平重复。

(三)亳州中药材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亳州市部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存在的染色、加重、掺杂等违法行为。2012年,安徽省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亳州5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进行了全覆盖检查,重点打击了亳州市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存在的染色、加重、掺杂等违法行为,对严重违规的8家企业责令停产整顿,收回了6家企业的gmp证书。对12家涉嫌违法的企业进行立案调查。

(四)中药材产业的延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发展

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与亳州其他的资源相结合。亳州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成熟的白酒产业,丰富的饮食品种。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产业、白酒产业、饮食行业相结合必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延伸产业势在必行。

三、促进亳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朝基地化和规模化生产

据统计亳州中药材的%是由散户种植,零散的分布在全市的各个地区。分散经营既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应用,更不可能朝集约化和专门化经营。所以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要从源头做起,使中药材种植基地化、规模化。在中药材生产方面,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等具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以沿涡河中药村产业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以十九里中药材特色示范镇为重点,建立白芍、牡丹、菊花三大特色基地。在五马、十八里、华佗、沙土、大杨等沿涡药材镇乡建立桔梗、丹参、白芷gpa基地,形成绿色原料车间,保证中药材加工原料的安全高效。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引进药材新品种,推广普及配套技术,做大基地规模。最终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亳药种植园、亳药高

技术产业园、亳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亳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为亳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二)以科技创新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以谯东镇省级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为基点,建设2000亩中药材脱毒种籽、种苗繁育基地。充分利用亳州学院(筹建中)、亳州中药科技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进行产学研相结合,培植出一条以科技兴药、以产学研结合的新方式促进亳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加强龙头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之间的协作配合,组织生产加工方面的科技攻关,重点在良种繁育和推广、新药研发、基地建设、高精尖设备更新、现代物流、人才培训等关键技术领域引进消化吸收。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引进一批先进的重大装备,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中药材加工特别是二次加工能力,提高中药材及其产品市场占有率。

(三)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药企品牌化建设

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培育形成饮片加工、有效成分提取、传统中成药、一二三类新药开发的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企业集群。充分发挥中药龙头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产品研发、新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工程,培植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中药材特色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中药材产业品牌化建设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龙头企业集群,组织优秀中药材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优秀企业,着力打造本土的著名品牌。

(四)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监管

描准中药材种植gap规范化,加工gmp标准化,经营gsp流程化的标准规程,组织生产加工经营。对已制定并得到批准的药材白芍、桔梗、丹皮、丹参等生产标准,在基地建设中对照标准严格执行,加强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严防高毒农药伪劣化肥影响药材品质安全。对当地未有生产标准的药材品种,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争取相关部门认定,严格操作管理,确保药材安全高效。组织未通过gmp认证的药材加工企业加快认证步伐,对于认证期内未通过认证的,取消生产加工资格。依法加强药品经营许可管理,对未经gsp认证的无证经营企业,及时予以查处。

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群防群治网络,对药品、药材生产、流通、使用实施全过程监控,监督药品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及药农、药商依法生产、经营。发现制售假劣药品药材和违法炮制、加工中药饮片的违法行为,政府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并迅速报告上级组织及监管部门。对于举报的单位和个人,查实处罚后,给予奖励。

(五)建立健全中药材产品销售市场

对亳州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进行重组,整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以实现中药产业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努力向中药物流集约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把中国亳州中药材市场打造成全国一流的药材集散地。通过对亳州中药材产业及其延伸产业的推介宣传打响亳州中药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专门的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使中药材产业向金融行业延伸。

(六)做好中药材产业延伸产业的发展

亳州中药材种植种类约400多个,种植面积超过110万亩。这对于亳州经济来说既是庞大的药材资源,又是绝佳的旅游资源。亳州旅游可以利用这种优势资源来打造“特色农业观光游”、“特色农事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将单纯的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亳州旅游可以实施“产业协作”战略,通过旅游将亳州药材种植、药材加工等一二产业充分的调动起来,中药材种植基地可以兼顾药材基地与旅游观赏两大功能,将药材这种特殊的旅游产品观赏过后再把它作为纯粹意义上的商品进行二次销售。

对亳州市药材交易市场进行改造,将其作为亳州市重点旅游目的地来进行打造,推动医药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化。同时亳州还是一代神医华佗的故乡,亳州可以重点开发养生旅游,开展“五禽戏”文化推广。亳州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可以开展“养生、健身”等旅游项目。

重点扶持一批药酒、保健酒、养生酒企业,使其迅速壮大,在中医保健酒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发展药膳饮食连锁、中药材食品加工产业,充分利用“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主题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对亳州的关注。构建“中医药、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三大产业体系,把亳州打造成为特色突出、文化厚重、涵盖广泛、产业发达的养生之都。

(七)利用药博会做好中药材产业及其延伸产品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亳州中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弘扬中医药产业文化。在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下,举办“名医荟萃——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名医到亳州坐堂会诊,期间邀请影响较大的媒体跟踪报道,集中展现专家对一些西医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的治愈过程。举办一些中医论坛、中医讲座对当前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等对中医的侵权行为进行反击。邀请全国知名的中药连锁店如同仁堂、本草国药馆等举办采购洽谈会等活动项目。从而将药博会办成亳州形象的展示会,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促进会、药材药品的推销会、亳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介会,亳州旅游产业的宣传会。

参考文献:

[1]邓大学.中医药开发利用前景及其发展策略与途径——兼谈安徽省暨亳州市的中药产业经济发展[j],《基层中药杂志》,2002(01)

[2]张蕾,周秉根,张静,陈建业,何俊杰,潘金宝,刘向阳.亳州市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报》,2011(01)

[3]黄晓莉.亳州市养生旅游发展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2(04)

[4]马灵珍.亳州地区中药饮片行业调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兰州市奶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篇5

前言

在目前资源、能源和环境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紧约束的大环境下,推动开发轻质结构材料——镁,已成为近年国内外研究和产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镁合金的优异性能和产业化、市场化前景,使其成为公认的21世纪绿色工程材料。而运城镁产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因此,研究镁产业的发展,对推动运城产业转型,具有特殊意义。

一、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克/立方厘米,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

4、铜的1/

5、钛的2/5。镁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镁合金、稀土合金、阴极保护材料、金属还原剂和化工等方面。其中镁合金的应用前景最为广泛,镁合金是以90%左右的金属镁加入铝、锌、锰、稀土等其它元素组成的合金。由于镁合金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重量轻、屏蔽性良好以及较强的抗震减噪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领域。同时,由于镁合金具有极强的可再回收利用特性

1、镁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性能优势。镁属于轻金属,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是目前实际应用的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是减重、节能、环保、健康的优异材料。镁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密度只有/cm3,仅相当于铝的2/

3、钢的1/4,铝的2/3,,铜的1/5, 钛的2/5;镁的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冲撞,阻尼吸震性能极佳;镁合金抵抗震动及降低噪音的性能特佳;镁的散热性佳,极适用于高散热要求的电子产品;此外,镁合金还具有电磁屏蔽性能优异、摩擦时不起火花、热中子捕获截面小、液态成型性能优越、切削加工和热成形性好、易于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优点。

二是资源优势。镁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镁矿资源种类繁多。我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先生认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镁矿资源最富有的国家,丰富的镁矿资源为中国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资源保障。

三是环境优势。镁及镁合金是环境友好型的材料,镁在其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一次性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在生产过程,污染可有效治理,废物可利用,中国镁冶炼企业首创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改善了环保条件,镁工业逐步开始走上清洁生产之路;在使用过程,镁的轻量化性能优异,对节能和减排贡献大。镁合金在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在降低油耗的同时,尾气排放也将大幅度降低。镁合金应用于汽车还可以改善车辆的设计,提高车的性能和舒适性。若再考虑镁合金在摩托车、列车和其它交通工具上的应用,其应用将可为国家减少的油耗和污染排放十分可观。在回收环节,镁可以反复回收使用,每次所需能源只是原生镁的5%,能耗进一步降低。

四是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原镁生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一直呈不断下降趋势。金融危机以来,镁价格又出现理性回归,目前镁价格与铝价格之比维持在之间,大大低于专家公认的的水平。与其他铜、锌、塑料材料相比,性价比也明显提高,这使镁的扩大应用有了极好的前提条件。随着镁合金领域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这种价格优势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将更大的得到释放。其未来的潜在价值在当前被明显低估,增值空间也十分巨大。

2、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镁合金的诸多优势以及其生产过程具有“一次生产、终身清洁”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展前景。

我国材料界泰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先生指出:“镁是包括海洋在内地球表层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诸多金属趋于枯竭的今天,大力开发金属镁材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交通工具轻量化、节能减排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镁合金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美国战略研究表明,当镁合金及其加工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镁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达到100-200公斤,由此造成的汽车减重可达10%-15%,油耗可减少6%-10%,不但降低能源消耗,并相应减少污染排放。此外,镁合金应用在手机、电脑、摄像机及电动工具等便携式产品上,不仅节能降耗,而且轻便美观。根据国际镁协预测,未来十年国际镁合金的需求量将会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对镁合金的需求量,随着汽车、高速列车、城轨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将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总之,可以说镁材料的应用和镁产业的发展发展是全球潮流,中国机遇,是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镁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材料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市镁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运城金属镁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起步,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市重要的特色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及镁合金生产基地,在世界上也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全市金属镁产量万吨,占全省的%,全国的%,世界的%,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

(一)运城镁产业基本情况

镁及镁深加工产业是我市重要的新兴产业。多年来,我市依托全省丰富的白云石资源和煤炭、电力优势,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运城市共有镁生产企业30家,原镁产能57万吨,镁合金产能20万吨,深加工能力6万吨。主要分布在闻喜、稷山、万荣、夏县、盐湖区、绛县等,其中闻喜县镁企业相对集中,占到了全市镁企业的近一半,无论在规模、技术水平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统计的64家镁冶炼会员企业中,原镁产能、产量前10名,山西占到6家,运城占到4家,产量均在1万吨以上,全部为闻喜镁企业,分别是山西银光镁业集团、闻喜县八达镁业、闻喜宏福镁业和闻喜瑞格镁业。特别是我市银光镁业集团多年来坚持不懈在镁深加工上做文章,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积极扩大产学研合作,先后建成镁合金、压铸、板材、挤压型材、连续铸锭、镁合金汽车轮毂等多条生产线,开发出了航空航天、兵器镁合金零部件、纺织机械型材、高速列车型材、汽车轮毂、摩托车轮毂、电动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银光集团军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的全产业链的镁及镁合金产品生产企业,也成为运城乃至全国引领镁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运城市发展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原料储备丰富。白云石是原镁生产的主要原料,我市已探明稷王山、中条山多处白云石储量约20亿吨,可开采储量约10亿吨,并且品位高、杂质少、易开采。以年产30万吨原镁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白云石用量300万吨,可满足生产300年。

二是初步形成专业人才队伍。我市原镁生产起步早,加上银光集团深加工技术上积累,具有企业多、规模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出了一大批熟悉生产装备、技术、工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三是技术工艺先进。在原镁生产上,双蓄热式还原的精炼工艺国内领先;在镁合金深加工上,形成了镁合金、镁合金板材及挤压型材、镁合金轮毂等系列产品。银光集团有全国镁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镁合金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拥有专利30余项、核心技术20多项;银光集团是镁行业标准委员会成员单位,参与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银光集团承担了国家863、国家支撑计划等待20多项国家、省级项目,多项技术国内外领先,其中有两项技术分别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市整体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四是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我市镁及镁深加工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闻喜、稷山、万荣为中心的“镁三角”。涌现出银光镁业、华宇实业、金星镁业等10多家重点企业,其中,闻喜银光镁业是“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基地”。

五是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形成。由于运城金属镁产业起步早、规模大、销售网络成熟,目前中部、西部包括陕西、宁夏的金属镁,都是利用闻喜现有的营销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我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镁交易中心。

(三)镁行业产学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多年来,我市镁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镁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闻喜银光镁业集团,已与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金属所、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同时,为加快提升我市铝镁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市政府与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成立了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由运城分院、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闻喜银光镁业三家单位联合在西安阎良建设高性能镁铝合金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心,在闻喜银光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目前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运城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全市金属镁及深加工产业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原镁冶炼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年来,随着煤、电等资源成本的增加,全国镁冶炼向陕西、内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区发展。目前,陕西已发展到24家,规模接近运城,内蒙发展到7家。陕西神木地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镁产业链,利用焦炉煤气冶炼金属镁,成本比我市低2000元/吨左右。

二是镁合金生产仍存在不少技术瓶颈。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要替代铝合金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如铝合金已开发出几百个牌号,而镁合金只有几十个牌号。镁合金板材是镁合金中最高档产品,在航空、交通运输、国防工业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传统的镁合金板材主要采取热轧和挤压方法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成本高,是镁合金大量应用中的主要产业瓶颈。

三是镁合金加工专用设备缺乏。当前镁合金加工大多采用铝合金设备,但镁合金与铝合金存在若干特性差异,使得镁合金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是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全市镁产业主要以低端原镁材料生产为主,以资源性产品出口为主,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高端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高附加值产品亟需开发,并亟需提升转型。

五是镁合金制品成本较高。与铝合金相比,镁合金塑性成型加工难度大,比铝合金加工成本高,如铝板材价格在3万元/吨,而镁合金薄板价格达15万元/吨,镁合金挤压型材价格也达4-10万元/吨,这在很大程度上拟制了镁合金的推广应用。

三、当前制约镁产业提升和镁应用的主要障碍

当前,我市和全国一样,镁产业面临的突出的障碍和问题是: —在国家及政府层面,镁合金及其产品的研发缺乏系统性规划,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研发内容涵盖面有限。镁材料应用和镁合金产业的战略和规划还未能明确和细化。推广应用较难,政府引导不够。

—在市场层面,已有的镁合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未建立成果共享机制,产业化应用较少,产学研用还未能有机结合。镁行业还是以生产和出口原镁及镁合金初级产品为主,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产量不到总产量的20%,出口的镁合金深加工产品不足出口量的5%。

—在行业层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镁合金应用的认知有差异,前瞻性不够,行业间缺乏有效协同和协调,难以启动和实施大的推广项目,镁合金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汽车能效和轻量化标准门槛还有待提高,以上原因导致镁合金应用一直处于徘徊局面。

—在企业层面,镁合金产业化及应用开发的投入不足,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投资主体科技创新的实力不强,风险准备不够,难以推动镁作为新材料的替代和建立新的材料开发应用体系。由于国内镁合金应用有限,在汽车等领域扩大应用的进程进展缓慢,产量难上规模,订单批量小,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偏高,出口量又出现下降,全国镁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镁及镁加工企业普遍效益不佳,镁及镁合金企业举步维艰。另外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而散,人才缺乏、大部分企业没有竞争力。

四、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我市镁产业发展的思路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以资源、区位、产业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环境创优为动力,以集聚高端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创新人才为支撑,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和项目推进的作用,加快推进镁产业向园区集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动镁产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升级,将运城建成全国最大、竞争力最强的镁产业生产基地。

2、发展方向

按照我市发展镁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为动力,加快提升现有镁冶炼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原镁清洁文明生产;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建设高水平的镁合金深加工生产线,扩大镁及镁合金的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以原镁生产为主的粗放型经营向高端镁产品、高科技含量的镁合金制品的转变;

3、发展重点

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以面向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军工三大领域为重点,建设高强高韧镁合金、宽幅板材、大截面型材、铸锭、压铸、砂型铸造、汽车轮毂等生产线,建成以银光集团为龙头的闻喜镁合金制品加工园区,真正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技术先进,镁产品生产基地,并不断完善建设市场机制,形成全国最大的镁及相关产品的交易中心。通过推动运城市镁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几点建议

目前,运城的镁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与挑战,产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技术及装备落后,加工成本偏高,国家政策扶持不够,缺乏相应的标准等。这些问题有的靠企业自身努力可以得到解决,有的则需要市、省、国家层面去落实解决。为加快我市镁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促进镁工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关键技术难以突破,是制约镁工业发展的主要难题,技术难度与研发实力之间的巨大反差是仅靠资金投入难以弥补的,也是企业无力做到的,需要省级,甚至国家级研发团队介入,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研发工作力度。建议省、市政府以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分院为牵头单位,以银光镁业为产业发展基地,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院校等科研单位,把镁合金应用作为重大科技专项,拨付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镁合金的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争取早日取得突破。

2、建立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议省、市政府把镁产业作为我省、市的一个特色产业重点加以倾斜扶持,以我市闻喜县银光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闻喜镁合金精深加工产业园,使其成为镁产业科技研发、新产品孵化、应用推广的产业化基地。政府要加大投入,吸纳外地客商、企业入驻园区,共同推动我市镁产业快速发展。

3、积极争取扩大镁合金应用领域的国家政策。建议政府积极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建立国产车辆镁合金新产品及轻量化的补贴机制和奖励机制,参照对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式,将单车使用镁合金材料质量超过一定水平的节能示范性汽车列入节能汽车推广目录,在采购环节给予补贴,对制造企业的研发给予奖励,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使用镁合金也可以采取类似的鼓励政策,以此大力推动镁合金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政府要积极组织镁合金汽车轮毂的示范应用,镁合金汽车轮毂对乘用车节能效果明显,但真正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议省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的沟通,争取能够在城市出租车上进行小批量试用,成熟时再进行大面积推广。

4、促进与大企业、大集团项目合作。如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汽车零部件等生产的高新科技企业,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年深加工原镁4多万吨;抓住发达地区产转移的机遇,不断创优环境,加快推进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更能带动我市镁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5、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小企业投资和年青人来园区创业。镁产业涉及领域很广,有许多新产品市场非常广阔,附加值很高,亟需开发;比如休闲运动器材、儿童用具、医疗器具、家饰产品、旅游工艺品以及精密铸造、精密锻造,只要用心去做,小产品可以打出大市场,做成大产业。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076464